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道新的批评看“武林大会”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dfdfdfgdfd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道新的性格
  赵道新爱批评武林,批评,是赵道新身上两个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另一个是求实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融合)。有很多人一听到赵道新的名字,脑子里立刻有轰隆隆的激昂之声炸响。
  他的批评,应该说是来自他的性格。面对同样的弊端,有的人沉默,有的人只在私下里骂一骂,赵道新却把它公开说出来,而目,措辞毫无顾忌,态度异常激烈,这不能不说是性格所致。当然,对武术超乎寻常的感情,也导致他眼里不容沙子。
  哲学家尼采说:人有什么样的个性,就有什么样的哲学。搞武术也一样,你有什么样的个性,就会走上什么样的拳术之路。譬如陈鹤皋和宁秋离,陈激情,宁潇洒,陈视武术如生命,宁看武术似人生,前一个惊蛇狂舞梦回古朝杀一个不死不休直教人生死相许,后一个诗情飘逸拳是武酒是武心追济公天涯处处寄芳草。
  赵道新是什么性格呢?我以为,是叛逆,是求实,是喜辨是非,或者归结为一句话——苏东坡的小妾送给苏东坡的那句名言:“一肚皮不合时宜。”
  我见过赵道新的一张照片,一张赵道新年轻时与他老师张占魁、师兄裘稚和、张远斋四个人的合影照。照片摄于上世纪的30年代。七十多年的岁月流逝,无疑会给人端详老照片的感觉,照片上的人也确实一下子把时间推向久远,照片上的张占魁、裘稚和与张占魁之子张远斋三人,都穿着早已湮没于历史烟云、如今只能在电视剧里看到的长袍。就因为其他的人都穿着长袍,杂在众长袍中间的赵道新便显得格外扎眼。赵道新他身着西装。
  在从朋友手里接过照片之前,我不曾想到会看到一个穿西装的赵道新,尽管我知道穿西装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城市并不鲜见,尤其是在有西化倾向的青年当中更为普遍。但是,当我看到穿着西装的赵道新时,仍不免有意外之感。毕竟赵道新是个练武术的,是与我师爷吴秀峰同年龄的人。西装好像与老人与武林没有瓜葛。
  与那三件长袍氤氲出的历史气息比,身穿西装的赵道新,仿佛游离出照片所摄的那一时代,游离出他所在的武林,他极不像那一时代的人,他像极了一个现在的人走回到历史里,或者说是活在历史里的现代人。  其不意他的姿态和神情与他所在的群体极不合拍,看那三人,虽也是武林人物,神情中流露的仍是与旧式长袍和谐相配的淡然、悠然和超然。赵道新不然,首先是他的勃勃英气入目惹眼,再就是一股透过英气而出的桀骜不驯,对,照片中的这个人很有股子难驯的味道。还有穿着长袍的三个人,衣襟齐整,身姿顺随,显得谐于世、游于世,而赵道新,他梗梗着脖子,敞着个怀(似乎还插着腰),一副浑不吝的架势,用天津话形容“七个不含糊、八个不在乎”。
  这么一个桀骜不驯的人,只会令人联想到批评者,不管他踏入任何一个领域,都不可能成为温和的“鸽派”,他做学人,就会成为又一个鲁迅、李敖,做武人,则为鲁迅、李敖在武林的转世再生。
  赵道新又生在一个东、西方文化大碰撞的时代,文化裂变的骤然加剧,也给了赵道新一个新的审视武术的窗口——赵道新在青年时代,身陷陈腐的旧武林,心情十分苦闷。他曾说自己:“年二十挟技走江湖,期有所遇,凡五载终无所得”(引自李紫剑《大成拳问疑四》)。
