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丽丝·莱辛:耄耋之年震撼世界文坛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rwzz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9年10月22日,多丽丝·莱辛出生于伊朗西部城市克曼沙一个英国殖民官员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莱辛父亲负伤致残,退役后来到波斯帝国银行任职。父亲是个幻想家,总想一夜暴富,改变命运。母亲则是一家医院护士,吃苦耐劳,脚踏实地,是个贤妻良母。
  听说在非洲种植玉米能财源滚滚,莱辛的父亲动心了,变卖家产,携妻带子,远渡重洋,移居津巴布韦,倾其所有,购得上千顷灌木丛进行拓荒垦殖。然而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残酷现实,很快粉碎了他一腔狂热发财梦,从此变得失意消沉,一蹶不振。母亲则逐渐适应了非洲恶劣的生活条件,还雄心勃勃要用英国文明,改造当地野蛮土著的生活方式。莱辛曾说过,自己性格中反叛抗争隐忍的因子,多半遗传于母亲。
  随着父亲发财梦的破灭,在非洲家庭农场,莱辛度过了寒微孤寂的童年。对一些人来说,苦难童年,是痛苦深渊,而对莱辛来讲,则是一笔巨大财富。即使童年不幸,也有令她开心之事,兄长哈里经常带她去探索大自然,领略非洲原始风情,用稚嫩目光和幼小心灵,感受自然美景。也许正是因为举家迁往非洲,莱辛才得以亲眼目睹种族冲突导致的各种悲剧,才亲身感受到种族歧视对人们心灵戕害。
  莱辛家教严厉,从旧时代走过来的母亲,一心想把她打造成举止端庄气质高雅的“淑女”,便把她送进教会女校,在那里她接受灵魂洗礼和清规戒律。后来,莱辛举家迁往首都索里斯伯里,她因此转入一所女中就读,但没过多久,莱辛就因眼疾不得不辍学,那年,她只有13岁,她所受到的正规教育,因此划上遗憾句号。
  与同样中学肄业,后崛起世界文坛的南非女作家奥莉芙·施赖纳一样,莱辛日后之所以走上创作道路,也是靠自学成才。呆在家里的莱辛,无所事事,只能每天靠阅读书籍打发时光,这样她与19世纪文学大师们结下不解之缘,如饥似渴地阅读狄更斯、史蒂文森、劳伦斯,吉卜林等小说家的经典名著,以此滋养了她那澄明且具批判性灵魂。另外,父亲在一战间苦难回忆,也对早年的她影响深远。这期间广泛阅读,为她今后从事小说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15岁那年,莱辛挣脱家庭束缚,离家做起保姆。雇主很有文化,家里藏书很多,她如获至宝,工作之余,把全部精力都用在阅读上,很快看完雇主家所有藏书。这样,诗书满腹的她,开始有了创作冲动,总想将内心感受倾注笔端。17岁那年,她试着写了两篇故事,投给南非一家刊物,没想到居然发表了,“处女作”变成铅字,极大地鼓舞她继续写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19岁时,莱辛结识了一位名叫韦兹登的绅士,旋即坠入爱河,不久两人闪电结婚,并育有两子。婚后双方性格弱点暴露无遗,向往洒脱自由的莱辛,难以忍受婚姻羁绊终于离经叛道,抛夫弃子,重新恢复了“自由身”,但她为此付出了骨肉分离亲情泯灭的代价。
  期间,无家一身轻的莱辛,开始涉足反种族歧视的激进政治运动。说起来令人不可思议,莱辛“自由”没几年,在左翼读书俱乐部,她结识了风度翩翩的德国人弗里德·莱辛,再次坠入情网,婚后育有一子。她名字里的莱辛,就是来自第二次婚姻的夫姓,这个名字一直沿用下来。这段婚姻只维持了几年,两人姻缘已尽,分道扬镳。
  1949年,满心疲惫的莱辛,恢复英国国籍,便携带小儿子踏上漫漫归途,回到伦敦,那年她已三十而立,然而前途一片渺茫。
  
  两次婚姻失败的打击,令莱辛身心憔悴,然而性格执着坚韧的她,信守这样人生信条:寻找自由的女性,必然要付出沉重代价。莱辛认为“写作是通向自由的道路”。自己两次婚姻失败,她倒认为是值得的。
  1950年,厚积薄发的莱辛,横空出世,推出自己首部发轫之作《野草在歌唱》,终于叩开英国文坛大门。小说全景式再现了浓郁的非洲风情,它以黑人男仆杀死家境拮据、心态失衡的白人女主人的案件为题材,侧重心理刻画,表现了非洲殖民地种族压迫与种族矛盾。作品一经面世,好评如潮,被誉为“战后最杰出的英文小说”。崭露头角的莱辛,成为西方文学冉冉升起的一颗耀眼新星。从此,她开始自己职业作家生涯,创作时间几乎横跨整个20世纪,直到如今88岁耄耋之年,依然勤奋不已,笔耕不辍,时有新作发表。
