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见耀邦的情形和感受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在《人民日报》撰文,以亲身经历,谈胡耀邦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我深有同感,非常激动。我在甘肃省青年团以及其后的甘肃省委、省政府工作期间,曾有幸七次见到耀邦,并聆听他的谈话。他的一言一行都让我深受启迪。我以为,把这些往事整理出来,在今天也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刘姥姥进大观园犯了什么错误?”
  
  我第一次见耀邦,是在1955年11月去北京开全国团的报刊总编会议期间。当时,耀邦任团中央第一书记。
  开会第一天,耀邦满面春风、笑容可掬地走进会场向大家问好,说了一句“我们先认识一下”,就一个一个问话,非常亲切和轻松活泼。他问的第一个人是广西《边疆青年报》的总编,问的第二个人是《陕西青年报》的总编,第三个就是我。我当时任甘肃团省委副秘书长兼《甘肃青年报》常务副总编。
  参会的人不多,仅30多人,在团中央一个会议室里开的,大家围坐在一个大长条桌四周,我坐在第二排,离耀邦较远。
  得知我是安徽人后,耀邦对我说:“好啊!你们安徽资源丰富,‘怀远的石榴砀山的梨,六安的茶叶芜湖的米’,是鱼米之乡啊!”接着耀邦又如数家珍地说:“而且你们安徽还是出大官的地方。宋朝有包公,明朝有朱元璋,清朝有李鸿章,近代有冯玉祥、张治中等。革命时期共产党里有陈独秀、王明等人。”
  耀邦喝了口水,又说:“你们安徽出的大文人也不少,历史上的桐城派大都是安徽人,代表人物有方苞、姚鼐等人。这些人提倡效法先秦、两汉、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反对八股文。胡适也是你们安徽人吧?”我赶紧回答:“是的。耀邦同志学识渊博,知道得真多!”这时,最初有些紧张的我,已经很放松了。
  接着,耀邦突然话锋一转问我:“你读过《红楼梦》吗?”我回答:“读过。”
  “那么你知道,刘姥姥进大观园犯了什么错误?”
  我毫无思想准备,一时摸不着头脑。耀邦说:“答不上来不要紧,但要记住,读书要学会思考,以后再回答我。”
  他接着对大家讲:“办报纸,必须认真读书,勇于实践,不仅要读马列主义原著和毛主席著作,还要博览群书。学问是经验的积累,只能靠刻苦攻读。读书和实践是青年进步的阶梯。团中央大院内有条标语,叫做‘知识就是力量’,就是鼓励大家刻苦攻读、勇于实践的。我小时候读书的时间不长,就是靠刻苦自学这条路走过来的。”
  与大家一个个认识并即兴谈话完后,耀邦正式讲了一些学习和工作方面的要求。他鼓励大家努力学习,博览群书,凡有用的知识都应为我所用,“让知识的火焰照耀着我们的工作与劳动”。他启发大家敢于说实话,独立思考问题,耐心听取各种意见。最后他说:“搞好团的工作,首先要服从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只要方针、路线正确,就要朝气蓬勃、奋勇前进!”
