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位学生都像花儿开放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zzh1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过程,犹如一粒种子在阳光雨露和温润的泥土中钻出地面,在呵护下生根发芽,最终开放出鲜艳的花儿,散发出诱人的芳香。因此,课堂不应是选拔尖子生的阵地,更不是将孩子绑在奥数的战车上,而应让他们立足基础,联系生活,在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充分享受学习知识的精彩与美妙。
  一、回归原点,夯实学习基础
  新课标实施以来,学习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变革,使孩子在课堂上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有的教师过分关注问题情境的创设,而忽视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鉴于此,笔者在所教的数学课上提出“回归原点”的口号,开展百题无错竞赛,其目的在于提高孩子的口算、简算、估算、笔算等基本算术能力。比赛结束后,一位同学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在平时学习中,无论是做作业,还是小测验,由于计算的失误,我总与100分失之交臂,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还因此获得了‘小马虎’的‘雅号’。今天是我参加的第一次比赛,心中忐忑不安。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为了摘掉‘小马虎’这顶帽子,比赛时我仔细地计算着,一步一回头地验算着……当老师宣布获奖名单时,我兴奋得跳了起来。看来,不管做什么事,只要我认真对待,用心去完成,我也能成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计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因此,笔者认为,应努力训练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逐步培养孩子良好的计算习惯,帮助他们打牢数学学习的基础。
  二、联系生活,拓宽学习视野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孩子探索生活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拓宽孩子的学习视野。
  在教学“有趣的数字与编码”一课前,笔者让学生收集一些身份证号,并比较每个身份证号的异同点,留意自己身边有趣的数字与编码。上课时,孩子们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兴趣盎然。接下来,让孩子举出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他们一下子就举出了邮政编码、车牌号码、门牌号码、电话号码、商品条形码、运动员号码、学籍号等,并说出了各种编码的规律。最后,利用网络环境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创意编码的时空,孩子们在各自编码中体现的数字和汉字的组合、数字和字母的组合,一次次将学习的编码知识推向高潮。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真实地感受到了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美妙。
  三、凸显文化,感受学科文化的震撼
  纵观数学发展史,无论是祖冲之的“圆周率”、刘徽的“割圆术”、华罗庚的“统筹法”,还是《孙子算经》《海岛算经》《张丘健算经》……我国数学成就都傲立于世界之林,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上散发着璀璨的光芒。了解这些数学历史,有利于激发孩子的爱国热情;与此同时,借助教学录像展现数学家严谨的治学精神与执著追求,让他们接受心灵的洗礼。
  数学的历史文化一方面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万千学子,另一方面又以其开放的胸襟接纳着数学爱好者。笔者在课堂中设计了“巧手拼拼拼”活动,让学生运用七巧板拼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孩子们的创意让人惊叹不已:有的拼出几何图形,有的拼出可爱的动物,有的拼出成语故事或寓言故事……其中,一位可爱的女孩竟用十副七巧板拼出了一组漫画,并名为《小丁丁历险记》,听着她绘声绘色地叙述自己是怎样拼出这幅“漫画”时,让人无不佩服她丰富的想象力。
  四、挑战自我,激荡数学创新的脉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孩子感受学习的愉快,吸引孩子,我们不妨将知识包上糖衣,让它更具吸引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兴趣的激发下,孩子会不断充盈自己,不断挑战自我。
  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本着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宗旨。笔者设计了“奇妙的数学之旅”活动。由学生自己设计题目,题目一旦入选,就会得到相应的小礼品。孩子们个个兴致勃勃,查阅资料、自己独创……从收集到的题目来看,质量非常高,可以从中看出凝聚了孩子们的不少心血。教师再将这些题目根据难易分为一星题、二星题、三星题。以数学迷宫、脑筋急转弯、智力魔方、趣味数学等充满诱惑的文字呈现出来,那一条条悬挂在教室中的“彩旗”叫人流连忘返。大家都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的题目作答。然后到教师那里确认,盖上相应的星章,如果能提出自己创新的解答,那教师还会再奖励三颗星。最后,再根据星星的多少,给予他们相应的奖励。
  有人问:“学校是什么?”它是快乐的起点,是播洒种子的地方!有人问:“教育是什么?”它是呵护种子生根、发芽、生长、开花的阳光和雨露!有人问:“教师是什么?”教师是让每一朵花儿都能绽放美丽的园丁!◆(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明道小学)
  □责任编辑:刘 林
其他文献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自身的魅力无穷:有精彩的故事,有丰富的人生,有多彩的生活,有神秘的自然;有如小精灵般灵动的文字,有如音乐般悠扬的韵律,有如诗画般的优美意境。她充满了情——亲情、友情、爱情……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她充满了智——语言、人文、情思、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智;她充满了趣——童话、故事、寓言……扬起我们灵动的生命。沉浮于语文的字里行间,浸染着墨韵书香,
评改作文,也有个观念更新的问题。由于片面理解“师道尊严”所产生的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唯我独尊、目中无人(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作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和学生厌写、教师厌教、学生怕写、教师难教的恶性循环。更新观念已刻不容缓。  一、不要“一包到底”,适当地让学生自己评一评,改一改。小学中高年级起,儿童已开始形成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只要教师循循善诱,他们是能够悟到自己作文的某些得失的。具体措施:一
领会著作者意境,与作者同喜忧。“领会著作者的意境”就是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把自己融进作品的情与景中,对文字进行形象的感受、体验和认识。用叶老的话来说就是大脑中形成与课文相对应的图像,与作者同喜同忧,受到感染。 一是以“实”衬“虚”,引导学生体会意境。如学习《燕子》一课时,我巧妙利用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想象仲春季节,垂柳依依的河岸,美丽的燕子如何自由自在地飞翔。二是提供表象,引导想象
现在语文教学越来越枯燥乏味,空洞不实,形式虚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可见。  现象一:打“擦边球”的文字游戏。学生要学习的是语文,教师却在语文的边缘教学,总是在“打擦边球”,学生学不到纯粹的语文,教学陷入了怪圈。如关于字词方面的文字游戏训练,是脱离语言环境写叠词、写同义词等。学生学习词语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在写作中发挥语言词藻的作用。而现在这些文字游戏式的训练最终流于形式,只为应付考试,对学生的语文学
每位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愿望和获得他人认可的心理,然而在传统的大班额制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机会一般都不太多。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激励学生、评价学生,使课堂生动多姿且高效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和捕捉到学生的优点,并给予恰当且积极的语言评价。积极的评价,能让学生品尝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信心,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促进他们的潜能、个性、创造力发展。以笔者所教学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