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外工程承包在我国外经贸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我国在发展对外工程承包方面还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面临着很多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我们对于对外工程承包的研究在一些方面也还存在着不足。本文针对当前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对外工程承包;制约因素;发展策略
1.我国对外工程承包面临的新形势
1.1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发展趋势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世界经济贸易保持了较快增长,同时扩大了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需求总量。根据美国标准普尔公司的统计分析和预测,2010年世界主要的150个国家和地区的建筑业投资规模将达到5174万亿美元。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WTO),中国公司被允许进入WTO成员的建筑业市场, 同时关税壁垒的减少将使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成本降低,这都为我国公司进入发达国家庞大的建筑业市场创造了客观条件。
1.2工程项目的规模趋于大型化,承发包方式多样化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应用、国际承包商在技术和管理上能力的提高和服务范围的不断延伸、金融服务体系的日臻完善使工程项目日趋大型化,传统发包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需要,项目总承包方式和特许经营方式在国际工程中广为应用。国际工程市场上目前广泛采用的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方式主要包括DB、EPC、CM、PMC和BOT等。这些方式在可能使总承包商的利润大幅提高的同时,也对承包商的管理、技术和融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投资结构的改变,对承包商融资能力要求提高
全球建筑市场的投资者主体结构正趋于多样化。各国政府向私人资本和国外资本开放更多的领域,尤其是能源、电力和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同时,私人资本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明显增加,一些大型的工业项目也为承包商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投资者主体结构的变化、发包方式的变革, 对承包商的融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投标者能否帮助业主解决项目资金问题成为中标的关键, 资金实力成为国际工程承包商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
2.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存在的问题
2.1企业规模仍然偏小,市场范围有限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中除少数原中央各部的专业性公司和部分发展较快的省市大公司外,大量的工程承包企业规模较小,结构单一,经营范围狭窄。他们主要是从事劳务分包,实行工程总承包的项目较少。从全球最大的225家国际承包商的业绩来看,其业务重点主要分布于欧美和亚洲,而我国企业仍然局限在传统的亚非市场,进入发达国家市场还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和障碍。
2.2恶性竞争严重,经营秩序混乱
我国工程承包企业之间缺乏合作,相互压价、恶性竞争现象比较严重。有的企业仅以中标为目的,不计成本和利润,报价远低于合理的价格水平,严重损害国家利益和行业利益。随着越来越多的我国工程承包企业走出国门,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和管理,低价竞标的现象将更加突出。中国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低水平的竞争,最后也可能会受到国际多边贸易机制的制裁。
2.3资金短缺,缺乏应有的金融扶持
拥有雄厚的资金和融资能力已成为能否赢得工程项目的重要因素。一些发达国家的大承包商凭借其融资能力强及其政府出口信贷等的支持,在竞争中占据十分有利的地位。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融资能力普遍较弱,已成为承揽大型国际工程项目的最大“瓶颈”。
2.4与国际承包商差距较大,企业自身能力亟待提高
经过多年的市场参与,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已具备了较强的施工能力和设计能力,且具有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但与国际大型工程承包集团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在工程融资方面,我国企业资金实力不足、缺乏信用记录和国际融资经验;在施工技术方面,缺少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缺乏国际采购网络系统和国际采购经验;在进行成本控制,处理纠纷索赔等方面经验不足;缺乏国际通行的项目管理经验和先进的工程项目计算机管理系统;缺少熟悉国际市场技术标准、操作规范以及市场运行规则的各类人才,包括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3.我国对外工程承包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3.1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建立完善融资体系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我国企业的自有资金少,不能满足大型国际项目带资承包的需要。为了促进企业“走出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但还有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项目融资体系,加大对建筑承包商开拓国际市场的金融扶持力度。