  整个见面过程,非常轻松愉快,耀邦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是活跃、知识渊博、亲切。我等于是接受了一次耀邦同志的“单兵教练”,感觉“耀邦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任何时候不能犯方向路线错误”
  
  1957年6月,我参加了团中央召开的一个各省、市、自治区团委宣传部长、总编辑参加的宣传工作讲习会。康生来会上讲了一次话。他那天穿着一身中式白绸衣服,一手拿着芭蕉扇,一手举起当天的《中国青年报》,开口就大声说:“你们看到今天的《中国青年报》没有?它竟然公开地反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真是胆大包天,罪该万死!”天很热,但人们听到他这几句话感到不寒而栗!康生接着又说:“大家都知道,《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这篇文章,是毛主席亲笔为《人民日报》写的社论,首都各大报都放在头版头条,唯有《中国青年报》放在头版二条还下转第二版。你们到底想干什么?”接着他从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讲到三次“左”倾和“高饶反党联盟”,又大发雷霆地说:“这些都说明,谁反对毛主席,谁就没有好下场!”一女记者写了个条子问康生:“右派是什么性质?”康生看了条子,当即大声说:“右派是最凶恶的反革命!”大家都吓坏了,会场一片恐怖的沉寂。这次讲话后,团中央和中国青年报社一下子打了7个右派。
  耀邦当时不在场,后来他知道后私下里看望我们,以示安慰,并陪同毛、周、朱、邓等中央领导接见会议代表、留影,这次是我第二次见到他。那以后多少年里,耀邦总是找机会向那次被屈打成右派挨了整的团中央机关和《中国青年报》领导同志道歉,在团中央一次大会上他当众向这些同志三鞠躬。直至他任中组部部长时的1978年,在中央党校讲话时还为此事而难过:“1957年反右,我们把当时团中央一批很有才干的团干部划成了右派分子,我愿意真诚地向他们道歉!”后来在中组部的两次会上,他又讲这事,作自我批评。此前的1956年7月,他还向在肃反案中受伤害的同志道过歉,一个个念名字,念完后说“同志们,对不起了!”说罢,他站起来对台下深深地鞠了一躬。耀邦就是这样,襟怀坦荡,出了问题,自己承担责任,非常真诚感人!他这样坦诚,让受了委屈的人心里消解沉怨很多,让大家受到教育。
  我第三次见耀邦,是1957年9月耀邦从苏联访问回来途经新疆到甘肃时。离开新疆后,他从星星峡一路到兰州考察了半个月。他到兰州的第一天,我们就去他住地看望。一见面,耀邦就握住我的手乐呵呵地问:“雅林同志,这次你该答卷了吧?”
  我一时非常惊讶,两年前的话题了,耀邦竟然记得这么牢!就赶紧对耀邦说:“我又看了一遍《红楼梦》,已经搞懂了,刘姥姥进大观园在宣传方针上犯的是立场上的错、方向上的错。她是贫农,却一个劲儿地给贾府说好话,吹捧王熙凤……”
  “这就对头了!看来你是搞懂了。”他接着引申提醒大家:“要记住,我们做团的工作,什么时候都不能犯方向路线上的错误!刘姥姥给我们深刻的教育,我们要掌握好党的方向路线!”
  当时去星星峡陪耀邦一路到兰州的团省委副书记马祖灵听我们说这些,告别出来时对我说:“一路上,耀邦把我也烤(考)焦了。”他说,耀邦路上曾问他并给他讲贾宝玉“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含义,说弱水就是甘肃古老黑河的一段,因为浅不能行舟才叫弱水,贾宝玉那样说,是他爱林黛玉爱得深、爱得真。耀邦说,《红楼梦》是很感动人的,里面有很多哲理和深奧的东西。我们做青年团工作,要学贾宝玉,爱得深、爱得真,要博学,从知识里获取力量。
  这次耀邦在兰州呆了六七天,参加了甘肃省团委第四次全体会议,他在讲话中强调:“党的领导,是青年团工作的生命线,任何时候不能犯方向路线错误,这非常重要!”
