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条喀喇昆仑之路是亚洲的忧伤之路,很多人和牲畜沿着这条路旅行,它为多少残骸负有责任呢?十几天来,我们惟一遇上的是卵石和光秃秃的岩石,轰鸣的山溪和蓝色的冰川。驼队的畜牲穿过荒凉贫瘠的地区之后,瘦极了,极度虚弱地到达了拉达克或中国新疆……这是一片残酷的土地,许多旅行者诅咒它。但同样,在这里可以发现奇异动人的景色,发现世界的另一部分——多么具有诱惑力啊!亚洲的忧伤之路的确如此。沿着这条古道穿越,给我们带来了麻烦和忧虑,但我们的思想皈依于你那宏伟的世界。在现代生活和欧洲文明的负重下,总有人想回到你那孤独和安宁的王国。
——德国西域探险家 特林克勒
几年前,我通过一本《未完成的探险》小册子,认识了德国西域探险家特林克勒和穿梭于昆仑山及喀喇昆仑山之中的桑株古道。1927年8月3日,特林克勒探险队从印度列城出发,用两个月的时间穿越了喀喇昆仑,走过了漫长坎坷的无人区,当他精疲力竭地翻过最后的桑株达坂后,终于进入了塔里木绿洲,回到红尘。
特林克勒是西域探险史上最后一个到达塔里木盆地的西方早期探險家,他对喀喇昆仑之路的描述深深地吸引着我。几年来,我多次考察昆仑山玉石之路,带领伙伴们沿着特林克勒的足迹考察克里雅山口道,历经艰险翻过海拔5446米的克里雅山口,进入西藏羌塘地区。
2009年7月,我们经过周密的准备,与《户外探险》杂志进行了长时间的策划商讨,并协助我们获得了品牌的赞助,终于有机会再次率探险队进入桑株古道,经过四天的攀登,当我们站在海拔5050米的桑株达坂远眺高山雪岭时,再次体会到特林克勒对喀喇昆仑之路描述的含义。
进入塔里木绿洲第一村
在西方探险家进入西域时,昆仑山地区人烟稀少,离皮山县三十多公里的桑株乡所辖的地域成了昆仑山脚下,塔里木边缘的小绿洲。一个世纪过去了,桑株乡已不是特林克勒笔下的小绿洲,而成了一个拥有五千多人的最大乡村,绿洲向昆仑山浅山地带扩展。十几年前,县政府又在桑株乡以南20公里的山区建立了康克尔柯尔克孜民族乡,这里也就成了从印度沿桑株古道进入塔里木绿洲的第一村。
为了这次考察我付出了两年的心血,2008年冬季,我曾踏着特林克勒足迹进入了桑株古道,齐腰深的积雪和零下40度的严寒迫使探险队在桑株达坂下折返,尽管没能翻越达坂,但收集了大量的信息。7月21日,我和乌鲁木齐市登山探险协会副主席马玉山,秘书长甄晨光带领山东队员老张,上海队员陈建锋,河南队员田慧,珠海队员瓜子,北京队员郑燕和新疆队员高凌,驾两部越野车离开了乌鲁木齐,第二天到达了1500公里外的南疆重镇——和田。
为了能顺利进入康克尔乡,我们三个领队一大早就驱车240公里来到了皮山县,在县旅游局和公安局的协助下,下午到达了桑株乡。8月24日,我的两位当地朋友驾车把我们九名队员送到了康克尔乡,乡政法委阿书记帮我们联系到了去年我们进入桑株古道时的柯尔克孜驮工依明和托乎提木萨。
穿越桑株峡谷的古栈道
康克尔乡的牧民世代生活在大山之中,很少与外界交往,几乎不懂汉语,我们的驮工也不例外,和他们交流只能用简单的维语单词和手势。好在新疆政府大力推广双语教育(汉语和维语),离开村子前,驮工托乎提木萨上小学的儿子成了我们的翻译。鉴于驮工队长依明反复强调栈道破损不堪,河水太大、桑株达坂冰雪等困难,最终我们租用了八头毛驴,驮工也由原定的两个人增加到了四个人。
7月25日一大早,村委会门前聚满了送行的人,几只膘肥体壮的毛驴的打斗使得不大的场地尘土飞扬,我们都在忙着清点行李物品,直到中午队伍才离开了村委会。也许是出发的兴奋和新奇,队里的几位女队员一路狂奔到村子最南边的桑株岩画处。岩画刻在一处不高的花岗岩山体下面,虽说面积不大,但它是昆仑山区的著名岩画,涉及放牧,狩猎,星辰,是生活在昆仑山区先民们的生活写照。据考证,岩画少说也有两三千年历史。值得一提的是,直到1927年特林克勒路过此地时,才将桑株岩画公布于世。
正午时分,当头的烈日洒向贫瘠的昆仑大地,出发时的激动和兴奋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沉闷的脚步和淋漓的汗水。河谷越来越窄,湍急的河水沿东侧的峭壁顺势而下,在离河道几十米高的峭壁上一条蜿蜒曲折的小道依稀可辨,这便是穿越河谷人工开凿而成的古栈道。这条栈道起于何时,我们无人知晓,在史书上也找不到任何相关的记载,但是从栈道上岩石磨砺的程度上推断,至少也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一定是远古的先民抑或早年的商旅赖以生存的必经之路。
