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的导入是生物学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正所谓良好的导课就等于课堂教学成功了一半。作者采用不同的导课方式,例如问题型、娱乐型、直观型、实验型和说课型等方式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振作学生精神,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关键词: 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 导课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导课即一堂课的开始,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的导课,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受,不仅能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迅速由抑制转为兴奋,而且会让学生把学习当做一种自我需要,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课的导入是生物学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导课激趣激疑,激活学生的“动情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采用问题型、娱乐型、直观型、实验型和说课型等导课方式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振作学生精神,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这样,在师生互动配合下,就能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正所谓良好的导课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我经过教学实践发现,富有艺术的导课的确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就把这几种导课方式作一简要介绍。
一、问题型导课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设置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关键,因为人的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环境的某种刺激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正是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外部条件。在生物学教学中,问题型导课虽是一种传统的导课方式,却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导课方式。
问题就是尚待解决,需让人去弄明白的一种情境。“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导课时,恰当地提出问题,把学生带入一种“愤、悱”状态,让其“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然后在师生互动的共同努力之下,学生定能自主地“导其心,达其辞”。如:“花的结构和花序”一节内容,教师提出递进式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习兴趣。提问:“绿色开花植物有哪些器官?其中生殖器官是哪些?花、果实、种子是怎样发育而来的?”学生回答花是由花芽或混合芽发育而来的之后,教师接着问:“那么果实和种子又是怎样形成的呢?”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艳丽的鲜花谁不爱;收获的果实和种子谁不喜。教师讲述,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与花的结构密切相关,学生必然迫不及待地步入花的世界去了解花的结构,探索开花后能结出果实和种子的奥秘。这样,学生去解剖、观察桃花,理解花的结构和功能是如何相适应的,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娱乐型导课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导课,如:猜谜语、演小品、讲故事,等等。既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愿学、乐学,达到会学的目的。
1.猜谜语。关于生物的谜语很多,以一则谜语来导课,能立即点明学习的对象,进入主题,学习的针对性强,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一则动物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下八褂阵,专捉飞来将。”学生立即猜出是蜘蛛,随即出示挂图“蜘蛛捕食”,并设问:“同学们可能都讨厌蜘蛛网,但你知道蜘蛛是怎样结网的吗?蜘蛛结网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样主题鲜明地引入对“圆蛛”(蛛形纲)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去了解圆蛛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及其对人类所作的巨大贡献。
2.演小品。小品是一种寓意深刻的文学形式,把它恰当地运用到生物学课堂上能起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如在讲授“种子的结构”时,从复习形形色色的植物过渡到被子植物,可以用演小品的形式来实现。头戴不同植物头饰(代表不同植物类群)的五位学生按其所扮演植物类群的进化顺序隆重登场,各自述说本“家族”(类群)的特征,并争论哪个“家族”的种类最多?哪个“家族”对自然界和人类的贡献最大?目前地球上哪个“家族”最为繁盛?面对同学们收集的种子,争论它们各是哪个“家族”的成员?请同学评判,引出被子植物;再由饰演被子植物的学生介绍(自豪地):“我被子植物多达20多万种,是地球上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植物,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所以,你们人类如果要更好地利用我们被子植物为自己服务,首先必须多了解我们的生活,这里有许多‘为什么’等着你们来探究哦!”然后教师提问:“被子植物一般是如何繁殖后代的呢?一粒小小的种子为什么能长成一个新的植物体?”这与种子的结构有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讲故事。关于动物的小故事很多,通过让学生讲他们熟悉的动物故事引导课题,不失为一种新颖而富有创意的导课方式。如:“小猫钓鱼”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则故事,请一位同学讲述,他最后讲道:“小猫集中精力,全心钓鱼,终于钓起了一条大鲫鱼!”老师用课前准备好的鲫鱼(放在装水的水槽里)就能立即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及其生活习性,直观、生动而又形象。又如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能使同学们产生探究两栖动物知识的激情。这些小故事能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且寓教于乐,还能培养学生做事专心致志,遇到问题不耻下问,对既定的目标去努力地不懈追求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教育教学效果奇佳。
三、直观型导课
教学中利用直观的教具、学具,直观展示学习的材料,既烘托了学习的气氛,创设学习情境,又使知识的可接受性强。这是生物学课堂教学常用的导课方式。几条蚯蚓、一朵桃花、一个蝗虫的形态结构模型、几张挂图、一段“青蛙捕虫”的录像、一件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手段都能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新陈代谢”内容是综合性较强的知识,对旧知识的复习很重要,课前我在黑板上贴出“皮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器官系统的挂图,打出“新陈代谢图解”的投影片,营造一种以新陈代谢为中心,结合其他各系统知识一起的学习情境,学生一走进教室,立即进入了一种我们将要对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算算总账”的准备状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挂图并回忆学过的相关知识,利用教材上“看一看,想一想”中的问题,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的学习内容。
四、实验型导课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导课既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动手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以蚯蚓为代表学习环节动物知识前,教师布置学生每人挖掘几条蚯蚓,上课时学生观察蚯蚓的形态和运动方式,继而进入课题。又如:实验“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时的结果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老师可告诉学生这是因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学生必然产生“二氧化碳是从哪儿来的呢?”的疑问,从而导课学习“体内气体的交换和运输”,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学的新知识。
五、说课型导课
