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xin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

方法

分析2005至2014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诊断和治疗随访的43例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患者,总结临床与实验室特征、治疗与转归。

结果

在43例中31例(72.1%)在既往史、现病史和体检中存在变应性症状,其中有哮喘症状或听诊肺部哮鸣音者16例(37.2%)。组织和脏器受累包括皮肤、肢端、肺脏、肾脏、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脏等。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阳性18例(41.9%),以MPO-ANCA阳性为主。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者39例(90.7%),43例(100%)均有血IgE增高。2例在急性期死于多脏器衰竭,其余41例经用激素和环磷酰胺或甲氨蝶呤治疗,预后良好。

结论

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可以损害各个脏器和组织;仅72.1%的患者存在变应性症状,只有37.2%的患者存在哮喘或肺部哮鸣音;超半数的患者ANCA阴性;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或甲氨蝶呤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结核菌感染T细胞干扰素释放检测(T-SPOT.TB)在脊柱结核快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来自青岛市胸科医院122例脊柱结核确诊病例和来自青岛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住院的86例疑似但非脊柱结核病患者,分别进行血液结核分枝杆菌抗体检测(TB-DOT)、T-SPOT.TB及穿刺病变、坏死组织结核分枝杆菌荧光核酸聚合酶链反应(TB-DNA PCR)检测DNA。结果TB-D
目的分析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性青光眼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类型。方法回顾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先天性白内障手术的≤2周岁的患儿资料。分析患儿先天性白内障的手术年龄、手术方式,观察白内障手术后青光眼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类型。结果205例324眼被纳入观察对象,平均手术年龄13.9(2~24)个月,手术方式均为白内障摘除联合后囊环形撕囊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
目的比较大动脉炎日本Ishikawa诊断标准、修正的日本诊断标准、美国风湿病学分类标准以及基于中国人群的诊断模型在中国大动脉炎患者中的临床诊断效能。方法纳入自2008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和住院部的大动脉炎患者149例,同期累及主动脉或其分支的其他血管疾病患者126例。收集患者的一般特征、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资料,比较不同诊断/分类标准
目的总结大动脉炎合并心脏瓣膜受累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北京安贞医院住院的22例大动脉炎合并心脏瓣膜受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中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1例(50%),主动脉瓣狭窄1例(4.5%),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4.5%),二尖瓣狭窄1例(4.5%)。另7例(36.5%)为多瓣膜病变。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中11例(64.7%)伴有升主动脉根部扩张。临床以心
目的比较溶瘤单纯疱疹病毒Once VexGM-CSF与阿霉素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肿瘤标志物水平、患者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为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提供新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在北华大学附属医院肿瘤治疗中心接受介入治疗的102例恶性肿瘤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局部注射阿霉素,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靶向溶瘤单纯疱疹病毒治疗。采用定量PCR分析病毒增殖能力,观察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了解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AAV)的临床特点、探索AAV疾病活动度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46例AAV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各临床亚型间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的特点,并评估疾病活动度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46例中男24例,女22例,年龄14~83(56±18)岁。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EGPA)
目的评价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中24 h尿游离皮质醇(24 h UFC)和血皮质醇对库欣综合征(C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1月67例CS患者进行联合DST,比较同步血皮质醇和24 h UFC在诊断中的差别。结果小剂量DST中血皮质醇<50 nmol/L诊断灵敏度最高,为97.01%(P<0.05);24 h UFC<32 nmol,血皮质醇<110 n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