  1964年,团中央召开九大,我作为列席代表第四次参加了会议,再次聆听耀邦同志的讲话。耀邦在工作报告中把共青团的作风归纳为“朝气蓬勃、实事求是”八个字。他还强调,要善于向党、向群众、向实际、向书本、向左邻右舍、向一切有经验有知识的人学习,吸收新鲜事物,增长新的知识,永不自满。只有这样,才能让激情燃烧的青春永放光芒,永远保持青年人的朝气!听着这些话,我又想起1955年初见耀邦时的情景,那次耀邦就讲了“只要方向正确,就当朝气蓬勃,奋勇前进”的话。过了这么多年他还在强调这一点,这给我很大的鼓舞和激励。我这一生做人做事,都把耀邦讲的“朝气蓬勃,奋勇前进”这句话作为座右铭。
  
  “‘四人帮’有没有可能‘卷土重来’,
  要看现在台上的势力是不是比它
  更为腐朽”
  
  1981年6月27日,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六中全会,这时我已调任甘肃省委办公厅副主任,随省委书记冯纪新进京参会,这次是我第五次见到耀邦。会议共三天,主要内容是审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还有中央人事更替。耀邦在这次会上接替华国锋,成为党中央主席。
  会议闭幕的时候,新任主席的耀邦讲了一席话,非常实在而感人。他说:“我是在我们党的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被推上现在这个岗位的……本来中央主席应该是由小平同志来担当的,还有好些老同志都比我更合适。”他高度评价了小平同志和老同志之后说:“现在就这样定下来了,这当然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但有两条没有变:一是老革命家的作用没有变(指邓、叶、陈云、先念等老一代革命家的领导作用),二是我的水平也没有变……世界上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情况:一个人的工作职务突然上升了,他的本事也随即膨胀起来。今天的胡耀邦,还是昨天的胡耀邦……我自己有自知之明,也请全党实行监督。”他的这番讲话,真诚而实在,我当时听了非常佩服和感动。
  这次全会之后的1981年12月15日至23日,中央又召开了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会,我再次随冯纪新书记赴京参会,第六次见到耀邦。
  在我的印象中,九天的会议里,耀邦几乎每天都有讲话或插话,大多是即兴的,没有形成文件,所以现在就显得很珍贵。我记忆最深的是耀邦谈“四人帮”还有没有可能“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问题。他说,唐朝诗人杜牧有一首诗,叫《题乌江亭》,诗里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说你项羽何必自杀,回到江东你可能卷土重来的啊!就同一事件,宋朝王安石也写了一首《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他不赞成杜牧的观点,认为项羽大势已去,无法挽回。历史上就有这样一场关于项羽能否“卷土重来”的有趣争论,可见这样的问题很重要。“那么今天估量‘四人帮’有没有可能‘卷土重来’,那就要看现在台上的势力是不是比它更为腐朽。如果是,或者犯了很大的难以挽回的错误,就危险了。所以,我们现在掌权的干部,路线上不能犯错误,千万不能腐败。”这一席话,我认为至今仍有着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会议结束后,冯纪新书记问我听了耀邦讲话有什么感想,我脱口而出:“耀邦同志真是光明磊落,盖世英华!”冯纪新书记说:“是啊!他真是智力超群,做党中央主席当之无愧!”
  
  “甘肃要下功夫抓‘种草种树,
  治穷致富’”
  
