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一份来自英国牛津饥荒救济委员会(British charity OxFAM)的报告称:“最近二十年里全球范围内发生的自然灾害数量与以前相比增长了四倍以上。”该委员会与比利时卢万大学(University 0f Louvain,)的学者们基于几十年来国际红十字会和联合国提供的数据分析得出:“上世纪80年代初地球上平均每年发生120起自然灾害,而这一数字目前上升到了500起。1980年记录的气象灾害为60起,2006年则达到了240起。”
自然灾害直接造成动物死亡
实际上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获得了对自然灾害的反应能力,它们已经习惯了各自环境中季节性的洪水,旱季的野火和持续的风暴,并进化出逃避天灾的本领,比如大多数哺乳动物都会游泳,大型兽类奔跑速度快,鸟类有飞翔的优势,灾难来临时它们会本能地向安全地带迁移,就算那些行动迟缓的动物也会藏身于自己挖掘的洞穴里。甚至经常会有报道称一些动物可以预感到即将来临的自然灾害,并有所反应。尽管如此,一些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仍然会直接导致野生动物的大批死亡,特别是火山爆发和森林大火,对于那些来不及逃避的动物们来说就是灭顶之灾。1980年5月,沉寂了123年的圣海伦斯火山(Mount St Helen’s)大规模喷发,熔岩引发森林大火,造成分布在火山地区绝大量小型兽类和7000只大型哺乳动物死亡,包括白尾鹿,驼鹿、棕熊等。火山灰和巨石将河流堵塞,大约四万只切努克鲑鱼亚成体和1200万尾鱼苗因此遭殃。
2009年2月,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发生火灾,还记得那只名叫Sam的考拉吗?它坐在烧焦的树干旁,顺从地接受消防员救助,对着瓶子喝水还把受伤的手臂搭在消防员手上。劫后余生的Sam成了明星,代表灾难中生命的希望。然而像Sam这么幸运的考拉仅仅是极少数,它数以万计的同类在这场澳大利亚历史上损失最为惨重的森林大火中丧生。极端的气候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对动物有很大影响。风暴和大雨会毁坏鸟类的巢穴,如果恰逢孵化育雏时期,鸟卵和幼鸟死亡率会明显变高,飓风也会让飞行中的乌儿失去平衡,撞伤致死。干旱让动物们缺乏水源,2009年发生在肯尼亚东南部的旱灾导致察沃自然公园(tsavo national park)内一百多头大象干渴而死。持续降雪,地面被厚雪覆盖,以种子为食的鸟类和食草兽类会因为饥饿缺乏能量抵御不了低温而死亡,2001年新疆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连续两个月大雪,3000只鹅喉羚死亡,占保护区整个种群的十分之一以上。
动物栖息地的改变
除了直接造成动物个体死亡外,自然灾害和后续的次生地质灾害往往会导致野生动物生存环境损毁和恶化,这才是幸存下来的野生动物所要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2008年5,12汶川县地震对岷山和邛崃山系的34个自然保护区造成了严重影响,川金丝猴和大熊猫生活在这里,山体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破坏了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竹林,原本就脆弱的栖息地更加破碎,大熊猫觅食和繁殖的生态廊道被隔断,生存状况雪上加霜。地震致使河流改道形成堰塞湖,这对保护区中濒危的两栖动物产卵繁殖非常不利,影响到底有多严重尚不得而知。
2004年印度洋发生强烈海啸,对泰国,斯里兰卡,印度安达曼群岛沿岸的海龟产卵地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12月正值海龟卯孵化期,海水冲走了几乎全部海龟卵,给海龟种群的延续带来重大的危机。海啸的冲击改变了海岸的结构和沙滩中盐分的浓度,海龟们的后续繁殖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当然,灾难带给动物们的并不全是悲剧,生态系统本身有很强的自我恢复能力,仅仅过去30年,圣海伦斯火山如今重现生机;汶川地震后几个月,中科院的科学家们在四川西北的保护区考察时发现了比震前更多的兽类。从大一点的尺度来看,很多自然灾害最终甚至会有利于动物的生存。比如内蒙古的沙尘暴会刮到北太平洋,沙尘增加了海水中的铁离子,促进藻类生长,供养了丰富的海洋生物。火山灰可以使土壤肥沃,植物生长茂盛,为草食动物提供了更多食物。大火烧毁了森林,先锋植物便有机会繁茂起来,开始良性的演替过程,增加了物种的丰富度。
人类身边的伙伴
人类经历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促使我们思考该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去对待处于灾难中的野生动物。民间团体是最先投身行动的力量。针对澳大利亚频发的火灾,早在1995年就有民间环保人士在维多利亚州成立了南阿什野生动物庇护所(SouthemAsh Wildlife Shelter),工作人员由专业兽医、护士和志愿者组成,团队保持在二十人左右,专门收治在火灾中受伤的野生动物,主要是考拉,袋貂,针鼹这些澳洲特有的有袋目兽类。之前提到的考拉Sam,脱离火海后就是在这里接受的治疗。给动物处理完外伤之后,还需要观察和恢复一个月到半年,确保它们有能力在野外生存后再放归自然。此机构单纯靠接受捐助来维持运行,目前他们正在积极筹款,目标是把略显简陋的庇护所建成一所野生动物医院。
