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互文性”是一切语篇的基本特征,是不同语篇之间的一种对话关系。本文在语篇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结合Verschueren的语用综合观探讨语篇互文性的生成条件、生成过程以及功能。
[关键词]:互文性;语篇语言学;语言综观论
1 引言
“互文性”是一切语篇的基本特征,是不同语篇之间的一种对话关系。1981年Beaugrande 和Dressler在他们的著作《篇章语言学》中将互文性这一概念引入了语篇语言学的领域,他们认为互文性是构成语篇性的标准之一,为语篇互文性的研究提供的新的视角。本文在语篇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结合Verschueren的语用综合观探讨语篇互文性的生成条件、生成过程以及功能。
2 语篇互文性的语用视角
2.1 语篇语言学
语篇语言学家Beaugrande和Dressler认为互文性是语篇交际的基本原则。它是一个语篇对先前语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继承和发展,先前语篇是当前语篇生成的语境因素之一,本身又将作为以后语篇生成的一种语境因素。一个语篇只有通过与其他语篇、不同体裁等的互相联系才会产生意义。在语篇的交际中,语篇生产者和语篇接受者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互文性的影响和制约。
2.2语言综观论
Verschueren将进化认识论运用到语言研究中,提出使用语言就是进行选择的过程,而语言使用者能够做出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三个处于不同层次而又相互联系的特性,即变异性、协商性与适应性。这三个特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而互文性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也具有这三种属性。以下将从这三个语言属性出发对语篇互文性生成的前提条件、生成过程以及交际功能展开阐述。
2.3 语篇互文性的语用学解释
2.3.1 语篇互文性的生成条件
变异性是指语言可供选择的一系列可能性。Verschueren认为,可供选择的范围是动态的、永恒变动的,而且不仅是历时性变化,还包括共时性变化。语言的变异性使语言的使用者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面临很多的选择,聚合关系层面的和组合关系层面的。例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可以替换成“推、叩、拍”,“he chased the dog”和“The dog was chased by him”。语言的变异性或选择还不仅仅局限于一种语言内部,也可以不同语言之间。在表示感谢时,可以说“谢谢”,也可以是“Thank you.”
语篇互文性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也具有语言变异性的属性,也正是这一语言属性使语篇之间具有互文性的关系,即语言的变异性是生成语篇互文性的前提条件。语言的变异性提供给语言使用者一系列的选择,而语篇作为语言系统中的一部分也提供使用者一系列的选择。语言使用者会选择不同的体裁、话语以及各种语言结构和策略,这就构成了语篇间的互文性。一个语篇不再被看成是一个固定、封闭的“点”,而是存在于一个不同语篇相互交汇的空间。构成语篇空间的三个维度是:写作主体、受话者和各种外部语篇,而这三个方面都处在对话当中。语篇中词的具体位置(意义)可以沿水平轴和垂直轴的相交点来定义。水平轴上的关系指语篇中的词既属于写作主体也属于受话人,垂直轴上的关系指语篇中的词回应此前或共时存在的作品。(辛斌,2005)组合关系也就是水平关系层面上,语篇之间就构成可水平互文性的关系,即一段话语与一连串其他话语之间的对话互文关系。例如在大家彼此恭贺新年的时候,相互之间会说“新年好”。聚合关系也就是垂直关系层面,语篇之间就构成垂直互文性关系,即从历史或当代的角度看一个语篇与之相关的语篇之间的关系。例如,新版的电视连续三国演义和老版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之间就构成一种互文关系。
2.3.2 语篇互文性的生成过程
语言的协商性是指人类对语言的选择不是机械死板的,而是基于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语言的变异性提供给语言使用者选择的基础,而语言的协商性恰是语言使用者的选择策略。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语言使用者要做出一定选择,例如说语言的结构,词语的顺序或者不同的话语和不同的体裁。这些选择都是动态的协商过程,而选择的结果就是协商的结果。而这就体现了语篇互文性的生成实现过程,正是语言的这种协商属性,才使语篇之间产生互动的关系。一个语篇为了实现它的交际目的,就要与先前存在的或者周围与之相关的语篇之间进行协商,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指导下,使该语篇包含多种互文成分。语言使用者所进行的动态协商性的过程也就是语篇互文性的生成过程,正是经过一系列的选择和协商,才能产生出一个具有语篇互文性特性的语篇。例如,一个眼药水广告——“一明(鸣)惊人”。语言的这种变异性为使用者提供了选择的基础——“明和鸣”,而根据特殊的语境和使用者的交际目的,使用者不是机械死板、一成不变的使用这则成语,而是基于灵活的策略和原则利用双关选择一个“明”字,成功的利用消费者对这则成语的熟悉和认知,达到吸引消费者购买的目的。这种双关的方法就是语篇互文性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2.3.3 语篇互文性的功能