  1981年12月25日下午,耀邦又约冯纪新书记单独谈了一次话,专门对甘肃工作作了重要指示。冯纪新书记回来后非常激动地对我说:“耀邦对我们甘肃有非常重要而具体的指示,马上整理!”我们从晚7点开始,一直整理到次日凌晨3点多,共整理出8条指示。其中,有开展多种经营、大抓植树种草、发展畜牧业、农副产品土特产品加工、要克服“土”和甘肃干部思想不够开窍、接受新事物慢等问题。在谈到甘肃植树种草的问题时,耀邦特别说到一百多年前陕甘总督左宗棠从乌鲁木齐到兰州种了一路杨柳树的业绩,说有人为此称颂他“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他说,一个封建官僚尚且有此气魄,我们共产党人为什么就不行?在谈到发展畜牧业时,耀邦说两千年前汉朝的卜式、马援等,就是在甘肃搞畜牧业起家的,卜式送几千匹马到长安进贡,做了大官,可见历史上甘肃的畜牧业是很发达的。耀邦还说,他有个打算,到各省去,把专区以上的地方都走到。
  甘肃省委对耀邦的这些指示及时作了传达贯彻,我不久后又带上整理稿和甘肃省委传达贯彻该指示的文件再度进京,送耀邦审阅。因当时耀邦不在北京,后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周杰转到耀邦手中,耀邦作了十多处修改和补充,同意下发。之后,甘肃上下大搞植树种草,迅速掀起了大规模绿化运动,并坚持了20多年,取得了很大成果。
  1982年,甘肃因连续两年大旱粮食歉收。耀邦于1983年7月亲赴甘肃视察工作,在农村、山区风尘仆仆奔走了半个多月,沿途作了很多指示和谈话,后经我们归纳整理形成近4万字由14个部分组成的《种草种树,治穷致富》重要史料。他在多次讲话中引借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启发干部,通过抓种树种草,发展畜牧业促进粮食生产,说这是个大的战略问题,从而为甘肃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耀邦还挥毫给甘肃省委题词:“种草种树,治穷致富”、“种草种树、发展牧业是改变甘肃面貌的根本大计”。后来,甘肃在兰州徐家山国家森林公园树了一座耀邦题词纪念碑。1998年又由具体负责甘肃绿化工作的我主持编辑出版了《绿色丰碑》一书,记载了这一历史事件。
  
  “干部作风对群众有直接影响,
  不能不注意”
  
  1983年8月3日,耀邦同志視察甘肃工作结束时,工作人员要求合影留念,他欣然同意。
  当时,照相一事是由我负责组织的。在参加照相人员还未到齐的时候,耀邦把我叫到他身边的一个空位子上坐下,问我现在做什么工作。得知我在省委办公厅任副主任,耀邦对我说:“噢!这个工作比你过去编青年报可复杂多了。在青年团工作是比较单纯的,工作有党领导,方针由党来制定,我们工作心情舒畅,没有负担。任务就是沿着党指引的方向,朝气蓬勃、奋勇向前!‘文革’前,特别是效曾同志主持团省委工作那几年,方向正确,工作活跃,有胆识,有气魄,对这段工作要肯定。”他停了一下,又很有感慨地说:“那时我常想,全国团的工作都能和甘肃一样就好办多了。可惜当时没有认真总结。”
  我对耀邦说:“耀邦同志,西北局会议后,有的同志对这段工作还有不同认识呢!把这段团的工作说得一团漆黑。”
  耀邦听了这话说:“要认真总结,对团的这段工作要进行再认识,要予以肯定。效曾同志到宁夏去了,如果他现在在兰州,我们还可以在一起吹一吹。”
  接着,耀邦若有所思地说:“在办公厅工作,要复杂得多,所以不能再和过去编报一样,要当什么名记者、什么作家,我看要当个杂家。我说的杂家不是前人说的那个‘兼儒墨,合名法’的杂家,而是要你博览群书,广集知识,充实自己,增长才干,以适应在办公厅工作多方面的需要。知识就是力量,所谓‘知识愈寡,臆断越多’,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在复杂的情况下和在多种困难中找到解决问题办法的人,才是最有才干的人。”说到这里,他忽然站起来问:“人都来了,为什么还不照相?”
  不知是谁在后面说了一声:“首长还没有来。”耀邦同志说:“和工作人员一起照相,首长没来也可以照嘛!”
  耀邦坐下来对我说:“干部作风对群众有直接影响,不能不注意。”刚说了这么一句,耀邦指着后面的工作人员再一次对我说:“要有一点群众观念嘛!这么热的天,这么多的人,在太阳底下晒了十几分钟了!”
  这时坐在耀邦身边的萧华同志示意我:“照吧,不等了。”照完相,耀邦站起来转身向后,对大家高声地说:“谢谢大家!”
