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学最美好的东西驻留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pelesscp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进人大学的孩子们能否意识到自己将会成为怎样的人?他们又会为此选择怎样的大学生活?北京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译著《给即将上大学的孩子们的信》提供了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大学生活指南。这本好读的小书中,收集了美国西储大学校长施文写给其即将上大学的儿子和女儿的家信。作为一位教育家、大学校长、父亲,施文试着以一种促膝长谈的方式告诉他的儿子和女儿:如何在大学生活中获得最美好的东西并努力使之驻留。
  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给即将上大学的孩子们的信》最大的特色是,相对于成功和忙碌生活,施文更鼓励他的孩子们在大学里学会选择生活和追求意义。施文在给儿子的信中很现实地指出:“有时候,家长出于自己的意愿送孩子进大学,而孩子读完大学后,大学的一切往往如水过无痕罢了。”这样坦诚的句子不禁使我们莞尔,原来天下父母都有着相似的担忧,美国的大学校长也难例外。如果孩子在大学里混日子,努力扮演一个大学中人而不是让大学里那些可贵的精神融入到自身品格中,实在是可怕的事。可怕的事因为常见,也就变得不那么可怕了。作为教育者和父亲的施文显然是清醒的,更为可贵的是,他并未因此就走向另一种极端——一种一直以来都相当普遍的成功崇拜。施文认为大学生最首要的是“成为一名思考者”,而且这种思考“不能被教会,只能通过实践来习得”。在一些基本学科训练的基础上,大学生们“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体系”,将自己塑造成为他们想要成为的人,而不是只为了别人的期望生活。不同于许多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父母,身为大学校长的施文对孩子们的选择怀有异常平和的心态。他很清楚并非每个大学生都想要并且能够以学术为人生志业,因此他在家信中从没有要求他的孩子们一定追求学术。在他看来,选择学术以外的志业绝不意味着远离了追求思想化的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诚如施文所言,成为学者精英,或是成为对学术怀有敬意和理解的广义知识分子,在我们这个时代同样珍贵。想要拒绝平庸的大学生们也许可以从施文睿智的忠告中获得一些启发。
  值得注意的是,施文培养孩子们民主意识的理念贯穿在他的家信中,这也体现了美国家庭教育的特色。施文在给女儿的信中特别提到大学生活中民主意识的重要性,他认为大学生们“应该更热心地抓住每一个机会以使自己成为整体中的一分子”,“人要成为民主者,要利用每一个民主的机会”,“势利气”是非常糟糕的东西。而施文在家信中表现出的语气和行文习惯,本身就是民主意识的绝好诠释。可以预见,不同身份的读者在读这本小书时都能感受到被尊重。
  这本小书还讨论了许多大学生活必然涉及的内容,如谈吐、衣着、友谊、娱乐和休息等,可以说是一本内容丰富的小书。《给即将上大学的孩子们的信》的编者给这本小书冠以“美国版傅雷家书”之名,敏锐且富有洞见。中国的读者很可以在两种“家书”的对比中体会到中西教育的差异。尽管《给即将上大学的孩子们的信》写于一个世纪之前,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语境,但施文所倡导的大学生活还是让今天的我们深省不已。引他山之石以自鉴,这也正是此书助益于当下的积极意义。
  (本文编辑 谢宁)
其他文献
2012年7月26日上午,我受邀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在国家博物馆主办的《启功遗墨展》开幕式。我认真地观看了启老的每件展品,还两次去世纪坛分展馆欣赏了启老的墨宝。回到阜阳,几天来激动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与启老在一起“共患难”的往事油然地浮现在我的脑际。  我与启老的患难因缘颇有些传奇色彩。1965年我一个农民的孩子考入北京师大中文系,1966年底因为为北京农大附中两名中学生伊林、涤西鸣不平,在本
【学习目标】   以“抉择”为教学小专题,探寻作者的心路历程,从而深度解读作品“皈依自然”这个主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国作家杰克·霍吉在他的《习惯的力量》一书中,曾这样说:“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陶渊明骨子里的“性格”是怎样的呢?他在现实中的“行为”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聚焦“抉择”这个专题视点,开展这节
