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女奥帕尔·怀特利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07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棕色的叶子凋落的日子来临了。它们从树上落下,飘散到地上。我听到了它们的低语,讲述着作为树叶第一次来到世上的那天所发生的事情。今天它们告诉我在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它们原是泥土和空气的一部分。现在,它们要回去了。在冬天灰蒙蒙的日子里,它们要回归泥土。但是它们并没有死亡。”
  相信吗?这段充满诗意的文字出自于一个年仅7岁的小女孩的日记。她就是美国的天才少女奥帕尔·怀特利——20世纪初美国俄勒冈州最受欢迎的女孩。她是一位坠入凡间的精灵,她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长大,深深地融入在自然中,并且用她纯真而浪漫的笔调为人们营造了一个时而恬静时而浪漫的梦幻之地,一个灵魂的栖居之所。她曾经以自己的天才震撼了美国文坛,也因极其出色的日记和富有传奇色彩的身世而成为美国文坛在20世纪20年代最大的谜团。
  奥帕尔·怀特利1897年12 月11日出生于美国俄勒冈州的一个伐木工人之家。俄勒冈州位于太平洋北海岸,是美国最美丽的地方之一。这里雨量充沛,树木高大茂盛,还有众多的河流和白雪皑皑的高山。小奥帕尔就在这美丽的“仙境”中成长。她是一个生活在伐木营中的孤独的孩子,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与周围的植物和动物一起玩耍。猪、老鼠、松鼠、蝴蝶、蜜蜂、马、火鸡、绵羊、母鸡、蝙蝠、狗、母牛、鹿、乌鸦、蟾蜍、甚至臭虫,这些都是她亲密的朋友。她与它们交流、谈话,给它们取各种各样好听的名字。在森林里,她把松树当作墙壁,云彩当作屋顶,而各种小动物就好像是在参加教堂里的仪式。奥帕尔说:“对于我,户外就是一座大教堂。”
  奥帕尔从5岁起开始记日记。她用一支彩色蜡笔,把森林中那些可爱生灵的故事记在废纸上,然后把日记藏在中空的树木里。不幸的是,14岁的时候,她的妹妹发现了她的日记,出于嫉妒把它撕得粉碎。奥帕尔十分伤心,把这些日记碎片收集起来,藏在邻居家的帽盒里。
  13岁时,奥帕尔开始给当地的孩子作关于野生动植物和地质学的讲演,在讲演中常把自然和宗教混杂在一起。后来听众逐渐扩大到整个俄勒冈,她也成为俄勒冈“青年人基督徒勉励会”的一名负责人。
  1916年,不满19岁的奥帕尔申请进入俄勒冈大学学习,几位教授对她进行面试。她的自然史知识使三个系的教授都大为吃惊,以至于没有高中文凭而被破格录取。每个人都认为她将成为伟大的科学家、作家和教师。一些报纸文章称她为“天才少女”。在大学校园里,奥帕尔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经常追逐蝴蝶或昆虫,衣袂飘飘,裙裾飞舞。一天,大学校长普林斯·坎贝尔的妻子,来到奥帕尔面前,见她正跪在地上,看着土地,唱着赞美诗。坎贝尔夫人问她在做什么,奥帕尔回答道:“我正给上帝的一个生灵唱歌”,而在她面前竟是一条蚯蚓。
  在大学里,奥帕尔靠演讲维持生活。但是不幸的是演讲所得不能支持到她毕业。1918年,她去好莱坞,想尝试做一名演员,但是没有成功。她开始给孩子们写一本关于自然的书。21岁时,奥帕尔带着她的书《我们周围的仙境》 来到波士顿。这是一本把科学与信仰混合在一起的不平凡的儿童读物。当她努力寻找出版商想要出版这本书的时候,遇到了艾勒里·赛德维克先生,《大西洋月刊》的一名编辑,也是当时文学界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他对奥帕尔的书并不感兴趣,但奥帕尔本人却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后来写道:“她是如此年轻,热情,像一只灌木丛中的鸟儿,扇动着翅膀。”他问她的经历,她告诉了他。他很好奇,问她是否保留了日记?奥帕尔激动得流出眼泪,说自己有一盒子日记碎片。赛德维克后来在为奥帕尔的日记的介绍里这样写道:“我们立即拍电报让人把它们送来。它们来了,成百上千的,甚至有上百万的碎片。”有些是大半张纸,更多的,是小到写不下一个字母的碎片。接下来的八个月,奥帕尔住在波士顿赛德维克的岳母家,把这些碎片粘起来,就像做七巧板的游戏一样。这是一项十分辛苦的工作。
  奥帕尔的日记于1920年3月起在《大西洋月刊》上连载。同年8月出版单行本,书名是《奥帕尔的故事》。这本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记录了一个孩子眼睛里的自然图画,并且以神性的思想和情感去觉察那些动植物的喜怒哀乐的微妙情感,充满了童真童趣。《纽约时报》评论:“这是一双被感动的眼睛”;《生活杂志》评论:“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书”,“可能会变成经典”。奥帕尔的书很快变成世界畅销书,连总统和国王都读她的日记,母亲们根据她的书为婴儿取名。奥帕尔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俄勒冈州。
  但是变幻无常的批评家们很快就宣布奥帕尔的日记是一个骗局,断言没有一个六七岁的孩子能够写出如此神奇的文字,这本日记实际上是成年奥帕尔写的。日记出版后的10个月,停止印刷,她被认为是骗子,人们要求她退书、赔款。奥帕尔被迫离开美国去了欧洲,再也没回来过。