  此后,莱辛陆续推出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即《玛莎·奎斯特》《良缘》《风暴的余波》《被陆地围住的》以及《四门之城》——以诚实细腻的笔触和颇有印象主义色彩的写实风格,展示了一位在非洲长大的白人青年女性的人生求索历程。作品的许多重大主题均涉及种族问题、两性关系、社会正义,表明她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这可能与她有过不同生活经历有关,早年在南非生活过的她,对种族隔离和歧视深恶痛绝,再加上她的文学世界蔚然广阔,从而形成了她独特的创作特色。
  莱辛小说很大程度上都是自传体的,很多素材均来自她在非洲的亲身经历。在评论家眼里,她是一位多产、严肃、极富探索精神的作家。其作品复杂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人物刻画和叙事技巧备受推崇,她特别擅长塑造那些意志坚强,自强自立的女性形象,叙述她们在男权社会中所经受的情感危机。
  莱辛往往借助女性坎坷命运,来反映社会和更为普遍的人生经验,作为女性作家,她非常关心女性生存状况和女性独立,作品罕见的深度和广度,反映了那个时代妇女生存境遇和精神世界。
  1962年,莱辛因创作长篇小说《金色笔记》,而蜚声世界文坛。这部作品一经面世,即成为当时风起云涌的女权主义的旗帜和号角,被全球数百万人当成女性独立的《圣经》,自然莱辛亦成为女权主义偶像人物。作品打破了以往采用时序的写作方法,分五章记叙两位单身母亲安娜和莫莉的非洲经历和政治生活。各章节之间,穿插安娜的“笔记集”。主人公安娜·伍尔夫的生活、爱情和精神状况,处于一种极度分裂状态之下,莱辛笔下的这个“自由女性”,独自承担着生活重压,艰难地挣扎在工作、性、为人母和政治的旋涡里。这部奇特形式和独特内容巧妙融合的作品,一经面世便引发激烈争议,可谓毁誉参半,赞誉者称之为“20世纪诠释男女关系的巅峰之作,是波伏娃《第二性》在英语文学界的姊妹篇”;诋毁者讥讽其为“狭隘思维和偏激思想的混合物。”而评论家则认为:《金色笔记》是一本极易引起歧义的鸿篇巨构,可以视作女权运动的一块里程碑。
  莱辛是位十分投入,且具挑战性的作家,敢于冒犯那些与她持不同观点的人。其创作主题多元,加之写作技巧变幻莫测,为当代西方文坛埋下一个难解的“斯芬克斯之谜”。一位评论家说:“莱辛有的作品支离破碎,晦涩难懂,不知所云,表明她不愿意选择一条平稳通达的叙事方式,她有自己执着的政治观念和艺术信仰。”所以,她的创作对批评者来说,常常构成一种反讽。据互联网最新资料表明,仅在北美地区就有75篇涉及莱辛的博士论文,有关她的硕士论文,更是数不胜数。因此,每当莱辛推出一部新作,都会震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无论从宏观种族问题到细微男女私情,还是从异域情调的情有独钟,到针对“都市女性”生存问题的关注,无不倾诉笔端,展现了极为广阔的生活画面,字里行间,读者不难发现女作家十分关注人类命运,尤其同情弱者及被压迫者的命运。纵观女性写作史,鲜有如此广博的主题和开阔的胸襟,来探索女性自身及身外广阔世界,也许正是凭其创作实力和辉煌成就,才奠定她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坛的尊崇地位。
  
  莱辛是位有着社会担当意识的作家,早年参加过反对殖民主义的左翼政治运动。她说过,个人不可能脱离她所处的那个时代。早年投身反殖运动的她,其创作观念和政治信仰密不可分,她曾说过:“一个作家应该代表她所归属的,所负责的,本人又无法倾诉的人们去说话。”显然,莱辛用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向读者传达“一种人性”,一种“人间大爱”。由于其反对种族隔离立场坚定,1956年,被南非当局禁止入境,直到1995年,白人政权垮台,76岁高龄的她,才重新踏上南非土地。