语言的顺应性也是为了让人们从许多选择中做出协商性的语言选择,进而达到交际的目的。顺应性原则也是人们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遵循的一种原则。Beaugrande和Dressler把语篇定义为“满足语篇性七个标准的交际事件”。互文性作为这七个标准之一目的就是构成语言交际。不同风格的话语或者体裁等互文成分在同一语篇中共同存在,不但没有造成语言间的不和谐现象,反而使具体的语篇整体看起来连贯流畅,就是语篇生成者有意识或无意识为了顺应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做出地动态协商进而达到交际目的。由此看来,语篇的互文性就是为了满足语言的顺应性进而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从语言顺应性的属性出发就能够好的解释语篇互文性的交际功能。
语篇互文性是一切语篇的特征,是指不同语篇之间的对话关系。从语言综观论中语言的三个属性,即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的角度看互文性,就能够很好地解释生成语篇互文性的前提条件、实现过程以及它的功能。下面从结合语言的变化性、协商性与适应性这三个特性分析在一个具体的语篇互文语言现象中的体现。例如,“都是月亮惹的祸”是一首歌曲的名字,随着它的流行,也演变成了一个“都是**惹的祸”的句式,从中生成的仿拟句很多,如“都是酒精惹的祸”、“都是网瘾惹的祸”“都是天使惹的祸”等等。严格说来,所有这些句子只是句式相同,而且都有抱怨某物的意思,但“月亮”、“酒精”、“网瘾”、“天使”等没有任何相同的语义基础,即句子的主题不同。但在一定的语境下,可以进行类比,使它们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这属于语言变异性范围之内,一系列的选项就为语篇互文性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当某公司在宣传一种防晒霜,在做广告时可能需要说“皮肤晒黑都是太阳惹的祸”,但是也会有很多其他的说法诸如“皮肤晒黑都是太阳的错”、“太阳把皮肤晒黑了”“皮肤被太阳晒黑了”等语义基础基本相同的句式可供选择。而选择哪一个是需要进行动态的协商,由于“皮肤晒黑都是太阳惹的祸”仿拟于“都是月亮惹的祸”,两者是一种互文关系,后者又几乎是人所共知的,那么选用“皮肤晒黑都是太阳惹的祸”将会使消费者很容易就能记住广告词,记住广告要宣传的产品。所以广告策划者最终在反复协商之后选出了“皮肤晒黑都是太阳惹的祸”。这个动态的协商过程也就是两个具体语篇互文性生成的实现过程。而语篇的互文性满足了语言顺应性的要求,这一句在高度灵活的策略之下选择出来的句式能够适应广告利用绝妙的广告词进行宣传的交际目的。由此可见,变异性、协商性与顺应性为我们全面认识语篇互文性这一语言现象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3 结语
互文性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受到很多文学评论家的关注。随着人们对互文性的研究由文学领域跨越到语言学领域后,语言学家也从不同的视角对它展开了研究,但是互文性在语篇语言学的研究还相对薄弱。本文在篇章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结合语用综观论阐述了生成语篇互文性的前提条件、实现过程以及它的功能。语篇互文性是进行语篇分析的重要理论工具,我们应该不断地对它进行更加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金明.《互文性的语篇语言学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王瑾.《互文性》[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Beaugrande, Robert de & Wolfgang U. Dressler.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M]. London: Longman, 1981
[5]Verschueren, Jef.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London: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2005.
[6]高俊霞.从仿拟看语篇互文性[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84-86.
[7]刘金明.语篇语言学流派与语篇交际的构成原则[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34-38.
[8]武建国,秦秀白.篇际互文性的顺应性分析[J].外语学刊,2006(5):32-36.
[9]辛斌.语篇研究中的互文性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6-10.
