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0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指出:“生本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顺应学生生命的本性。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明确了其指导思想的学生本位。生本教育实验也在事实上证明了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最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能量,是教学改革的一项有效的策略思考。”目前,“生本教育”已成为很多一线教师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下面结合一节课题为《写作材料》的基础写作课的教学设计和过程谈几点反思。
一、课堂激趣导入
课前欣赏流行音乐:播放刘若英的歌曲《原来你也在这里》。
课上,通过一档节目《背后的故事》引出——每部作品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即获取写作材料的故事,“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背后的故事》。每一首歌曲的背后,都有一段美妙的旋律;每一部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寻文字背后的故事。”然后借着歌曲《原来你也在这里》引入并朗诵张爱玲的散文《爱》,它取材于胡兰成义母的故事,接着简单介绍胡兰成义母的一生后进入课题。
这样导入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缓和气氛。听课老师在场的情况下,学生心理一般会感觉比较紧张。我用欣赏流行音乐、朗诵和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心理放松,帮助学生做好上课前心理的调适。
(二)让学生有意识的留意生活中的一切事物,生活中处处都是写作的材料,哪怕是你听来的一个故事。
(三)拉近学生和文学名家的距离,鼓舞学生的学习和创作热情,让学生看到每个作家的写作材料背后都有一个故事,给予他们一种积极情感的激发。
二、再现课本内容
课前布置大家预习课本内容,且安排一小组准备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课上他们担任本节课的老师,结合课本和自己的理解,为大家再现课前所预习的知识。
这样的设计,首先是考虑到学生的专业方向——小学语文教育,他们的未来职业是教师,所以在大学阶段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是非常必要的。虽然学生的课堂展示只要六七分钟,但从课堂导入——讲授新课——课堂小结,环节全面,从材料的定义、取材的途径,运用材料的原则等内容入手,讲解比较清楚。根据讲解学生的表现我适时地点评总结,让更多的同学意识到教学内容设计、语言表达、教态、板书等都应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其次,很多同学把精力集中在了课前布置的作业,忽视了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而通过学生的课堂讲解,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理论知识。
三、小组展示交流
我们的前置作业是:根据每个小组成员的兴趣爱好,以小组为单位,用大家喜欢的方式介绍自己作品的材料来源,或通过查找资料等来介绍自己喜欢的作品中所用材料的来源。
第一组:以大家的学校生活为材料,结合曲婉婷的《我的歌声里》创作了新歌词——《我的大学里》,由两名成员进行了深情演唱。
第二组:和我们分享了莫言的早期作品《透明的红萝卜》的写作材料来源以及创作灵感。
第三组:借着《背后的故事》,以节目访谈的形式,通过主持人和嘉宾毕飞宇的谈话,再现了《青衣》这部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了解了其创作的材料来源等丰富的内容。
师生听取每一组汇报内容之后,及时评价、讨论,及时抓住关键之处进行集体交流探讨,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比如,第一组展示结束后,我们分析其写作材料,讨论还有没有其他内容可以写进这首歌里,或许是因为谈及自己的生活,同学们畅所欲言,于是我鼓励这些同学可以以这些作为写作材料写进自己的作品中;第二组介绍完毕,在座的同学积极交流了大家所熟悉的莫言的其他作品;第三组展示完后,大家几乎都没有看过《青衣》,所以推荐大家去读,我还推荐大家阅读毕飞宇的另一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推拿》。
本次作业和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创作兴趣。
郭思乐教授在其《教育激扬生命》中提出,生本理念中的语文教学是否成功,主要看:阅读有没有推进。课前,我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作品,课上适时地灵活地给学生推荐作品。
在大语文课上我们强调阅读,而在大语文课中的基础写作课上,我更强调阅读和写作同时推进。在阅读中写作,在生活和阅读中积极寻找自己的创作材料进行写作,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勇于展示自己的作品。第一组的歌词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而进行的创作,第三组的同学则是根据从阅读中获取的材料而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
(二)激发学生去挖潜和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
郭思乐在《生本教育的教师观:从“纤夫”到“牧者”》一文中认为:教师要注意激发和引导学生发现兴趣,让其主动去完成作业。我们作业的要求是通过小组成员喜欢的方式去展示成果,这就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发挥自己兴趣特长的空间和舞台。如:第一组的同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作词和唱歌这一音乐才能;第三组的同学,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剧本创作、主持及表演等方面的才能。
生本课堂上,学生的潜力和能力的迸发和绽放,常常让我们惊叹。我再一次感到:学生缺乏的不是能力,而是一个展示的舞台。老师缺乏的也不是教学能力,而是大胆放手的理念。
四、课堂小结
总结写作材料的来源非常丰富,鼓励大家积极创作。结束语为:“不管是我们自己经历的故事还是我们听到或看到的一些故事,如果它欢喜了你,感动了你,请你一定用文字去成就这个故事,让它去欢喜更多的人,感动更多的人。爱阅读、爱生活,爱文字、爱创作。感谢收看本期节目,再会!”