  随着创作上功成名就,莱辛的人生观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早期热衷于反殖运动,逐渐转移到对社会平等事业的关注。1952年,她正式加入英国共产党。由于她在政治上的左倾意识,当时的苏联和中国,对她的作品都青睐有加。莱辛著作的第一部中译本,早在1956年就在我国出版发行,译者介绍说:“莱辛的诚恳乐观,以及那种想要用艺术促进社会进步、国际友谊和世界和平的愿望,使她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莱辛一直向往中国这个东方神秘国度,直到1995年,她才实现多年夙愿,来到中国访问交流。
  大约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莱辛对当代心理学产生浓厚兴趣,并在其作品中时有体现,但她仍然关注重大社会问题。期间,她撰写了有关个人精神崩溃的《简述下的地狱》及讨论人类文明前途的《幸存者回忆录》。此后,她与擅长的写实手法告别,另辟蹊径,推出一系列总名为《南船座中的老人星:档案》的所谓“太空小说”,以浩瀚的银河系为背景,以科幻小说的形式,写出了对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思考和忧虑。莱辛创作题材之广泛,思想之复杂,形式之多样,都是举世罕见的,堪称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一代先锋作家。
  阅读莱辛的作品,就是阅读这位世纪老人的厚重人生。从17岁发表处女作开始,莱辛的创作生涯绵延至今,她深入灵魂的写作,从未间断过。这位多产作家,已经出版了数十本著作,包括小说、诗歌和剧本等,今年又推出新作《裂缝》,反响不错。也许造就伟大天才需要充裕时间,才能将其一生的杰作,贯通成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形成震撼人心的力量。莱辛足够幸运,上帝给了她足够长的时间,不但让她创造变幻莫测,深邃丰厚的文学世界,而且还让她在生前就看到自己的荣耀一一降临。
  莱辛之所以问鼎诺奖,凭的就是无以伦比的创作实力和辉煌成就,她曾三次获得布克奖提名,一次获得毛姆奖,还得过无数国际性文学大奖。早在30年前,诺奖评委们就开始注意她了,她也因此一直是诺奖最热门人选,但好事多磨,有一次,在出席瑞典的一场晚宴上,莱辛与瑞典出版商均在场,这时,背后走来一位诺奖评委,酒席间,他口气揶揄地对莱辛说:“你恐怕今生与诺奖无缘,永远都不会获得这个奖项,因为我们不欢迎你!”他的一席话,令莱辛很是尴尬难堪,面对诺奖评委咄咄气势,她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太能说什么呢?只能保持沉默。她回来后,百思不得其解,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不喜欢自己。从此以后,她就把得奖这件事看淡了。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发,发生了一些小小意外,瑞典皇家文学院秘书长赫拉斯·恩达尔颁奖前无论如何也联系不上多丽丝·莱辛。原来,这位差11天满88岁高龄的诺奖史上最年长者,独自一人打车购物去了。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的消息,地球人都知道了,获奖的她居然还蒙在鼓里,浑然不觉。等她回到伦敦寓所,发现门外涌来这么多闻讯赶来的媒体记者,老太太问明来意后,平和地笑了:“我还以为你们在拍肥皂剧呢。”然后,一屁股坐在台阶上,不无幽默地说:“我还真把这事给忘了。”
  事实上,瑞典皇家文学院的18位权威们,本着尊老爱幼的传统,在她耄耋之年,降下一道恩典,评奖结果,再次令那些预言家们大跌眼镜,88岁的文坛老祖母攀蟾折桂,名至实归,成为诺奖第104位获奖者,同时也是第11位女性获奖者。
  诺奖新鲜出炉,这位文坛宿将却平静如初,她说:“这件事已经持续30年了,每年我的名字都出现在候选名单上,你不可能每年都对它保持兴奋。”如今,迟来的诺奖,对于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来说,已无足轻重了,她看重的是,该如何书写自己今后的余生。
  “这次他们大概觉得,这个人已经够老了,很快就要死了,再不给她,以后也许就没有机会了吧!”屡次与诺奖擦肩而过的莱辛,发表获奖感言,充满自嘲口吻。虽然她一再低调声称:“我还是原来的我!”但平静生活不可避免被打破了,那幢位于伦敦北部汉普斯特德地区的孤身居所,也成为世人关注焦点。这里不仅大诗人济慈住过,还有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的故居,这一次主角是老太太本人。