  如果说,卓尔不群、不合时宜的性格导致他走向批评者之路,那么,西风东渐的影响,则使他的批评(尤其是拳术研究)在看似情绪化的表面下,有着严谨的理性把握,譬如《拳术哲理》一文——他的严谨有时甚至显得谨小慎微,譬如他对“点穴”的看法。如果我们把他的批评和拳术训练搁在一块看,我们就会发现,像他这样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非分明求真求实的拳术追求,不但在他之前的武林中没有一人,在与他同时代的拳家中也是绝无仅有。你可以说它带有西方色彩,也可以说表现的是现代文明。反正,它不是传统武林的。  从赵道新的批评看“武林大会”
  在传统武林,一向少有批评者的声音,武林缺乏这种传统。这倒不是说武人不爱贬低人,爱贬低着呢,而日,劲头一点不弱于爱“相轻”的文人。不过,此种贬低仅限于针对个人或某种拳术,譬如在人背后议论:“谁谁功夫不行”、“少林拳打不了人”之类,而像赵道新、王芗斋还有林世钦(二林子技击术的创始人)那样,一批评起来,就把整个武林划拉进去,且公开声言写成文字的,则属凤毛麟角。
  武林既缺少批评的嘴,也缺少倾听批评的耳朵,更缺乏分析批评、判断是非的头脑。武林多的是用好恶来取代是非评判,天大的学术是非,在这样的人那罩也要先过耳朵关,他听着不顺耳就破口大骂,幸亏“爱因斯坦指出古典力学有限性这样的事”没有发生在武林,否则,他们会认为爱因斯坦是跟牛顿过不去,是恶意攻击牛顿,而不认为这是正常的学术探讨。
  人人都有好恶,赵道新也不可能免俗。人人都愿听别人夸赞自己所练的那一门,赵道新也不会例外。赵道新例外的是,他能抑制自己的好恶,不让好恶战胜理智和良心,他明白好恶是研究武术的大敌,一旦好恶排挤掉理智和良心,武术就乌炯瘴气,再没有是非可辨了,所以,他批评的声音没有放过自己从小所练的形意拳、八卦掌,而且对形意和八卦批评最多最绌。譬如如下两段:
  ——“形意是‘打人’的招、‘推人’的劲。用在击打上吧,拳掌发出只能打动对方,力量少有破坏性;用在推揉上吧,伸掌伸拳又难以将对手远掷。其实,形意拳家至今未搞清形意拳是专用于‘散手’还是‘推手’的技术……都在高唱‘形意并重’,都在走极端。一些人讲求‘形骸’成癖,一些人追寻‘意念’成疯。前者被节、四梢、五行、六合捆成了五花大绑,后者则躲在幽处独享精神激战。还有‘拳法’与‘功法’不合。谁要是想终生苦练五行拳、十二形杂式捶或直接用拳招来格斗就能‘升堂入室’那就太天真了……”(见《关于两大武术体系的对话》第三天)。
  ——“八卦掌有层很厚很厚的‘皮’不易看穿,外观却给人以复杂和神秘的感受。使人着迷,也使人上当。第一层画皮,是董海川和继承者们的侠义故事,‘水分’极大。第二层表皮,是八卦学说往八卦掌上硬套。历代八卦拳师谈掌法必言易理,但没人真能找出它们之间的一丝必要的关系……第三层真皮,是基本掌法与实搏打法混为一谈,就连八卦大师也在苦思冥想;这些变化莫测的换掌游动究竟怎么‘用’呢?那些用‘趟泥步’来绕对手飞转,以八个方位来打击‘中心点’或凭抽身穿掌来绕到对手身后的妄想是教唆自己和他人当‘炮灰’。在三层‘皮’之外的爱好者撑着双掌,在精确的小圆圈上,像初学滑冰的人蹑手蹑脚地蹒跚着,不时地换掌亮出了几乎人体所能达到的最别扭的姿势,这难道就是传奇、圣典、怪招三位一体通向‘雪花山’的捷径吗?” (见《关于两大武术体系的对话》第三天)。
  这就是一个老形意拳家、老八卦掌拳家的自我剖析、自我批评。
  传统上管这种对本门的批评叫欺师灭祖。就是说,祖宗的脸上粘了滩狗屎,你看见了不能说出来,最本分的是你不应该发现那滩狗屎,假如你不幸发现了,你也该假装没看见,而且要狠狠痛斥那些发现者:“那是狗屎吗?那分明是牡丹开花。欺师灭祖的东西!”
