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的一天,再一次看到了著名的特级教师朱静怡老师的公开教学。平时我们见到的许多公开课,为什么和朱老师的课如此不同?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公开教学见多了,就先总结一下现在的流行趋势吧!
首先,选教材要选别人没有上过的内容,可以让人耳目一新;上课的老师要是年轻的有活力有个性的,可以让人眼前一亮。可是许多情况下,活动中只要出现与自己预设的教案相违背的情况,年轻教师马上就束手无策了,因为不少年轻教师是不会独立进行活动设计的。公开教学只不过是在演示一下别人设计好的教案而已。
其二,教师组织活动,教具要相当丰富,让人记忆深刻。有的教师制作教具,需要很多人花几天功夫帮忙制作,甚至在活动组织时,需要一个甚至几个配班老师帮助演示教具。这还不算,不管需要不需要,先搞点多媒体动画、先配上点音乐再说,弄得排场甚大,形式远远大于内容。
,
再次,至于教学手段,要让人目不暇接。一会儿个别表演、一会儿又是集体表演、一会儿又是师生同演;一会儿小组讨论、一会儿分组探究、一会儿集体创作。搞得又是说、又是唱、又是画、又是算、又是动手、又是探索,最后看看就笼而统之,称为“综合活动”。
最后,还有师生互动,要让人感觉水到渠成,不能流露“教”的痕迹。
我自己是从“开”公开课中成长起来的,也是从“磨”公开课中成长起来的,还是从”听”公开课中成长起来的,深知公开教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公开课对于老师的成长来说,是加油站,是助推器,是专业发展道路上不可缺少的锻炼和磨砺,当我们不辞辛劳地打造公开课的时候,公开课也毫无疑问地打造了我们。但我想,一旦公开课,特别是具有展示与赛课性质的公开课,承载了太多的附加功能,沾染了太多的功利气息,就导致公开课变了味。如果上公开课不是为了发现问题,而是尽力地遮隐问题,不是为了提升教学,而是为了获得好评,公开课就被异化了。在教师成长道路上,一旦公开课成了作秀,成了表演,就失去了本应起到的作用,所以,甚至有人提出了“表演课就是一种教学腐败”的质疑!公开课虽然无法纯粹,却不可缺少,公开课在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成长需要公开课,但是更加期待它能回归本真面目,我们呼唤真实有效的公开课!
在这里,我不禁要想,真实有效的公开课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怎么样打造好的公开课?还有,我们听公开课应当听什么?在我看来,能让听课老师或者上课老师,都从公开课中获得成长和提高,公开课就需要具备以下一些要素:一是应该能够体现新的课程理念,体现老师对教学理论的钻研和实践;二是一堂有效的课,孩子可以在课堂上实实在在地“学到本领”,重要的不是一味倡导孩子自主探究为最佳学习方法,而是将可接受性学习与孩子的自主探究有效地结合起来;三是应该是真实的,能客观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让人有亲近感、亲切感,可看可学可用;四是应该具有研究的价值,公开课不仅要让上课的老师自我反思,同时也要成为同行或专家共同讨论的领域,从而对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成长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说到公开课的真实,不能回避的是公开课与常规课的区别。举个例子,常规课好比家常菜,公开课就像家里要来客人了,自然要精心准备一番,也许,这就是常规课和公开课的区别吧。正因为公开课的特殊,所以把公开课打造得更精细一些,体现出理想课堂的色彩是应该的,它比常规课更要求完美是必然的,所以就有了公开课的精雕细啄。
精心雕琢的过程,我称之为“磨”公开课,这是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启迪、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的好机会,能使自己的教学日益精进。同时,各级各类的公开课,被赋予代表一家幼儿园或一个地区教学水平的重任,往往是一节公开课会倾注集体的智慧。要求公开课的真实并不排斥集体备课,达到理想的课堂,光靠教师个体是做不到的,所以公开课往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打造一节公开课的时候,往往能形成一个比较真实的研讨情境,大家互相借鉴和研讨,并从中找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有发现的快乐,也有创造的快乐。例如,我们开展过的“一课三研”活动,即针对某一教学内容,以学科领域组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然后由某个老师进行教学观摩,再由大家进行反思,由这位或者换一位老师综合大家的意见再次设计教案,再次开展教学观摩,以寻找比较适宜的教学方法。我觉得这样的公开课更有意义,没有修饰与表演,有的是尝试与反思。这个过程是教师深度思考、反复琢磨、集思广义、不断改进的过程,它给教师带来的专业体验和行为跟进是常规课所无法比拟的。经过公开课的打磨,教师对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把握孩子、如何设计教学环节就会变得十分清晰,它比常规课多了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等要素,因此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专业支持,教学智慧在这样的磨砺中渐渐生长。所以,我想,真实有效的公开课,是定位在“课”上而非“公开”上的,这意味着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师生的真实水平,把公开课回归到真实的日常教学上来,拉近公开课与常规课的距离,让大家觉得可看、可学、可用,体现公开课的价值。
一堂好的公开课,要么反映了教改探索的成果,要么展示出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风格。我想,我们听公开课,一方面是听设计:教师对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把握孩子、如何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另一方面是听生成,我们期待能看到有真实事件的活动,而不是事先排练好的活动。为什么朱静怡老师的公开课能抓住别人的心?因为,我们听的是她的思想,听她灵活的教学机智和课堂应变的能力。设计的精心与完美,教学活动中真实的动态生成以及教师应对课堂事件的能力,才是我们最想从公开课上得到启示的地方!
对于公开课,我们期待看到和要做的,是如何更好地发挥公开课的作用,愿公开课能去掉浮华与虚假,尽显本真面目!也愿更多的老师们能从“开”公开课、“磨”公开课和“听”公开课中得到更真实有效的专业成长!