千百年的风雨侵蚀,栈道破碎不堪,为保险起见,我从毛驴身上取下了装有团队经费,照相机和摄像机的背包,以防老驴失足。当队员们在相互保护下通过了第一段栈道后,我们目睹了毛驴过栈道那惊心动魄的一幕:栈道依山势开凿,驮着沉重行李的毛驴根本无法靠自身的力量爬上陡峭的栈道,往往是四个驮工一起赶一头驴,又是牵,又是推,加上棍棒的敲打。站在不远处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毛驴颤抖的四肢,驴蹄的铁掌与岩石剧烈的碰撞发出的响声紧紧揪住我们的心。一头驮着三个大包的毛驴终于坚持不住,卧在了一处狭窄陡峭的栈道上,一条前腿卡在了石缝中,驮工用木棍使劲敲打毛驴的脖子,拼命挣扎的毛驴后腿突然踏空,原本心提到嗓子眼儿的我们不禁大叫起来。我真佩服昆仑山区的毛驴,它们具有极强的耐力,高海拔的适应性和生存本能,像这样残缺的栈道骆驼和马匹是无法通过的。陷入绝境的毛驴,终于在驮工的努力下脱离险境,但后腿的关节处被岩石划开近十厘米的口子,我们赶紧用绷带为它包扎。
走向曲谷达克高山牧场
曲谷达克是桑株达坂以南的高山牧场,平均海拔4200米,也是古往今来人们翻越达坂前最后的落脚地。从阿喀孜到曲谷达直线距离少说也有五十公里,海拔迅速上升到四千多米,不仅要通过险要的栈道,而且还要频繁地在河水中穿行。
通过昨天的“演练”,队员们在栈道上行走速度也快了许多。让我感到费解的是,在河岸上有一堵厚约两米,长约八十米依山势而建的卵石垒砌的墙,从那残缺不齐的墙壁可以猜测出,它至少经受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从工程量和用途上来看,它也绝非是当地游牧民族所为。这个墙的用途令我疑惑,如果是出于军事目的,那为什么详细记录这条古道的特林克勒也没留下任何笔墨呢?
中午时分,我们登上一个山岗,视野豁然开阔,一个由绿树簇拥的院落坐落在河谷中央,这便是特林克勒提到过的库尔梁。这是一个古老的牧场,常驻有几户柯尔克孜人家。前方道路被河流阻断,没有栈道,我们只有强行渡河。从苏干特阿合侧南行不
——德国西域探险家 特林克勒
几年前,我通过一本《未完成的探险》小册子,认识了德国西域探险家特林克勒和穿梭于昆仑山及喀喇昆仑山之中的桑株古道。1927年8月3日,特林克勒探险队从印度列城出发,用两个月的时间穿越了喀喇昆仑,走过了漫长坎坷的无人区,当他精疲力竭地翻过最后的桑株达坂后,终于进入了塔里木绿洲,回到红尘。
特林克勒是西域探险史上最后一个到达塔里木盆地的西方早期探險家,他对喀喇昆仑之路的描述深深地吸引着我。几年来,我多次考察昆仑山玉石之路,带领伙伴们沿着特林克勒的足迹考察克里雅山口道,历经艰险翻过海拔5446米的克里雅山口,进入西藏羌塘地区。
2009年7月,我们经过周密的准备,与《户外探险》杂志进行了长时间的策划商讨,并协助我们获得了品牌的赞助,终于有机会再次率探险队进入桑株古道,经过四天的攀登,当我们站在海拔5050米的桑株达坂远眺高山雪岭时,再次体会到特林克勒对喀喇昆仑之路描述的含义。
进入塔里木绿洲第一村
在西方探险家进入西域时,昆仑山地区人烟稀少,离皮山县三十多公里的桑株乡所辖的地域成了昆仑山脚下,塔里木边缘的小绿洲。一个世纪过去了,桑株乡已不是特林克勒笔下的小绿洲,而成了一个拥有五千多人的最大乡村,绿洲向昆仑山浅山地带扩展。十几年前,县政府又在桑株乡以南20公里的山区建立了康克尔柯尔克孜民族乡,这里也就成了从印度沿桑株古道进入塔里木绿洲的第一村。
为了这次考察我付出了两年的心血,2008年冬季,我曾踏着特林克勒足迹进入了桑株古道,齐腰深的积雪和零下40度的严寒迫使探险队在桑株达坂下折返,尽管没能翻越达坂,但收集了大量的信息。7月21日,我和乌鲁木齐市登山探险协会副主席马玉山,秘书长甄晨光带领山东队员老张,上海队员陈建锋,河南队员田慧,珠海队员瓜子,北京队员郑燕和新疆队员高凌,驾两部越野车离开了乌鲁木齐,第二天到达了1500公里外的南疆重镇——和田。