  只是有一点不好理解,本门人可以自己糊弄自己,把狗屎说成牡丹开花。人家外人是不是也像你这么傻?会不分黑白地维护你?你的祖宗又不是别人的祖宗。赵道新明白形意、八卦的祖宗不是少林、八极、通背、戳脚的祖宗,所以他赶在外人前头,抢先把祖宗脸上的狗屎说出来。八极拳不幸没有一个赵道新,所以像那种一步一震脚的发力,明明打不了人,明明是滩狗屎,却没有人替祖宗擦掉,以致它脏头脏脸地长年在外面丢人现眼,被人嘲笑说:“八极拳吓死人。”(意为看着吓人,不能打)。
  八极拳的前车之鉴提醒大家,让祖宗一脸狗屎的出门招摇,那不叫尊敬祖宗?恰当的叫法叫“不作为”。凡有孝心的徒子徒孙该以赵道新为榜样,承认祖宗脸上的狗屎,擦掉祖宗脸上的赃物。祖宗漂亮了,门徒才有面子嘛。
  我们八极拳如今出了一大群有孝心的孩子,我说的是在“武林大会”打擂的八极拳选手,中央电视台的转播大家都看了,选手有在比赛中震脚的吗?没有,一个都没有。这些好孩子用他们打擂的事实告诉八极同门、告诉武林同道:八极拳震脚是滩狗屎!我们现在把它擦掉了,八极拳漂亮了。  参赛选手擦掉的狗屎又不止震脚,还有八极“小架”。过去有很多人跟在别人屁股后面人云亦云,说:小架是练功夫的,能练整力、练内劲。看看那些膀大腰同的获胜者吧,他们谁的“功夫”是用小架练出来的,还不都是大练“外功”练出来的。还有什么整力、内力,谁使出来l『?该擦掉的东西选手们都擦掉了。
  形意拳在八极拳之后也登上了“武林大会”,赵道新的批评对还是不对,大家看看选手的表现,再看看存在于“拳谱拳论、武林掌故、五行十二形、说手拆招”里的形意拳,两相对照一下也就明白。
  “武林大会”提醒我们:别回避自家脸上的狗屎。擂台无情,你回避也没有用,擂台会把任何一种嘴上功夫打出它狗屎的本相。
  “武林大会”应该搞下去,如果再戴上拳套允许打脸,比赛就更真实一步。如此搞几年,再请来散打选手、泰拳选手、拳击选手,与“大会”的传统选手一较高下,相信到时擦掉的狗屎功法、狗屎技法会更多,传统拳术也会变得更真实更漂亮。
  由“武林大会”的事实回顾赵道新,我们就醒悟,赵道新早已预见在先。 你爱八极、大成、形意……八极、大成、形意……爱你吗?
  赵道新的批评千不中听、万不顺耳,起码有一个好处,他提醒你,再看似正确的东西也可能……是狗屎一堆,所谓的“正确”有可能是人云亦云的流行语。  王小波的小说《似水流年》里有这么几句话:“在我看来,人生最大的悲哀,在于被愚弄。”
  赵道新的批评,其实也表达着同样的意思:荒谬是武术最大的不幸,被欺骗是武者最大的悲哀——练不出功夫之外,还当了一回傻子让谎言涮了一道,双重的不幸,岂不憋气?