公开教学见多了,就先总结一下现在的流行趋势吧!
首先,选教材要选别人没有上过的内容,可以让人耳目一新;上课的老师要是年轻的有活力有个性的,可以让人眼前一亮。可是许多情况下,活动中只要出现与自己预设的教案相违背的情况,年轻教师马上就束手无策了,因为不少年轻教师是不会独立进行活动设计的。公开教学只不过是在演示一下别人设计好的教案而已。
其二,教师组织活动,教具要相当丰富,让人记忆深刻。有的教师制作教具,需要很多人花几天功夫帮忙制作,甚至在活动组织时,需要一个甚至几个配班老师帮助演示教具。这还不算,不管需要不需要,先搞点多媒体动画、先配上点音乐再说,弄得排场甚大,形式远远大于内容。
,
再次,至于教学手段,要让人目不暇接。一会儿个别表演、一会儿又是集体表演、一会儿又是师生同演;一会儿小组讨论、一会儿分组探究、一会儿集体创作。搞得又是说、又是唱、又是画、又是算、又是动手、又是探索,最后看看就笼而统之,称为“综合活动”。
最后,还有师生互动,要让人感觉水到渠成,不能流露“教”的痕迹。
我自己是从“开”公开课中成长起来的,也是从“磨”公开课中成长起来的,还是从”听”公开课中成长起来的,深知公开教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公开课对于老师的成长来说,是加油站,是助推器,是专业发展道路上不可缺少的锻炼和磨砺,当我们不辞辛劳地打造公开课的时候,公开课也毫无疑问地打造了我们。但我想,一旦公开课,特别是具有展示与赛课性质的公开课,承载了太多的附加功能,沾染了太多的功利气息,就导致公开课变了味。如果上公开课不是为了发现问题,而是尽力地遮隐问题,不是为了提升教学,而是为了获得好评,公开课就被异化了。在教师成长道路上,一旦公开课成了作秀,成了表演,就失去了本应起到的作用,所以,甚至有人提出了“表演课就是一种教学腐败”的质疑!公开课虽然无法纯粹,却不可缺少,公开课在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成长需要公开课,但是更加期待它能回归本真面目,我们呼唤真实有效的公开课!
在这里,我不禁要想,真实有效的公开课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怎么样打造好的公开课?还有,我们听公开课应当听什么?在我看来,能让听课老师或者上课老师,都从公开课中获得成长和提高,公开课就需要具备以下一些要素:一是应该能够体现新的课程理念,体现老师对教学理论的钻研和实践;二是一堂有效的课,孩子可以在课堂上实实在在地“学到本领”,重要的不是一味倡导孩子自主探究为最佳学习方法,而是将可接受性学习与孩子的自主探究有效地结合起来;三是应该是真实的,能客观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让人有亲近感、亲切感,可看可学可用;四是应该具有研究的价值,公开课不仅要让上课的老师自我反思,同时也要成为同行或专家共同讨论的领域,从而对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成长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说到公开课的真实,不能回避的是公开课与常规课的区别。举个例子,常规课好比家常菜,公开课就像家里要来客人了,自然要精心准备一番,也许,这就是常规课和公开课的区别吧。正因为公开课的特殊,所以把公开课打造得更精细一些,体现出理想课堂的色彩是应该的,它比常规课更要求完美是必然的,所以就有了公开课的精雕细啄。
精心雕琢的过程,我称之为“磨”公开课,这是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启迪、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的好机会,能使自己的教学日益精进。同时,各级各类的公开课,被赋予代表一家幼儿园或一个地区教学水平的重任,往往是一节公开课会倾注集体的智慧。要求公开课的真实并不排斥集体备课,达到理想的课堂,光靠教师个体是做不到的,所以公开课往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打造一节公开课的时候,往往能形成一个比较真实的研讨情境,大家互相借鉴和研讨,并从中找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有发现的快乐,也有创造的快乐。例如,我们开展过的“一课三研”活动,即针对某一教学内容,以学科领域组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然后由某个老师进行教学观摩,再由大家进行反思,由这位或者换一位老师综合大家的意见再次设计教案,再次开展教学观摩,以寻找比较适宜的教学方法。我觉得这样的公开课更有意义,没有修饰与表演,有的是尝试与反思。这个过程是教师深度思考、反复琢磨、集思广义、不断改进的过程,它给教师带来的专业体验和行为跟进是常规课所无法比拟的。经过公开课的打磨,教师对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把握孩子、如何设计教学环节就会变得十分清晰,它比常规课多了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等要素,因此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专业支持,教学智慧在这样的磨砺中渐渐生长。所以,我想,真实有效的公开课,是定位在“课”上而非“公开”上的,这意味着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师生的真实水平,把公开课回归到真实的日常教学上来,拉近公开课与常规课的距离,让大家觉得可看、可学、可用,体现公开课的价值。
一堂好的公开课,要么反映了教改探索的成果,要么展示出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风格。我想,我们听公开课,一方面是听设计:教师对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把握孩子、如何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另一方面是听生成,我们期待能看到有真实事件的活动,而不是事先排练好的活动。为什么朱静怡老师的公开课能抓住别人的心?因为,我们听的是她的思想,听她灵活的教学机智和课堂应变的能力。设计的精心与完美,教学活动中真实的动态生成以及教师应对课堂事件的能力,才是我们最想从公开课上得到启示的地方!
对于公开课,我们期待看到和要做的,是如何更好地发挥公开课的作用,愿公开课能去掉浮华与虚假,尽显本真面目!也愿更多的老师们能从“开”公开课、“磨”公开课和“听”公开课中得到更真实有效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