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读写一体的想象世界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UA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鲁迅《且介亭杂文.(看图识字)》)儿童的想象世界无疑比成人更加丰富多彩,而想象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始终保持着纯净的赤子之心并不断发展想象能力,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任务。
  统编语文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十分重视想象力的培养,对应课程标准,三个学段形成了阅读与习作相结合的培养序列。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想象”为主题,编排了2篇精读课文、2篇习作例文和“奇妙的想象”习作训练。其中,《我变成了—棵树》是一篇童话故事,以—个孩子的口吻,讲述了“我”变成—棵树之后发生的一连串有趣的事情。全文语言轻松活泼,犹如小溪般叮咚流淌,焕发着童真与烂漫,展示出—个大胆而奇妙的想象世界。
  我们尝试将《我变成了一棵树》置于单元的整体学习,依托文本内容,紧扣文体特征,引导学生进行沉浸式阅读,以读带写,构建多层次、读写一体的想象世界。
  一、沉浸式阅读,感受大胆想象
  “沉浸式”这一概念源引自加拿大的“沉浸式双语教育”。将这一概念引入汉语教学,我国已有了初步的探索性实践。语文教学中的“沉浸”,指师生共同沉浸在纯粹的、经典的语文学习环境中,身心投入,从语言文字中汲取所需的营养。沉浸式阅读教学既关注学生的内隐学习(体悟和品味),又关注学生的外显学习(诵读和表达),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童话有着完整曲折的情节、奇特有趣的想象、鲜明丰满的形象,以及生动活泼的语言,只有真正浸入文本,才能品其趣,悟其情,获得阅读的高峰体验。沉浸式阅读应用在童话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优势:沉浸在简明轻快的文本之中,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增强;注重兴趣的激发与情感的浸润,学生的角色体验更真实;整体把握文本,克服碎片化解读,保留童话的故事性和整体美。《我变成了一棵树》的沉浸式阅读教学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方式。
  1.角色沉浸,对话再现神奇
  角色沉浸,是阅读者把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人物,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代入自己的情感,从而深入理解文本的过程。通过角色沉浸,学生可以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把自己的身份、情感与角色融为—体,深度体验角色的经历,引发情感共鸣,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
  童话故事离不开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角色性是其深得童心的重要原因。因此,实现儿童在阅读中的角色沉浸,童话相对其他文体具有天然的优势。
  在《我变成了一棵树》这个故事的开头,妈妈的一声呼唤——“英英,吃饭了”,打断了“我”玩耍的快乐时光。这个年龄段的儿童,乐于模仿大人说话的语气和模样,对于被打断玩耍也有强烈的共鸣。同时,文章的前四个自然段语言既朴素真实又富有童趣,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适合角色朗读。针对以上特点,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再现故事场景。妈妈和英英的角色均由学生承担,教师负责用画外音串联、缝合整个隋境,将学生的角色表演层层推进。
  师:故事开始啦!
  生1:英英,吃饭了!
  师:哦!妈妈做了一大桌菜,全都是英英爱吃的呢!
  生2:我在树下玩得好好的,一点都不想吃饭。
  师:不吃饭怎么行啊?
  生1:英英,吃饭了!
  师:妈妈有点不耐烦啦!
  生1:英英,吃饭了!
  师:妈妈的语调明显高啦!
  生2: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
  师:英英啊,你的愿望实现啦!
  生2: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学生在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中,沉浸于角色。这种代入感、共鸣感不仅唤起学生与文本主动接触的愿望和继续阅读的动力,还无形中把角色变换、整合这种想象方式的训练渗透其中。
  2.感官沉浸,趣读体验神奇
  在沉浸式阅读教学中,还应引领学生走进关键段落,聚焦重点词、句,调动多种感官理解文本。从想要变成一棵树到真的实现这个愿望,课文第四自然段这样描写了英英的变化过程:
  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
  于是,我们紧紧围绕“痒”和“冒”这两个关键词,以朗读串联起了整个学习过程:关注叠词,读准“痒”之音;想象补白,读出“痒”之趣;聚焦“冒”字,读懂想象之神奇。
  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沉浸在奇妙变化的意趣之中。学生兴味盎然,仿佛自己也“痒”起来,小树枝从自己的小肚子、胳肢窩“冒”出来,想象之真切感油然而生!
