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导课之我见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4731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的导入是生物学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正所谓良好的导课就等于课堂教学成功了一半。作者采用不同的导课方式,例如问题型、娱乐型、直观型、实验型和说课型等方式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振作学生精神,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关键词: 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 导课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导课即一堂课的开始,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的导课,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受,不仅能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迅速由抑制转为兴奋,而且会让学生把学习当做一种自我需要,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课的导入是生物学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导课激趣激疑,激活学生的“动情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采用问题型、娱乐型、直观型、实验型和说课型等导课方式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振作学生精神,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这样,在师生互动配合下,就能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正所谓良好的导课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我经过教学实践发现,富有艺术的导课的确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就把这几种导课方式作一简要介绍。
  一、问题型导课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设置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关键,因为人的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环境的某种刺激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正是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外部条件。在生物学教学中,问题型导课虽是一种传统的导课方式,却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导课方式。
  问题就是尚待解决,需让人去弄明白的一种情境。“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导课时,恰当地提出问题,把学生带入一种“愤、悱”状态,让其“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然后在师生互动的共同努力之下,学生定能自主地“导其心,达其辞”。如:“花的结构和花序”一节内容,教师提出递进式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习兴趣。提问:“绿色开花植物有哪些器官?其中生殖器官是哪些?花、果实、种子是怎样发育而来的?”学生回答花是由花芽或混合芽发育而来的之后,教师接着问:“那么果实和种子又是怎样形成的呢?”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艳丽的鲜花谁不爱;收获的果实和种子谁不喜。教师讲述,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与花的结构密切相关,学生必然迫不及待地步入花的世界去了解花的结构,探索开花后能结出果实和种子的奥秘。这样,学生去解剖、观察桃花,理解花的结构和功能是如何相适应的,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娱乐型导课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导课,如:猜谜语、演小品、讲故事,等等。既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愿学、乐学,达到会学的目的。
  1.猜谜语。关于生物的谜语很多,以一则谜语来导课,能立即点明学习的对象,进入主题,学习的针对性强,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一则动物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下八褂阵,专捉飞来将。”学生立即猜出是蜘蛛,随即出示挂图“蜘蛛捕食”,并设问:“同学们可能都讨厌蜘蛛网,但你知道蜘蛛是怎样结网的吗?蜘蛛结网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样主题鲜明地引入对“圆蛛”(蛛形纲)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去了解圆蛛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及其对人类所作的巨大贡献。
  2.演小品。小品是一种寓意深刻的文学形式,把它恰当地运用到生物学课堂上能起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如在讲授“种子的结构”时,从复习形形色色的植物过渡到被子植物,可以用演小品的形式来实现。头戴不同植物头饰(代表不同植物类群)的五位学生按其所扮演植物类群的进化顺序隆重登场,各自述说本“家族”(类群)的特征,并争论哪个“家族”的种类最多?哪个“家族”对自然界和人类的贡献最大?目前地球上哪个“家族”最为繁盛?面对同学们收集的种子,争论它们各是哪个“家族”的成员?请同学评判,引出被子植物;再由饰演被子植物的学生介绍(自豪地):“我被子植物多达20多万种,是地球上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植物,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所以,你们人类如果要更好地利用我们被子植物为自己服务,首先必须多了解我们的生活,这里有许多‘为什么’等着你们来探究哦!”然后教师提问:“被子植物一般是如何繁殖后代的呢?一粒小小的种子为什么能长成一个新的植物体?”这与种子的结构有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讲故事。关于动物的小故事很多,通过让学生讲他们熟悉的动物故事引导课题,不失为一种新颖而富有创意的导课方式。如:“小猫钓鱼”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则故事,请一位同学讲述,他最后讲道:“小猫集中精力,全心钓鱼,终于钓起了一条大鲫鱼!”老师用课前准备好的鲫鱼(放在装水的水槽里)就能立即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及其生活习性,直观、生动而又形象。又如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能使同学们产生探究两栖动物知识的激情。这些小故事能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且寓教于乐,还能培养学生做事专心致志,遇到问题不耻下问,对既定的目标去努力地不懈追求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教育教学效果奇佳。
  三、直观型导课
  教学中利用直观的教具、学具,直观展示学习的材料,既烘托了学习的气氛,创设学习情境,又使知识的可接受性强。这是生物学课堂教学常用的导课方式。几条蚯蚓、一朵桃花、一个蝗虫的形态结构模型、几张挂图、一段“青蛙捕虫”的录像、一件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手段都能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新陈代谢”内容是综合性较强的知识,对旧知识的复习很重要,课前我在黑板上贴出“皮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器官系统的挂图,打出“新陈代谢图解”的投影片,营造一种以新陈代谢为中心,结合其他各系统知识一起的学习情境,学生一走进教室,立即进入了一种我们将要对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算算总账”的准备状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挂图并回忆学过的相关知识,利用教材上“看一看,想一想”中的问题,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的学习内容。