有些国家建立了完善的野生动物救护系统,出于对公民人身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考虑,只能由官方机构来处理灾难中的动物。比如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FEMA)明确告诉美国公民在灾难中不要接触任何受伤受困或死去的野生动物,一定要报告当地动物救护机构来处理。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类的行为往往导致灾害频繁发生和程度加重。乱砍滥伐会降低山体的水土保持能力,容易引发泥石流。气候也越来越不稳定,气象灾害频发。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过后,联合国环境灾难专家Ame JerneIov说:“尽管受灾地区的重整工作和改善幸存者的生活条件明显更为重要,但海啸对环境的总体影响还是被低估了。”科学家们在评估海龟受灾情况时,发现海岸生态系统在减轻海啸影响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繁茂的红树林和近海处的珊瑚礁会为动物提供避难所,吸收>中击波并有效降低海浪对陆地的冲击。Arne Jernelov说:“在过去的七十多年里,多数印度洋沿岸国家的生态系统在遭到严重破坏,数量持续递减。要是它们得以完好保护的话,此次海啸造成的损失将远没有现在这么极具破坏性。”
饱受海啸之苦的印度洋沿岸国家开始意识到维护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性,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对灾难中对动物个体进行救助,而是着眼多国合作,通过长期保护有代表性的动物来推进整个地区的生态恢复工作。力图在人类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潜在的灾难影响减到最小。到2010年为止已经有31个国家签署了“印度洋东南亚海龟(保护)谅解备忘录”。目的在于通过跨国跨地区的合作,共同保护印度洋的海龟种群和它们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参与国们为了吸引海龟前来自己的沙滩上产卵,提高小海龟的成活率,争相通过各种手段改善生态环境,渔民改进捕捞方式,政府推进环境立法,黑漆漆的夜里,人们都静悄悄地望着银光闪闪的沙滩,目送一只只刚出壳的小海龟爬向大海……
自然灾害直接造成动物死亡
实际上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获得了对自然灾害的反应能力,它们已经习惯了各自环境中季节性的洪水,旱季的野火和持续的风暴,并进化出逃避天灾的本领,比如大多数哺乳动物都会游泳,大型兽类奔跑速度快,鸟类有飞翔的优势,灾难来临时它们会本能地向安全地带迁移,就算那些行动迟缓的动物也会藏身于自己挖掘的洞穴里。甚至经常会有报道称一些动物可以预感到即将来临的自然灾害,并有所反应。尽管如此,一些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仍然会直接导致野生动物的大批死亡,特别是火山爆发和森林大火,对于那些来不及逃避的动物们来说就是灭顶之灾。1980年5月,沉寂了123年的圣海伦斯火山(Mount St Helen’s)大规模喷发,熔岩引发森林大火,造成分布在火山地区绝大量小型兽类和7000只大型哺乳动物死亡,包括白尾鹿,驼鹿、棕熊等。火山灰和巨石将河流堵塞,大约四万只切努克鲑鱼亚成体和1200万尾鱼苗因此遭殃。
2009年2月,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发生火灾,还记得那只名叫Sam的考拉吗?它坐在烧焦的树干旁,顺从地接受消防员救助,对着瓶子喝水还把受伤的手臂搭在消防员手上。劫后余生的Sam成了明星,代表灾难中生命的希望。然而像Sam这么幸运的考拉仅仅是极少数,它数以万计的同类在这场澳大利亚历史上损失最为惨重的森林大火中丧生。极端的气候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对动物有很大影响。风暴和大雨会毁坏鸟类的巢穴,如果恰逢孵化育雏时期,鸟卵和幼鸟死亡率会明显变高,飓风也会让飞行中的乌儿失去平衡,撞伤致死。干旱让动物们缺乏水源,2009年发生在肯尼亚东南部的旱灾导致察沃自然公园(tsavo national park)内一百多头大象干渴而死。持续降雪,地面被厚雪覆盖,以种子为食的鸟类和食草兽类会因为饥饿缺乏能量抵御不了低温而死亡,2001年新疆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连续两个月大雪,3000只鹅喉羚死亡,占保护区整个种群的十分之一以上。
动物栖息地的改变
