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变之年回归理性

来源 :电视指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pp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是电视剧市场的裂变之年。电视剧产量骤减,网络版权的价格从先前的狂飙到后来的跳水大甩卖,市场囤积了3万集电视剧仅播出了8千集,800部上星电视剧仅有35部收视率破1,媒体与观众对雷剧烂剧的愤怒与拍砖比起以往,都要来得都更为猛烈些。导演刘江感叹:“2012年的电视剧数量少了,横店四五十个组拍戏的地方,只剩下七、八个组了。”
  2012不是世界末日,却是中国电视剧的严冬腊月。如今的电视剧的生产大国却面临着集体唱衰的尴尬闷场。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产量、收视与口碑急剧下降的2012年,不少业内人士却感叹这是从狂飙到回归理性的转型期所必然产生的阵痛。导演郑晓龙说,“2012年确实进入了一个严冬,电视剧行业降温并不是什么坏事,降温是好事,过热不好,过热质量就会过烂。”导演高希希也表示,“2012的确是一个特殊的一年,优胜劣态,处于洗牌的状态。整体上也体现出致力于向精品求索的方向。所以2013年,好品质、精品电视剧一定会增多。无论哪个时代,什么政策下,做好剧、坚持精品就一定不会错。或许某些山寨剧有一定收视率,但是却不能长久。因为观众每天都在成长,他们终能分清什么是好剧、什么烂剧。”
  中国的电视剧市场在2012究竟经历了哪些裂变,又是如何走上理性之路呢?我们通过关键词梳理、盘点2012中国电视剧大事件,让你看到一个脉络更清晰的2012。
  网站购剧跳水
  2011年是视频网站的狂飙突进年。优酷、乐视、奇艺、搜狐视频、腾讯视频等网站频频出手重金购剧,电视剧网络播放版权费一再攀升,与网络视频发展初期相比增幅已达千倍。不过进入2012年,这股“疯潮”却逐渐降温,电视剧网络版权费一再下跌,以往七八十万元一集的电视剧,现在降到三四十万元都没人买。在经历2012年网络购剧跳水之后,行业内版权购买均价已下调了30%-40%。56网副总裁李浩则分析:“部分电视剧的网络版权价格不足去年的20%,最低甚至达到10%左右,并且还会继续下滑。”之所以大起大落还是由原因可追溯的:第一,2010—2011年,视频网站一味提高价格抢夺新剧网络版权,导致众多二三线的电视剧按照一线电视剧的价格被购买,甚至一部电视剧尚未开机、只定下主创阵容或剧本就能卖出天价。然而,众多视频网站投入重金却没有盈利,反而使得资金链紧张,并面临持续亏损的局面。第二,众多视频网站为节约成本,纷纷投资拍摄自制剧,购剧需求缩减,也是迫使电视剧版权价格下跌的重要原因。也有业内人士将网络版权价格下滑归因于视频网站的整合,如土豆、优酷的合并成为“优土豆”,使得视频网站结构优化,购剧话语权增加。
  家战场
  随着限广令的颁发,婚恋综艺节目数量骤减后,婚恋电视剧的数量必定会骤增,好填补师奶们情感上的需要。小三剧缩水之后,中年人的情感剧成为2012的主旋律。内容无非是讨论婚前、婚后、离婚、复婚、再婚这类的话题。对白会愈发现实和犀利,但肯定不会再触碰到像《蜗居》这样的雷区,对现实的敏感与尖锐都集中体现在家庭内部成员的矛盾上,如《谁来伺候妈》《金太郎的幸福生活》《囧人的幸福生活》等。为了区分同类题材,同时也为了博眼球和收视率,家庭剧的矛盾不断进行白热化的升级,两室一厅的弹丸之地变成婆媳、夫妻、子女的战争之地。有位诗人说,家是放“心”的地方,搁在电视剧中,就是放“兵器”的战场。
  题材荒
  许多在2012年准备筹拍的家庭剧,也纷纷放缓脚步。因为2012的家庭剧实在太多了,都溢到荧屏外面了。宫斗剧、穿越剧、以及各种题材的限制,使得家庭剧成为最没有风险隐患的题材,但家斗剧扎堆荧屏的坏处就是观众的审美疲劳。
