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评价的起点在哪里?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iaorou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标题,“师德?”反映了对案例中教师对学生的困难视而不见的质疑,而“师德!”则表达出对师德考试背景下这个事件的否定性评价。其实,不想也能感觉到,一个对身边的弱势学生不能伸出援助之手的教师,怎能有资格谈师德呢?然而再读案例,换位思考,假如我是案例中那个与学生擦肩而过的老师,我会怎样呢?答案是:我也不会帮他,但是我绝不会忽视他,我或许会赞赏他一次搬完书本的勇气,或许会告诉他合理规划搬书次数与数量的技巧。因为,我觉得,这里可能与育人技巧相关,但是不应该涉及师德的优劣。试想一下,如果教师生活中的任何一次不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就是师德低下,那么,我们还有几个能称得上师德高尚呢?第三次读完案例,把整个事件与学生“我认为不要考‘师德’了。我要是评委,都给判个不及格……”对应起来,仔细一想,这个标题倒是着实耐人寻味!它折射出的恰是当前教育改革中最关键也是最滞后的环节——评价环节的改革问题,师德评价是评价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师德考什么?谁来考?怎么考?
  首先,师德评价的起点应该在生活。传统的师德评价是在纯粹科学主义的指导下,通过试卷这一终极性评价形式来考察人的德性,显得有些荒谬。因为,试卷考察的是教师对师德规范的知识性再认与再现,本质上是对教师学习道德规范能力的考察,而不是对教师自身德性的考察。按照伦理学的观点,道德是一种依靠习得而形成的内隐性素质,在由内在素质外化为日常言行的过程中,人的德性应该是自然流淌的,所以通过观其言行即可推测一个人的德性高低。而最自然流露的言行在生活,因此,师德评价必然在生活中才是最真实可靠的,而且必然是过程性的。正是从这个意义说,师德评价的起点在生活。那么生活中的师德是怎样的呢?这里可以分为两层。其一,是教师作为普通人的德性要求,即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必然遵守社会公德、作为一个家庭人必然具备家庭美德。在这个层面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长幼关系,案例中的教师不帮助学生搬书是不爱幼的表现,是不道德的,这也是我初读案例的体会。其二,是教师作为教书育人者的德性要求,即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人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在这个层面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简单的长幼关系,而是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教育为方式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对话与互动。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的职责不是简单的“授人以鱼”,帮助学生克服生活中的一个个具体困难,而是“授人以渔”,要教会学生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做好能做的事以及努力做到符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事情。因此,再读案例,我肯定会鼓励他或是引导他的搬书行为,但是不会直接帮助学生搬书。或许有人会说,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普通人,所以没有普通人的德性要求怎么会有师德的高尚呢?这其实并不矛盾,我也坚持认为教师首先要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但是当出现道德冲突的时候,教师应该更强化自己的职业道德。举例来说,当一个学生在学习中连续失败,基本上是高考无望而信心全无的时候,作为一个普通人你应该告诉他真相,这是最起码的诚实,但是作为一个教师,你应该告诉他继续努力一定能够成功,困难是暂时的,这恰是作为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同样,在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指引下,案例中的教师如果给予学生一些精神上的关注与指导肯定会比直接伸出援助之手更有价值。那么,如何让案例中的学生理解这一切,平息心中的愤怒呢?这就涉及师德由谁来评价和怎么评价的问题。
  其次。师德评价的起点在学生。师德的核心是职业道德,因此师德评价的生活起点也不应该是一般的日常生活,而主要是师生共处的教育生活。传统的师德评价是领导至上的,由于领导不身处于师生的教育生活之中,所以制定的很多评价标准往往都脱离教育生活的实际,使得师德建设缺乏真正有效的推动力。一方面是评价标准过于理想化而导致在评价实践中流于形式。如某地出台的师德规范中要求“每学期至少与一位学生谈心”,而事实上一位高中政史地理化生教师所教的学生数约在250人,一个学期的教学时间大概在100天,平均每天要与2,5个学生谈心,最后只能是流于形式,为了应付检查,有人甚至把对学生的课堂提问也作为师生谈心记录下来。另一方面是缺乏客观公正性的评价不仅会使评价丧失促进功能,同时还会滋生出很多违背师德的行为。如,今天的职称和学术荣誉评审往往都有师德优秀的要求,在唯上、唯考分的师德评价之下,不少教师只能送礼、拉关系,甚至作弊。基于这样的现实,我们必须通过改革让师德评价更加公开透明,并赋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因为学生是教师的工作对象,学生是最了解教师职业道德践行情况的人。为此,要努力做到:第一,改革师德评价体系,确立学生在师德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这里既要在制度上确保学生在师德评价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更要完善评价标准,通过标准公开、结果公示等透明化的操作,让学生看得懂、辨得明、有话说。还以与学生谈心为例,可以先向学生公开,再以“老师这学期找你谈过几次话,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向学生了解情况,然后通过统计分析,确定一个合适的百分率为师德优秀。第二,立足实际,创设师生互动的师德评价平台,使学生的评价之声有地方说、有人听、有效果。这是一个操作层面的问题,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大多数学校都在实行的学生评教活动,就是定期以问卷的形式,让学生围绕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师德表现进行无记名的评分,而且多数学校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年终奖励挂钩,对学生反映的问题严重的教师甚至会作出换岗处理。这一做法既能引导教师的师德建设面向学生,又能在师生互动中了解学生对师德的需求,增强学生在师德建设和自身发展中的主人翁意识。这样一来,如果案例中的学生事先知道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会自己如何克服困难而不是直接帮助自己解决困难,对待不直接帮助自己的老师,他肯定能理解。对待不关心自己的老师,他也会知道怎样正确表达。无论怎样,我想他的心情应该会更好一些。
其他文献
没有当年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江苏的“普九”不会那么顺利,没有乡镇的支持,江苏的教育现代化不会那么早提出来。  全国最早是河北省进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改革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调动了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办学积极性。我们江苏在1984年也开始了试验。当时我在南京市教育局,南京的江浦县是试验点,我和江浦县教育局的万迪人同志参加了试验工作,时任省教育厅代厅长的罗明同志说,学习河北的经验,要结合我们的
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新《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主张让学生通过思考、调查、合作等各种活动提高英语水平,培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和谐、快乐、高效的英语课堂已成为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本文从课前准备、科学整合教材、高效的课堂教学流程和有效的评价标准四个方面来构
一份好的数学课外作业,不仅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还是课堂内容的提升和综合,更是学科知识的应用和迁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何从多角度展示新课改作业设计的应有之意?我们以“数学拓展作业”为抓手,进行着研究与实践。  数学拓展作业,它是以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内容为单位,设计一项或几项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才能得以解决的问题。它既有别于常规性的一课一练。更有别于检测性的单元练习。    一、把
摘要:本文结合广义虚拟经济的研究方法,分别选取了金融发展与国民幸福感影响因素的指标,并且从物质影响以及心理影响两个方面对它们进行详细的分析。接着利用Eviews 7.0经济统计软件,对我国1980-201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金融发展是我国居民幸福感的格兰杰原因,并且在物质方面以及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同的结论,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