  3.细节沉浸,交流领悟神奇
  故事的主体部分(第5-23自然段)集中叙述了“我”变成—棵树之后的神奇经历,也是本文大胆想象的爆发式呈现。对这一部分的阅读,笔者引领学生采用默读、勾画关键语句反复品读的形式,聚焦重点句组,继续沉浸于文字之中;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神奇之处进行关键词提炼,如“各种形状、弯下腰、住鸟窝、流口水”……用“树叶板贴”的形式让学生书写、粘贴在黑板上,最终形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形状。其间适时进行个性化的想象补白或想象拓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为故事的精彩情节、丰富想象所深深感染,想象力被进—步激活。
  生:我从这段话读出了神奇:“我变成了一棵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的树:三角形的、正方形的,还有长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菱形的……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
  师:(PPT呈现学生所读语句)我们就跟着这位同学一起来看看这神奇的鸟窝吧!你看,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用文中的一个词,就是——
  生:各种形状。
  师:在想象的世界里呀,只要你敢想,我的小树就敢长!想想看,还会有哪些神奇的形状呢?   (生大胆想象,交流鸟窝的形状)
  师:难怪作者用了这样一个标点符号——
  生:省略号。
  师:原来,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也藏着说不完、道不尽的神奇呢!一起读。
  (生齐读)
  师:(拿树叶板贴)这是你的发现,请把它写下来贴在黑板上吧。
  我们继续交流。
  4.情绪沉浸,串读渲染神奇
  这样分层渐入的阅读,随着角色、感官的代入,学生逐渐把握了故事的脉络,感受到细节表现出的神奇有趣。接下來教师将课文大胆想象的细节串联起来,在屏幕上滚动呈现重点句组,让学生配乐接读。学生听觉与视觉相通,头脑中浮现出一个个生动形象的画面,对故事的意境和情趣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二、阶梯式练笔,触发个性想象
  《我变成了—棵树》语言特点和思维方式都与小学生非常贴近,容易引起学生隋感的共鸣,激发学生想象和表达的兴趣。在学生充分体验课文丰富、大胆的想象之后,我们尝试设计了两步走、阶梯式的练笔策略,以“畅想单”的形式让学生分两个梯度进行想象、练笔,引导学生从感悟、体会想象之神奇,迁移到描述、表达想象之神奇。
  畅想单
  ★生活中你曾经有过怎样的想法或感受?
  ★假如你也会变,你最想变成什么?是怎样变的呢?之后会有哪些神奇的经历呢?
  我真希望变成____。
  这样设计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模仿课文语言,细写变化过程。课文第4自然段对“我”变成一棵树的过程进行了细致而有趣的描写。如前所述,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对描写变化过程有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写好神奇的变化过程”是第一梯度的读写结合点。二是借鉴篇章结构,勾勒神奇经历。关注课后练习第2题: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这个练习的设计紧扣文章第5-23自然段的内容,即英英的神奇经历。以此作为读写结合点,紧承第一层级,我们设计出第二层级的练笔内容:想象故事情节,简要列举神奇经历。如果说练写变化过程是聚焦—个语言片段,那么想象“之后又会有哪些神奇的经历”则是从文章的行文线索出发,让学生完成习作提纲与结构。两个梯度的训练相辅相成,既是读的延伸,又完成了学生个性比的想象再造。
  三、主题式阅读,探寻想象内核
  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想象往往只关注主观感受,想象的空间狭窄,想象的情节缺少关联。以上两个层次的教学围绕“感受想象神奇”“创造想象世界”展开,紧扣单元教学目标。可是,如何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更有效的激发,让学生的想象飞入更广阔的天空呢?回归故事本身,总览全文我们会发现:课文中贯穿始终的人物除了主角英英以外,还有妈妈。英英想象的展开是与妈妈的行为紧密关联的。将有关妈妈和英英的句子对比呈现,学生会发现:无论英英的“变”有多么神奇,在她的身边一直“不变”的是妈妈的爱。美国绘本作家玛格丽特·怀兹·布朗的《逃家小兔》同样讲述了一个为爱追逐,“变”与“不变”的故事:小兔子上天入地,可不管它变成小河里的一条鱼,花园里的一朵花,还是天空中的一只鸟,兔妈妈都会跟随着她不停地“变”。
  两个童话故事都展现了天马行空的想象,也传递了相同的人文主题——母爱。因而,我们将《逃家小兔》作为文本延伸,进行主题式拓展阅读。在对比阅读中,学生再次感受不同文本中传递出的相同的情感内核,初步领悟到大胆的想象让故事变得神奇而有意思,而想象之中传递的那份情才是一个好故事的魂,才是想象的内核。
  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教学,学生在沉浸式的阅读中走进了角色,理解了文本,感受到想象的神奇;在阶梯式的练笔中构建了自己独特的想象世界;在主题式的拓展阅读后,对文本的理解实现了进—步升华,探求到想象的内核。作为—篇充盈着大胆想象,同时又承载着习作任务的童话文本《我变成了—棵树》的教学,至此也实现了其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应有的价值。
其他文献
