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华之星国学大赛高中组总决赛优秀作文展示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m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题传真】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李愬还军文城,诸将请曰:“始公败于朗山而不忧,胜于吴房而不取,冒大风甚雪而不止,孤军深入而不惧,然卒以成功,皆众人所不谕也,敢问其故?”曰:“朗山不利,则贼轻我而不为备矣。取吴房,则其众奔蔡,并力固守,故存之以分其兵。风雪阴晦,则烽火不接,不知吾至。孤军深入,则人皆致死,战自倍矣。夫视远者不顾近,虑大者不详细,若矜小胜,恤小败,先自挠矣,何暇立功乎!”众皆服。
  (节选自《资治通鉴》)
  【译文】
  李愬率军返回文城驻扎,各位将领请教说:“起初,您在朗山战败了,但并不发愁;在吴房取胜了,但并不夺取吴房;冒着大风暴雪,但并不肯停止行军;带着孤立无援的军队深入敌境,但并不畏惧。然而,您终于因此获得成功,这都是大家不明白的地方,请问其中的缘故。”李愬说:“朗山失利,敌人便轻视我们而不作防备了。夺取吴房,吴房的人马便要逃奔蔡州合力坚守,所以我将吴房留下来,以便分散敌人的兵力。急风暴雪,天色昏暗,敌人便不能够用烽火取得联系,就不会知道我们的到来。孤立无援的军队深入敌境,将士便都抱着必死之心,打起仗来自然就会加倍出力。一般说来,眺望远处的人不必顾及近处,考虑大事的人不必知悉细事,倘若夸耀小小的胜利,顾惜小小的失败,首先就把自己搅乱了,哪里还有余暇去建立军功呢!”大家一听都服气了。
  【佳作展示】
  既登高,棘草何以蔽目
  匡鑫宇(河南省新县高中)
  若要成一件大事,其间的患得患失,与最终的结果相较,实在无须挂怀。既然登高是为了眺远,就不应再被足下棘草所蔽目。
  谋大事者虑深远。
  同样茅屋几间、田垄几亩,陶渊明无心仕途饮酒赋诗,诸葛孔明心系天下,却悟尽三国局势。李愬败于朗山,可他并未颓丧,而是说:“朗山不利,则贼轻我而不为备矣。”他们很清醒,不拘泥于一时的胜负,而是怀有大局之心。
  这样的人,应当是稳重之人。能够“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能够云淡风轻地呵出一句“小儿辈已破敌”。冷静分析,波澜不惊,如李愬所言:“夫视远者不顾近,虑大者不详细,若矜小胜,恤小败,先自撓矣,何暇立功乎!”谋大事者,应有大格局。
  计大事者另辟蹊径。
  同样是一天星斗散云,文人墨客看出了闲愁,而诸葛孔明看到了借箭之术。
  风雪交加,李愬行军却愈发匆匆。他说:“风雪阴晦,则烽火不接,不知吾至。”孤军深入,李愬作战却愈发奋勇,他说:“孤军深入,则人皆致死,战自倍矣。”这样的人,应当是智慧之人。所谓成功,也便是想到了别人想不到的事,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计大事者,应有大韬略。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然卒以成功,皆众人所不谕也。”李愬成功,是大家所不看好的,而他却做到了。其间多少流言蜚语,动摇人心,终不可知。可李愬始终不为所动,坚持自我。
  韩信受胯下之辱,不曾囿于其中,终奋起,成为一代英豪;勾践蒙丧国之耻,去国为奴,不曾沉痛难已,终奋起,成为一代国君。这样的人,应当是隐忍之人。他们不曾陷于欢乐,亦不曾沦于苦痛,他们一直清晰地记着所追寻的方向。成大事者,应有大胸怀。
  等你有足够大的韬略去攀登,有足够大的胸怀去包容,有足够大的格局去眺望,登高,极目,无棘草,是天尽。
  居高声自远
  宋书扉(江苏省淮阴中学)
  危楼高百尺,处于其上的人因身在最高层而视野清明,无浮云遮眼,终可摘得星辰。
  故而说,居高方能声远,唯有立足长远,方可有最后的、最大的成功。
  立足长远是指以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分清主次,提纲挈领,统筹全篇。所谓“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立足长远,追求的是长久的利益,而非蝇头大小的小利小惠。
  立足长远方能带来最终胜利。如大将李愬,倘若他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因一时的失败士气尽失,如何能有他后来的成功?唯有立足长远,放眼全局,才能做到细致分析。胜不骄、败不馁,以一颗耐心安然守候成功的到来。
  生活中不乏因小失大的典例。假途灭虢,唇亡齿寒便是贪图一时的小利葬送了国家。成功之路,并非难在其之漫长辛劳,而是难在各色诱惑的难以抵挡。须知路边的鲜花再娇艳动人,也不敌那山顶胜利的光辉。
  立足长远更能磨炼人的意志。“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个人如果目光短浅,只知应付眼前,却不知谋定后动,不知道以长远目光考虑问题,那他的思想必然浅薄,他的心智也必是不成熟,易动摇的。唯有学会了冷静分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审视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方可意志坚定,胜利在望。
  立足长远的一大良方便是思索。在思索中冷静分析,在思索中寻得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推延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思索亦不可或缺。所谓“学而不思则罔”,唯有常思索,方可获得深刻体悟。
  立足长远也忌好高骛远。立足长远是放远目光却仍脚踏实地;是制定好一个目标然后踏实执行,绝非只说不做,沉迷幻想,只说空话。因此,立足长远也需要真才实学与踏实肯干这一韧性。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唯有登临绝顶,才会高屋建瓴,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所谓“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所言极是。
  立足长远,自会前程远大。
其他文献
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写作文时,经常会抓耳挠腮,或咬着笔杆无从下手,或嘴里嘟囔着没什么可写。探究其中原因,这恐怕与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无关系吧。平日里,学生常埋身在题海战术中,往往把生活这部无字的大书抛掷在了一边,以致于写作时语言枯燥,内容贫乏,缺少真情投入,所写内容几乎是拼凑,语言呆滞乏味,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
