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鉴赏”一直困惑着高中学生,而它偏偏又是高考语文的必考题之一。诗歌鉴赏题尤其能考查一个高中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本文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谈谈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技巧,以期提高考生的得分能力。
【关键词】诗歌鉴赏高考解题技巧
一、明确考纲要求,解析考点
根据《考试大纲》要求,高考古诗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鉴赏其形象;
2.鉴赏其语言;
3.鉴赏其表达技巧。
评价就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无论是鉴赏还是评价,实质上都是考查考生对于诗歌的想象能力。考生从哪些方面去想象,怎样去想象,如何结合诗歌本身、命题者所问、自己所想,不枝不蔓,按要求写出来,这是答题的关键。虽然《考试说明》对诗词鉴赏的定位是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近十年来高考该题得分一直较低。2002年高考试卷选用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虽然该诗符合命题人所确定的“脍炙人口”、“蕴含哲理”的选择标准,“折柳”寓意也较为浅显,但据抽样数据,诗歌鉴赏平均得分只有2.44分,难度是0.406,得分依然偏低。
二、失误原因分析
综观近几年高考的古代诗歌赏析试题,学生答题结果失分严重。问题产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很多学生读不懂诗歌,凭自己的主观臆断,盲目答题则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本人归纳了一下,总结出常见失误的失误大概是以下几种:
(1)没有读懂题干就盲目答题
(2)不会利用诗作已有的信息
(3)不会用诗歌鉴赏常用词语
(4)综合鉴赏答题方式不合理
(5)把握不住诗歌的表现手法
三、解题技巧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本人认为要提高诗歌解读能力,除了加强考生的文化积累、提高考生文化素养外,还应掌握一些便于操作、能够迅速破译作品思想内容的方法。
1、关注诗歌的题目
关注诗题可以帮助你推敲诗歌的旨意。诗题中富含多种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及诗歌的类型等。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例如:2002年高考题《春夜洛城闻笛》,题目中“洛城”表明李白是在异乡,“笛”在古代诗词中常有思乡怀人之意,那么试题问“折柳”的含义就好理解了。
2、关注作者与注释
鉴赏诗歌最好要“知人论世”,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有不同的人生体验,有不同的志趣与追求,而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外化。例如,2005年福建高考题是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考题中叫考生对“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做简要分析,考生联想到李白的诗擅长大胆的夸张和想象的艺术手法,就会轻易拿高分了。诗歌的注释富含多种暗示,考生抓住注释中的信息,就能了解背景,把握诗歌的情感。
3、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第一: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第二: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第三: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4、仔细分析考题,明确题干要求,理清答题思路
根据考纲要求,试题的设置一般不会离开对上述几个方面的考查,学生要懂得分解题目要求,明确考查方向,确定答题的要点。例如:2003年高考题选用王维《过香积寺》,题为: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道题要求分析“诗眼”实际上是要鉴赏其语言(即炼字);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诗眼”也即是诗歌“心灵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即可窥见诗歌的“心灵(主题)”。
通过以上的理解,我们完全可以确定这样的答题思路:
(1)诗眼是哪两个字;(2)诗眼在句中表达的内容;(3)诗的主题是什么;(4)诗眼与诗的主题有何内在联系。这四个方面实际上就已涵盖了题目的各个信息要点。
5、加强类型题训练,提炼解题思路
回答诗歌鉴赏题,应该“因题而异”:对“问答型”题,要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对“综述型”题,一般采取“总分总”的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来回答。一般说,鉴赏的终点要落在对主旨情感的分析上,这是因抒情言志一般是诗人创作的原动力,任何形象、语言、手法的使用与优劣评价的标准都是以能否更好地“言志”为重心的。本人通过自己的解题经验,结合试题的参考答案,试拟出几条解题的一般思路:
(1)形象:a什么形象 b形象的基本特征 c形象的意义;
(2)语言:a字意句意(及文意) b主旨情感;
(3)艺术手法:a什么手法 表达作用(b句意文意 c主旨情感);
(4)思想内容:a客观现实生活 b主旨情感。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考生按照题干要求,认真审题,积累做题方法,多做专项练习,提高诗歌解读能力,我相信,一直让考试头痛的“诗歌鉴赏”题也会迎刃而解,成为受学生欢迎的题型。
参考文献
[1]谈高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朱武兰《甘肃教育》2010年23期
