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个成语“学富五车”,是形容人读书多、学问大的。可是问题来了:学问何以用车来装载呢?
原来,这与写字用的材料有关。
古时,纸没发明的时候,人们把字写在竹子和木头上。当时人们把竹子和木头削成又长又薄的片儿,在上面写字,然后用麻绳或皮条把它们穿在一起,便成了书。竹子做的叫“简”,木头做的叫“牍”。可想而知,一篇文章稍微长一点儿,就是成堆的“简”或“牍”。据说,秦朝的丞相李斯写一篇奏章给皇帝,写完之后要两个身强力壮的武士才能抬上朝去呢。
竹木编成的书越来越多,自然就有了藏书家。在战国时,一个叫惠施的人,藏书用五辆大车才装得下,当时此人被认为是学问极渊博的人。这样就有了“学富五车”的成语。
但是,以今天的标准来计算,五车书也并没有多少字。算一算:一片简或牍只写到二十几个字,两万字的竹简自然就一大捆,可今天随便一本课本就是好几万字呢。
原来,这与写字用的材料有关。
古时,纸没发明的时候,人们把字写在竹子和木头上。当时人们把竹子和木头削成又长又薄的片儿,在上面写字,然后用麻绳或皮条把它们穿在一起,便成了书。竹子做的叫“简”,木头做的叫“牍”。可想而知,一篇文章稍微长一点儿,就是成堆的“简”或“牍”。据说,秦朝的丞相李斯写一篇奏章给皇帝,写完之后要两个身强力壮的武士才能抬上朝去呢。
竹木编成的书越来越多,自然就有了藏书家。在战国时,一个叫惠施的人,藏书用五辆大车才装得下,当时此人被认为是学问极渊博的人。这样就有了“学富五车”的成语。
但是,以今天的标准来计算,五车书也并没有多少字。算一算:一片简或牍只写到二十几个字,两万字的竹简自然就一大捆,可今天随便一本课本就是好几万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