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w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享受学习的乐趣和欢乐是儿童幸福人生的前提。阅读教学只有尊重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其发展才是有效的。本文以诗歌《秋天》的教学为例,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朗读和语言品味三方面来浅谈一下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阅读教学;有效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2010年10月,我应邀到大贵中学讲了一节公开课《秋天》(何其芳),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程度高,可谓是一节有效的语文课。执教语文二十余年,这一次课堂之旅得到的收获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课后经过反思,再接触到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使我对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却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沉闷,无欢声笑语,无思想火花的碰撞。其结果是摧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就是教学的无效和低效性。余文森教授在《有效教学十讲》对有效性定义为:“教学要促进发展,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方法、进入某种过程,并且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这样的教,才会促进发展,才是有效的教学。”只有注重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根据文体特点和学情确立教学目标
  在上《秋天》这节公开课前,我在本班上过一遍。基本上是按照诗歌教学五步法来确立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在课堂上,尽管我讲得很细很全,也自认为教学设计很完美,但学生却情绪低落,一问三不知,并且我也没有完成自己设计的教学任务。这让我很沮丧和忧心,因为我即将要面临的是一个陌生的群体。此时,我觉得应该对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设计进行一个调整了。诗歌的特点主要是情感性和形象性,而情感最能激活学生的兴趣点。为此,我将教学目标简化为两个:一是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二是品味诗歌的语言。目标明确简洁,既考虑到文体特点,又切合了学生的情感需要。
  (二)重视朗读融情于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也包含了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朗读技巧是复杂而多样的,如停连、重音、语气、节奏、感情基调等。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很容易陷入一种技巧论的漩涡,而忽视了朗读中最具生命力的因素——情感。
  例如:在《秋天》这首诗歌的朗读教学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朗读的节奏、重音,但对诗歌中舒缓轻柔的感情基调却始终把握不到位。是一带而过、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还是解决学生中的实际困难就成为摆在我面前的一个两难问题。最终我选择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需要。要知道,“因为内驱力的存在,我们才可能使有机体作出我们希望它们作出的各种反应。”在教授《赫尔》一课时,对这一教学环节,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通过对文中三幅画面的感知,学生体悟到了秋天的清幽和宁静;其次,通过与《夏感》一文的对比示范朗读,学生弄清急促高亢和轻柔舒缓间的区别;再次,学生通过体验朗读,读出了诗歌的韵味,进入了诗歌的意境,获得了一种愉悦感和美的享受。至此,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接下来的教学也比较顺利。所以,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作品的情感因素,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悟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基调和节奏技巧。
  (三)品味语言,重视言语技能训练
  1.在语境中品味重点语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这已成为理解语言的一大原则。如《秋天》一文中重点词语的品味。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在语言品味中,我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品味了第一节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其他两节由学生自主品味,独立完成后讨论交流,教师再点拨释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发挥想象,在对比中品味同样是写《秋天》的悠闲宁静,诗中的三幅画面却稍有不同。第一幅秋图主要刻画了农人内心宁静的喜悦;第二幅秋渔图主要刻画了渔人自由自在的悠闲;第三幅秋思图主要刻画了牧羊女内心的多情和思念。这都需要我们发挥想象,仔细辨别,否则很容易流入一种模式化的理解,就会有损《秋天》所蕴含的丰富意境。品味语言,要把心沉浸到文本的字里行间,对语动情,对言生思。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作者和文本的内心世界。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尊重学生的需要,激活学生的情感,重视语文的学科特性,构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阅读教学从低效走向高效,从而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丁莉娟,赵志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刘宝瑞)
其他文献
【摘要】传统的作文教学重技法指导,忽略了学生的个性体验。所以总是会出现学生不喜欢作文,不会写作文,不愿意写作文的状况,导致其写的文章千篇一律,缺少文采。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不断探索,逐渐摸索出一条作文教学之路:改变以往作文教学随意性的特点,使作文教学呈现阶梯状。突破以往作文技法指导的局限性,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学生不怕写作文了,写作课上都跃跃欲试了,作文水平自然得到了提高。  
无论是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是乡间的山野小路,到处都能见到自行车穿梭的身影。自行车给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顾自行车的发展历史,感受发明者们的创意和智慧。  1790年,法国人西夫拉克发明了木制的自行车,但该车既没有类似脚踏板的驱动装置,也没有类似车把手的转向装置。骑行者靠双脚用力交替蹬地前行,改变方向时也只能下车搬动车子。在骑车过程中,西夫拉克观察到即使在双脚
摘 要 “互联网 ”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以学科核心素养组织教学内容,以信息技术创设教学环境,以学科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发展作为教学评价的基本点,进而可以形成“互联网 ”时代的历史课堂基本范式。本文所述是我们近年开展的一个项目的实验研究,通过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倡导并努力实现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开放性、选择性、探究性、体验性,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历史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历史情感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相继出现了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多种作文评改的方法和措施。本文试就如何在作文评改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谈一谈。  【关键词】课程改革;作文评改;多媒体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23 【文献标识码】A  一、寒风吹树木,严霜结庭兰——作文评改存在的问
【摘要】口语化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生活中、社会上与人交往的重要因素,可以说,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涉及到口语交际。《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中也有明确地提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小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现在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以人为本,素质教育,也因此,我们更需要去重视小学语文中的“口语交际”方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坚持德育为先……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这既表明了党和国家对于德育优先地位的一贯态度和德育工作
【摘要】韩立福教授所倡导的FFS教学模式率先在我校得以实践,本文作者就自己在导学案设计方面的一点体会,还有在听课、观察和实践中的感悟和大家作以交流。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实践;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 导学案的设计  高
一提及教学导语,人们自然会想到各种导入技巧,诸如提问式、悬念式、渲染式、引用式、激情式、故事式、实物式等等,可谓五花八门。但这些导语都是从“形式”上来定位的,轻浮有余,厚重不足。因为它们在内容方面涉及甚少。现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谈谈教学导语“内容”的确定。  一、以“记”导入,从文体角度设计导语  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按表达方式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按文学样式可有诗歌、散文、小说、
【摘要】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本文以余映潮老师的《济南的冬天》一课的教学为例论述了语文课堂的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什么是初中语文
【摘要】随着语文科学课堂教学的深化开放,多渠道地教授方式也逐渐重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由课内阅读训练方式逐渐延伸到课外阅读,这样就能够扩展学生语言学习的接触概率、接触面与语文学习的广阔空间,并能够使学生详细掌握语文阅读的有效方法,从而养成比较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课内外兼修的阅读方法就是切实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综合素质以及能力的关键途径。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训练;综合素质;课内外兼修;促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