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毫无疑问,就是这个超过我国总人口四分之一的群体,在不远的将来,将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坚实栋梁。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不但要让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锻炼健康的体魄,还要培养健康的心理。本文就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现状以及如何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据新华社最近的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小学占10%,初中占15%,高中占20%。20.5%的人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当前,我国部分青少年存在严重心理问题。表现为:冷漠,孤僻,行为散漫;听不进批评意见,竞争意识差,承受压力的能力差;心理失衡;情绪多变,易急躁、好动,时而暴跳如雷,时而沉默寡言,时而不顾场合地忘乎所以。这些心理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更有一些由心理健康引发的惨剧令人触目惊心,引人深思。例如: 2001年,贵州两名15岁的孪生姐妹中考不理想,怕父母责备,经过精心策划毒死父母;2002年,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桥头镇中学两名中学生,因勒索钱财将一同学乱刀砍死;2004年,湖北省襄樊市一名男中学生因不堪父母的棍棒,流着眼泪跑进派出所要求坐牢……据调查统计,每10名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就有7名存在严重心理问题①。日趋严重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摆在学校德育工作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难题。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原因探究
1.学校课业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导致学生的精神焦虑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认为家庭是学校教育功能的延续,在升学压力下,许多家长把孩子的学业当成了日常生活的核心甚至是唯一目标。一些家长对智育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对孩子品德修养的要求。为了让孩子获得知识和技能,不少家庭在时间、精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总是不遗余力。但在子女道德修养的熏陶方面,却想得不多,做得不够。还有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又恨铁不成钢,“棍棒教育”、“精神虐待”的现象时有出现,一些令人痛心的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而校方为了抓升学率,置“减负”于九霄之外,大搞题海战术,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2.由于教育者与学生之间年龄差距产生的“沟通障碍”使学生得不到理解和关怀
由于教师、父母与学生年龄上差距,又缺乏换位思考,对学生缺乏理解和沟通,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从而引起学生的困惑和烦恼;或因父母离异、家庭关系的不和睦给学生造成了心灵伤害。有资料调查显示:90后的新一代,尽管有51.7%的孩子会主动与家长谈论自己与同学或朋友间的事情,34.1%的孩子会在有问题时与家长交流,但也有14.2%的孩子缺乏主动与家长交流和沟通的意愿②。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子女与家长的沟通意愿也逐步递减。
3.来自情感方面的困惑
青少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觉醒。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困感,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由于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社会媒体的误导使未成年人很难形成正确的恋爱观。当遇到感情问题时往往陷于迷茫和困惑的泥淖中不能自拔,最终极易产生了心理障碍或疾病。
在学校,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专门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外,作者认为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老师的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教育方法。
三.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明确心理辅导不能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也不等同于德育。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思想品德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这些内容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寻找合理的渗透点。
1.重视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管理
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先从课堂管理入手,即心理健康教育的外部渗透。教师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其一,选择适当的课堂管理模式。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民主型管理模式比较容易营造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合作的氛围,易于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主性,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较为自然、和谐,这样学生能从中汲取的积极的心理养分也就大大增多,师源性的心理伤害相对减少,因此有利于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心理健康。而且,这种管理模式也比较符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与实质。
其二,尊重学生的内在需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不能只停留在道德知识的传授上,而要在教学中牢牢抓住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以情感人,以情促人,学会运用情感教学方法,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元素,抓住情感的缰绳,让学生真情流露,让课堂真情涌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才能彰显思想品德课的魅力。
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现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从不同的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如在讲“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时,我利用“自尊即自己尊重自己、爱护自己,是对自己人格和情感的肯定,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自己”这一定义,在弄清楚自尊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自尊的表现,即注意容貌上的修饰,举止方面的文雅以及行为的后果,为得是塑造更好的形象,以赢得别人对自己的肯定;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一个人有缺点并不可怕,关键是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
3.运用鼓励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错误的评价用语将在学生心理上产生负效益,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教学中要以中肯合理的言辞、和颜悦色的表情、充满希望的语气去激励学生、评价学生。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进步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也希望能够听到别人的表扬。因为,人的聪明才智、能力和积极性的发挥是表扬和鼓励的结果,如果某人受到鼓励,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也随之高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以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
4.运用榜样的力量培育孩子的健康心理
古人云:“人之善在教,教之善在师”,一个人的成材在教育,搞好教育在教师。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非常重要的。“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校德育的先决条件,是教师自身的道德形象,要求教师不仅具有广博的知识,更应该具有严格自律、乐观向上、富有爱心的人格。教育者的身教和环境的陶冶在德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罗曼?罗兰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要发展学生健康心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教师自身拥有良好的态度和健康心理是前提。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
运用好自己的情感,善于把自己的情感通过言语、表情、动作传播给学生,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认识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这是因为学科课程本身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密切,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而且学科教学本身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自觉站在新时代的高度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便会成为对学生的全面提高素质和全面的成长切实有益,且备受欢迎的一门课。
注释
[1] 李希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J].