漆器 48cm×18cm 1990年  时光倒退到1990年,《雕银丝光晕彩虞美人花瓶》在全国漆器行业评比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设计、造型、工艺制作、艺术效果4项满分,并被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  30多年过去了,这件作品一直被顾客喜爱,以至于成都漆器工艺厂每年都在生产制作。以成都漆艺代表性装饰技法“雕银丝光”为主要装饰,将虞美人恣意绽放的花朵展现得精致而又细腻;“撒绘”而成的花茎参差错落、富有
摘要:惯于在作品中刻画母亲形象是弗兰纳里·奥康纳宗教救赎主题小说的一大特征,其著名的短篇小说《好人难寻》中的两代母亲形象便是一例。本文运用巴赫金交往理论中的声音概念,分析了主人公老祖母的多语之声和年轻母亲的寡言之声,揭示了奥康纳小说中的“母性”声音的命运意象特征,从而深化对奥康纳小说中的“母性”声音的内涵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弗兰纳里·奥康纳 凸显与消解 母性声音  引言  对“母性”的关注与刻
静物观察习作教学模式是《这样教写作不难——基于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写作教学序列与模式》中的一种教学模式。本书共有十三种教学模式,组成“童话体写话”“观察习作”“纪实习作”三大模式群,同时也构成了小学三个学段的习作教学序列。施教授在总结前人、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将观察习作集中于第二学段,用五种教学模式形成本学段内部次教学序列。具体的教学目标,明确的评价标准,清晰的教学步骤,独特的教学策略,让教简易,写不难
摘要:根据教学资料建设经验,利用Word高级应用技术阐述了规范制式教案制作方法,及基于规范教案的具体应用,意在服务于教育工作者,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Word排版;样式;大纲;目录  中图分类号:TP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6-2851-02  1 引言  随教学评价工作的推进,各院校对教员在教学一线的教学资料的种类、内容及格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如课程标准、
摘要:会话含意是所有语言交际中最为显著和基本的特征。在实践中,并非所有语言交流都遵循合作原则。悲剧《奥赛罗》主人公凄美的爱情令人惋惜,而坏人伊耶戈违背会话原则而产生的会话含义则是酿造这部悲剧的原因,本文旨在通过对两个译本的对比,分析在译文中如何利用合作原则体现原文的风貌。  关键词:合作原则 会话含意 翻译  一、引言  在自然语言中,话语的自然意义是指人们能按照常规通过字面意义而获得话语意义。而
主办单位:广安市岳池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广安市岳池县诗词学会  杨武  YANGWU  《岳池诗词》主编。1954年10月生,四川省岳池县人,退休教师。1987年入全国文学创作中心函授=年,开始业余创作,有中、短篇小说、散文、诗词在各级刊物发表。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安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岳池诗词学会会长。  寄语  岳池诗词复兴起步较早,县内金城诗社成立于1986年端午节,较中华诗词学会成立早
写作是作者在特定语境中,面向明确或潜在读者,构造书面语篇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活动。应用文写作更是如此。对于应用文写作教学,一线教师常用的策略无非是先出示范文,教师结合范文分析内容和格式,然后让学生动笔写。这样的教学不是基于真实的文本生成和交流,而是更倾向于生硬的文本制作,学习难免乏味、枯燥。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习作要求是以“我想对您说”为主题给父母写一封信。对于书信文体,五年级学生并不陌生
摘要:流浪汉小说是西方文学史上的重要叙事体式,流浪汉小说的创作颇丰,但其创作和研究之间一直存在着巨大落差,本文意在从流浪汉小说的特点出发探讨其产生的历史和文学渊源,从而重新思考流浪汉小说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关键字:流浪汉小说 西班牙历史 文学渊源 转变  流浪汉小说作为西方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叙事体式,有着深厚的文学根基和广泛的社会影响。16世纪中叶以来,以《小癞子》为标志的流浪汉小说创作形成空前
摘要:Visual Basic是一种面向对象的、采用事件驱动运行机制的可视化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作为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实践性较强,学生不易掌握。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更好的完成Visual Basic的教学。  关键词:激发兴趣;实例教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
摘要:该文分别利用ASP,PHP,JSP这三个动态网站技术,使用跨Windows和Linux平台的同一个数据库MySql,采用统一的三种格式的表单界面,借用三种连接数据库的方法,在三种不同特點的WEB服务器环境下,给出了电子商务网站设计中的主要的前台和后台程序。   关键词:电子商务网站;网络数据库;服务器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