本研究从五年间(2010—2014年)搜集到的中考试卷中选取22个省市的110套试卷作为研究样本卷,分别是北京、浙江宁波、安徽、福建福州、广东深圳、广西南宁、黑龙江哈尔滨、湖北黄冈、吉林、江苏南京、江苏无锡、江西、辽宁大连、辽宁沈阳、山东临沂、山东潍坊、山西、陕西、上海、四川乐山、天津、重庆的中考试卷。笔者从测试内容角度,结合样本卷的统计数据,对2010年—2014年中考写作试题的宏观变化情况进行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甚至连十二钗中的某些年轻女子也不及她这个老妪。她的神采独具魅力,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简而言之,刘姥姥形象可用三个字来概括:真、智、善。她头脑灵活、随机应变、大智若愚、风趣幽默、心地善良、见义勇为,知恩图报又不辞辛劳,善于应酬又不失纯真,是个极富个性魅力的老人。  刘姥姥,虽是一位乡间老太太,却具有非凡公关才能,是贾府兴衰荣辱的见证人。一进荣国府,刘姥姥谨小
阅读策略是指读者为达到阅读目标,在阅读过程中所采用的阅读技巧及方法。就整本书阅读教学而言,阅读策略既是教学内容,也是教学手段;既是教学过程,也是教学结果。分析、提炼科学、有效的阅读策略,能够为阅读教学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合理运用阅读策略,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能够有效推进深度阅读,更好地开启学生独立阅读的门径,提升其语文素养。  下面以传记小说《渴望生活:梵高传》、散文集《孩子,你慢
[摘 要:经典诵读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契机,将其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文字魅力,帮助学生明辨是非、陶冶情操。本文主要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展开研究,为小学语文教学营造良好的诵读环境,为教师提供教学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经典诵读;实践探究]  经典是经过长期发展继承下来的历史精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诵读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很大的作用,在小学
一、用思维导图展示语言思维活动过程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教材无非是例子。”这句话深刻地指出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吸收理解现成知识的过程,更是让学生学习作者对事物的认知方法并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李海林先生进一步阐释了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原生价值就是文本原本客观存在着的、作为阅读客体的价值;教学价值则是这些文章进入教材后在保留原生价值的同时又增加的“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教材所增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性不断增强,课堂变得更加开放,生成的问题也更加多样化、复杂化。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影响课堂的教学节奏和教学氛围,甚至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教学的效果。因此,重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问题,智慧应对这些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  预设是教师课前的准备,即备课或教学设计。生成是教学中发生的、教师没有预先设计的内容。所谓“生成”,是指在
[摘 要: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学流行,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稍显衰微之势,推广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势在必行,那么要增强人们对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兴趣,就必须多方发力、营造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氛围,创新方法,改变经典读物的展现方式,引导大众注意力转向经典作品,促进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在保持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与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阅读的有效性  关键词:网络;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推广]  
2011版新《课标》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阅读古代诗词,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能力,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的能力。”淮安市2017年中考《考试说明》明确指出:能正确解读诗歌中较浅层次的内涵和意蕴,注重培养学生体味和感悟意识,强调学生诗歌阅读、欣赏素养基础的形成与发展。根据淮安市中考考试说明的要求,笔者发现目前农村初中诗歌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村学生缺乏必要的诗歌积累  根据小学
多年来,学生作业大多停留在抄、写、背、读等传统形式上,枯燥乏味,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是语文学科综合性极强,没有抄、写、背,语文基础很难夯实。我想,这应该是多年来语文作业形式单一的弊病难以改变的原因。什么样的作业既能夯实学生的基础,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基于这些思考,在教学中我们将作业的形式做了以下尝试。  一、 综合性作业  语文学习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