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撑篙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ryamar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小品剧情反转,拐进“景区”更深处,倏地扑来另一个世界。
   曲线的青色山体因岩壁凸现了雄奇,近距离抬头仰望,产生了恐惧。工笔的小叶溪榉,写意的阔叶油桐,是绿是黄,让人色盲。老樟冒出一层羞答答新芽,是一般化的四月。间杂开得正旺的野生杜鹃花,红白紫热烈得变形,颇似印象派作品。三两株古枫静立,搭配一段仅存的古道及石亭,最具个性和魅力。
   长卷继续打开,四月的阳光下,这是怎样一种水呢?凭仅存的诗意,技穷的描述,只剩纯净两字。是碧碧绿绿的,悠悠流动的,天然有灵性的纯净,而非塑料桶里的死纯净。这纯净从寂静群山中汇集而来,滋养着流域的土地、庄稼、草木、牲畜、人家,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年复一年。这条溪,用朴实的言语直截了当叫它大溪。看这大溪的水,必须默默地看,慢慢地悟,不用激动,不用作诗,静静地选择溪滩卵石坐下,做一个与湘西沈從文不一样的梦。
   你能抵挡这水的诱惑吗?这时,有朋友在车厢里煽情说,我要下去游泳,亲近这水的肌肤。我说,算了吧,你天生怕死,就在岸上意淫吧。
   朋友已在谋划中餐,听说大溪里有香鱼,年长一寸,味美无比,可惜已成传说。
   对竹排,同行的朋友不太敏感。缘溪行,我正遗憾溪流上不见竹排的踪影,突然,在一处开阔的溪滩上发现了。几张竹排,整整齐齐横向竖起来,处于晾干状态。边上还坐着几个老人。
   常常在KTV包厢里听见那句“小小竹排江中游”,大多是中老年人的怀旧。我每每听到,总会愤愤于歌词中的“游”字,竹排怎么是“游”呢?后来类似景区纷纷仿效,千篇一律地新兴“乘筏游览”,吃饱了的现代人坐在道具竹排上看山观水,那才叫“游”。
   我少年时的大溪,就穿梭着竹排。我经常跟伙伴坐在大溪卵石滩上,看着负重的竹排,在水面上沉浮漂流,惊险地顺流而下,或被勒进光膀子的绳索拉着,艰难地逆水而上。水流湍急,礁岩露头。他是我少年朋友,比我年长,大约我上小学四年级时,他该上初中了。可他没有背上书包去十里外的镇上上中学,他开始帮爷爷撑排讨生活去了。他要把货物从一个镇驮到另一个镇,三十里水路,从早到黑,整整一天的路程。
   撑篙人晴天戴着斗笠,雨天披上蓑衣,脚上总是套着草鞋。竹排前头一个人,撑下竹篙,弯腰往后走五六步,竹排吃力前行,此时撑篙人转身往前,又撑下篙,左右轮换,来回奔忙。若到大拐弯处的巉崖下,一定会有深水潭,潭水绿幽幽的,阴森森散发着寒气。竹排从潭边绕过,前方必定会有浅滩。浅滩激流奔涌,浪花跳跃,哗哗喧闹。撑排人要从浅滩上一条人工扒开的“沟”里通过,这时,他们会放下长长竹篙,跳下水,拉起纤绳,把竹排背上去。
   看着眼前溪滩上晒太阳正休闲的竹排,我恍惚间看见远处一个老人和一个小伙撑着竹排慢慢上来了,还仿佛听见有人在喊:“大蟹来了,大蟹来了!”
