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华百年校庆现场,宾朋满座,看到许多老先生,老前辈,令人感到时间悠长的曼妙。在谈话中,在微博上,各种清华教授、学子被人提及,但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总有三个字:张彭春。初次听到这个名字是在清华校史的记录中,作为梅贻琦先生登上历史舞台的铺垫,人们总爱说,张彭春被迫辞去教务长职务,时任清华物理系主任的梅贻琦教授出任教务长,于是开启了清华的“梅时代”,也是“大师之谓”的时代。
后来再听到张彭春这个名字则是在一次论坛上,学者们很轻松地提到这位曾任清华教务长的新月派诗人。直到最近,我才知道,这位诗人同时还是国民政府时期作为代表参与《联合国人权宣言》起草的副主席,他提出了以儒家思想重新思考人权的话题,并且提出了“先宣言,后公约”的主张,让各成员国先签署宣言后成为公约,化解了当时对人权宣言的不同意见。于是在4月24日清华校庆演出的大屏幕24442名教师名单中,我专门留意寻找了这个名字。
这种身份的转变,如果在今天,恐怕会背上一种“学而优则仕”的社会焦虑。但如果历数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与张彭春相似的人其实很多,比如胡适出任驻美国大使,历史学家蒋廷黻出任驻苏联大使。这些学者们走到外交舞台上,或成就一段佳话,或碰得满头包,也就留下了一段或传奇或吊诡的故事。这其中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他们中很多人游学海外多年,当时国家急缺了解外国的高端人才,例如蒋张胡三人碰巧都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读;二是在民族浮沉之际,知识分子的“修齐治平”理想总会推动一些人站出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李敖也说过:“他(蒋廷黻)的人生观是百分之百入世的,不但入世,而且要用世。”
民国年代的知识分子总有这样一种“范儿”。他们可以自如地在学术和政治之间进退。但是对于其中的很多人来说,进退的原则往往有一个,就是无论他们在哪里,他们会把一个舞台当作实现另一个舞台梦的地方。这可能也是时代赋予他们的一种机遇,而一旦学术使命与政治使命出现冲突,那么更多的人会选择退出。如果这是学而优则仕的实现途径,虽然我不想做,但是我并不反对。
当然,也有一些人不在此列。
但是民国年代的知识分子也总有这样一种“命”。无论胡适、蒋廷黻还是张彭春,他们留给中国历史更多的,还是他们的文字和思想。这其中,固然有后代著者的历史注释需要,更多的是知识分子在历史风云中的脆弱感。知识分子思虑甚多,因此在出事决断之际,常常瞻前顾后。或者带有精英色彩,在政治舞台上清高自已,前者如蔡元培,后者如傅斯年。民国年,其实还是中国走出封建王朝之后,知识分子命运有所改善的年代。如果这是学而优则仕的命定色彩,虽然我不想看到,但是我也无可奈何。
之所以寻找张彭春,其实是想还原更加真实的知识分子。在今天对历史的注释中,我们能否还原一个真实的前者,其实就是能否寻找到一个真实的自己。每个人的故事都很复杂,每个人的性格也都有纠结之处,这和环境有关、和背景有关,和历史机遇等等有关,但是和简单的是非对错无关。只有把每个人的故事都完整的讲出来,我们才能更加充分地理解他们,也更加完整地理解中国历史在司马迁和张骞之间的选择,毕竟他们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来的一种缩影。
而他们的遗憾,也是历史的遗憾。台湾历史学家吴相湘在《风云际会下的书生》一书中写道,据说1964年某日,台湾中央研究院的李济在华府双橡园官邸问蒋廷黻:廷黻,是写历史给你的精神满足更多些,还是创造历史的精神满足更多些。据说蒋廷黻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济之,你看世界上的人知道司马迁的多呢,还是知道张骞的多?
后来再听到张彭春这个名字则是在一次论坛上,学者们很轻松地提到这位曾任清华教务长的新月派诗人。直到最近,我才知道,这位诗人同时还是国民政府时期作为代表参与《联合国人权宣言》起草的副主席,他提出了以儒家思想重新思考人权的话题,并且提出了“先宣言,后公约”的主张,让各成员国先签署宣言后成为公约,化解了当时对人权宣言的不同意见。于是在4月24日清华校庆演出的大屏幕24442名教师名单中,我专门留意寻找了这个名字。
这种身份的转变,如果在今天,恐怕会背上一种“学而优则仕”的社会焦虑。但如果历数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与张彭春相似的人其实很多,比如胡适出任驻美国大使,历史学家蒋廷黻出任驻苏联大使。这些学者们走到外交舞台上,或成就一段佳话,或碰得满头包,也就留下了一段或传奇或吊诡的故事。这其中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他们中很多人游学海外多年,当时国家急缺了解外国的高端人才,例如蒋张胡三人碰巧都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读;二是在民族浮沉之际,知识分子的“修齐治平”理想总会推动一些人站出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李敖也说过:“他(蒋廷黻)的人生观是百分之百入世的,不但入世,而且要用世。”
民国年代的知识分子总有这样一种“范儿”。他们可以自如地在学术和政治之间进退。但是对于其中的很多人来说,进退的原则往往有一个,就是无论他们在哪里,他们会把一个舞台当作实现另一个舞台梦的地方。这可能也是时代赋予他们的一种机遇,而一旦学术使命与政治使命出现冲突,那么更多的人会选择退出。如果这是学而优则仕的实现途径,虽然我不想做,但是我并不反对。
当然,也有一些人不在此列。
但是民国年代的知识分子也总有这样一种“命”。无论胡适、蒋廷黻还是张彭春,他们留给中国历史更多的,还是他们的文字和思想。这其中,固然有后代著者的历史注释需要,更多的是知识分子在历史风云中的脆弱感。知识分子思虑甚多,因此在出事决断之际,常常瞻前顾后。或者带有精英色彩,在政治舞台上清高自已,前者如蔡元培,后者如傅斯年。民国年,其实还是中国走出封建王朝之后,知识分子命运有所改善的年代。如果这是学而优则仕的命定色彩,虽然我不想看到,但是我也无可奈何。
之所以寻找张彭春,其实是想还原更加真实的知识分子。在今天对历史的注释中,我们能否还原一个真实的前者,其实就是能否寻找到一个真实的自己。每个人的故事都很复杂,每个人的性格也都有纠结之处,这和环境有关、和背景有关,和历史机遇等等有关,但是和简单的是非对错无关。只有把每个人的故事都完整的讲出来,我们才能更加充分地理解他们,也更加完整地理解中国历史在司马迁和张骞之间的选择,毕竟他们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来的一种缩影。
而他们的遗憾,也是历史的遗憾。台湾历史学家吴相湘在《风云际会下的书生》一书中写道,据说1964年某日,台湾中央研究院的李济在华府双橡园官邸问蒋廷黻:廷黻,是写历史给你的精神满足更多些,还是创造历史的精神满足更多些。据说蒋廷黻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济之,你看世界上的人知道司马迁的多呢,还是知道张骞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