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蜗居》看大学生的就业环境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zf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几天,闲来无事,在网上看了几集《蜗居》的视频,高度的现实性、尖锐的矛盾和浓浓的亲情,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感同身受,有些心酸,又想起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生态。
  虽然《蜗居》的主题是房奴、婚外恋和腐败这些尖锐的社会问题,但是主人公郭海萍、郭海藻,包括似乎可有可无的、活着有些窝囊的苏淳,还有可怜的小贝,都是大学毕业生,甚至是名牌大学毕业生,不得不让我们来思考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环境。
  需要注意的是,这四位大学生少年时代都抱着崇高的理想,毕业后受到残酷现实的“教育”,只想在城市里通过自己的打拼,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工作,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一份爱情……这原本是最低的生活标准,但是在如此残酷的社会现实中却很难做到。为了尽快攒足房款首付,郭海萍拼命地工作、不断地被经理以这样或者那样的理由加班,并且经理为了解聘她,省下本属于她的年终奖,把她的办公桌搬到了厕所门口,极尽人格侮辱之能事;苏淳,这位老实巴交、兢兢业业的技术类大学毕业生,就是为了贴补房贷,业余时间为他人设计图纸,一不小心落入了别人为他设计的陷阱,险些受到牢狱之灾;郭海藻,这位清纯、热情的大学生,为了贴补姐姐的房贷,不惜为单位陪酒、陪唱……而所有困难,譬如房子、工作、官司等靠他们自己的能力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让“除了感情,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的宋思明轻轻一点就烟消云散,化为乌有。
  无奈的海萍、尴尬的苏淳、单纯的海藻、可怜的小贝……在无所不能的宋思明、陈寺福们主张的社会秩序面前,真的很无助——要么放弃做人的尊严,要么走投无路。
  大学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从《蜗居》的社会反映中不难看出,当前的社会环境与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据报道,仅北京就有几十万的“蚁族”人群,他们有多少走了郭海萍的路,又有多少走了郭海藻的路?
  我们不禁要问,如果我们的大学生都按照社会要求的最高标准培养好了,是否就一定适应社会发展了,一定能工作顺利?
  由此,我想起了备受质疑的教育生态和备受关注的教育改革,我不禁要问,仅仅教育内部的改革就能完全解决问题了吗?显然不是。
  社会是个大系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的任务是把人培养好,社会的任务是把人使用好,发挥他们的潜能。如果社会为大学生们营造不出公平、公正、公开等良好的发展环境,片面地指责学校教育的失败,是不公平的。
其他文献
[摘要]学分制是以选课制、导师制、弹性学制为基础,以因材施教为原则,以发展学生特长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根本,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务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和完善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务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是新型本科院校教务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从而实现教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关键词]新型本科院校学分制教务管理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何绍芬(1966- )
[摘要]在计算机类实训课程中,同一批学生间的实训成效存在明显差异。文章从能力差异、动机差异和学习组织形式方面分析了其对学生实训学习成效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对策,认为只有谨慎地从根源上多方权衡和选择,才能实质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关键词]计算机类实训课程 学习成效 差异  [作者简介]马硕章(1975- ),男,广西宾阳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物理与信息技术系信息技术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教师教育,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上海市中
尽管当今时代对世界的和谐发展提出了多重挑战,但更为世界的和谐发展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机会。以建构主义的视角来分析和谐世界的共建,则可以发现,世界各国为了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
【摘要】声乐作品的完成是一个由文本材料转换成听觉印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创作者、教授者、演唱者与欣赏者之间由于各自所处的角度不同,对声乐作品价值评价的侧重点和标准也就不完全相同,甚至出现了“各执一词”、“众口难调”的局面。本文通过分析主要参与者的评价角度、内容、标准,得出声乐作品的价值评价体系应该建立在多元文化主体的审美视域下求同存异,在保留多元观点的同时丰富、巩固、强化自我。  【关键词】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