  虽然此前我已见过耀邦六次,但从没有像这次这样近地坐在他身边聆听他的教诲。我很激动,当天晚上就将耀邦与我单独进行的这次谈话记在日记本上。但我对耀邦说的“我说的杂家不是‘兼儒墨、合名法’”那句话不甚明白,就查了《辞海》,才弄清杂家原意是指战国末至汉初折中和糅合各派思想的一部分学者。《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一,并指出这派人物的思想具有“兼儒墨,合名法”的特点。耀邦赋予其新意,即博览群书,广集知识,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以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为核心,跟进指导中小学建设和发展。一是开展跟进式视导,诊断教与学的问题。充分借助教科研单位的优势,深入课堂,研究学生的学习环境,建立跟进视导制度,每学期安排一次集体视导活动。二是指导教师深入研究改革变化,指导教学改进。针对综合改革及考试改革的变化,教科研单位充分发挥研究优势,指导学校调整课堂评价,以课程标准为统领,协同做好学科计划的制定、教学目标的研究、教学任
父亲走了11年了。今年10月15日,是他老人家的百年诞辰。  作为他最小的儿子,站在他的墓前,对着他的雕像,我想说些什么呢?我能说些什么呢?他老人家走过的这百年,是中国扭转乾坤、翻覆天地的百年。这百年的中国历史太丰富了,他的人生历程也太丰富了,我看不尽,听不够,也享用不完。我只能在我的思念中寻找,寻找他老人家在我一生中留下最深烙印的东西。  少儿时,父亲就教育我们说:对人,要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八年抗战期间,父亲柳溥庆、母亲周砥在日伪白色恐怖统治下的上海沦陷区,冒着生命危险,利用自己的公开职业,为新四军苏北革命根据地印制抗币、筹建印钞厂。我们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中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那些永恒的记忆不时浮现在我们眼前。    将冤屈置之度外  坚持革命信仰和立场    20世纪40年代,在日本帝国主义和汪伪政权统治下的上海,为新四军印制抗币、筹建印钞厂这两项具有高度技术含量、又需秘密进行的工
小学教育不是简单地组织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而是要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生态教育就要着眼于生命的发展、生命与生命的关系、生命与环境的关系,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理想的“教育生态”应该是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人格,使师生都能在幸福的状态下工作、学习、成长。  芳草地国际学校一向以“治学有方,开放时尚,名师荟萃,教育优质”享誉海内外。日坛校区中国部在“营造高品质教育生态,让幸福的老师
编者按:《重访》是中央电视台一档带有纪录片元素的历史类专题节目。他们将镜头对准历史中的焦点与疑点,通过今天的寻访与考证、口述与记录,在重访中捕捉答案与解密真相,触摸和感知历史的脉动。本刊将《重访》栏目的节目素材整理成文,让我们再次聚焦那一段段客观真实的历史,钩沉出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辛德勒救下了1000余名在集中营里将遭厄运的犹太人。在20世纪那场残酷的战争的
1963年、1964年中苏大论战期间,苏共在连篇累牍地公开发表反华文章、掀起大论战的同时,也通过信函一次次向中共提出停止公开论战、召开国际会议的建议。对于苏联反华行动,中共进行了还击,同时也试图寻找机会谋求团结。但苏共的一些做法使中苏间的分歧进一步扩大。1965年3月,苏共纠集19个共产党、工人党在莫斯科召开会议,中共拒绝参加。这次会议是“一个公开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极其严重的步骤”,此后中苏关
前年我去看电影《梅兰芳》,在等待进场时和身边的人闲聊,我问:“你们看过梅兰芳先生本人演的戏吗?”被问的人异口同声,都说:“没有看过。”这也难怪,梅先生1961年逝世,距今已近半个世纪,曾亲见他演出的人自然不多了。这使我想到胡适之先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胡先生在中国可是个大大的名人,他倡导文学革命,主张写白话文,并带头写新诗;他宣扬民主自由,讲究科学,反对迷信,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带头人。当年的大学
楹联是对联的雅称,指写于纸、布或刻于竹子、木头,悬挂在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因为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和谐,所以自古以来就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喜爱。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体裁,楹联因汉语一字一音、连字成词的特点,被赋予了浓重的中国文化特色。  张志公先生曾说:“属对是一种有效的实际的语音、词汇的训练和语法训练,同时还包括修辞训练和逻辑训练的因素。可以说,是一种综合的语文基础训练。”古人常用对对子的
1949年中南海第一次规划修缮后,中央警卫局遵照上级指示,通过中央办公厅先后从北京故宫博物院借调了不少珍贵古董,分别布置在勤政殿、怀仁堂两个重要场所,1963年6月复查登记,共有141件。“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夕,由中央警卫局服务科行政组长武宗让具体负责,全部安全退回故宫。我当时在服务科工作,但那时年轻,不懂文物,初见时,感觉一般,只是多看几眼而已。后来由于工作关系,耳闻目睹的得多了,才渐渐明白,原
沃尔沃C70  沃尔沃C70将在2014年全面停产,根据购车者的登记资料,68.01%的买家不以奢华需求为购买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