  导演闫建刚表示;“在电视剧中,撒狗血、玩雷劈或者直接穿越、宫斗、婆媳战,反倒投资、牵绊少,拍起来也轻松。而且,只要最终卖出去了,收视率都还不低。作为电视剧创作者,看到这样的现实,我们也很无奈。当然我们更希望,钱花在刀刃上,精力放在品质上,而不是一味只途卖出去了事,有收视率便齐活。”集演员、导演和制片人于一身的张国立说,“我拍了无数电视剧,但是现在不知道该拍什么了,计划赶不上变化,现在电视剧很难拍,是不是世界不是我们的了?不知道观众会喜欢什么,电视台更青睐什么。2012年,电视台购片都谨慎了,在投资上也更加小心,哪怕一年少做剧,也绝对不轻易投资去当炮灰。”
  理性购片
  某民营影视公司老总曾坦言,从前电视台买片子,第一看大腕多不多第二看剧本简介什么类型,两个都合适买片这事儿就基本定了。2012年,电视台第一看剧本大纲,第二看演员阵容,第三看片花,就可以决定买不买片子了。到了13年,这个流程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据说第一先看剧本大纲好不好;第二看演员阵容怎么样;第三看制作团队都有谁、第四看前三集内容、后三集内容,全都审查一遍也不一定会买。最让制片方担惊受怕的是:即便是和电视台签了订购合同,电视台也只付10%—15%的定金,并且随时可以退剧。这种严苛的条款让不少少数民营公司望而却步。制片人张纪中说,“这对于小作坊式的影视投资公司而言是噩耗,不给他们机会蒙混过关,但对于正规专业化影视制片方而言是好事,全凭本事吃饭,电视台不可能花钱买烂剧。”
  双向输出
  电视台的订制剧和自制剧在2012年逐渐抬头,且势头良好。不仅如此,一些网站自制的低成本网络剧和综艺节目也打破了网络买电视剧版权播出的惯性,改为电视台向网络买剧,在电视台上播。从此网络剧将不再仅局限于网络。与此同时,网络预购的竞争也会加剧,不论是电视台向网络买剧,或是网络向电视台买剧,都很有可能变成卖房一样,没开拍就先预定要在哪个视频网站或电视台播出。事实上,这并非中国独有的现场,2013年初最火爆的美剧《纸牌屋》亦是网络剧,但是导演大卫林奇和主演凯文史派西的阵容让福克斯和HBO都汗颜。在全球化的今天,这似乎是一个信号:网络剧会逐渐走上主流之路,并且制作费用与水准也不再草台班子,而是水涨船高。   舌尖造句年
  2012年是纪录片的风光之年。2012年5月,《舌尖上的中国》在《魅力·纪录》栏目首播,国内外各平台迅即热播,成为中国纪录片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该片一举颠覆纪录片“小众”“曲高和寡”等固有标签,使得“纪录片”这个名词时隔很久后再次成为社会热议的公共话题。一时间,“舌尖上的XXX”引发全民造句热。据悉,“《舌尖上的中国》已经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覆盖领域达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35万美元的海外发行收入也创造了中国纪录片单集销售的最好成绩。因为第一季的火爆,2012年11月,央视2013黄金资源广告招标大会上,《舌尖上的中国II》受到热烈追捧,广告招标额达8931万元。” 2012年,关于纪录片的各种全国性会议首次召开,纪录片产业引擎加速。一部纪录片,复兴整个纪录片,这在世界范围内都属少数派奇迹。
  甄嬛体
  电视剧《后宫甄嬛传》成为2012年实至名归的精品剧。观众们被里面“古色古香”的台词所倾倒,引起网友的效仿,并将这种文体称为“甄嬛体”。网友们还把“甄嬛体”引入到日常生活中,凭空制造出无数欢乐。例句:“方才……想必是……若能……那必是极好的……倒也不负恩泽。”应用:“咦,你今儿买的蛋糕是极好的,厚重的芝士配上浓郁的慕斯,是最好不过的了。我愿多品几口,虽会体态渐腴,倒也不负恩泽。”
