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高危人群行18F-FDG PET/CT全身扫描对恶性肿瘤筛查的临床意义

来源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co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PET/CT)全身扫描在肿瘤高危人群中进行恶性肿瘤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3月期间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核医学科PET/CT中心进行检查的体检者,筛选出肿瘤高危人群(高危组)共591例,肿瘤高危人群的纳入标准是在体检者中(无任何症状和体征),血清CEA、AFP、CA199、CA153中至少有一项肿瘤标志物高于正常者。选取同期行全身18F-FDG PET/CT检查的普通人群(普通组),共5 113例作对照。对上述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在PET/CT影像学检查中为阳性的患者进行病理结果随访,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和研究高危组和普通组的恶性肿瘤检出率及PET检查结果。结果:(1)高危组的恶性肿瘤检出率(38.46‰)明显高于普通组(2.95‰)。高危组和普通组的肿瘤病理类型谱相近,发病率最高的均为肺癌;(2)高危组的PET/CT检查假阳性率(21.4%)低于普通组(34.4%)。高危组和普通组的假阳性种类谱相近,均以鼻咽部炎症导致的假阳性病例最常见;(3)高危组和普通组中所有男性和女性的恶性肿瘤检出率分别为7.1‰和5.5‰,性别对恶性肿瘤检出率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4)将高危组和普通组中所有人群按照年龄分为4组,各年龄组的恶性肿瘤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60岁以上组(16.05‰)、50~60岁组(8.28‰)、40~50岁组(5.10‰)、40岁以下组(1.50‰);(5)肿瘤标志物升高5倍以上组的恶性肿瘤检出率明显高于肿瘤标记物升高5倍以下组。结论:PET/CT检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对60岁以上肿瘤标志物升高的肿瘤高危人群行全身18F-FDG PET/CT显像对临床肿瘤标志物升高患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21~25孕周正常胎儿心脏解剖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情况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采用节段分析法对203胎中孕期(21~25周)正常妊娠单胎胎儿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心脏房室、肺动
探究了数学美的产生与发展,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学好高等数学这门学科。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由于不稳定斑块破裂,导致心脏冠脉血管内血栓形成,诱发严重心肌缺血而产生的一组进展性综合征。它包括了不稳定性心绞痛、Q波心肌梗死、非O波心肌梗死,三种分型是心肌缺血、变性、坏死病理变化的不同阶段或形式,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对缓解患者疴晴、改善患者预后都具有重要价值。本资料对50例ACS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并与冠脉造影的结果比较,探讨心电图对ACS患者血管病变程度的诊断价值。
浩瀚的星空总会激发人类的无限畅想,探索宇宙的奥秘是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承载着一个古老民族对太空奥秘的渴望,在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历程后终于从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