国家在政策上应允许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提供无抵押贷款;部分国家对外工程贷款利率只有1%左右,我国也要考虑适当下浮对外承包工程的贷款利率和保险费率,或提高贷款的政策性贴息率和延长贴息期限,特别是对大项目给予利率和费率优惠;增加对外工程承包保函风险专项资金的数额,简化使用程序,扩大使用的范围;对于从事境外工程咨询、设计、工程承包的企业,特别是从事资源开采或带动成套设备及机电产品出口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予以所得税减免和其他税收优惠。
3.2加强工程承包企业的自身能力建设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我国大型工程承包企业必须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向资金密集、管理密集、技术密集,具备设计、施工一体化,投资、建设一体化,国内、国外一体化的跨国公司方向发展。
建立技术、管理密集型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向国际化的经营模式转变,走智力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道路,加快进入BOT等高端市场的步伐;熟悉国际建筑业技术标准、规范和市场运行规则;提升国际工程承包业务本地化运营的能力,通过与欧美企业合作,获得更多的市场准入机会。借鉴我国制造业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和股权置换等方式加大了“走出去”的步伐的经验,通过并购当地建筑业企业,进入发达国家工程承包市场;重视属地化经营,规避一些国家对国外承包商设置的障碍,充分利用当地人力资源,和政策法律环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和经营风险。
3.3鼓励对外承包企业加快结构调整,进行联合、重组
近几年来国际承包商之间的兼并、重组在不断发生,诞生了一批大型的、超大型的承包商集团。我国大型工程承包企业近两年来进行的联合、重组,达到了优势互补、增强竞争力的效果。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总结、推广公司联合、重组的经验;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吸引外來资本,营造富有活力的新机制;研究制定鼓励、支持的政策措施,指导施工、设计单位积极寻求联合与重组的机遇和方式,加快对外承包工程行业联合、重组、改制的步伐,尽快形成一批专业特点突出、技术实力雄厚、国际竞争力强的对外工程承包的大企业、大集团。
3.4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加强人才培训,大胆使用外籍雇员
人才是企业的生命,国际工程发包方式的变化、多媒体、电子商务的普遍应用,以及科技进步对工程方面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培养懂技术、会外语、精通国际商务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发展趋势。为此,企业应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加强人才培训,此外,根据项目所在地国家的法律、劳务成本及项目的特点,大胆、正确地使用外籍雇员,势在必行。
随着市场的开放程度提高,越来越多的公司会进入国际市场,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虽然我国工程承包公司的国际发展势头较好,但整体实力还不够强,承包工程地区分布比较局限,因此还需花大力气提高自身技术、管理水平等,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开拓新的市场。同时加强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既要争取项目,还要追求经济效益,真正体现我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宗旨。■
【关键词】对外工程承包;制约因素;发展策略
1.我国对外工程承包面临的新形势
1.1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发展趋势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世界经济贸易保持了较快增长,同时扩大了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需求总量。根据美国标准普尔公司的统计分析和预测,2010年世界主要的150个国家和地区的建筑业投资规模将达到5174万亿美元。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WTO),中国公司被允许进入WTO成员的建筑业市场, 同时关税壁垒的减少将使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成本降低,这都为我国公司进入发达国家庞大的建筑业市场创造了客观条件。
1.2工程项目的规模趋于大型化,承发包方式多样化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应用、国际承包商在技术和管理上能力的提高和服务范围的不断延伸、金融服务体系的日臻完善使工程项目日趋大型化,传统发包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需要,项目总承包方式和特许经营方式在国际工程中广为应用。国际工程市场上目前广泛采用的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方式主要包括DB、EPC、CM、PMC和BOT等。这些方式在可能使总承包商的利润大幅提高的同时,也对承包商的管理、技术和融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投资结构的改变,对承包商融资能力要求提高
全球建筑市场的投资者主体结构正趋于多样化。各国政府向私人资本和国外资本开放更多的领域,尤其是能源、电力和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同时,私人资本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明显增加,一些大型的工业项目也为承包商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投资者主体结构的变化、发包方式的变革, 对承包商的融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投标者能否帮助业主解决项目资金问题成为中标的关键, 资金实力成为国际工程承包商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
2.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存在的问题
2.1企业规模仍然偏小,市场范围有限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中除少数原中央各部的专业性公司和部分发展较快的省市大公司外,大量的工程承包企业规模较小,结构单一,经营范围狭窄。他们主要是从事劳务分包,实行工程总承包的项目较少。从全球最大的225家国际承包商的业绩来看,其业务重点主要分布于欧美和亚洲,而我国企业仍然局限在传统的亚非市场,进入发达国家市场还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和障碍。
