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标题,“师德?”反映了对案例中教师对学生的困难视而不见的质疑,而“师德!”则表达出对师德考试背景下这个事件的否定性评价。其实,不想也能感觉到,一个对身边的弱势学生不能伸出援助之手的教师,怎能有资格谈师德呢?然而再读案例,换位思考,假如我是案例中那个与学生擦肩而过的老师,我会怎样呢?答案是:我也不会帮他,但是我绝不会忽视他,我或许会赞赏他一次搬完书本的勇气,或许会告诉他合理规划搬书次数与数量的技巧。因为,我觉得,这里可能与育人技巧相关,但是不应该涉及师德的优劣。试想一下,如果教师生活中的任何一次不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就是师德低下,那么,我们还有几个能称得上师德高尚呢?第三次读完案例,把整个事件与学生“我认为不要考‘师德’了。我要是评委,都给判个不及格……”对应起来,仔细一想,这个标题倒是着实耐人寻味!它折射出的恰是当前教育改革中最关键也是最滞后的环节——评价环节的改革问题,师德评价是评价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师德考什么?谁来考?怎么考?
首先,师德评价的起点应该在生活。传统的师德评价是在纯粹科学主义的指导下,通过试卷这一终极性评价形式来考察人的德性,显得有些荒谬。因为,试卷考察的是教师对师德规范的知识性再认与再现,本质上是对教师学习道德规范能力的考察,而不是对教师自身德性的考察。按照伦理学的观点,道德是一种依靠习得而形成的内隐性素质,在由内在素质外化为日常言行的过程中,人的德性应该是自然流淌的,所以通过观其言行即可推测一个人的德性高低。而最自然流露的言行在生活,因此,师德评价必然在生活中才是最真实可靠的,而且必然是过程性的。正是从这个意义说,师德评价的起点在生活。那么生活中的师德是怎样的呢?这里可以分为两层。其一,是教师作为普通人的德性要求,即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必然遵守社会公德、作为一个家庭人必然具备家庭美德。在这个层面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长幼关系,案例中的教师不帮助学生搬书是不爱幼的表现,是不道德的,这也是我初读案例的体会。其二,是教师作为教书育人者的德性要求,即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人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在这个层面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简单的长幼关系,而是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教育为方式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对话与互动。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的职责不是简单的“授人以鱼”,帮助学生克服生活中的一个个具体困难,而是“授人以渔”,要教会学生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做好能做的事以及努力做到符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事情。因此,再读案例,我肯定会鼓励他或是引导他的搬书行为,但是不会直接帮助学生搬书。或许有人会说,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普通人,所以没有普通人的德性要求怎么会有师德的高尚呢?这其实并不矛盾,我也坚持认为教师首先要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但是当出现道德冲突的时候,教师应该更强化自己的职业道德。举例来说,当一个学生在学习中连续失败,基本上是高考无望而信心全无的时候,作为一个普通人你应该告诉他真相,这是最起码的诚实,但是作为一个教师,你应该告诉他继续努力一定能够成功,困难是暂时的,这恰是作为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同样,在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指引下,案例中的教师如果给予学生一些精神上的关注与指导肯定会比直接伸出援助之手更有价值。那么,如何让案例中的学生理解这一切,平息心中的愤怒呢?这就涉及师德由谁来评价和怎么评价的问题。
其次。师德评价的起点在学生。师德的核心是职业道德,因此师德评价的生活起点也不应该是一般的日常生活,而主要是师生共处的教育生活。传统的师德评价是领导至上的,由于领导不身处于师生的教育生活之中,所以制定的很多评价标准往往都脱离教育生活的实际,使得师德建设缺乏真正有效的推动力。一方面是评价标准过于理想化而导致在评价实践中流于形式。如某地出台的师德规范中要求“每学期至少与一位学生谈心”,而事实上一位高中政史地理化生教师所教的学生数约在250人,一个学期的教学时间大概在100天,平均每天要与2,5个学生谈心,最后只能是流于形式,为了应付检查,有人甚至把对学生的课堂提问也作为师生谈心记录下来。另一方面是缺乏客观公正性的评价不仅会使评价丧失促进功能,同时还会滋生出很多违背师德的行为。如,今天的职称和学术荣誉评审往往都有师德优秀的要求,在唯上、唯考分的师德评价之下,不少教师只能送礼、拉关系,甚至作弊。基于这样的现实,我们必须通过改革让师德评价更加公开透明,并赋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因为学生是教师的工作对象,学生是最了解教师职业道德践行情况的人。为此,要努力做到:第一,改革师德评价体系,确立学生在师德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这里既要在制度上确保学生在师德评价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更要完善评价标准,通过标准公开、结果公示等透明化的操作,让学生看得懂、辨得明、有话说。还以与学生谈心为例,可以先向学生公开,再以“老师这学期找你谈过几次话,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向学生了解情况,然后通过统计分析,确定一个合适的百分率为师德优秀。第二,立足实际,创设师生互动的师德评价平台,使学生的评价之声有地方说、有人听、有效果。这是一个操作层面的问题,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大多数学校都在实行的学生评教活动,就是定期以问卷的形式,让学生围绕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师德表现进行无记名的评分,而且多数学校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年终奖励挂钩,对学生反映的问题严重的教师甚至会作出换岗处理。这一做法既能引导教师的师德建设面向学生,又能在师生互动中了解学生对师德的需求,增强学生在师德建设和自身发展中的主人翁意识。这样一来,如果案例中的学生事先知道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会自己如何克服困难而不是直接帮助自己解决困难,对待不直接帮助自己的老师,他肯定能理解。对待不关心自己的老师,他也会知道怎样正确表达。无论怎样,我想他的心情应该会更好一些。