为了能顺利进入康克尔乡,我们三个领队一大早就驱车240公里来到了皮山县,在县旅游局和公安局的协助下,下午到达了桑株乡。8月24日,我的两位当地朋友驾车把我们九名队员送到了康克尔乡,乡政法委阿书记帮我们联系到了去年我们进入桑株古道时的柯尔克孜驮工依明和托乎提木萨。
穿越桑株峡谷的古栈道
康克尔乡的牧民世代生活在大山之中,很少与外界交往,几乎不懂汉语,我们的驮工也不例外,和他们交流只能用简单的维语单词和手势。好在新疆政府大力推广双语教育(汉语和维语),离开村子前,驮工托乎提木萨上小学的儿子成了我们的翻译。鉴于驮工队长依明反复强调栈道破损不堪,河水太大、桑株达坂冰雪等困难,最终我们租用了八头毛驴,驮工也由原定的两个人增加到了四个人。



7月25日一大早,村委会门前聚满了送行的人,几只膘肥体壮的毛驴的打斗使得不大的场地尘土飞扬,我们都在忙着清点行李物品,直到中午队伍才离开了村委会。也许是出发的兴奋和新奇,队里的几位女队员一路狂奔到村子最南边的桑株岩画处。岩画刻在一处不高的花岗岩山体下面,虽说面积不大,但它是昆仑山区的著名岩画,涉及放牧,狩猎,星辰,是生活在昆仑山区先民们的生活写照。据考证,岩画少说也有两三千年历史。值得一提的是,直到1927年特林克勒路过此地时,才将桑株岩画公布于世。
正午时分,当头的烈日洒向贫瘠的昆仑大地,出发时的激动和兴奋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沉闷的脚步和淋漓的汗水。河谷越来越窄,湍急的河水沿东侧的峭壁顺势而下,在离河道几十米高的峭壁上一条蜿蜒曲折的小道依稀可辨,这便是穿越河谷人工开凿而成的古栈道。这条栈道起于何时,我们无人知晓,在史书上也找不到任何相关的记载,但是从栈道上岩石磨砺的程度上推断,至少也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一定是远古的先民抑或早年的商旅赖以生存的必经之路。
千百年的风雨侵蚀,栈道破碎不堪,为保险起见,我从毛驴身上取下了装有团队经费,照相机和摄像机的背包,以防老驴失足。当队员们在相互保护下通过了第一段栈道后,我们目睹了毛驴过栈道那惊心动魄的一幕:栈道依山势开凿,驮着沉重行李的毛驴根本无法靠自身的力量爬上陡峭的栈道,往往是四个驮工一起赶一头驴,又是牵,又是推,加上棍棒的敲打。站在不远处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毛驴颤抖的四肢,驴蹄的铁掌与岩石剧烈的碰撞发出的响声紧紧揪住我们的心。一头驮着三个大包的毛驴终于坚持不住,卧在了一处狭窄陡峭的栈道上,一条前腿卡在了石缝中,驮工用木棍使劲敲打毛驴的脖子,拼命挣扎的毛驴后腿突然踏空,原本心提到嗓子眼儿的我们不禁大叫起来。我真佩服昆仑山区的毛驴,它们具有极强的耐力,高海拔的适应性和生存本能,像这样残缺的栈道骆驼和马匹是无法通过的。陷入绝境的毛驴,终于在驮工的努力下脱离险境,但后腿的关节处被岩石划开近十厘米的口子,我们赶紧用绷带为它包扎。
走向曲谷达克高山牧场
曲谷达克是桑株达坂以南的高山牧场,平均海拔4200米,也是古往今来人们翻越达坂前最后的落脚地。从阿喀孜到曲谷达直线距离少说也有五十公里,海拔迅速上升到四千多米,不仅要通过险要的栈道,而且还要频繁地在河水中穿行。
通过昨天的“演练”,队员们在栈道上行走速度也快了许多。让我感到费解的是,在河岸上有一堵厚约两米,长约八十米依山势而建的卵石垒砌的墙,从那残缺不齐的墙壁可以猜测出,它至少经受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从工程量和用途上来看,它也绝非是当地游牧民族所为。这个墙的用途令我疑惑,如果是出于军事目的,那为什么详细记录这条古道的特林克勒也没留下任何笔墨呢?
中午时分,我们登上一个山岗,视野豁然开阔,一个由绿树簇拥的院落坐落在河谷中央,这便是特林克勒提到过的库尔梁。这是一个古老的牧场,常驻有几户柯尔克孜人家。前方道路被河流阻断,没有栈道,我们只有强行渡河。从苏干特阿合侧南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