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式简化太极拳是假太极拳吗?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_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在泰山国际东岳太极拳研讨会的海外中国武术段位考核会上,康戈武教授为学员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古代一位公子进京赶考,乘船渡河时,与摆渡船夫闲谈。当船夫得知这位公子要进京考武状元后,就向公子请教十八般武艺。公子因为赶路心切。上岸后,就随意教了他几下简单踢木桩的功夫,随后与船夫各奔东西。一晃十年过去,考上武状元的公子,官运亨通,官越做越大,同时仇家结得也越来越多。这天武状元路过树林时,遇上十多个仇家,因寡不敌众落荒而逃,一跑一追恰巧到了河边,河边摆渡船夫正是当年踢木桩之船夫。此时武状元已不认识‘徒弟’了,但船夫却认得当年教他武功的公子,大声叫道:‘师傅勿慌,徒弟在此,让徒弟教训他们。’于是船夫在岸上用脚对付那些仇家,结果一脚一个,仇家统统被船夫踢到河里。”故事寓意很深,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大道之法,至简至易:只要持之以恒地练功,功夫定会上身。
  由此,我想到了简单易学的24式简化太极拳。
  24式太极拳,是在1954年中国体委制定的“挖掘、整理、研究、提高”的方针指导下,组织专家教授研究、简练而成,其明确保留太极传统风格,突出太极拳的群众性和健身性,锻炼全面均衡,重点动作有左右势对称练习,使练者收到全面锻炼的效果。其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此套拳在国际上也广泛流传,日本就有一千万人在练。五十多年来,经久不衰,这是前辈李天骥、李经梧留下的宝贵拳种,我们非常珍惜,愿意一辈子发扬。正如程克锦老师说的,24式简化太极拳是老一辈武术家用心血创编的。既讲究形体规范,又追求精神传意,同时强调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无论是套路表演,还是推手散手比赛。已越来越为国内外的太极拳爱好者所喜爱,正在悄悄成为中国武术又一大特色功夫。
  太极拳注重的“内”,是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息的运行;“外”即手、眼、身、法、步等形体活动。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手、眼、身、法、步和技击法来体现。所谓“内练精神气,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24式简化太极拳亦不例外,也是这样体现的。武术练习的形式丰富多彩,其运动量也各不尽同。运动量的大小,分别适应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人群的需要。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进行选择学习,无论是传统太极拳,还是24式简化太极拳均可达到健身强体效果。太极拳“拳打卧牛之地”的优点是不少体育运动项目所不能比的,24式简化太极拳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我在香港公园教拳十年之久,主要教授国家规定套路24式太极拳,各派竞赛套路等,和退休人员爱好者及长者一起交流太极拳,共同练习,使不少慢性病患者及退休人员。得到身心健康,其乐无穷,尤其2007年我带上述人员近百人参加香港政府举办的太极万人大汇演,当时全港共有两万多人参加。大多练的是24式太极拳,中国武术院派了九段高手门惠丰教授在台上带领大家共同汇演24式太极拳,并上了世界健力士“世界之最”,我们感到兴奋和光荣。