[10]赵文超.试析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中的语篇互文性—以顺应性理论为基础[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3):59-61。
[关键词]:互文性;语篇语言学;语言综观论
1 引言
“互文性”是一切语篇的基本特征,是不同语篇之间的一种对话关系。1981年Beaugrande 和Dressler在他们的著作《篇章语言学》中将互文性这一概念引入了语篇语言学的领域,他们认为互文性是构成语篇性的标准之一,为语篇互文性的研究提供的新的视角。本文在语篇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结合Verschueren的语用综合观探讨语篇互文性的生成条件、生成过程以及功能。
2 语篇互文性的语用视角
2.1 语篇语言学
语篇语言学家Beaugrande和Dressler认为互文性是语篇交际的基本原则。它是一个语篇对先前语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继承和发展,先前语篇是当前语篇生成的语境因素之一,本身又将作为以后语篇生成的一种语境因素。一个语篇只有通过与其他语篇、不同体裁等的互相联系才会产生意义。在语篇的交际中,语篇生产者和语篇接受者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互文性的影响和制约。
2.2语言综观论
Verschueren将进化认识论运用到语言研究中,提出使用语言就是进行选择的过程,而语言使用者能够做出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三个处于不同层次而又相互联系的特性,即变异性、协商性与适应性。这三个特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而互文性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也具有这三种属性。以下将从这三个语言属性出发对语篇互文性生成的前提条件、生成过程以及交际功能展开阐述。
2.3 语篇互文性的语用学解释
2.3.1 语篇互文性的生成条件
变异性是指语言可供选择的一系列可能性。Verschueren认为,可供选择的范围是动态的、永恒变动的,而且不仅是历时性变化,还包括共时性变化。语言的变异性使语言的使用者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面临很多的选择,聚合关系层面的和组合关系层面的。例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可以替换成“推、叩、拍”,“he chased the dog”和“The dog was chased by him”。语言的变异性或选择还不仅仅局限于一种语言内部,也可以不同语言之间。在表示感谢时,可以说“谢谢”,也可以是“Thank you.”
语篇互文性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也具有语言变异性的属性,也正是这一语言属性使语篇之间具有互文性的关系,即语言的变异性是生成语篇互文性的前提条件。语言的变异性提供给语言使用者一系列的选择,而语篇作为语言系统中的一部分也提供使用者一系列的选择。语言使用者会选择不同的体裁、话语以及各种语言结构和策略,这就构成了语篇间的互文性。一个语篇不再被看成是一个固定、封闭的“点”,而是存在于一个不同语篇相互交汇的空间。构成语篇空间的三个维度是:写作主体、受话者和各种外部语篇,而这三个方面都处在对话当中。语篇中词的具体位置(意义)可以沿水平轴和垂直轴的相交点来定义。水平轴上的关系指语篇中的词既属于写作主体也属于受话人,垂直轴上的关系指语篇中的词回应此前或共时存在的作品。(辛斌,2005)组合关系也就是水平关系层面上,语篇之间就构成可水平互文性的关系,即一段话语与一连串其他话语之间的对话互文关系。例如在大家彼此恭贺新年的时候,相互之间会说“新年好”。聚合关系也就是垂直关系层面,语篇之间就构成垂直互文性关系,即从历史或当代的角度看一个语篇与之相关的语篇之间的关系。例如,新版的电视连续三国演义和老版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之间就构成一种互文关系。
2.3.2 语篇互文性的生成过程
语言的协商性是指人类对语言的选择不是机械死板的,而是基于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语言的变异性提供给语言使用者选择的基础,而语言的协商性恰是语言使用者的选择策略。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语言使用者要做出一定选择,例如说语言的结构,词语的顺序或者不同的话语和不同的体裁。这些选择都是动态的协商过程,而选择的结果就是协商的结果。而这就体现了语篇互文性的生成实现过程,正是语言的这种协商属性,才使语篇之间产生互动的关系。一个语篇为了实现它的交际目的,就要与先前存在的或者周围与之相关的语篇之间进行协商,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指导下,使该语篇包含多种互文成分。语言使用者所进行的动态协商性的过程也就是语篇互文性的生成过程,正是经过一系列的选择和协商,才能产生出一个具有语篇互文性特性的语篇。例如,一个眼药水广告——“一明(鸣)惊人”。语言的这种变异性为使用者提供了选择的基础——“明和鸣”,而根据特殊的语境和使用者的交际目的,使用者不是机械死板、一成不变的使用这则成语,而是基于灵活的策略和原则利用双关选择一个“明”字,成功的利用消费者对这则成语的熟悉和认知,达到吸引消费者购买的目的。这种双关的方法就是语篇互文性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2.3.3 语篇互文性的功能
