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中见实学

来源 :科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xi_x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形是科幻小说的另一白日梦。著名的作品首推威尔斯的《隐形人》(1897)。小说的主人公格里芬原是学医的,后又对光学着迷。他发现了色素的奥秘。很多东西看起来是不透明的,其实并非如此。比如纸就是由透明的纤维构成的。“不仅是纸,棉花纤维、亚麻纤维、羊毛纤维、木纤维以及骨头……肌肉……头发……指甲和神经……事实上,除血红素和头发的黑色素,整个人体都是由无色透明的组织构成的。你我能相见就亏了这么点儿东西。”①他又发现了折射的奥密。“可见性取决于可见物对光的作用。一个物体要么吸收光,要么反射或折射光,要么同时做这些事情。假如它既不反射,又不折射,又不吸收光,它自身就隐而不现了。……透明之物如置入折射指数几乎相同的介质中,那就会隐而不现。”②一块玻璃放入水中,它就好像消失了。这是因为玻璃和水的折射指数相近,也就是说光在这两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相近,不会发生弯曲,二者之间的界限自然就模糊不清了。经过三年奋斗,他发明出了一种药,可以漂白血液和色素。他又发明了一种神秘的“以太辐射”,可以把人体的折射指数降至与空气相同。于是他就成了“隐形人”。这听起来不无道理,在英语中叫作“Plausible”,即“似有理、似可信”,是科幻小说惯用的手法之一。有了它,“奇幻”往往就变成了“科幻”。所谓“似有理、似可信”,言下之意就是“未必有理、未必可信”,很可能只是花言巧语;但也有可能是真知灼见,只是超前了一些。


  阿瑟·克拉克在《未来面面观》一书中(初版于1962年)指出,“隐形”并不属于明显违反自然法则的概念;事实上,许多东西都是看不见的。大部分气体看不见,在一定的情况下,某些液体和少数固体也是如此。“我从未有过在一杯水里寻找一枚大钻石的福气,但我的确在浴缸里寻找过隐形镜片,那就接近我所希望得到的隐形了。”③
  但“服药变透明”的方法是行不通的。“透明是少数特殊物质十分不寻常的性质,是由其内部原子的排列产生的。原子的排列一变,它们就不再透明——它们就不再是同一种物质。你不能随意挑一种化合物,用化学的方法强使它透明。即使能在某种特例下做到,那也很难帮你成为‘隐形人’,因为人体内有数以亿计的独立的、复杂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化合物。要对每一种做必要的研究,天荒地老也研究不完……此外,许多(如果说不是大多数)化合物的特性取决于它们的不透明性。眼底的光敏化学物质就是明显的例子……假如它们不再捕获光,我们就看不了;假如肉眼是透明的,眼内就会充斥辐射,起不了眼睛的作用。你不可能用透明的玻璃制作照相机。……生命所依赖的千万种生化反应会乱作一团,甚至完全停止,假如参与反应的分子是透明的。服药而成的隐形人不仅会成为瞎子,且定会死去。”①


  克拉克让我们放眼大自然。许多动物进化出了保护色,有的还能变色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不就是很好的“隐形”吗?乌贼遇险时能放出墨汁逃之夭夭,不也是一种高明的“隐形”吗?放在棋盘上的鲽鱼能在朝上的一面复制出黑白相间的花纹,甚至模仿苏格兰花呢,这不更令人叫绝吗?