  近年来,太极拳界个别拳师心太急,急于想当太极宗师,思想上出现了错误的价值观。将少数习者恭维他为“太极宗师”的横幅相片放进个人著作上炫耀。在发表的文章里。将杨禹廷的递贴弟子,即其师兄弟,说成是“学拳怕麻烦之辈”。这样歪曲同门形象还嫌不够,为标榜自己、为推销自己的太极拳,竟施出王婆卖瓜的伎俩,不负责任地将太极拳任意划分为“心脑太极拳”和“肢体太极拳”两类,故意把太极拳运动弄得神秘化、复杂化。用文字游戏迷惑别人。其实心和脑是一回事,中医典籍上一直指心就是脑,而这位自称是杨禹廷“干儿子”的“太极宗师”却故弄玄虚。其实何必重叠用语?另外把“心脑太极拳”说成正确。而把杨澄甫前辈书上所指出的拳病全加在另一类太极拳上,更为阴险地贬低攻击国家编写的24式简化太极拳,将其归纳定性是“肢体太极拳”,是“假太极拳”,文章中进行抽象肯定,具体否定24式太极拳为“肢体太极拳”类,读者稍不注意,即上了他的圈套,手法真是拙劣。文章中口气不小,凡在公园的太极拳练习者,他都不屑一顾。在杨禹廷“干儿子”眼内,在公园练的是假太极拳,是不值一文的草根、票友!他在文章中自称,要学真的太极拳就得跟他学上二十年,说得很玄。说实在的,今年七十几岁的人能不能再活二十年,很难说,万一活不到,跟他学拳的学生怎么办?不上不下。夸海口,故弄玄虚对从学者负责吗?其实1976年才跟杨禹廷学太极拳的杨的“干儿子”既不是专业运动员,又不是科班出身,我肯定起初的他也是业余爱好者。练得也不太准确。理由是他练习至今仍有一些拳病,例如在武术杂志封面上的拳式照片“伏虎式”的上握拳拇指竖直,这是拳病。太极拳词典上及比赛扣分点上都规定,握拳拇指屈扣食指关节上。其在太极理论上,同样发生不应该发生的根本错误。文章中竟对太极拳重要的理论“九曲珠”(明明指人体九大关节)翻译错了二颗珠。把“颈椎”和“脊椎”,译成手和脚,真是误导后学不浅。稍有解剖知识的人都知道脚由十个小骨组成,即有20个小关节。稍有数学知识的人也不该写出手和脚是“九曲珠”中二颗珠的关节。为了扯大旗当虎皮,往脸上贴金,别出心裁地自说自画,将自己说成杨禹廷的“干儿子”,因心中发虚,竟搬出杨禹廷的孙子来做证人,真是荒唐。关于“干儿子”本属小事,但有意在大众媒体上用文字告诉世人,目的就不一样了,等于敲锣喊街,读者对其言之真实性有权提出质疑。我冒昧地问一句“杨禹廷干儿子”,今天杨禹廷弟子甚多,他们可承认你?记得清代文人李静山编撰的《增补都门杂咏》一段笑话:北京王麻子刀剪店写的广告诗:“刀店本姓王,两边更有万同汪;诸公拭目分明认,头上三横看莫慌。”北京的王麻子刀剪,是始于清代顺治年间的名牌产品,不仅锋利无比而且玲珑轻巧,外观精美,深受人们喜爱,非常畅销。于是乎别家刀剪店也打出麻子旗号如“万麻子”、“汪麻子”,不一而足。此诗出来后,万与汪两店执笠,很快又冒出“真王麻子”、“老王麻子”、“真真王老麻子”,万变不离“麻子”,但有一个共同点,招牌比“王麻子”大,万与汪二字也比王字更有气势。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神秘主义文化沉渣泛起、卷土重来,正以弘扬传统文化之名牟取利润;假大师的歪理邪说充斥于各种大众传媒以及公共场所,堂而皇之地挤占了大雅之堂;能使全民身心健康的24式简化太极拳却成了“肢体太极拳”、“假太极拳”,真是令人痛心!
  
  本文作者杨梦兰女士师承香港武术名家程克锦先生。现任香港陈式太极拳科学研究会名誉会长、香港太极研究会名誉会长、江门市蔡李佛武术协会名誉顾问、罗汉门香港总会武术顾问。
其他文献
估计恋爱中的男孩子,都被女孩子追问过同样一个令人啼笑皆非却又难以回答的问题:“我和你妈妈同时落入水中,你先救谁?”面对这样棘手刁钻、充满“阴谋”的诘问,恐怕大多数男孩子都会无言以对。先救妈妈?哼,你心里只有妈妈没有我。妈妈只是生了你,而我却要和你厮守终身,这样的男人怎能托付一生!先救你了。那也不成。一个男人连自己的亲生母亲都不救,为了美色竞忍心眼睁睁见母亲在水中而挣扎,这种不孝之人何以托付终身?那
期刊
近日读报,偶见《青年周末》一则《北京高中语文课本大“换血”》的报道,读罢颇感慨,似欲说点什么,一吐为快,可我对教育专业知识所知不多,纵然鲁莽言之,说说外行话尚可,倘若所言极谬,误人子弟,岂不罪莫大焉。我于是领教了古人“一名之立,旬月踌躇”的滋味。  重文轻武,自古使然。而今面对沸反盈天,沧海倒灌的物欲,我们的语文教科书,是否缺点“钙”?  钙,是每个人在婴儿时期从母乳中吸取的营养。缺少钙,婴儿就会
