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培育下高中地理教材的模块化开发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tex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教学是实现学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保障.高中地理的课程内容要求、课程具体目标、课程基本理念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三个关键层级,结合三层级比较高中地理四版本选择性必修1教材“洋流”部分的内容选择、目标定位和理念导向,提出设置契合课程内容要求的基础模块、呼应课程具体目标的拓展模块和回应课程目标要求的辅助模块(分为导入模块和检测模块)的模块化开发路径.
其他文献
实践教学是英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高校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思维影响,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全面.基于对英语实践教学组织形式现实状况的研究,针对信息化工具应用不到位、实践教学空间相对局限、实践教学方法缺乏吸引力等问题.结合大学生参与英语教学实践的现实需求,探究强化校内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开辟校外英语实践教学场域、制定科学的英语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等路径,为创新英语实践教学组织形式提供思路.
我国卓越中学地理教师培养计划已经实施六年多,实施的效果如何、中学地理教师能否走向卓越,是现阶段业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从专业态度、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专业发展、专业成就五个维度建构卓越中学地理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给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是一线中学地理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和动力.利用评价体系发现中学地理教师现阶段专业发展的不足之处,探索普通地理教师走向卓越的实践路径,也能促使中学地理教师在“卓越教师”的评定中获得自我价值感的满足,以自身的榜样力量影响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增加其超越自我的信心,促进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在传统文化知识的内容上涉及不足,不能完全满足初中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需求,尤其是关于古代文学的作品,教材没有深入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知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品的文体界定不够细致、准确;作品以及相关文化讯息的注释简略、含混;对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修养重视不足.对此,应该采取完善作品注释及文化讯息、开辟传统文化版块等方式进行改进.
法治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惩戒对教师的法律素养,特别是依法施惩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育惩戒的重要实施者,教师的法律素养对自身的教育惩戒行为具有规范作用;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又使得教师的法律素养对学生行为养成具有“示范”作用.对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法律素养,树立正确的惩戒观,保证惩戒行为于法有据,保障教育惩戒程序正当,把握教育惩戒的法律边界,通过依法施惩实现对学生积极的教育影响.
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奉行“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教育理念,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但由于赏识教育的偏狭化发展、教师自身的职业倦怠及操作行为主义不当应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小学激励性评价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评价语言空泛化、评价过程僵化、评价结论标签化等一系列问题,致使好孩子未必能“夸”出来.为此,应对中小学激励性评价的价值定位重新审视,根据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方案的要求,在完善激励性评价的梯度设计、把控激励性评价的时机与向度、构建激励性评价的动态化过程等方面提出改进路径.
在素养本位的语境下,课堂“边缘人”可被重新定义为交往素养得不到完全发展的个体.依据素养发展的动态机理,课堂“边缘人”的生成与转化可从“环境与活动”、“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其生成原因主要有环境氛围的异化与交往活动的“缺席”、教师关注的偏向与引导的缺失、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低下与人格的内倾性等.其转化路径在环境与活动方面,可借助物理与心理环境建设“双轨共轭”;在教师主体方面,可借助组织课内与课外活动“双维耦合”;在学生主体方面,可借助激发与促进自我动机与意识“双效生成”.
有效的课堂反馈是促进深度学习的重要保障.从根本而言,深度学习下的课堂反馈是一种着眼于发展与理解的评价理念,具有反思性、体验性和发展性等特征.以此视角审视现行课堂反馈,发现其中存在着评价互动单向度、理解片面化和思维浅表化的问题,并从促进学生深度参与、深度理解和深度反思三个方面出发,通过突破传统的反馈规则、反馈内容与反馈形式等共同发力,提出了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反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