  鲽鱼的表演使克拉克有了一大创意。“想象一下一个人像三明治一样夹在两块大电视荧屏中间,身前身后各有一个摄像头,朝前的摄像头向身后的荧屏馈送图像,朝后的向身前的荧屏馈送图像……假如(全彩色的!)电视电路调节完好,从两个视点看——一个从正前,一个从正后,那个人就有效隐形了。在这两个视点上的观察者会以为他们在看远处的背景,可其中的一部分——遮住那个人的部分——其实是与实景完美匹配的图像。视角的些微变化即会摧毁这一幻觉;电视画面会显得太大或太小,或与背景不合,就像宽银幕立体电影失真。”②
  《才女失踪》讲的是洛伊丝发明“隐形衣”的故事,显然是受了克拉克的启发。文中用的也是背景变前景的原理,但不限于两个方向,而是四面八方;不限于静止状态,而是随着主体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光电子技术、微电子計算机技术和全息摄影术等现代科技都发挥了作用。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都在“军情局”下的机构从事“秘密开发项目”的研究。用于军事目的的“隐形技术”是开发难以被敌方雷达等探测的飞行器或其他装备,在英语中用的是Stealth Technology,并不是“隐形人”中的那种“隐形”——Invisibility。Stealth的原意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是让人难以发现,并不是真的隐而不现。小说中大谈威尔斯的《隐形人》和“隐形技术”,不难看出二者的渊源。幻想中确有合理的成分。


  美国物理学家加来道雄在其《不可思议的物理》(Michio Kaku, Physics of the Impossible, 2008)一书中,报道了隐形研究方面取得的可喜进展。他说:“隐形一直都是科幻小说和幻想中的奇妙事物之一。可是,在至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物理学家对于隐身衣存在的可能性不屑一顾,断言它们是不可能存在的:它们违反了光学定律,并且不符合任何已知物质的性质。但如今不可能或许能成为可能。一种在‘超材料’(Metamaterial)上取得的进步正在有力推动一场光学课本的大规模修订。”③什么是“超材料”?它们是由微小组件植入某些材料制成的特殊物质,具有古怪和反常的光学性质,如负折射率迫使光波朝非正常的角度弯曲。光绕物通过,于是物体隐而不现。被植入“超材料”中的组件必须小于相关波长。要使一个物体在波长为500纳米的绿光下隐形,超材料必须具备50纳米左右的内部组件。2006年,北卡罗来纳州的杜克大学和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使用超材料实现了物体在微波下的隐形。2007年,德国和美国能源部的科学家宣布制造出了能在红光下起作用的超材料。同年,加州理工学院的亨利·列兹克等三位科学家宣布制造出了一种在难度更高的蓝-绿可见光范围内具有负折射率的超材料。隐形的关键或许在纳米技术,也就是操控原子尺寸结构的能力。“对于‘不可能’事物的认真研究常常会开拓出富饶并且完全出人意料的科学疆域。”④
  ①H.G. Wells, The Invisible Man, p.102, Aerie Books Ltd. 1988.
  ②同上,pp.100-101.
  ③Arthur C. Clarke, Profiles of the Future, p.179, Pan Books 1982.
  ①同上,p.179-180.
  ②同上,p.181-182.
  ③《不可思议的物理》(美)加来道雄著,p13,晓颖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④同上,《前言》p.5.
其他文献
伯 父  伯父的突然死亡不但使家人措手不及,也震惊了原本宁静的山洼。  那是一个初春料峭日,乍暖还寒时。村人们在田野有一搭没一搭地做着农活,麻雀在树枝上可叫可不叫地叫着。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对村人来说无关紧要的时节。离农忙还远,土地歇息得已经很长了,一种等待的欲望慢慢膨胀着。然而,就在这样一个时节,伯父死了,还不到六十岁。他的死打破了山洼的宁静,成了这个春日的惊天雷。春天,你就靠这样的噩耗槌响人们死
慢一点,她告诫自己,一定要慢一点,这副身体已经经不起任何折腾了。  她缓缓抬起头,十度,二十度,三十度。陀螺仪朝一侧危险地倾斜了过去,她赶紧在翻倒之前停下了动作。待陀螺仪颤悠悠地晃回水平位置,她继续抬头,四十度,五十度,六十度——可眼前仍是一片黑暗。  但她并不气馁,因为要找的东西一定就在那里。稍事休息,齿轮再次启动,七十度,八十度,九十度。她几乎能听见体内的轴承在哀鸣,预示传动杆即将断裂的颤动传