期刊
三换掌是陈式太极拳重要的基本功,属活桩练法。此式两手只在胸前交替转换,是实用交手法中的快速换招方法。反复习练,可使周身上下相随,膂力大增。初时腿部可能感觉酸疼,数日后恢复如初。  预备:左脚在右脚内侧成左后虚步,两手抬起用逆缠向胸前推出,两臂成弧形,两掌心斜向相对,掌指斜向上,两掌根向前,眼向前看(图1)。    身体右转,右腿顺缠,左腿逆缠,步型不变,左手顺缠沉肘向右前方伸转,掌心斜向右前方,中
期刊
科学内功——向心收敛法,是借着收敛作用,促进新陈代谢,健全生理组织,增进抵抗力,以祛除各种疾病。因疾病部位之不同,分别施以局部之收敛,分为内脏收敛法三式,神经中枢收敛法一式,内分泌腺收敛法一式,五官收敛法一式,四肢收敛法一式。均为适应局部生理情况,健全组织所必须之方法,综合其所产生之效用,则遍及全身器官与组织而无疏漏。故凡某一器官或组织发生障碍致病时,依法习练后,立获正确治疗,短期即可奏效。兹将各
期刊
我在武术期刊上看到一些文章,谈到孙公禄堂传授陈公健侯以三十六式卐字手与太极拳,据说卐字手可能为郝公为真所传。为此我问岵栳师,究竟情况如何?  岵佬师说:郝师少如并未对我谈过卐字手,也未传过卐字手。记得在一篇文章《缅怀恩师张祚玉》(《搏击》2006年第10期),说张在上海教拳,“有一次在外滩,张看到有人教授郝式太极,便站在一旁观看,看了两个小时也没有走。教师上前躬手,一番客套,说:‘既在江边站,就有
期刊
我从十四岁开始学武,至今已经二十六年。  年轻的时候,略窥一点武术门径,就爱横着膀子走人,不是心中存了目空一切的意思,而是着了相,执相,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个练家子,喜欢拿个不怒自威的劲儿——第一个徒弟熟悉后告诉我。第一次见到我,不敢说话,害怕,说我有股杀气。那时,我是误解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真意,以为这样才叫功夫,吓得住人。别人不敢挑衅。鲁迅先生有句名言:“辱骂和恐吓绝不足战斗。”可那时不懂,
期刊
《道新拳论》一席话。读懂胜练十年拳    凡碰到有人问我:练武术,看谁的书好?我一律回答:看《道新拳论》。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我看来,《道新拳论》这一席话,你若读懂了、理解了,能胜练十年拳。甚至,赵道新的很多“一句到位”的话,你吃透几句,能少走好几年弯路,譬如下而这几句——  “最终的决战怎么用,学习的开始就怎么练。”(见《关于两大武术体系的对话》第三天)  “把实战视为艰苦和危险,
期刊
有人说:“古人作书的宗旨,多从序中提出,所以善于读古书的人,末读古人书,先读古人序?”从序中我们可以以知道作者的籍贯生平,品德情操,著书动机,主要内容,乃至于时代背景,从而获得微旨大意。以我个人的经验,用这种治学方法阅读古拳谱亦行之有效。  范铁僧是买壮图弟子范万明的后人,他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著述的六合心意拳序,包括了从心意拳源流到传承,从入门、武艺到道艺等方面的内容,灌注着范氏的理论,
期刊
李真顺先生生于1952年,是莱州市朱桥镇人,李先生是尹派八卦掌传人,同时又是意拳在莱州的一支传人。  莱州是武术之乡,吴氏太极拳,尹派八卦在莱州遍地开花。李先生自十几岁开始拜尹派八卦拳师张玉庆为师学习八卦掌,并得到八卦名师潘太枫,王景山先生的指点,李先生在掌握八卦掌的基础上,又学习了八极拳和太极拳,并经常出去拜师访友。  上世纪90年代初,李先生到嘉祥购买树苗,碰到了意拳二代弟子孔庆海先生。孔先生
期刊
编者按:武艺的高度应是建立在拳学家的品德上、悟性上、学养上,而非建立在拳学家们所继承的“优秀”拳种上。卢忠仁先生答《精武》编者问的系列文章,包括了这位高龄武术家八十多年武术生涯的远大抱负和谦虚精神,不仅是他实践自己武学理想的结果,也是他将传统武术技法大量转化为科学语言的一个成功典范,是一份总结性的答卷。其中卢先生对卢氏结构曲折的历史有生动的叙述和精辟的解释,对享有盛誉的津门宋氏形意以及“阴阳八盘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