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品德课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gree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毫无疑问,就是这个超过我国总人口四分之一的群体,在不远的将来,将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坚实栋梁。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不但要让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锻炼健康的体魄,还要培养健康的心理。本文就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现状以及如何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据新华社最近的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小学占10%,初中占15%,高中占20%。20.5%的人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当前,我国部分青少年存在严重心理问题。表现为:冷漠,孤僻,行为散漫;听不进批评意见,竞争意识差,承受压力的能力差;心理失衡;情绪多变,易急躁、好动,时而暴跳如雷,时而沉默寡言,时而不顾场合地忘乎所以。这些心理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更有一些由心理健康引发的惨剧令人触目惊心,引人深思。例如: 2001年,贵州两名15岁的孪生姐妹中考不理想,怕父母责备,经过精心策划毒死父母;2002年,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桥头镇中学两名中学生,因勒索钱财将一同学乱刀砍死;2004年,湖北省襄樊市一名男中学生因不堪父母的棍棒,流着眼泪跑进派出所要求坐牢……据调查统计,每10名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就有7名存在严重心理问题①。日趋严重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摆在学校德育工作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难题。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原因探究
  1.学校课业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导致学生的精神焦虑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认为家庭是学校教育功能的延续,在升学压力下,许多家长把孩子的学业当成了日常生活的核心甚至是唯一目标。一些家长对智育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对孩子品德修养的要求。为了让孩子获得知识和技能,不少家庭在时间、精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总是不遗余力。但在子女道德修养的熏陶方面,却想得不多,做得不够。还有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又恨铁不成钢,“棍棒教育”、“精神虐待”的现象时有出现,一些令人痛心的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而校方为了抓升学率,置“减负”于九霄之外,大搞题海战术,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2.由于教育者与学生之间年龄差距产生的“沟通障碍”使学生得不到理解和关怀
  由于教师、父母与学生年龄上差距,又缺乏换位思考,对学生缺乏理解和沟通,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从而引起学生的困惑和烦恼;或因父母离异、家庭关系的不和睦给学生造成了心灵伤害。有资料调查显示:90后的新一代,尽管有51.7%的孩子会主动与家长谈论自己与同学或朋友间的事情,34.1%的孩子会在有问题时与家长交流,但也有14.2%的孩子缺乏主动与家长交流和沟通的意愿②。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子女与家长的沟通意愿也逐步递减。
  3.来自情感方面的困惑
  青少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觉醒。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困感,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由于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社会媒体的误导使未成年人很难形成正确的恋爱观。当遇到感情问题时往往陷于迷茫和困惑的泥淖中不能自拔,最终极易产生了心理障碍或疾病。
  在学校,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专门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外,作者认为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老师的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教育方法。
  三.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明确心理辅导不能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也不等同于德育。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思想品德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这些内容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寻找合理的渗透点。
  1.重视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管理
  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先从课堂管理入手,即心理健康教育的外部渗透。教师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其一,选择适当的课堂管理模式。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民主型管理模式比较容易营造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合作的氛围,易于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主性,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较为自然、和谐,这样学生能从中汲取的积极的心理养分也就大大增多,师源性的心理伤害相对减少,因此有利于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心理健康。而且,这种管理模式也比较符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与实质。
  其二,尊重学生的内在需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不能只停留在道德知识的传授上,而要在教学中牢牢抓住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以情感人,以情促人,学会运用情感教学方法,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元素,抓住情感的缰绳,让学生真情流露,让课堂真情涌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才能彰显思想品德课的魅力。
  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现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从不同的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如在讲“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时,我利用“自尊即自己尊重自己、爱护自己,是对自己人格和情感的肯定,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自己”这一定义,在弄清楚自尊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自尊的表现,即注意容貌上的修饰,举止方面的文雅以及行为的后果,为得是塑造更好的形象,以赢得别人对自己的肯定;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一个人有缺点并不可怕,关键是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
  3.运用鼓励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错误的评价用语将在学生心理上产生负效益,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教学中要以中肯合理的言辞、和颜悦色的表情、充满希望的语气去激励学生、评价学生。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进步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也希望能够听到别人的表扬。因为,人的聪明才智、能力和积极性的发挥是表扬和鼓励的结果,如果某人受到鼓励,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也随之高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以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
  4.运用榜样的力量培育孩子的健康心理
  古人云:“人之善在教,教之善在师”,一个人的成材在教育,搞好教育在教师。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非常重要的。“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校德育的先决条件,是教师自身的道德形象,要求教师不仅具有广博的知识,更应该具有严格自律、乐观向上、富有爱心的人格。教育者的身教和环境的陶冶在德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罗曼?罗兰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要发展学生健康心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教师自身拥有良好的态度和健康心理是前提。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
   运用好自己的情感,善于把自己的情感通过言语、表情、动作传播给学生,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认识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这是因为学科课程本身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密切,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而且学科教学本身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自觉站在新时代的高度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便会成为对学生的全面提高素质和全面的成长切实有益,且备受欢迎的一门课。
  
  注释
  [1] 李希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J].