  人要想避免被愚弄又恰恰是最难的。我们从小到大活在各种“真理”的话语泡沫里,太年轻的人不容易分辨。我小时候上过大当,我见真理就拿来当萨其马吃,而且毫不怀疑自己在享受人间最好的美味,态度之虔诚跟圣徒可有一拼,直到后来我才省悟:妈的!原来我吞下去一肚子狗屎。
  打着真理名义的狗屎永远是这样:瞅着绚丽多彩,吃着也甜丝丝的,但就是败坏人的身体。拳术上的狗屎也是这一路数,你随便把某一家的“拳谱拳论、掌故传说、发力演练、拆招说手”拿过来看,没有一家不是美轮美奂。你瞅一眼心花怒放,瞅两眼就兴许像爱上海洛因一样掉进去。可训练效果呢?没有一家不是打着灯笼才能碰见一个能打的,成材率即便没低到千分之一,百分之一肯定是高估了。
  我年轻时也曾相信拳谱拳论、相信掌故传说、相信演练中的空发力和拆招说手,我也曾被这些东西迷得五迷三道。
  我是通过不断地练习对抗,一年又一年跟人动手真打,才慢慢地省悟:我被“拳论掌故空发说手”愚弄了。我爱“拳论掌故空发说手”,但“拳论掌故空发说手”不爱我,它残忍地愚弄了我。幸亏我执于动手,及早从噩梦里醒过来。
  老舍的《茶馆》有一名句:你爱大清国,可大清国不爱你!
  老舍的这话听着简单,要想深刻理解却要付出代价。这就是为什么很少有中老年武人反对赵道新,而攻击赵道新、说“赵道新不懂武术”的多是年轻人。中老年武人经历了失败,赵道新的话对他们有如“醍醐灌顶”,让他们深切地感到他们被武术神话欺骗了。他们不谈赵道新,与其说是回避赵道新,不如说是回避他们内心的伤痛。年轻人受骗的年头还不够长,又打的少,所以他们还对美好的武术前景期盼着呢。  要想理解赵道新,关键还在看你打的多不多,好多年轻人岁数不大,拳已练了十年八年,受骗的年头足够长,当上的不少了,只要多打,赵道新也就好理解了。
  实战对抗,这其实也是理解武术的唯一办法。不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对抗,你永远无法洞悉武术是怎么回事了。从文字里读不懂武术,从发力演练和拆招说手里也看不到武术。武术活在实战对抗里。 再具体地说,要想知悉你无限热爱的“拳论掌故空发说手”是不是把你坑害了,也只有“对抗”这华山一条道。
  只要你投入到对抗,你就会明白“拳论掌故空发说手”有多么冷酷无情,它怎么让你热脸贴了冷屁股。  你早一天醒来,就早一天练出功夫,晚一天醒来,真功夫就晚一天来找你。不过,这有个时间限度,别等到你人至中年,拖着个滞重锈钝的身子,到那时候,神仙也救不了你。
其他文献
编者按:武艺的高度应是建立在拳学家的品德上、悟性上、学养上,而非建立在拳学家们所继承的“优秀”拳种上。卢忠仁先生答《精武》编者问的系列文章,包括了这位高龄武术家八十多年武术生涯的远大抱负和谦虚精神,不仅是他实践自己武学理想的结果,也是他将传统武术技法大量转化为科学语言的一个成功典范,是一份总结性的答卷。其中卢先生对卢氏结构曲折的历史有生动的叙述和精辟的解释,对享有盛誉的津门宋氏形意以及“阴阳八盘掌
期刊
去年在泰山国际东岳太极拳研讨会的海外中国武术段位考核会上,康戈武教授为学员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古代一位公子进京赶考,乘船渡河时,与摆渡船夫闲谈。当船夫得知这位公子要进京考武状元后,就向公子请教十八般武艺。公子因为赶路心切。上岸后,就随意教了他几下简单踢木桩的功夫,随后与船夫各奔东西。一晃十年过去,考上武状元的公子,官运亨通,官越做越大,同时仇家结得也越来越多。这天武状元路过树林时,遇上十多个仇
期刊
导言:从历史的经验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把自卫当作一门艺术。“自卫是大学问”,是“杀人手段救人功”。为自己准备一套进攻或防御的自卫术,危难关头巧妙地运用这些方法与技巧,就不会出现“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尴尬局面。厚黑教主李宗吾先生曾有一句话极有见地,他说:“对人相让,以让至不妨碍我生存为止;对人竞争以争至我能够生存即止。”自卫术虽是我们生存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正利器,但掌握此法宝的朋友,