五、缺憾和不足
在对生本教学学习中,我摸索出“前置作业——小组交流——全班汇报——教师总结”的课堂模式。但我在本次的课堂教学中,还是很多缺憾和不足之处:
(一)学生前置性作业完成情况参差不齐。真正查资料、深入文本阅读学习和思考的学生并不是很多,课堂上无法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有的小组将任务推到一个同学身上,自己置身事外,导致前置作业完成不好。
(二)生本的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老师的知识结构、设计的问题、对学生的评价,掌控和驾驭课堂的能力等,而我在这些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课堂气氛虽活跃,各个小组只顾着展示自己的才艺,淡化了我们本要学习的知识,下课之后,甚至有同学开始疑惑:我们刚才上的是什么课?
虽说生本课堂带来了一些困惑,但其益处也显而易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阅读、想象、创作和表达能力得到很大的激发等。而如何打造高效的生本课堂,如何打造适合我们自己的个性化生本课堂,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的研究和反思。为打造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课堂,我愿意在生本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2.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指出:“生本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顺应学生生命的本性。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明确了其指导思想的学生本位。生本教育实验也在事实上证明了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最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能量,是教学改革的一项有效的策略思考。”目前,“生本教育”已成为很多一线教师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下面结合一节课题为《写作材料》的基础写作课的教学设计和过程谈几点反思。
一、课堂激趣导入
课前欣赏流行音乐:播放刘若英的歌曲《原来你也在这里》。
课上,通过一档节目《背后的故事》引出——每部作品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即获取写作材料的故事,“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背后的故事》。每一首歌曲的背后,都有一段美妙的旋律;每一部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寻文字背后的故事。”然后借着歌曲《原来你也在这里》引入并朗诵张爱玲的散文《爱》,它取材于胡兰成义母的故事,接着简单介绍胡兰成义母的一生后进入课题。
这样导入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缓和气氛。听课老师在场的情况下,学生心理一般会感觉比较紧张。我用欣赏流行音乐、朗诵和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心理放松,帮助学生做好上课前心理的调适。
(二)让学生有意识的留意生活中的一切事物,生活中处处都是写作的材料,哪怕是你听来的一个故事。
(三)拉近学生和文学名家的距离,鼓舞学生的学习和创作热情,让学生看到每个作家的写作材料背后都有一个故事,给予他们一种积极情感的激发。
二、再现课本内容
课前布置大家预习课本内容,且安排一小组准备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课上他们担任本节课的老师,结合课本和自己的理解,为大家再现课前所预习的知识。
这样的设计,首先是考虑到学生的专业方向——小学语文教育,他们的未来职业是教师,所以在大学阶段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是非常必要的。虽然学生的课堂展示只要六七分钟,但从课堂导入——讲授新课——课堂小结,环节全面,从材料的定义、取材的途径,运用材料的原则等内容入手,讲解比较清楚。根据讲解学生的表现我适时地点评总结,让更多的同学意识到教学内容设计、语言表达、教态、板书等都应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其次,很多同学把精力集中在了课前布置的作业,忽视了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而通过学生的课堂讲解,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理论知识。
三、小组展示交流
我们的前置作业是:根据每个小组成员的兴趣爱好,以小组为单位,用大家喜欢的方式介绍自己作品的材料来源,或通过查找资料等来介绍自己喜欢的作品中所用材料的来源。