“人机大战”主题征文  “‘乌鸦’‘乌鸦’,我是‘疯狗’,收到请回答。”天色黄昏般暗淡,硝烟渐散的地球战场上,一名身穿动力铠甲的中尉艰难地跋涉在沙丘间,风沙吹打在他的密闭式面罩上,他正紧张地呼叫临近的友军。  对方没有回应,中尉又呼叫:“‘袋鼠’‘袋鼠’,我是‘疯狗’,请问你们还好吗?”航天陆战队的作战小队每次出征前,都会抽签选定各自的代号,中尉运气不好,抽到了“疯狗”这个代号。  “袋鼠”没有回
演绎悲欢离合的戏台上,人设是演员们装扮成剧中人的第一层戏服,而生活中,人们大多也披着人设的外衣,各人在自己的各种角色、人设之间无缝切换。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指出,每个人都在社会舞台上依照各自的台本扮演相应的角色,人设是在这舞台上如名片一般自我传播的媒介。无论是公众人物还是普通百姓,构造人设都是出于同一种心理预期:包装自己,联结他人。“国民妹妹”“老干部”“反差萌”“美女学霸”的
作者简介:  拉维·泰德哈尔,在以色列的一个集体农场长大,自十五岁起出门远游。曾经生活在后种族隔离制度下的南非,现定居英国。他不仅获得过世界奇幻奖和不列颠奇幻协会奖,还曾获得坎贝尔奖提名。  1  博比·阮的导师是一位身穿浅色衣服、用法语骂人的摩洛哥大厨。博比掌握不了法语这门语言,他的专业是分子烹饪。如果他想去太空找一份工作,获得这一领域的高等学位是必不可少的。“在地球上,烹饪可以当成艺术来玩玩,
你一定想不到他们竟然会这么蠢。这里可是全国最大的太空站,数百个全息摄像头覆盖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而这三个混蛋竟然以为他们能抢劫货币兑换处,还想侥幸全身而退。  不错,他们的确带着几把陶瓷手枪混过了我们的安检仪器,然后在男士更衣室里把枪支组装完毕,并且另一个人还成功地从餐馆里偷了两把牛排餐刀。但是活见鬼了,难道他们觉得我们会就这么袖手旁观,眼睁睁看着他们带着赃物闲庭信步似的走出大门?  在太空站服役
导言:  霍金先生仙逝已经一月有余,他那饱受疾病折磨的身躯,已然安眠于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与牛顿、达尔文等科学巨擘共享无上荣光;而他的精神,则作为无价的遗产,留给尘世众生。纵观霍金传奇的一生,不论是科学理论的发现、科学的普及传播还是科学精神的引导,霍金先生都无愧为一代科学伟人。  在这喧哗散去、尘埃落定的时刻,让我们沉下心来,静静品味霍金留下的吉光片羽,以“继承”——这一最符合他生前期望的方式,
李淼    中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  曾就任于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院,  为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创办者并任院长,  同时也是诗人、科普作家。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哪些现象是高维度生物干涉造成的影响?  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很可能只有两类人:  科学家和科幻作家。  在日前于广州举行的《〈三体〉中的物理学》首发式上,这两类人就各自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三体〉中的物理学》作者、中国理论物理学
编辑手记 :  记得大三时的一个雪天,冰、水、泥混合物薄薄地黏在地上。我从学校食堂油腻的侧楼梯下来,刚好看到书店窗口展示的《星云III·基因战争》。我捧着它一路读回宿舍,完全无视了滑倒的危险……这就是我“初见”dhew的情景。  从上海来SFW工作前,我有幸在苹果派上听到dhew关于题为《有价格的创作》的讲座。其间他对行业的竞争和成本/收益进行了分析,强调“一个负责的科幻作者,应该努力去写卖得好的
1  我还是先自我介绍一下吧。  我叫马克,从小不知道自己父母是谁,十六岁的时候从卡拉科矿区逃到星港城,栖身于旧塔区这个贫民窟里,靠“贼猫”酒吧里的酒保老戈登介绍些零工过活。  星港城坐落在荒凉的西塞罗上,是西塞罗唯一一处人类可以生存的地方。西塞罗围绕着一颗暗淡的红矮星公转,这个小小的星系位于三个星门的交汇处,鬼才知道它在宇宙中的什么位置。穿过星门的世界呢?管他呢,反正我也没去过。  最近我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