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考诗歌鉴赏题解题技巧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3951524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鉴赏”一直困惑着高中学生,而它偏偏又是高考语文的必考题之一。诗歌鉴赏题尤其能考查一个高中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本文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谈谈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技巧,以期提高考生的得分能力。
  【关键词】诗歌鉴赏高考解题技巧
  一、明确考纲要求,解析考点
  根据《考试大纲》要求,高考古诗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鉴赏其形象;
  2.鉴赏其语言;
  3.鉴赏其表达技巧。
  评价就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无论是鉴赏还是评价,实质上都是考查考生对于诗歌的想象能力。考生从哪些方面去想象,怎样去想象,如何结合诗歌本身、命题者所问、自己所想,不枝不蔓,按要求写出来,这是答题的关键。虽然《考试说明》对诗词鉴赏的定位是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近十年来高考该题得分一直较低。2002年高考试卷选用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虽然该诗符合命题人所确定的“脍炙人口”、“蕴含哲理”的选择标准,“折柳”寓意也较为浅显,但据抽样数据,诗歌鉴赏平均得分只有2.44分,难度是0.406,得分依然偏低。
  二、失误原因分析
  综观近几年高考的古代诗歌赏析试题,学生答题结果失分严重。问题产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很多学生读不懂诗歌,凭自己的主观臆断,盲目答题则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本人归纳了一下,总结出常见失误的失误大概是以下几种:
  (1)没有读懂题干就盲目答题
  (2)不会利用诗作已有的信息
  (3)不会用诗歌鉴赏常用词语
  (4)综合鉴赏答题方式不合理
  (5)把握不住诗歌的表现手法
  三、解题技巧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本人认为要提高诗歌解读能力,除了加强考生的文化积累、提高考生文化素养外,还应掌握一些便于操作、能够迅速破译作品思想内容的方法。
  1、关注诗歌的题目
  关注诗题可以帮助你推敲诗歌的旨意。诗题中富含多种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及诗歌的类型等。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例如:2002年高考题《春夜洛城闻笛》,题目中“洛城”表明李白是在异乡,“笛”在古代诗词中常有思乡怀人之意,那么试题问“折柳”的含义就好理解了。
  2、关注作者与注释
  鉴赏诗歌最好要“知人论世”,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有不同的人生体验,有不同的志趣与追求,而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外化。例如,2005年福建高考题是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考题中叫考生对“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做简要分析,考生联想到李白的诗擅长大胆的夸张和想象的艺术手法,就会轻易拿高分了。诗歌的注释富含多种暗示,考生抓住注释中的信息,就能了解背景,把握诗歌的情感。
  3、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第一: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第二: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第三: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4、仔细分析考题,明确题干要求,理清答题思路
  根据考纲要求,试题的设置一般不会离开对上述几个方面的考查,学生要懂得分解题目要求,明确考查方向,确定答题的要点。例如:2003年高考题选用王维《过香积寺》,题为: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道题要求分析“诗眼”实际上是要鉴赏其语言(即炼字);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诗眼”也即是诗歌“心灵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即可窥见诗歌的“心灵(主题)”。
  通过以上的理解,我们完全可以确定这样的答题思路:
  (1)诗眼是哪两个字;(2)诗眼在句中表达的内容;(3)诗的主题是什么;(4)诗眼与诗的主题有何内在联系。这四个方面实际上就已涵盖了题目的各个信息要点。
  5、加强类型题训练,提炼解题思路
  回答诗歌鉴赏题,应该“因题而异”:对“问答型”题,要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对“综述型”题,一般采取“总分总”的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来回答。一般说,鉴赏的终点要落在对主旨情感的分析上,这是因抒情言志一般是诗人创作的原动力,任何形象、语言、手法的使用与优劣评价的标准都是以能否更好地“言志”为重心的。本人通过自己的解题经验,结合试题的参考答案,试拟出几条解题的一般思路:
  (1)形象:a什么形象 b形象的基本特征 c形象的意义;
  (2)语言:a字意句意(及文意) b主旨情感;
  (3)艺术手法:a什么手法 表达作用(b句意文意 c主旨情感);
  (4)思想内容:a客观现实生活 b主旨情感。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考生按照题干要求,认真审题,积累做题方法,多做专项练习,提高诗歌解读能力,我相信,一直让考试头痛的“诗歌鉴赏”题也会迎刃而解,成为受学生欢迎的题型。
  参考文献
  [1]谈高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朱武兰《甘肃教育》2010年23期
  [2]诗歌鉴赏解题技巧知识清单谢宝敏
  [3]高考诗歌鉴赏及解题思路李奉军
  [4]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屈发忠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讲述了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重要性,并从地理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五方面入手阐述了地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方法,使学生能更好的学习并运用地理知识,发展学生智能,更好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地理能力地理教学培养方法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注重于地理知识的传授,一节课下来,学生并不能够真正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并
在新课程改革中,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和灵魂,教学理念的改变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学理念,真正建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又如何渗透新课程理念,构建高效历史课堂呢?  一、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历史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理念指导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首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师不仅要备知识、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其
期刊
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是临床常见病、疑难病,中医学属于“痞满”、“胃脘痛”“胃胀”、“纳呆”、“嘈杂”“、呕吐”等范畴。临床上常反复发
【摘要】新课程体系下的地理课程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新颖、生动真实的案例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在保证学习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  【关键词】新课程地理教学教学策略教学模式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重在研究全球人口、资源及环境等问题。新课程背景下的总体教学目标是要帮助学生树立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应试教育成为众矢之的,素质教育正在大力推行。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也希望改革之风吹进自己的课堂,让学生终生受益。本文从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课题名称的解读、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成果等四个方面来讲有效教学研究。  【关键词】农村普通高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教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应试教育成为众矢之的,素质教育正在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十年来,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随着经典诵读的不断推广,古诗必背在不少学校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古诗对学生们的感染熏陶抑或促进作用,原因就在于它们犹如一颗颗闪亮的珍珠经过千百年的时流淘洗依然散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而捕捉这些光芒,让其照亮学生的知识成长与思想进步是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落实古诗中有价值的提问时应该慎之又慎,而不能掉以轻心。愚以为教师要快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古诗素养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
期刊
水,可能是《诗经》中那“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秋水伊人;也可能是《牡丹亭》内杜丽娘伤怀的似水流年;更可能是中外诗人讴歌顶礼的对象。“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揭开《诗经》的封面,只见一片北方的水色河光,照人眉睫。“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翻开《楚辞》的篇页,你会看到南方的湖波江浪,浸润了屈原本就涕泪交浸的诗行。先秦时代的水流,流过汉魏六朝,流过唐代,划分为初、盛、中、晚的诗人的篇章,在宋词中也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