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春天来了,春姑娘唤醒了大地上沉睡的植物,其中就有我最喜欢的茶花。 远远望去,这盆高大的茶花就像一个大花篮,里面装着一束束美丽的茶花。走近仔细一看,树枝是灰色的,树叶已经从树枝上长出来了,有些是嫩绿嫩绿的,软软的;有些是硬硬的,边上带着一些小刺,像一个个小卫士,保护着茶花;树叶一簇一簇的,像一块块碧绿的翡翠。 粉红的茶花从茂密的树叶之间挤出来,有的才开出几片花瓣儿,像还没睡醒的小宝宝;有的全展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天来了,春姑娘唤醒了大地上沉睡的植物,其中就有我最喜欢的茶花。
远远望去,这盆高大的茶花就像一个大花篮,里面装着一束束美丽的茶花。走近仔细一看,树枝是灰色的,树叶已经从树枝上长出来了,有些是嫩绿嫩绿的,软软的;有些是硬硬的,边上带着一些小刺,像一个个小卫士,保护着茶花;树叶一簇一簇的,像一块块碧绿的翡翠。
粉红的茶花从茂密的树叶之间挤出来,有的才开出几片花瓣儿,像还没睡醒的小宝宝;有的全展开了,花瓣层层叠叠的,中间露出金黄的花蕊,像美丽的绣球;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像一个一个迷你的桃子,可爱极了。
一阵风吹过,花香扑鼻而来,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有浓郁的玫瑰花和茉莉花混合的味道,怪不得引来这么多蜜蜂和蝴蝶来这里开茶话会呢!有的在花上飞来飞去,像在唱一首优美的歌曲赞美茶花;有的在花丛中勤勤恳恳地采蜜,仿佛在说:“这花蜜真甜呀!”还有的在花间嬉戏,像在玩捉迷藏。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茶花,穿着粉红的衣裳,站在明媚的阳光下。微风吹过,我就和蝴蝶翩翩起舞,粉红的衣裳随风摆动……过了好久,我才想起我不是茶花,而是在看茶花。
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这么美丽的茶花可以采摘下来,做成美味可口的茶花饼。茶花每年只开一次,要想茶花开得茂盛,就要把樹种在空气流通,有阳光的地方,浇水要及时,施肥也要恰当。
我爱茶花,爱它的花繁,爱它的叶茂,爱它的芬香怡人。
其他文献
看云识天气,看天 天空的口袋里装满了云彩 十月的路口 母亲编制一件褐黄的寒衣 多么熟悉的场景,在乡村 隔壁的老牛,不停地反刍 破败的木门,吱呀作响 清亮的明月,不着一粒尘土 一如数年前的夜晚 母亲在井口招魂的背影 回头,发现自己已是一棵大树 好想把母亲紧紧搂在怀里 一天一天 我的兄弟,在河两岸 他们的手在桥上紧握 暮笛,炊烟,老牛的哞叫 邻家的孩子,悄悄大了 清明
文艺百家工程·文艺讲坛 “文艺百家”工程·文艺讲坛是艺术类综合性公益讲坛。讲坛邀请省内外知名文艺家,根据不同艺术门类,每月现场举办一期,线上线下同步,直播永不落幕。讲坛旨在为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及文艺爱好者搭建一个面对面交流、互鉴、学习、共享的平台,宣荐优秀文艺作品,推出优秀文艺人才,探索优秀文艺理论,助力繁荣文艺作品高质量创作发展,推动文艺川军从高原向高峰迈进,为文化强省文化强国贡献文艺力量。
2019年5月5日,时值张大千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为弘扬大千文化,传承大千精神,内江市“芭蕉井展览馆”特别举办“纪念张大千诞辰120周年书画展”。此次展览涵盖多个艺术门类,来自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及地区的中外嘉宾齐聚一堂,共襄盛举。 致敬大千,共赴画宴。本期《现代艺术》邀您一同走进芭蕉井展览馆,带您感悟大千文化之气象,体验大千精神之遗风! 聚焦大千文化 犹记往日风采 张大千先生于1899
编者按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时间沉淀下来的是一个民族的记忆与文化。作为巴蜀文化的代表之一,川剧是中国西南地区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郭沫若曾咏诗赞之:“万物逢春脱旧蹊,百花齐放出新枝,蜀讴论舞古来好,川剧高腔会出奇。” 2021年5月21日晚,第三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在江苏南京颁奖。来自四川省川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张燕,凭借经典川剧《死水微澜》成功“摘梅”。张燕“逐梅”八年,将半生的时光奉献
主管、主办单位:四川省作家协会 龚学敏 GONG XUEMIN 《星星》诗刊主编。四川省作协副主席。1995年春天,沿中央红军长征路线从江西瑞金到陕西延安进行实地考察并创作长诗《长征》。已出版诗集《九寨蓝》《紫禁城》《纸葵》《四川在上》等,以及李商隐诗歌译注《像李商隐一样写诗》。 寄语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创刊的诗歌刊物,《星星》诗刊于1957年1月1日向社会公开发行,曾两次荣获由中宣部
如果我有尾巴 我就可以使勁地摇 表达对你的喜爱之情 这是多么简单的事情 手机仪式 5.5英寸的大头手机 一副适光眼镜 手指像舞蹈般随意游走 一个人,就这样联通了整个世界 星 星 如果距离无法阻挡感情 那就让我多爱一点 让你在茫茫人海中 找到我 遥望你的双眼 或者让我等久一点 等到你老了 化成一场大雪 落在我身上
文|姚叶红 岁月不居,廿载弹指即逝;艺术如酒,杂志历久弥香。喜闻《现代艺术》迎来创刊20周年,欣然来贺!高兴之余,二十年来,我与《现代艺术》相交点滴不觉一一浮现于眼前。 迎着千禧年新世纪的朝阳,踏着改革开放的鼓点与节拍,《现代艺术》应运而生,服务于当代艺术。正如创刊号上的发刊词中所说:“当代艺术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艺术家们在想些什么?他们在做什么?我们没有权力对当代艺术品头论足,评论与喜爱的权力
在儿子眼中,他是神秘、探索的黑色,是中国山水畫的颜色。在父亲眼中,他是自然、阳光的绿色,是西方绘画色彩的调性。父精于诗书画印、笔墨诗情。 子乐于色彩透视、肌理趣味。 西方绘画注重科学的技巧方式表达自然与思想,而东方艺术则更重视抒发人之本心,申舒性灵。 艺同而形式不同,道同而意境各抒。 东西方艺术在他们手中交融,家学文脉在他们身上传承。 不以艺求生,唯以艺悦己;勤思勇谋,无愧我心
中国绘画史上,曾有“行”“利”之分。所谓“行家”一般指那些以画为职业,以画画为谋生手段的画者,而所谓“利家”则是指那些著书立说或官差公务之余,借以笔墨抒发胸臆,表现性情的“业余”画者。而恰恰就是这“行”“利”之分,成为文人品评画格高低之别的一道界线。“利家”自然被推崇,而“行家”则遭受贬斥。时过境迁,当今的画坛在物欲横流的世风浸染下,早已是“行”利”难分,以世俗好恶以及市场价码为艺术尺度已成为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