[2] 周凯:《中国青年报》.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据新华社最近的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小学占10%,初中占15%,高中占20%。20.5%的人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当前,我国部分青少年存在严重心理问题。表现为:冷漠,孤僻,行为散漫;听不进批评意见,竞争意识差,承受压力的能力差;心理失衡;情绪多变,易急躁、好动,时而暴跳如雷,时而沉默寡言,时而不顾场合地忘乎所以。这些心理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更有一些由心理健康引发的惨剧令人触目惊心,引人深思。例如: 2001年,贵州两名15岁的孪生姐妹中考不理想,怕父母责备,经过精心策划毒死父母;2002年,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桥头镇中学两名中学生,因勒索钱财将一同学乱刀砍死;2004年,湖北省襄樊市一名男中学生因不堪父母的棍棒,流着眼泪跑进派出所要求坐牢……据调查统计,每10名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就有7名存在严重心理问题①。日趋严重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摆在学校德育工作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难题。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原因探究
1.学校课业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导致学生的精神焦虑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认为家庭是学校教育功能的延续,在升学压力下,许多家长把孩子的学业当成了日常生活的核心甚至是唯一目标。一些家长对智育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对孩子品德修养的要求。为了让孩子获得知识和技能,不少家庭在时间、精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总是不遗余力。但在子女道德修养的熏陶方面,却想得不多,做得不够。还有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又恨铁不成钢,“棍棒教育”、“精神虐待”的现象时有出现,一些令人痛心的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而校方为了抓升学率,置“减负”于九霄之外,大搞题海战术,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2.由于教育者与学生之间年龄差距产生的“沟通障碍”使学生得不到理解和关怀
由于教师、父母与学生年龄上差距,又缺乏换位思考,对学生缺乏理解和沟通,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从而引起学生的困惑和烦恼;或因父母离异、家庭关系的不和睦给学生造成了心灵伤害。有资料调查显示:90后的新一代,尽管有51.7%的孩子会主动与家长谈论自己与同学或朋友间的事情,34.1%的孩子会在有问题时与家长交流,但也有14.2%的孩子缺乏主动与家长交流和沟通的意愿②。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子女与家长的沟通意愿也逐步递减。
3.来自情感方面的困惑
青少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觉醒。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困感,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由于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社会媒体的误导使未成年人很难形成正确的恋爱观。当遇到感情问题时往往陷于迷茫和困惑的泥淖中不能自拔,最终极易产生了心理障碍或疾病。
在学校,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专门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外,作者认为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老师的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教育方法。
三.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明确心理辅导不能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也不等同于德育。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思想品德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这些内容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寻找合理的渗透点。
1.重视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管理
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先从课堂管理入手,即心理健康教育的外部渗透。教师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其一,选择适当的课堂管理模式。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民主型管理模式比较容易营造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合作的氛围,易于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主性,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较为自然、和谐,这样学生能从中汲取的积极的心理养分也就大大增多,师源性的心理伤害相对减少,因此有利于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心理健康。而且,这种管理模式也比较符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与实质。
其二,尊重学生的内在需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不能只停留在道德知识的传授上,而要在教学中牢牢抓住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以情感人,以情促人,学会运用情感教学方法,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元素,抓住情感的缰绳,让学生真情流露,让课堂真情涌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才能彰显思想品德课的魅力。
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现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从不同的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如在讲“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时,我利用“自尊即自己尊重自己、爱护自己,是对自己人格和情感的肯定,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自己”这一定义,在弄清楚自尊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自尊的表现,即注意容貌上的修饰,举止方面的文雅以及行为的后果,为得是塑造更好的形象,以赢得别人对自己的肯定;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一个人有缺点并不可怕,关键是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
3.运用鼓励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错误的评价用语将在学生心理上产生负效益,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教学中要以中肯合理的言辞、和颜悦色的表情、充满希望的语气去激励学生、评价学生。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进步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也希望能够听到别人的表扬。因为,人的聪明才智、能力和积极性的发挥是表扬和鼓励的结果,如果某人受到鼓励,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也随之高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以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
4.运用榜样的力量培育孩子的健康心理
古人云:“人之善在教,教之善在师”,一个人的成材在教育,搞好教育在教师。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非常重要的。“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校德育的先决条件,是教师自身的道德形象,要求教师不仅具有广博的知识,更应该具有严格自律、乐观向上、富有爱心的人格。教育者的身教和环境的陶冶在德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罗曼?罗兰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要发展学生健康心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教师自身拥有良好的态度和健康心理是前提。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
运用好自己的情感,善于把自己的情感通过言语、表情、动作传播给学生,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认识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这是因为学科课程本身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密切,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而且学科教学本身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自觉站在新时代的高度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便会成为对学生的全面提高素质和全面的成长切实有益,且备受欢迎的一门课。
注释
[1] 李希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J].
[2] 周凯:《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