  比奥帕尔和她的日记的问题更让人迷惑的是她的身世之谜。日记出版后,她开始宣称自己是一个来自法国的丢失的公主。她告诉人们她并不属于怀特利家族,她还诉说在成长过程中所遭受的虐待。她真正的父亲是亨利·D·奥尔良王子,她是在1901年亨利王子去世时被怀特利夫妇抱养的。亨利·D·奥尔良是法兰西波旁王族的一个过时的皇族的王子,这位王子是著名的科学家和探险家,曾去过印度、越南、中国的西藏和长江沿岸。在奥帕尔的日记里,她把真正的父母称为“天使爸爸”和“天使妈妈”。从这时起,她开始使用玛丽·德·布尔东·奥尔良的名字。对这件事,舆论哗然。一些人相信她,支持她的说法,还有一些人不相信,最后怀特利家庭被迫更改姓氏,从居住地搬走。
  20世纪30年代晚期以后,很多过去的朋友和支持者与她都失去了联系。她也被自己的家庭抛弃,生活陷入贫困之中。1948年,人们发现她在一所二战中被轰炸的破烂不堪的房子里,快要饿死了。就在此刻,她还在翻箱倒柜地找书。她的周围堆满了上千册的各门学科的书。她把别人资助她用来买食物的钱都用来买书了。她的邻居叫来警察,她被送到圣奥尔本的一家公共精神病医院。这个来自俄勒冈州的天才少女有将近50年的时光是在拥挤的精神病院的小房间里度过的。1950年,她做了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她再也没写过书,她聪明的大脑坏了,就像她那做伐木工的父亲很久以前砍下的树桩。她于1992年死于精神病院,时年95岁。只有10个人参加了奥帕尔的葬礼,在俄勒冈州没有举行任何纪念活动。
  80多年来,奥帕尔美丽的关于自然和儿童的作品蒙上了灰尘,几乎被忘记了。然而,现在一切都在改变着。人们对精神疾病有了新的理解,她的作品重新受到欢迎。她的家乡小屋林镇为她修建了纪念馆,镇上的图书馆也树起了她的真人大小的雕像。在一个以她命名的小公园的墙上,有关于她的壁画, 巨大的壁画恰好注视着镇中心的主要街道。游客可以开车或者骑自行车围绕她居住过和写作过的地方做一次自助游。
  俄勒冈大学把奥帕尔的全部日记和历史照片都放在网上供读者和研究者使用。她的日记现在已经被翻译成德文、中文、法文。奥帕尔让文学界重新认识了她。对奥帕尔和她的日记着迷的人已经写下了上百篇文章和很多书。同时也有关于她的各种各样的广播、戏剧、甚至公路音乐剧。一位音乐人安妮·希尔斯还制作了奥帕尔作品的音乐CD。好莱坞的两个电影工作室正在计划把奥帕尔的一生拍成电影。
  直到今天,对于“奥帕尔发生了什么?”这一问题仍有争议。奥帕尔是一个神秘人物,还是她疯了?她编织了一个骗局,还是她是一个真正的公主?这些秘密,仍旧吸引着人们去探索。
其他文献
日前,由韩国《中央日报》实施的2007年度韩国大学评价结果揭晓。浦项工科大学在时隔2年之后再度荣登榜首。去年排名第1位的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今年名列第二位,去年与浦项工科大学一起居第二位的首尔大学今年则排名第三位。   2006年,延世大学排在高丽大学之后居第五位,今年则与高丽大学一起并列第四位。这2所大学并列相同名次,在《中央日报》实施大学评价以来尚属首次。   评价报告指出,浦项工科大
在国际文坛,作家之间存在恩怨的情况并不鲜见。他们的一些矛盾、对立,或反映在回忆录里,或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矛盾发展到严重时甚至会动用武力拳脚相加,比如勒卡雷和萨尔曼·拉什迪,莉莲·海尔曼和玛丽·麦卡西,纳博科夫和埃德蒙德·威尔逊,等等。作家的创作素材具有不稳定性,他们创作的产品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抑或轰动效应。因此作家的高度敏感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正常的,因为它属于人的正常情感,尽管有时候对立的双方会大打
20世纪初,俄国著名的《埃佛伦百科大词典》里提到了在南极洲的海水中栖息着多种多样未知的海藻和奇异的海洋动物,同时,该词典也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南极大陆很可能有过先进的史前文明存在。   有一个假说是这样说的,在公元前10000-5000年期间,地球上就存在有人类文明,并且在航海、绘图、天文等方面的水平都不低于18世纪时候的水平。南极洲那时候气候温和,适宜人居,南极洲也成为当时地球上的文明中心。这一
<正>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长篇小说《失乐园》自从1995年9月1日在《日本经济新闻》上发表长篇连载开始,便引起了巨大反响,在1997年出版单行本,继而被拍成电视连续剧和电影,在日
我们这里所说的“西方”,主要指欧洲,也包括18世纪以后的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而“文化”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学、习俗等等。“西方”原本是一个地理概念。欧洲人从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出发,将地中海东岸一带和亚洲西部称为近东,将亚洲东部则称为远东,他们自己所处的位置自然成了西方。但是,这个概念现在已包含了太多的历史、文化、政治的内涵。譬如,“西方”曾经一度就等于资本主义列强;
1919年10月22日,多丽丝·莱辛出生于伊朗西部城市克曼沙一个英国殖民官员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莱辛父亲负伤致残,退役后来到波斯帝国银行任职。父亲是个幻想家,总想一夜暴富,改变命运。母亲则是一家医院护士,吃苦耐劳,脚踏实地,是个贤妻良母。  听说在非洲种植玉米能财源滚滚,莱辛的父亲动心了,变卖家产,携妻带子,远渡重洋,移居津巴布韦,倾其所有,购得上千顷灌木丛进行拓荒垦殖。然而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