  “甄嬛体”之所以大行其道,还在于其电视剧的“优生优育”。导演郑晓龙表示,“做质量比做数量重要得多,因为拍一个好片子远比拍五个一般甚至烂片要挣得多。”在郑晓龙看来,质量还有一个好处,“你做完以后,就成为你公司的一个财产,每年都给你挣钱。”他以《渴望》举例:“102万元拍的《渴望》,当年播出收回57万元。若干年后还在重播,几乎每年给我们中心挣200万元以上。我在美国问过最挣钱的电影是哪个?不是《泰坦尼克号》,不是《阿凡达》,而是《飘》,因为每年都在重播,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第二屏观看
  牛津辞典2012英国年度词评选出炉,“今年牛津辞典的编撰者挑选了一个古怪的词‘omnishambles’,意为‘一团糟’。去年的年度词‘squeezed middle’(被挤压或夹扁的中央或中间部分),则是形容生活艰辛的中产阶级。”据说,“omnishambles”一词出自英国政治讽刺剧《幕后危机》中的新闻官马尔科姆-塔克尔。这个在2012年英国流行词由两部分组成,“omni”意为“各个方面”,“shambles”意为“混乱、废墟”。牛津词典英国2012年度词候选词里有一个叫“second screening”(第二荧幕观看),这个词所描绘的情境是现代人在看电视时,或同时在玩电脑、看手机或滑动平板电脑。
  云电视
  从台网竞争到台网联动,由此看来,台网的合作关系将是未来的大势所趋,然为合作亦有竞争。电视机在经历超薄化、高清化、网络化、智能化之后,云电视目前成为主打概念。 除了“云电视”概念已被归于“云端”,未来电视还存在着诸多趋势,3D电视,乃至于裸眼3D电视将逐步走进千家万户。彩色电视机将脱离消费者一般的感性认识,变成新的概念产品,随着各种电子产品的不断融合,电视机的单纯视频功能将逐渐弱化,视频播放功能将成为“电视机”诸多电子功能的一部分,一些看似遥远的未来发展趋势,就如同眼前已经可以触摸的“云端”。
其他文献
好不容易有了这样一个专门的版面来集中“吹捧”一下今年电视剧荧屏中表现上佳的新锐男赏们。比起写那些整天被狗仔队追逐,连出机场抽个烟都能上娱乐新闻的腕儿们,更加有感而发。我始终认为,不断关注新生力量是行业媒体的责任,那些没怎么红起来却早就具备了好演员资质、演了不少好角色的新青年们,理应受到注。本刊之所以称呼他们为“新青年”,是因为他们是电视剧荧屏上新崛起的青年中坚力量,他们被电视台认可,被圈内创作者认
在中国,继房地产、汽车、电子通讯、旅游之后的第五大消费热点——时尚产业,正逐年呈上升趋势发展,同时带动了人们对时尚类电视节目的关注度。虽然时尚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只有十余年的历史,但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时尚节目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极具欣赏性和导向性的节目。CCTV《女性时尚》频道倾力打造的《尚峰汇》栏目,正是基于对时尚产业的关注而重点打造的时尚类自制节目。《尚峰汇》栏目以全新时尚理念,丰富的时尚内容展现
在演艺圈从来不缺少才艺,没有几招看家本领,谁也不敢轻易闯荡演艺江湖,江湖有云:“不怕招式老,只要你有效。”特别是主持人,靠一张利嘴行走江湖,几乎天天与观众见面,哪有什么时间与精力去思考新鲜招式,况且新鲜的观众还不一定买账。对于初出茅庐的新人来说,这些招式叫俗套,但是对于那些成名成腕的江湖前辈来说,这些俗套就成了自己的风格,关键就是看这些招式是否练得炉火纯青,又是否用得很合时宜。下面我们就为大家盘点
随着娱乐事业的发展,经纪人出现了各种分支和分类。以明星经纪人为原型的戏剧人物也出现在了大量的影视作品中,明星经纪人以其独特的身份和职业技能吸引着广大电视观众的眼球。一个合格合格秀的明星经纪人,必须具备那些技能呢?是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各种复杂活动的统筹安排能力?还是熟悉有关法律规章,善谈判、具说服力?我们将列举几个影视剧的经纪人角色一一道来。  1 《超级经纪人》  导演:冯志强  编剧:冯志强/