2.2恶性竞争严重,经营秩序混乱
我国工程承包企业之间缺乏合作,相互压价、恶性竞争现象比较严重。有的企业仅以中标为目的,不计成本和利润,报价远低于合理的价格水平,严重损害国家利益和行业利益。随着越来越多的我国工程承包企业走出国门,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和管理,低价竞标的现象将更加突出。中国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低水平的竞争,最后也可能会受到国际多边贸易机制的制裁。
2.3资金短缺,缺乏应有的金融扶持
拥有雄厚的资金和融资能力已成为能否赢得工程项目的重要因素。一些发达国家的大承包商凭借其融资能力强及其政府出口信贷等的支持,在竞争中占据十分有利的地位。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融资能力普遍较弱,已成为承揽大型国际工程项目的最大“瓶颈”。
2.4与国际承包商差距较大,企业自身能力亟待提高
经过多年的市场参与,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已具备了较强的施工能力和设计能力,且具有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但与国际大型工程承包集团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在工程融资方面,我国企业资金实力不足、缺乏信用记录和国际融资经验;在施工技术方面,缺少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缺乏国际采购网络系统和国际采购经验;在进行成本控制,处理纠纷索赔等方面经验不足;缺乏国际通行的项目管理经验和先进的工程项目计算机管理系统;缺少熟悉国际市场技术标准、操作规范以及市场运行规则的各类人才,包括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3.我国对外工程承包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3.1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建立完善融资体系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我国企业的自有资金少,不能满足大型国际项目带资承包的需要。为了促进企业“走出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但还有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项目融资体系,加大对建筑承包商开拓国际市场的金融扶持力度。
国家在政策上应允许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提供无抵押贷款;部分国家对外工程贷款利率只有1%左右,我国也要考虑适当下浮对外承包工程的贷款利率和保险费率,或提高贷款的政策性贴息率和延长贴息期限,特别是对大项目给予利率和费率优惠;增加对外工程承包保函风险专项资金的数额,简化使用程序,扩大使用的范围;对于从事境外工程咨询、设计、工程承包的企业,特别是从事资源开采或带动成套设备及机电产品出口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予以所得税减免和其他税收优惠。
3.2加强工程承包企业的自身能力建设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我国大型工程承包企业必须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向资金密集、管理密集、技术密集,具备设计、施工一体化,投资、建设一体化,国内、国外一体化的跨国公司方向发展。
建立技术、管理密集型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向国际化的经营模式转变,走智力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道路,加快进入BOT等高端市场的步伐;熟悉国际建筑业技术标准、规范和市场运行规则;提升国际工程承包业务本地化运营的能力,通过与欧美企业合作,获得更多的市场准入机会。借鉴我国制造业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和股权置换等方式加大了“走出去”的步伐的经验,通过并购当地建筑业企业,进入发达国家工程承包市场;重视属地化经营,规避一些国家对国外承包商设置的障碍,充分利用当地人力资源,和政策法律环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和经营风险。
3.3鼓励对外承包企业加快结构调整,进行联合、重组
近几年来国际承包商之间的兼并、重组在不断发生,诞生了一批大型的、超大型的承包商集团。我国大型工程承包企业近两年来进行的联合、重组,达到了优势互补、增强竞争力的效果。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总结、推广公司联合、重组的经验;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吸引外來资本,营造富有活力的新机制;研究制定鼓励、支持的政策措施,指导施工、设计单位积极寻求联合与重组的机遇和方式,加快对外承包工程行业联合、重组、改制的步伐,尽快形成一批专业特点突出、技术实力雄厚、国际竞争力强的对外工程承包的大企业、大集团。
3.4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加强人才培训,大胆使用外籍雇员
人才是企业的生命,国际工程发包方式的变化、多媒体、电子商务的普遍应用,以及科技进步对工程方面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培养懂技术、会外语、精通国际商务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发展趋势。为此,企业应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加强人才培训,此外,根据项目所在地国家的法律、劳务成本及项目的特点,大胆、正确地使用外籍雇员,势在必行。
随着市场的开放程度提高,越来越多的公司会进入国际市场,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虽然我国工程承包公司的国际发展势头较好,但整体实力还不够强,承包工程地区分布比较局限,因此还需花大力气提高自身技术、管理水平等,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开拓新的市场。同时加强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既要争取项目,还要追求经济效益,真正体现我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