首先,师德评价的起点应该在生活。传统的师德评价是在纯粹科学主义的指导下,通过试卷这一终极性评价形式来考察人的德性,显得有些荒谬。因为,试卷考察的是教师对师德规范的知识性再认与再现,本质上是对教师学习道德规范能力的考察,而不是对教师自身德性的考察。按照伦理学的观点,道德是一种依靠习得而形成的内隐性素质,在由内在素质外化为日常言行的过程中,人的德性应该是自然流淌的,所以通过观其言行即可推测一个人的德性高低。而最自然流露的言行在生活,因此,师德评价必然在生活中才是最真实可靠的,而且必然是过程性的。正是从这个意义说,师德评价的起点在生活。那么生活中的师德是怎样的呢?这里可以分为两层。其一,是教师作为普通人的德性要求,即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必然遵守社会公德、作为一个家庭人必然具备家庭美德。在这个层面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长幼关系,案例中的教师不帮助学生搬书是不爱幼的表现,是不道德的,这也是我初读案例的体会。其二,是教师作为教书育人者的德性要求,即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人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在这个层面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简单的长幼关系,而是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教育为方式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对话与互动。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的职责不是简单的“授人以鱼”,帮助学生克服生活中的一个个具体困难,而是“授人以渔”,要教会学生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做好能做的事以及努力做到符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事情。因此,再读案例,我肯定会鼓励他或是引导他的搬书行为,但是不会直接帮助学生搬书。或许有人会说,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普通人,所以没有普通人的德性要求怎么会有师德的高尚呢?这其实并不矛盾,我也坚持认为教师首先要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但是当出现道德冲突的时候,教师应该更强化自己的职业道德。举例来说,当一个学生在学习中连续失败,基本上是高考无望而信心全无的时候,作为一个普通人你应该告诉他真相,这是最起码的诚实,但是作为一个教师,你应该告诉他继续努力一定能够成功,困难是暂时的,这恰是作为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同样,在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指引下,案例中的教师如果给予学生一些精神上的关注与指导肯定会比直接伸出援助之手更有价值。那么,如何让案例中的学生理解这一切,平息心中的愤怒呢?这就涉及师德由谁来评价和怎么评价的问题。
其次。师德评价的起点在学生。师德的核心是职业道德,因此师德评价的生活起点也不应该是一般的日常生活,而主要是师生共处的教育生活。传统的师德评价是领导至上的,由于领导不身处于师生的教育生活之中,所以制定的很多评价标准往往都脱离教育生活的实际,使得师德建设缺乏真正有效的推动力。一方面是评价标准过于理想化而导致在评价实践中流于形式。如某地出台的师德规范中要求“每学期至少与一位学生谈心”,而事实上一位高中政史地理化生教师所教的学生数约在250人,一个学期的教学时间大概在100天,平均每天要与2,5个学生谈心,最后只能是流于形式,为了应付检查,有人甚至把对学生的课堂提问也作为师生谈心记录下来。另一方面是缺乏客观公正性的评价不仅会使评价丧失促进功能,同时还会滋生出很多违背师德的行为。如,今天的职称和学术荣誉评审往往都有师德优秀的要求,在唯上、唯考分的师德评价之下,不少教师只能送礼、拉关系,甚至作弊。基于这样的现实,我们必须通过改革让师德评价更加公开透明,并赋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因为学生是教师的工作对象,学生是最了解教师职业道德践行情况的人。为此,要努力做到:第一,改革师德评价体系,确立学生在师德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这里既要在制度上确保学生在师德评价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更要完善评价标准,通过标准公开、结果公示等透明化的操作,让学生看得懂、辨得明、有话说。还以与学生谈心为例,可以先向学生公开,再以“老师这学期找你谈过几次话,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向学生了解情况,然后通过统计分析,确定一个合适的百分率为师德优秀。第二,立足实际,创设师生互动的师德评价平台,使学生的评价之声有地方说、有人听、有效果。这是一个操作层面的问题,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大多数学校都在实行的学生评教活动,就是定期以问卷的形式,让学生围绕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师德表现进行无记名的评分,而且多数学校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年终奖励挂钩,对学生反映的问题严重的教师甚至会作出换岗处理。这一做法既能引导教师的师德建设面向学生,又能在师生互动中了解学生对师德的需求,增强学生在师德建设和自身发展中的主人翁意识。这样一来,如果案例中的学生事先知道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会自己如何克服困难而不是直接帮助自己解决困难,对待不直接帮助自己的老师,他肯定能理解。对待不关心自己的老师,他也会知道怎样正确表达。无论怎样,我想他的心情应该会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