能够为天下读书人服务,是出版人的自豪;能否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是衡量出版人价值的圭臬。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一本名为《寂静的春天》的书,书中阐释了农药杀虫剂DDT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作用。由于该书的警示,美国政府开始对剧毒杀虫剂问题进行调查,并于1970年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各州也相继通过禁止生产和使用剧毒杀虫剂的法律。由此,该书被认为是2
“半难民”、“二等市民”、“非国民”、“边界人”、“历史的活证人”、“战后民主主义的影子”……  “在日朝鲜人”,是指那些不论国籍是韩国、朝鲜、还是日本,但因为日本对朝鲜的殖民地统治而流落到日本的朝鲜人和他们的子孙。被略称为“在日”的这些人,是作为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的殖民地统治的历史产物在日本生存至今的。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随之迎来了朝鲜民族的“解放”。回归解放了的祖国——从上世纪五十年
邵洵美是一位活跃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月派诗人,曾经出版多部诗集,由于他的诗品位低俗,历来评价不高。但是,近年来,由于一些海外学者再次提到他,由于一些喜欢做翻案文章的人,不顾事实,做出不负责任的评价,一些缺乏判断力的学者、研究生也跟风而上,邵洵美大有“翻案”、“平反”之势。  给邵洵美翻案的文章大多有着相似的套路,先给邵洵美贴上唯美主义或者颓废主义的标签,而后论证唯美主义、颓废主义的历史意义,认
长路漫漫,人生虽已走过了大半,心里却难得有几许松懈,几许释然,只为心底还潜藏着几多难以忘却的眷恋。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大师的背影》就已经完稿。然而,直到今天,它在我心中打磨锻造了三十多年后,才终于以现在的面目问世。这里,需要感谢的是河南文艺出版社几十年锲而不舍的追踪和许华伟副总编辑的执著鼓励与催促,没有这些鞭策,它很难有现在的样子。  四十多年前,我还是个懵懂的“回乡知青”,没有机会得到正统
黄宽重先生是享誉海内外学界的著名宋史学者,尤擅长于南宋军事、政治、宋丽关系和文献等方面的研究,其早先出版的《南宋史研究集》(台北:新文丰出版,1985年版)、《南宋军政与文献探讨》(台北:新文丰出版,1990年版)等获得学术界的好评。新近读到黄先生《南宋地方武力:地方军与民间自卫武力的探讨》(以下简称《南宋地方武力》,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出版,2002年版)一书,获益良多。该书不仅开辟了宋史研究的新
我得承认,做一名时髦的标题党是很难的,一方面要忍受那种花哨的形式为内容带来的质疑(我想昆德拉先生已经预见到他自己所面临的同样的状况),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跟时间和精力竞赛,任由它们把你榨干。  作为小说创作者的昆德拉想必也是如此,写作就是同自己的生存做斗争。借着一位并不重要的角色之口,他说:“人即是孤独。”于是斗争又同时指向了孤独。拉弗朗克的这句话非常巧妙,巧妙就在于她并不重要,甚至说这句话的时候也是
在《中庸》里,有“智、仁、勇,三达德”的说法,是把三者并列为君子的三种重要德目的。但是,在之后的儒家乃至整个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发展中,“勇”这个德目却逐渐淡出了学者的视野,它很少被用来形容一个人格模范。那么,为什么“勇”观念会发生这种变化呢?笔者最近通过阅读先秦儒学三大家:孔子、孟子、荀子的著作,发现他们对勇的讨论各不相同,而其中的变化脉络,恰恰为我们提供了勇观念在历史中变迁的痕迹。    孔子
暑期的电影市场,有一部《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引发关注。影片以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自然灾害为背景,讲述了周恩来到革命老区调研四个昼夜的故事,生动地呈现周恩来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为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活得有尊严而倾其所有、鞠躬尽瘁。这是一部人物传记电影,再度把周恩来的形象在银幕上立了起来。  人物传记电影的拍摄容易遭遇“滑铁卢”。年初上映的《萧红》,将民国才女萧红的故事搬上了银幕,引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