  [2] 周凯:《中国青年报》.
其他文献
摘要:只有当学生有了快乐的生活体验,才会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生活激情,才能让他们在不断的获得成就感的体验中推动自己一步一步的往前走。只有当学生感觉到老师是真正的爱他们、尊重他们、培养他们,他们才会体验到快乐的校园生活,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关注 生存状态 打破 重塑 快乐体验 渴求  中职学校的教学不好搞,班主任不好当,也只有在过职校的人才能有深刻的体会。我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而对刚踏入小学校门的一年級小朋友来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显得重要。如何扎实有效地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呢?我在教学实践中着重抓了以下几点:  一、认真听讲的习惯  一年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特征,其思维更具形象性。在具体教学中,我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教学
搞好课堂阅读教学,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教师的一致目标。然而过分地依赖课内阅读,把培养阅读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分析课本阅读上,如机械释词、分解句子、肢解文段、“标准化”答题等,使文章丧失整体美感,使语文丧失活力与魅力,这是阅读教学的误区之一。那么如何使阅读提高科技含量,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呢?本人以语文阅读教学为理论依据,在阅读的“拓展”上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拓
以《标准》和历史教科书为依据,根据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完成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特别要注重历史课程在情感教育方面所具有的独到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和健全的人格。   内容标准没有对历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作出具体要求,师生应根据课程目标 中有关过程与方法 的总体目标,参照教学活动建议,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过程与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1000多所高校将英语列为必修课,而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高校只有40所左右。1000∶40映射语文教育危机。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做过一项相关调查,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小学语文课课时是外语的2倍,初中语文课课时和外语一样,高中语文课课时不如外语多,大学学生则基本只学外语不学语文。针对上面的情况,教育部建议高校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语文课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北
【摘要】明末小说《玉娇梨》长期以来仅仅被看作是一部言情喜剧小说,而本文则主要从此书所反映出的新型爱情婚姻观念以及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认为此书作者的真正创作意图并非仅止于言情,而是别有一番深意。  【关键词】婚姻观 社会 女子 意图    小说《玉娇梨》成书于明末,又名《双美奇缘》,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篇《明之人情小说》里曾把它作为才子佳人小说的代表,并说“至所叙述,则大率才子佳人之事,而以文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兴趣不浓的事实,简要分析了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应试教育等方面的原因,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中学历史 教学方法 现状对策  历史是已经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正在流动的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历史学从事的是一门富有社会价值的学科。从社会整体看,学史以“通古今之变”,有助于人们认识世界发展潮流,推动社会进步。从个人方面
任何一个学生,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所以,教法应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在施教过程中,应贯彻如下“两条原理”和“三个基本原则”,以达到教师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  两条原理:其一,内部动力原理。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某一个性因素(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
周三下午我在批改学生日记,突然发现孟涛同学的本中夹有一封给我的信。惊讶之余,我看到信中写道:“王老师,我很难受。昨天的数学课上,无缘无故的就挨了一顿批评,我感到非常委屈。您说过课堂上不能跟老师顶撞,我又不想去找数学老师解释,现在我很烦躁,根本没心思学习,你能告诉我该怎么办吗?”  作为班主任,我了解这个成绩不好但体育出色的男孩,他心思细腻,多愁善感,曾经因为对妈妈有看法向我求助过,没想到这回又与老
新一轮语文课堂改革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丰富多彩,丰富社会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作中的人物个性描写,看似是要求善于抓住人物外貌、心理、言行等,借助于人物的个性细节描写,使人物鲜活、丰满起来,但实质上也是学生观察思考、体悟体验的过程。如何通过教材资源,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掌握人物个性描写技法?笔者认为:  一、抓住“形”,以形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