  四、实验型导课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导课既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动手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以蚯蚓为代表学习环节动物知识前,教师布置学生每人挖掘几条蚯蚓,上课时学生观察蚯蚓的形态和运动方式,继而进入课题。又如:实验“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时的结果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老师可告诉学生这是因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学生必然产生“二氧化碳是从哪儿来的呢?”的疑问,从而导课学习“体内气体的交换和运输”,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学的新知识。
  五、说课型导课
  授课之前,用投影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等向学生阐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并向学生说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方法,即向学生交代怎样去看书、怎样去观察思考。然后,教师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使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知识的迁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生物学.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皮连生.智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从中技化工工艺专业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入手,讨论学校的课程教学情况,并从课程教学内容、时间、实习教学提出了改进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化工工艺专业 课程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化工工艺专业的课程教学是向学生传授从事化工生产岗位操作所需的化工工艺专业知识,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品质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最终培养出能从事化工企业各岗位操作的技术工人。化学工业
摘 要: 生物化学是生物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中动态生化部分内容抽象繁多,代谢途径错综复杂,难学难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找规律、抓重点,利用比喻、多媒体教学、设置阶段性讨论教学,以及通过实验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动态生化,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生物化学。  关键词: 生物化学 动态生化 教学实践    生物化学是生物类专业,包括食品、医药、农林等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生
摘 要: “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发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通过自己设计方案,依托实验探索进行一定层面的分析和思考,去探求未知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作者首先通过比较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提出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一些想法。从改进实验的教学设计、变化实验教学方法、注重探究实验中的异常现象等入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热
摘 要: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强化化学史教学,不仅能再现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能养成学生敢于设想的科学探究精神,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勤奋刻苦的科学探究品质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发展。  关键词: 化学史 科学探究能力 发展    化学史是指化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化学教学同化学史的结合,已经成为化学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在化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化学史,将不只局限与知识本身,还可以揭示其中的科学思
一、注重改革课堂教学  1.复习内容的调整  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加强学科内综合:这一调整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概括、综合、归纳形成知识链,进而构成知识网。例如我们可以将教材知识结构重新组织,分成这样几个单元: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甚至可以问题的形式组织教材,如:生物体是如何构成的?生命活动是怎么进行的?生物与环境有什么关系?亲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严谨的科学性。同时生物学因技术应用广泛、知识创新快的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不断的创新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每一位生物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进取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最能激发学生探索事物奥秘的愿望,与学生智能的发展紧密关联。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过程是理解和记忆,而记忆的前提是对记忆的事物引起注意,没有注意就没有记忆。  初中生物教学怎样从自身特点中寻找突破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搞活课堂,提高质量,目前已成为生物学教师探索的问题。根据初中学生好奇、求知欲强、思维活跃的特点,我充分利用生物学本身独具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努力挖掘各
摘 要: 生物课在初中生的印象中是副科,学生不重视,课堂上兴趣不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不是预想的那么好。为了使学生在生物课堂上有很大的兴趣,本文着重探讨如何运用诗词、成语、俗语等妙语进行教学,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初中 生物课堂 妙语教学 运用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在传授学生生物知识和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要渗透其他学科的内容。生物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从古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