   也是在大溪边,不知何时,已有人经营起“农家乐”。一座老屋稍加改造,灰瓦檐下挂起红灯笼,木梁木窗,溪石围墙,连同围墙上自然生长的薜荔藤蔓都焕发出青春气息。还在水边搭建包厢雅座,来客往往需要预订才有座位。同样是一个少年朋友老狼从南方返乡,招呼一班人一起喝酒,我虽住在三十公里外,也在受邀之列。朋友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经营皮革生意起步,做成了大老板。
   大溪对岸有个小村庄,本有制革传统,那时只有几家小作坊,引溪水入渠,可以看见水渠中用石头压住的生猪皮在浸泡。这是传统工艺,管它是脱脂还是什么,水流自净,照样清澈。可到了某年某月某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制皮革人家滚雪球一样膨胀开来,从一个村到几个村,从一个镇到沿大溪而下的几个镇,形成了一个“皮都”。猪皮、牛皮、羊皮,一车车源源不断运来,再加工成皮革,有办厂的,也有家庭的,或就地把皮革制成皮衣、皮带、皮包,哪怕是宠物狗咬啃的玩具。这些产品畅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欧美。
   那些年,大溪里,浸泡着无数生皮;石滩上,晒满成片皮革。整条溪散发出腐尸的臭味,溪水变成了墨汁,流向下游,汇入大海。有一次我陪同北京一个作家路过此地,他说,这么好的山水,怎忍心糟蹋成这样?他回京后,还写了一篇散文,表达自己的痛心。
   我的老板朋友后来专业做皮带发家,酒席间,还是说书先生那样,滔滔不绝叙说外面的世界。他可任意居住在南方或北方都市,诚邀我们随时去走走,由他派人安排后勤一切事务。还特地说到我少年时跟他们到大溪对岸玩耍,想回时,渡船已停摆,我只好脱光光,由一个堂兄背着游回来。是他们几个,组成了护航编队保护我,说得一桌人都笑了。我说,那时呛了一口水我还记得——大溪的水是甜的。
   心想,你老狼倒好,在这里发了财,跑了,一溪臭水闻不到了。
   还好,几年后,这个皮革大市场被铁腕关停。万幸,万幸,山清水秀的地方,慢慢又恢复了原来的模样。后来隐约听说,下游的大溪边一幢最高大楼,水泥框架已结顶,就是老狼打算回归的总部大楼。又因他投资几个矿业不顺,致使总部建设成了烂尾工程。
   我们已经深入到“景区”更深处,这时我正发现一排晾起的竹排,和坐在边上发呆的几个老人。
   现在,他们在想什么呢?
   站在岸边看风景的我,在猜。
其他文献
北京之行  先按级别  落座  吃了一顿  又按名气大小  落座  吃了一顿  随之,按辈分大小  落座  又吃了一頓  最后,买动车票出京,按买票次序  落座,泡一碗方便面  才吃饱  记于老张葬礼  某民间组织  用书面语  发来唁电  陈述业绩  评价功德  表示哀悼  慰问家属  完全符合  百度上查到的  公文格式  参加葬礼的人  无不赞叹  葬礼上的表演  抱着遗像  孝子悲泣  老
小朋友们知道吗?许多网络流行语都能够找到对应的“古诗词版”呢!下面为大家辑录了一部分,一起来读一读吧!  网络流行语: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古诗词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网络流行语:愿历经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古詩词版: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步出夏门行》)  网络流行语:说得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古诗词版:此中有真意,