  历尽沧桑的莱辛,把一切都看淡了,“我活得太久了,已经看透了这种轮回。”
其他文献
巴西圣保罗国立大学和联邦卫生局联合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巴西女性的酒精中毒患者急剧增加。20年前巴西酒精中毒患者男女的比例为10比1,现在则发展到了3比1,圣保罗州的女性酒精中毒率更是上升到了78%。  近3年来,因患酒精依赖症而正在治疗中的女性人数也在急剧增加。  酒精中毒问题专家指出,由于女性就业的增多,生活习惯随之发生变化,而接触酒精机会的相对增多,是导致女性酒精中毒患者增加的主要
5月9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网站发布了一篇名为《进口茶在中国迎来爆发式增长》的报道,文中写到,过去五年全球传统茶叶销量下滑了22%,但是以英国为首的各国茶品牌源源不断地进
日前,由韩国《中央日报》实施的2007年度韩国大学评价结果揭晓。浦项工科大学在时隔2年之后再度荣登榜首。去年排名第1位的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今年名列第二位,去年与浦项工科大学一起居第二位的首尔大学今年则排名第三位。   2006年,延世大学排在高丽大学之后居第五位,今年则与高丽大学一起并列第四位。这2所大学并列相同名次,在《中央日报》实施大学评价以来尚属首次。   评价报告指出,浦项工科大
在国际文坛,作家之间存在恩怨的情况并不鲜见。他们的一些矛盾、对立,或反映在回忆录里,或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矛盾发展到严重时甚至会动用武力拳脚相加,比如勒卡雷和萨尔曼·拉什迪,莉莲·海尔曼和玛丽·麦卡西,纳博科夫和埃德蒙德·威尔逊,等等。作家的创作素材具有不稳定性,他们创作的产品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抑或轰动效应。因此作家的高度敏感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正常的,因为它属于人的正常情感,尽管有时候对立的双方会大打
20世纪初,俄国著名的《埃佛伦百科大词典》里提到了在南极洲的海水中栖息着多种多样未知的海藻和奇异的海洋动物,同时,该词典也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南极大陆很可能有过先进的史前文明存在。   有一个假说是这样说的,在公元前10000-5000年期间,地球上就存在有人类文明,并且在航海、绘图、天文等方面的水平都不低于18世纪时候的水平。南极洲那时候气候温和,适宜人居,南极洲也成为当时地球上的文明中心。这一
从柯罗1843至1857年间创作的作品中,我们时而会看刻孩子的肖像画.这些画通常是小幅作品,为全身或半身肖像,画的都是他朋友的孩子.柯罗对孩子很有耐心,也很尊重他们,这一点在
<正>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长篇小说《失乐园》自从1995年9月1日在《日本经济新闻》上发表长篇连载开始,便引起了巨大反响,在1997年出版单行本,继而被拍成电视连续剧和电影,在日
我们这里所说的“西方”,主要指欧洲,也包括18世纪以后的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而“文化”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学、习俗等等。“西方”原本是一个地理概念。欧洲人从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出发,将地中海东岸一带和亚洲西部称为近东,将亚洲东部则称为远东,他们自己所处的位置自然成了西方。但是,这个概念现在已包含了太多的历史、文化、政治的内涵。譬如,“西方”曾经一度就等于资本主义列强;
一、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rn创新——这是时代的要求,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