授课之前,用投影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等向学生阐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并向学生说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方法,即向学生交代怎样去看书、怎样去观察思考。然后,教师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使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知识的迁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生物学.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皮连生.智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 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 导课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导课即一堂课的开始,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的导课,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受,不仅能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迅速由抑制转为兴奋,而且会让学生把学习当做一种自我需要,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课的导入是生物学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导课激趣激疑,激活学生的“动情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采用问题型、娱乐型、直观型、实验型和说课型等导课方式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振作学生精神,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这样,在师生互动配合下,就能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正所谓良好的导课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我经过教学实践发现,富有艺术的导课的确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就把这几种导课方式作一简要介绍。
一、问题型导课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设置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关键,因为人的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环境的某种刺激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正是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外部条件。在生物学教学中,问题型导课虽是一种传统的导课方式,却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导课方式。
问题就是尚待解决,需让人去弄明白的一种情境。“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导课时,恰当地提出问题,把学生带入一种“愤、悱”状态,让其“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然后在师生互动的共同努力之下,学生定能自主地“导其心,达其辞”。如:“花的结构和花序”一节内容,教师提出递进式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习兴趣。提问:“绿色开花植物有哪些器官?其中生殖器官是哪些?花、果实、种子是怎样发育而来的?”学生回答花是由花芽或混合芽发育而来的之后,教师接着问:“那么果实和种子又是怎样形成的呢?”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艳丽的鲜花谁不爱;收获的果实和种子谁不喜。教师讲述,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与花的结构密切相关,学生必然迫不及待地步入花的世界去了解花的结构,探索开花后能结出果实和种子的奥秘。这样,学生去解剖、观察桃花,理解花的结构和功能是如何相适应的,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娱乐型导课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导课,如:猜谜语、演小品、讲故事,等等。既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愿学、乐学,达到会学的目的。
1.猜谜语。关于生物的谜语很多,以一则谜语来导课,能立即点明学习的对象,进入主题,学习的针对性强,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一则动物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下八褂阵,专捉飞来将。”学生立即猜出是蜘蛛,随即出示挂图“蜘蛛捕食”,并设问:“同学们可能都讨厌蜘蛛网,但你知道蜘蛛是怎样结网的吗?蜘蛛结网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样主题鲜明地引入对“圆蛛”(蛛形纲)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去了解圆蛛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及其对人类所作的巨大贡献。
2.演小品。小品是一种寓意深刻的文学形式,把它恰当地运用到生物学课堂上能起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如在讲授“种子的结构”时,从复习形形色色的植物过渡到被子植物,可以用演小品的形式来实现。头戴不同植物头饰(代表不同植物类群)的五位学生按其所扮演植物类群的进化顺序隆重登场,各自述说本“家族”(类群)的特征,并争论哪个“家族”的种类最多?哪个“家族”对自然界和人类的贡献最大?目前地球上哪个“家族”最为繁盛?面对同学们收集的种子,争论它们各是哪个“家族”的成员?请同学评判,引出被子植物;再由饰演被子植物的学生介绍(自豪地):“我被子植物多达20多万种,是地球上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植物,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所以,你们人类如果要更好地利用我们被子植物为自己服务,首先必须多了解我们的生活,这里有许多‘为什么’等着你们来探究哦!”然后教师提问:“被子植物一般是如何繁殖后代的呢?一粒小小的种子为什么能长成一个新的植物体?”这与种子的结构有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讲故事。关于动物的小故事很多,通过让学生讲他们熟悉的动物故事引导课题,不失为一种新颖而富有创意的导课方式。如:“小猫钓鱼”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则故事,请一位同学讲述,他最后讲道:“小猫集中精力,全心钓鱼,终于钓起了一条大鲫鱼!”老师用课前准备好的鲫鱼(放在装水的水槽里)就能立即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及其生活习性,直观、生动而又形象。又如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能使同学们产生探究两栖动物知识的激情。这些小故事能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且寓教于乐,还能培养学生做事专心致志,遇到问题不耻下问,对既定的目标去努力地不懈追求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教育教学效果奇佳。
三、直观型导课
教学中利用直观的教具、学具,直观展示学习的材料,既烘托了学习的气氛,创设学习情境,又使知识的可接受性强。这是生物学课堂教学常用的导课方式。几条蚯蚓、一朵桃花、一个蝗虫的形态结构模型、几张挂图、一段“青蛙捕虫”的录像、一件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手段都能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新陈代谢”内容是综合性较强的知识,对旧知识的复习很重要,课前我在黑板上贴出“皮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器官系统的挂图,打出“新陈代谢图解”的投影片,营造一种以新陈代谢为中心,结合其他各系统知识一起的学习情境,学生一走进教室,立即进入了一种我们将要对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算算总账”的准备状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挂图并回忆学过的相关知识,利用教材上“看一看,想一想”中的问题,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的学习内容。
四、实验型导课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导课既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动手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以蚯蚓为代表学习环节动物知识前,教师布置学生每人挖掘几条蚯蚓,上课时学生观察蚯蚓的形态和运动方式,继而进入课题。又如:实验“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时的结果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老师可告诉学生这是因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学生必然产生“二氧化碳是从哪儿来的呢?”的疑问,从而导课学习“体内气体的交换和运输”,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学的新知识。
五、说课型导课
授课之前,用投影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等向学生阐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并向学生说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方法,即向学生交代怎样去看书、怎样去观察思考。然后,教师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使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知识的迁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生物学.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皮连生.智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