第一组:以大家的学校生活为材料,结合曲婉婷的《我的歌声里》创作了新歌词——《我的大学里》,由两名成员进行了深情演唱。
第二组:和我们分享了莫言的早期作品《透明的红萝卜》的写作材料来源以及创作灵感。
第三组:借着《背后的故事》,以节目访谈的形式,通过主持人和嘉宾毕飞宇的谈话,再现了《青衣》这部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了解了其创作的材料来源等丰富的内容。
师生听取每一组汇报内容之后,及时评价、讨论,及时抓住关键之处进行集体交流探讨,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比如,第一组展示结束后,我们分析其写作材料,讨论还有没有其他内容可以写进这首歌里,或许是因为谈及自己的生活,同学们畅所欲言,于是我鼓励这些同学可以以这些作为写作材料写进自己的作品中;第二组介绍完毕,在座的同学积极交流了大家所熟悉的莫言的其他作品;第三组展示完后,大家几乎都没有看过《青衣》,所以推荐大家去读,我还推荐大家阅读毕飞宇的另一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推拿》。
本次作业和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创作兴趣。
郭思乐教授在其《教育激扬生命》中提出,生本理念中的语文教学是否成功,主要看:阅读有没有推进。课前,我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作品,课上适时地灵活地给学生推荐作品。
在大语文课上我们强调阅读,而在大语文课中的基础写作课上,我更强调阅读和写作同时推进。在阅读中写作,在生活和阅读中积极寻找自己的创作材料进行写作,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勇于展示自己的作品。第一组的歌词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而进行的创作,第三组的同学则是根据从阅读中获取的材料而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
(二)激发学生去挖潜和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
郭思乐在《生本教育的教师观:从“纤夫”到“牧者”》一文中认为:教师要注意激发和引导学生发现兴趣,让其主动去完成作业。我们作业的要求是通过小组成员喜欢的方式去展示成果,这就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发挥自己兴趣特长的空间和舞台。如:第一组的同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作词和唱歌这一音乐才能;第三组的同学,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剧本创作、主持及表演等方面的才能。
生本课堂上,学生的潜力和能力的迸发和绽放,常常让我们惊叹。我再一次感到:学生缺乏的不是能力,而是一个展示的舞台。老师缺乏的也不是教学能力,而是大胆放手的理念。
四、课堂小结
总结写作材料的来源非常丰富,鼓励大家积极创作。结束语为:“不管是我们自己经历的故事还是我们听到或看到的一些故事,如果它欢喜了你,感动了你,请你一定用文字去成就这个故事,让它去欢喜更多的人,感动更多的人。爱阅读、爱生活,爱文字、爱创作。感谢收看本期节目,再会!”
五、缺憾和不足
在对生本教学学习中,我摸索出“前置作业——小组交流——全班汇报——教师总结”的课堂模式。但我在本次的课堂教学中,还是很多缺憾和不足之处:
(一)学生前置性作业完成情况参差不齐。真正查资料、深入文本阅读学习和思考的学生并不是很多,课堂上无法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有的小组将任务推到一个同学身上,自己置身事外,导致前置作业完成不好。
(二)生本的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老师的知识结构、设计的问题、对学生的评价,掌控和驾驭课堂的能力等,而我在这些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课堂气氛虽活跃,各个小组只顾着展示自己的才艺,淡化了我们本要学习的知识,下课之后,甚至有同学开始疑惑:我们刚才上的是什么课?
虽说生本课堂带来了一些困惑,但其益处也显而易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阅读、想象、创作和表达能力得到很大的激发等。而如何打造高效的生本课堂,如何打造适合我们自己的个性化生本课堂,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的研究和反思。为打造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课堂,我愿意在生本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2.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