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注重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学会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一些简单的规律。在我校“教学效益年”活动中推出的一节示范课在这方面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教学活动一:在对大月、小月的探索环节,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不同年份的年历,让学生动手动脑,查阅一年12个月中每月的天数。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与同伴形成了互动交流,使认知能力各有不同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经历了完整的学习过程,获得了深刻的体验,学习活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组内合作、组间交流的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活动二:对平年、闰年的教学,是在教师组织学生做识别大小月的游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探索之旅的。活动中,教师说月份,如果是“大月”则男同学站起来,如果是“小月”则女同学站起来。当二月份出现的时候,出现了探究的契机,教师把握住这个契机让学生饶有兴致地学会了平闰年的知识。 这个游戏的设计,既是对大小月知识学习后的一个课堂反馈和巩固也是下一个教学环节的伏笔,使学生课堂探究学习的兴奋点能够很好地得以延续。
教学活动三:教师出示不同年份的二月月历,让学生从观察中再次发现规律。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探索规律,使学生找到了平年、闰年与年份之间的关系,随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得出了判断闰年的方法。最后,通过“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这一年份的特殊性,引导学生探究得出:当公历年份是整百年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这样,从课堂的实效性来看,教师总是能不失时机地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理,步步深入,使学生主动探究、建构生成,学生对这样的过程也很感兴趣,学习兴致高,学习气氛浓。由此,学生探究、发现、思考、总结、记忆、运用的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
但是,从这节课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发现了几个今后值得修正的地方:一是课前的预设要更灵活。这节课的知识点较多,在用时上是比较紧张的。由于是一节公开的示范课,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认识到时间分配的紧迫性,要在课前预设时给自己留出1~2分钟的机动时间,以避免拖堂情况的产生。尽管拖堂并不能抹杀一堂好课的精彩,但也提醒我们今后在备课时要更加灵活,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和课堂的多变性和复杂性。一旦教学不能按照预设展开,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二是知识拓展要点到为止。教学中,有一个“为什么会出现平闰年”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讲解,授课教师用了一个课件演示了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视频资料,其中前一段话外音有音乐伴奏听不清,后一段虽然没了音乐,但是道理深奥,一时半会学生听不太懂。笔者认为:演示可以,但应点到为止。在此,只要引导学生看一看每一天、每一年地球的运行过程就可以了。至于更深的道理,可以让学生自己课后去查阅相关的科学资料,独立延伸探究,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三是总结回顾不应欲罢不能。一堂课结束是不是离开总结回顾就不能收尾呢?我认为这也要灵活,课上已有学生的学习反馈就不要再非让学生谈收获了,教师一言概之或自然结束也未尝不可。
一堂好课凝结着教师辛劳的汗水,是他们教学智慧的结晶。在新课程理念不断更新的今天,我们既要大胆实践也要认真思考并加以总结,以便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教学活动一:在对大月、小月的探索环节,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不同年份的年历,让学生动手动脑,查阅一年12个月中每月的天数。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与同伴形成了互动交流,使认知能力各有不同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经历了完整的学习过程,获得了深刻的体验,学习活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组内合作、组间交流的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活动二:对平年、闰年的教学,是在教师组织学生做识别大小月的游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探索之旅的。活动中,教师说月份,如果是“大月”则男同学站起来,如果是“小月”则女同学站起来。当二月份出现的时候,出现了探究的契机,教师把握住这个契机让学生饶有兴致地学会了平闰年的知识。 这个游戏的设计,既是对大小月知识学习后的一个课堂反馈和巩固也是下一个教学环节的伏笔,使学生课堂探究学习的兴奋点能够很好地得以延续。
教学活动三:教师出示不同年份的二月月历,让学生从观察中再次发现规律。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探索规律,使学生找到了平年、闰年与年份之间的关系,随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得出了判断闰年的方法。最后,通过“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这一年份的特殊性,引导学生探究得出:当公历年份是整百年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这样,从课堂的实效性来看,教师总是能不失时机地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理,步步深入,使学生主动探究、建构生成,学生对这样的过程也很感兴趣,学习兴致高,学习气氛浓。由此,学生探究、发现、思考、总结、记忆、运用的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
但是,从这节课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发现了几个今后值得修正的地方:一是课前的预设要更灵活。这节课的知识点较多,在用时上是比较紧张的。由于是一节公开的示范课,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认识到时间分配的紧迫性,要在课前预设时给自己留出1~2分钟的机动时间,以避免拖堂情况的产生。尽管拖堂并不能抹杀一堂好课的精彩,但也提醒我们今后在备课时要更加灵活,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和课堂的多变性和复杂性。一旦教学不能按照预设展开,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二是知识拓展要点到为止。教学中,有一个“为什么会出现平闰年”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讲解,授课教师用了一个课件演示了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视频资料,其中前一段话外音有音乐伴奏听不清,后一段虽然没了音乐,但是道理深奥,一时半会学生听不太懂。笔者认为:演示可以,但应点到为止。在此,只要引导学生看一看每一天、每一年地球的运行过程就可以了。至于更深的道理,可以让学生自己课后去查阅相关的科学资料,独立延伸探究,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三是总结回顾不应欲罢不能。一堂课结束是不是离开总结回顾就不能收尾呢?我认为这也要灵活,课上已有学生的学习反馈就不要再非让学生谈收获了,教师一言概之或自然结束也未尝不可。
一堂好课凝结着教师辛劳的汗水,是他们教学智慧的结晶。在新课程理念不断更新的今天,我们既要大胆实践也要认真思考并加以总结,以便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