[2]诗歌鉴赏解题技巧知识清单谢宝敏
[3]高考诗歌鉴赏及解题思路李奉军
[4]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屈发忠
【关键词】诗歌鉴赏高考解题技巧
一、明确考纲要求,解析考点
根据《考试大纲》要求,高考古诗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鉴赏其形象;
2.鉴赏其语言;
3.鉴赏其表达技巧。
评价就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无论是鉴赏还是评价,实质上都是考查考生对于诗歌的想象能力。考生从哪些方面去想象,怎样去想象,如何结合诗歌本身、命题者所问、自己所想,不枝不蔓,按要求写出来,这是答题的关键。虽然《考试说明》对诗词鉴赏的定位是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近十年来高考该题得分一直较低。2002年高考试卷选用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虽然该诗符合命题人所确定的“脍炙人口”、“蕴含哲理”的选择标准,“折柳”寓意也较为浅显,但据抽样数据,诗歌鉴赏平均得分只有2.44分,难度是0.406,得分依然偏低。
二、失误原因分析
综观近几年高考的古代诗歌赏析试题,学生答题结果失分严重。问题产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很多学生读不懂诗歌,凭自己的主观臆断,盲目答题则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本人归纳了一下,总结出常见失误的失误大概是以下几种:
(1)没有读懂题干就盲目答题
(2)不会利用诗作已有的信息
(3)不会用诗歌鉴赏常用词语
(4)综合鉴赏答题方式不合理
(5)把握不住诗歌的表现手法
三、解题技巧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本人认为要提高诗歌解读能力,除了加强考生的文化积累、提高考生文化素养外,还应掌握一些便于操作、能够迅速破译作品思想内容的方法。
1、关注诗歌的题目
关注诗题可以帮助你推敲诗歌的旨意。诗题中富含多种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及诗歌的类型等。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例如:2002年高考题《春夜洛城闻笛》,题目中“洛城”表明李白是在异乡,“笛”在古代诗词中常有思乡怀人之意,那么试题问“折柳”的含义就好理解了。
2、关注作者与注释
鉴赏诗歌最好要“知人论世”,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有不同的人生体验,有不同的志趣与追求,而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外化。例如,2005年福建高考题是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考题中叫考生对“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做简要分析,考生联想到李白的诗擅长大胆的夸张和想象的艺术手法,就会轻易拿高分了。诗歌的注释富含多种暗示,考生抓住注释中的信息,就能了解背景,把握诗歌的情感。
3、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第一: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第二: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第三: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4、仔细分析考题,明确题干要求,理清答题思路
根据考纲要求,试题的设置一般不会离开对上述几个方面的考查,学生要懂得分解题目要求,明确考查方向,确定答题的要点。例如:2003年高考题选用王维《过香积寺》,题为: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道题要求分析“诗眼”实际上是要鉴赏其语言(即炼字);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诗眼”也即是诗歌“心灵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即可窥见诗歌的“心灵(主题)”。
通过以上的理解,我们完全可以确定这样的答题思路:
(1)诗眼是哪两个字;(2)诗眼在句中表达的内容;(3)诗的主题是什么;(4)诗眼与诗的主题有何内在联系。这四个方面实际上就已涵盖了题目的各个信息要点。
5、加强类型题训练,提炼解题思路
回答诗歌鉴赏题,应该“因题而异”:对“问答型”题,要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对“综述型”题,一般采取“总分总”的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来回答。一般说,鉴赏的终点要落在对主旨情感的分析上,这是因抒情言志一般是诗人创作的原动力,任何形象、语言、手法的使用与优劣评价的标准都是以能否更好地“言志”为重心的。本人通过自己的解题经验,结合试题的参考答案,试拟出几条解题的一般思路:
(1)形象:a什么形象 b形象的基本特征 c形象的意义;
(2)语言:a字意句意(及文意) b主旨情感;
(3)艺术手法:a什么手法 表达作用(b句意文意 c主旨情感);
(4)思想内容:a客观现实生活 b主旨情感。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考生按照题干要求,认真审题,积累做题方法,多做专项练习,提高诗歌解读能力,我相信,一直让考试头痛的“诗歌鉴赏”题也会迎刃而解,成为受学生欢迎的题型。
参考文献
[1]谈高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朱武兰《甘肃教育》2010年23期
[2]诗歌鉴赏解题技巧知识清单谢宝敏
[3]高考诗歌鉴赏及解题思路李奉军
[4]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屈发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