除了直接造成动物个体死亡外,自然灾害和后续的次生地质灾害往往会导致野生动物生存环境损毁和恶化,这才是幸存下来的野生动物所要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2008年5,12汶川县地震对岷山和邛崃山系的34个自然保护区造成了严重影响,川金丝猴和大熊猫生活在这里,山体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破坏了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竹林,原本就脆弱的栖息地更加破碎,大熊猫觅食和繁殖的生态廊道被隔断,生存状况雪上加霜。地震致使河流改道形成堰塞湖,这对保护区中濒危的两栖动物产卵繁殖非常不利,影响到底有多严重尚不得而知。
2004年印度洋发生强烈海啸,对泰国,斯里兰卡,印度安达曼群岛沿岸的海龟产卵地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12月正值海龟卯孵化期,海水冲走了几乎全部海龟卵,给海龟种群的延续带来重大的危机。海啸的冲击改变了海岸的结构和沙滩中盐分的浓度,海龟们的后续繁殖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当然,灾难带给动物们的并不全是悲剧,生态系统本身有很强的自我恢复能力,仅仅过去30年,圣海伦斯火山如今重现生机;汶川地震后几个月,中科院的科学家们在四川西北的保护区考察时发现了比震前更多的兽类。从大一点的尺度来看,很多自然灾害最终甚至会有利于动物的生存。比如内蒙古的沙尘暴会刮到北太平洋,沙尘增加了海水中的铁离子,促进藻类生长,供养了丰富的海洋生物。火山灰可以使土壤肥沃,植物生长茂盛,为草食动物提供了更多食物。大火烧毁了森林,先锋植物便有机会繁茂起来,开始良性的演替过程,增加了物种的丰富度。
人类身边的伙伴
人类经历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促使我们思考该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去对待处于灾难中的野生动物。民间团体是最先投身行动的力量。针对澳大利亚频发的火灾,早在1995年就有民间环保人士在维多利亚州成立了南阿什野生动物庇护所(SouthemAsh Wildlife Shelter),工作人员由专业兽医、护士和志愿者组成,团队保持在二十人左右,专门收治在火灾中受伤的野生动物,主要是考拉,袋貂,针鼹这些澳洲特有的有袋目兽类。之前提到的考拉Sam,脱离火海后就是在这里接受的治疗。给动物处理完外伤之后,还需要观察和恢复一个月到半年,确保它们有能力在野外生存后再放归自然。此机构单纯靠接受捐助来维持运行,目前他们正在积极筹款,目标是把略显简陋的庇护所建成一所野生动物医院。
有些国家建立了完善的野生动物救护系统,出于对公民人身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考虑,只能由官方机构来处理灾难中的动物。比如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FEMA)明确告诉美国公民在灾难中不要接触任何受伤受困或死去的野生动物,一定要报告当地动物救护机构来处理。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类的行为往往导致灾害频繁发生和程度加重。乱砍滥伐会降低山体的水土保持能力,容易引发泥石流。气候也越来越不稳定,气象灾害频发。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过后,联合国环境灾难专家Ame JerneIov说:“尽管受灾地区的重整工作和改善幸存者的生活条件明显更为重要,但海啸对环境的总体影响还是被低估了。”科学家们在评估海龟受灾情况时,发现海岸生态系统在减轻海啸影响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繁茂的红树林和近海处的珊瑚礁会为动物提供避难所,吸收>中击波并有效降低海浪对陆地的冲击。Arne Jernelov说:“在过去的七十多年里,多数印度洋沿岸国家的生态系统在遭到严重破坏,数量持续递减。要是它们得以完好保护的话,此次海啸造成的损失将远没有现在这么极具破坏性。”
饱受海啸之苦的印度洋沿岸国家开始意识到维护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性,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对灾难中对动物个体进行救助,而是着眼多国合作,通过长期保护有代表性的动物来推进整个地区的生态恢复工作。力图在人类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潜在的灾难影响减到最小。到2010年为止已经有31个国家签署了“印度洋东南亚海龟(保护)谅解备忘录”。目的在于通过跨国跨地区的合作,共同保护印度洋的海龟种群和它们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参与国们为了吸引海龟前来自己的沙滩上产卵,提高小海龟的成活率,争相通过各种手段改善生态环境,渔民改进捕捞方式,政府推进环境立法,黑漆漆的夜里,人们都静悄悄地望着银光闪闪的沙滩,目送一只只刚出壳的小海龟爬向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