“我又要说你们男人自以为是  了。以为一个女人真会用十年去  爱你,再用十年去恨你,最后用  几十年去怀念你?告诉你,现在  不流行这种调调了。”  “职场女王”炼成记  “每当我看到你,我就好像看到了我  们《Beauty》的精神,因为勇敢独立,  所以自由热烈。记住,每一个Beauty都  有一个自由的灵魂。”在剧中,夏冰的恶  魔上司《Beauty》杂志主编李木子(邬  君梅饰)这样赞扬她。
有一部香港电影叫《瘦身男女》,刘德华和郑秀文两个身材绝好的男女,被乔装打扮成两个以吨为体重单位的绝世胖子,真不容易啊!本来我已经做足准备看一出胖子的爱情传奇,没想到结尾两个胖子纷纷减肥成功,喜结连理。  看完之后我非常气愤,难道,难道胖子就不能有爱情吗?非要像主题曲唱的那样,“为爱瘦一次”之后才能获得爱的入场券?这不是对胖子最赤裸裸的否定和讽刺吗?  出于同样的道理,我特别不喜欢看“剩女”为题材的
在中国人的习俗中,逢年过节,亲人团聚,朋友聚会,免不了推杯换盏,如果想放开一点又怕身体不适以及酒后驾车带来的严重后果。普通人即使如此,就不用说受人瞩目的明星们了。在社会日益泛娱乐化的时代,明星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很大关注,特别是最近明星酒驾也是屡屡见诸报刊,成为新闻热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公众人物,明星更应当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感,为了贪图一时的快感,他们失去的不只是辛苦经营的社会形象
doi=10.3969/j.issn.1001-8794.2014.08.019  【摘 要】界定了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模型及课程体系的概念,介绍了基于职业能力模型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步骤,并结合广西青年干部学院青少年教育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详细阐述了如何构建基于职业能力模型的课程体系,为高职教育其他专业的课程体系编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路径。  【关键词】职业能力; 模型; 课程体系; 构建
一个导演的时间花在哪,观众是看得出来的。  阳光大男孩彻平怀着兴奋而忐忑的心情在高峰期乘上  了地铁,赶往学长介绍的公司面试。不料,他在岸川站下  车时,被个女中学生拉住并被指认为是“咸猪手”,彻  平因此遭遇逮捕。在警察的严厉质问下,彻平坚称自己没  有犯罪。律师告诉彻平,如果否认犯罪将遭到拘留, 旦  被起诉,后果将更加严重。这飞来横祸令彻平茫然失措。  与此同时,彻平的母亲丰子和朋友齐藤达雄
曾有网友一度将《狂奔的左左》定义为《杜拉拉升职记》的姊妹版,但其实职场部分只是该剧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是讲述三个女人之间的闺蜜情,导演李小江说“我们这个戏是讲三个女人联合起来抗击男人的戏”。她们失业、失恋、背叛,面临着人生中第3个十年的到来,充满了紧迫感,经历着人生的各种挑战,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它就像一个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与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活有很多相似之处,也许每一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