期刊
教我戴家拳的老人用他的一生,写了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他给我留下的是一个谜、一个困惑。  想起老人,我没有悲哀,只有负疚和歉然之感。我的功夫达不到他那种境界,可我不脸红,以我愚钝的资质,恐怕终生求取,也难登心意拳堂奥,又何必自责呢。我感谢老人的睿智,他并没有寄望我这个笨蛋为他或者为戴家心意拳发扬光大什么,所以说这些年根本就没有什么责任类的阴影笼罩着我。一直是想练就练,不想练就不练,心情十分轻松。
期刊
研习道家太极拳离不开探求其哲理。因为它的拳理拳法和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只有弄通基本理论,实践水平才能不断提高。这如同有了钥匙,才能打开大门,登堂入室。太极阴阳学说就是本门功法的金钥匙,太极拳爱好者应该下工夫钻研,循理求道,则可技高一筹。  各类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必然规律,我们只能去发现,去遵循。道家太极拳是以内外兼修为特点的拳法,内与外其实就是阴和阳。从总的方面着眼。阴阳一体,是完整的、统一的
期刊
问:韩先生异常强调对抗训练,认为拳术技能必须经过对抗训练才能在技击中熟练使用,请问您的依据来自哪里?  答:我的依据,其一来自运动科学,如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其二来自事实。  拳术技能之所以必须经过对抗训练才能在技击中熟练使用,乃受制于拳术技能的特殊性,要解释拳术技能的特殊性,涉及到运动技能的分类,在运动生理学或者运动心理学里,把运动技能分为“开式运动技能”和“闭式运动技能”两种(此外还有其他
期刊
读《精武》2008年第1期中的《学术争鸣还是人身攻击》一文(以下简称郭文),作者乃郭瑞祥哲嗣郭铁良、郭桂德两位小郭先生。  为了对不少关注静海、独流、刘传“合一通背拳”情况的读者及该文作者(或“捉刀人”)做一个交代,做一个答复,特撰文如下:    “羊公”乃笔名耳    《郭文》开篇即曰“羊公终于露相了,原来真名叫杨善耕……”怎么了?有什么好惊讶的?不要说假话了,事实上,你们在看到《武魂》2005
期刊
中老年修炼养生太极最易犯的毛病是贪多求快,浅尝辄止,学的门类多,有拳、剑、扇,学的套路多,动作多,求师也多,内容与方法都很杂,一天数招式,几日一套路,一练好几年,还不能通太极之道的大有人在。其精神可取,但效果甚微,实为可叹。其原因是没有深研、细究、精练。  古拳俗语曰:拳打半步巧。如同一个医生,欲知一个人的血型,只需抽血化验即可。欲知一个人的拳理、拳势、拳架、拳法,只从半步招式里便可探知。这是因为
期刊
以点为中心划圆  大山总裁的圆形逆突击(图1~图7)。以点为中心划圆作为交手的代表性动作经常被总裁作为例子展示给大家。    这个是像图7一样将手放到胸前,两手柔软的做划圆运动,作为防止对方突然踢出的脚——对策之拳。  这个是在刚柔流派中的转掌里面经常运用的动作,一样,用小指侧将对方的腕部卷住,再用另外一只手正拳向对方击出(图8,图9)。如果能够抓住对方的道服,动作会更容易进行,总裁也是在近战时常
期刊
陈守孚老师9岁的时候,因为身体病弱,长年生病,他父亲请来了心意拳大师铁官成先生,铁老时年七十多岁,身如铁塔,音若洪钟。老先生看到童年陈守孚,捏捏他的手,笑道:“好,这个徒弟我收下了。”  铁老教拳的场地在静安公园,童年陈守孚每天都要到铁老那里报到。铁老对拳架要求很严,如果看到守孚偷懒,他会用脚轻轻一踢以示警告。起先的时候,心意拳的练习是很枯燥的,铁老有时会露几招绝活让学生们提高兴趣。他站一个高马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