语言的顺应性也是为了让人们从许多选择中做出协商性的语言选择,进而达到交际的目的。顺应性原则也是人们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遵循的一种原则。Beaugrande和Dressler把语篇定义为“满足语篇性七个标准的交际事件”。互文性作为这七个标准之一目的就是构成语言交际。不同风格的话语或者体裁等互文成分在同一语篇中共同存在,不但没有造成语言间的不和谐现象,反而使具体的语篇整体看起来连贯流畅,就是语篇生成者有意识或无意识为了顺应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做出地动态协商进而达到交际目的。由此看来,语篇的互文性就是为了满足语言的顺应性进而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从语言顺应性的属性出发就能够好的解释语篇互文性的交际功能。
语篇互文性是一切语篇的特征,是指不同语篇之间的对话关系。从语言综观论中语言的三个属性,即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的角度看互文性,就能够很好地解释生成语篇互文性的前提条件、实现过程以及它的功能。下面从结合语言的变化性、协商性与适应性这三个特性分析在一个具体的语篇互文语言现象中的体现。例如,“都是月亮惹的祸”是一首歌曲的名字,随着它的流行,也演变成了一个“都是**惹的祸”的句式,从中生成的仿拟句很多,如“都是酒精惹的祸”、“都是网瘾惹的祸”“都是天使惹的祸”等等。严格说来,所有这些句子只是句式相同,而且都有抱怨某物的意思,但“月亮”、“酒精”、“网瘾”、“天使”等没有任何相同的语义基础,即句子的主题不同。但在一定的语境下,可以进行类比,使它们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这属于语言变异性范围之内,一系列的选项就为语篇互文性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当某公司在宣传一种防晒霜,在做广告时可能需要说“皮肤晒黑都是太阳惹的祸”,但是也会有很多其他的说法诸如“皮肤晒黑都是太阳的错”、“太阳把皮肤晒黑了”“皮肤被太阳晒黑了”等语义基础基本相同的句式可供选择。而选择哪一个是需要进行动态的协商,由于“皮肤晒黑都是太阳惹的祸”仿拟于“都是月亮惹的祸”,两者是一种互文关系,后者又几乎是人所共知的,那么选用“皮肤晒黑都是太阳惹的祸”将会使消费者很容易就能记住广告词,记住广告要宣传的产品。所以广告策划者最终在反复协商之后选出了“皮肤晒黑都是太阳惹的祸”。这个动态的协商过程也就是两个具体语篇互文性生成的实现过程。而语篇的互文性满足了语言顺应性的要求,这一句在高度灵活的策略之下选择出来的句式能够适应广告利用绝妙的广告词进行宣传的交际目的。由此可见,变异性、协商性与顺应性为我们全面认识语篇互文性这一语言现象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3 结语
互文性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受到很多文学评论家的关注。随着人们对互文性的研究由文学领域跨越到语言学领域后,语言学家也从不同的视角对它展开了研究,但是互文性在语篇语言学的研究还相对薄弱。本文在篇章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结合语用综观论阐述了生成语篇互文性的前提条件、实现过程以及它的功能。语篇互文性是进行语篇分析的重要理论工具,我们应该不断地对它进行更加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金明.《互文性的语篇语言学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王瑾.《互文性》[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Beaugrande, Robert de & Wolfgang U. Dressler.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M]. London: Longman, 1981
[5]Verschueren, Jef.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London: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2005.
[6]高俊霞.从仿拟看语篇互文性[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84-86.
[7]刘金明.语篇语言学流派与语篇交际的构成原则[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34-38.
[8]武建国,秦秀白.篇际互文性的顺应性分析[J].外语学刊,2006(5):32-36.
[9]辛斌.语篇研究中的互文性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6-10.
[10]赵文超.试析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中的语篇互文性—以顺应性理论为基础[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3):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