我在周口参加完笔会的第一件事,便是回到湖北老家。在老屋后面的那片凹地里,我把头倚靠在爷爷的坟头,一遍遍对里头的爷爷说:“爷爷,爷爷,我找到我们陈家的渡口了。”爷爷似乎要把头从里面探出来,我再一次俯在爷爷的耳旁,大声地说:  “爷爷,我家的渡口在周口,在淮阳,在陈州——”  爷爷坟头上的那片红叶悠悠地飘着,向着北方……  我从小生长在鄂西北一个叫陈家巷子的山旮旯里。那里,三面是陡峭的山崖,门前一条宽
一   大河是从西北流过来的,流到南方的罗霄山,便是北去的湘江。山和水攘攘的地方,就是七十二山,傍着一座小城,大火车浩浩荡荡开进小城来,这山水也被分开了,人就像河流一样源源到城里去。   有这么一座山头,从星空而下,走上千八百步,是一条及膝深的小河,再往上,梯田层层之外,几处环绕着的院落,聚在一块,就是她家的院子。   她叫南湖妈,四个子女,从大的到老三都是女孩,老幺才出来一个男丁。老幺不晓
在燕山深处解放军某部仓库的一个高山哨所,流传着军驴的故事。  这个哨所诞生于1954年,首批哨兵是来自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多次被授予光荣称号的连队。哨所刚刚组建时,这里荆棘丛生,无落脚之处,是战士们自己动手,从石缝里抠出了一块平地,搭起了茅草屋,开始履行巡逻看护任务。60多年来,哨所一直保持有四五个哨兵,每一代哨兵都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本色。每天早晨6时半,战士们准时起床出操,用歌
那一年夏天,我从一所医学院校毕业,在举世闻名的川藏线上走了八天八夜,来到了西藏某部医疗所,成为了一名白衣天使。   打针,输液,发药,我的日子就围着这些事情打转。蓝天白云下,三五成群的我们喜欢在阴凉地里一边吹着风一边聊天,我为人随和,所以,她们喜欢和我谈论一些感情问题。而我也有自己的天地,我一直恋着我高中的同学J。J是言情小说中“身材颀长”之类的人物,他的眼睛常常会有一种梦幻般的、游移不定的眼神
一  日本投降风云变,战略转移北发展。  红色精英报国志,建国泰斗怀夙愿。  再次踏上长征路,重蹈险途挺北满。  风餐露宿覆大被,坚守信念披肝胆。  二  延安北安传星火,陕北东北重重山。  八千里路荆棘载,七十二天魂梦牵。  黎明晨曦光塞北,红色纽带飘北安。  建立东北根据地,龙江省委踞龙盘。  三  得天独厚龙兴处,攻防应手出重拳。  北凭龙江临苏俄,南恃咽喉山海关。  稳坐钓台操胜券,静观时
随遇而安  痛不痛?没有知觉  没有人来回答,昏昏欲睡  ——她只想锁住一片风。她不会说出冷  她的固执  她不会松开的手  指尖是苍白的  “闪电已经来过了  它照过我的脸,又钻进了我的身体  再没有出来,为什么……”  她发现了  手臂上新长出来的黑痣  很小的一颗痣  陌生的,猜不透的,壓抑的  ——她轻轻合上眼睛  她变得安静  她有好看的后背  烟  吞云吐雾,她把自己埋在烟里  短暂的
在地大物博的国土板块上,有一座顽强屹立在浩渺烟尘里的,几乎被忽略不计的小县城,它坐落在被黄河古道自西向东横穿而过的苏北大地上。于是,它有了一个如江河般时而恣睢、时而安宁的名字——睢宁。   因绵远流长的黄河古道长年累月地啃噬着睢宁这座瘦小的县城,终在它的身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成长符号,或“V”字形或葫芦弯形。这让我想起刘禹锡的“九曲黄河万里沙”的诗句来。在声势磅礴的黄河水中,睢宁就如五岭逶迤腾细浪
那一天下午三时许,一辆蓝色的士沿省道资江路急驶而来,绕过崩洪滩垴上的孟公塘崖咀,又上了联珠桥,再往前就是小镇唐家观了。位于副驾驶的老人一脸心事,似睡非睡竟然毫无反应。也许是转瞬又听到被崖咀挡过来的滩啸声了,老人长寿眉一抖,故而扭头瞪眼朝司机喊道:喂喂,你咯后生崽,我说了只到白驹村口的,你还不赶紧停车,咯是要送我到哪里去呀?司机是个年轻小伙子,大块头,却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吼喊声吓了一跳,遂一脚踩下刹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