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考试的“社死现场”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erg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生活小常识,大家平时早上吃什么饭呢?”
  “你来说!哦,牛奶。”
  “他来说!哦,包子。”
  “這位同学来说!哦,这位同学说胡辣汤”……
  视频中的“老师”课讲得极富感情,只是面前没有一个学生——她对着空气喊学生起来回答问题,然后再自己作答。
  这不是什么“行为艺术”,而是考生在模拟教师资格证面试中的“无生上课”。
  在小红书中发出了视频,这名考生配文“太丢人了”。而由于场面过于真实和尴尬,也引发了一众有类似经历的网友的留言、点赞和评论。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你的紧张。”
  “你让我想起自己备考时的样子”
  “能做到这样已经很棒了,一次没练过的还搁这儿刷小红书”……

面试成“社死现场”


  6月15日,2021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面试成绩开放查询,随后,#教资面试成绩#的话题迅速冲上热搜。
  而在此前一段时间,#教资面试成绩什么时候出#、#教资面试成绩还没出#、#教资笔试成绩#等话题已经在热搜多次出现。
  教师资格证是教师行业从业人员的“许可证”,更是成为一名教师的“前提条件”。一年两次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分为笔试、面试两个环节,每年吸引着数百万人报名参加,热度居高不下。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小学教师资格国家统一考试在浙江、湖北首开试点时,有2.8万余人参加了考试。到了2019年,全国已有近900万人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有教育机构预测,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实际参考人数或将突破1000万人,而2020年高考报考人数也不过1071万。

  这些考生中,既有大批为未来就业而考证的师范生,也有无数期待“多个证书多条出路”的非师范生。

  越来越多年轻人涌入教资考场,并在网络中分享自己的考试心得。而颇具话题性的当属其中的“面试环节”——数以万计的师范、非师范考生被无差别的拉往“讲台”,结构化问答、无生试讲、答辩等等考察内容各有各的尴尬……
  在小红书中,以“教师资格证面试”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可以看到9w 条相关笔记。无数网友在此分享自己的尴尬往事,和模拟面试的练习视频,引发数以千计的留言点赞,“代入感太强”“光看视频就已经无法呼吸”“出汗了友友们”……
  而在微博,#教资面试遇到的社死现场#话题已经有超过1.2亿的阅读和1.2万的讨论——太多人有着相似的经历,人们在这里看到了自己。
  教资面试到底有多令人紧张?有网友表示,自己的朋友因为慌张,上来直接对着考官来了一句,“各位考瓜,我是今天的七号考官”,“把底下的考官都整不会了。”
  也有考生面试试讲时,紧张到忘记“板书”,讲完却没忘记问考官“要不要擦黑板”,一回头才发现黑板上“一无所有”。
  还有考生试讲时“想得太多”,以为在下面几个说话的考官是在“模拟不听话的学生”,随后对着几个考官来了一句,“同学们,别说话了,认真听讲。”
  这些考生中,既有大批为未来就业而考证的师范生,也有无数期待“多个证书多条出路”的非师范生。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下半年,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590万考生中,非师范生占比达到了74%。
  不少在此初试“讲课”的考生,走出考场后都不免发出感叹,“平时嘴叭叭的,怎么面试的时候就不行了。”

“教资热”持续升温


  目前在广东中山一所小学担任语文老师的吴小然,大学时就读于湖南某综合大学的师范学院。作为一名师范类毕业生,她告诉南都周刊记者,“我的教师资格证是大学毕业那年,学校发下来的。”
  早些年间,只有非师范生才需要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而师范生的教师资格证则是毕业时由学校统一下发的。吴小然坦言,因为自己没有参加过教资考试,身边同学的证也都是发的,所以“从来不觉得考教资是个问题。”
  但正是在吴小然大学毕业的2015年,我国的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正式开始实施,师范生毕业即拿证的“特权”被取消。这也意味着2015年以后入学的师范生,毕业想要当老师,也需要和非师范生一样通过全国统考来获取教师资格证。
  2018年下半年,教育部又陆续发文,要求所有机构从事学科培训的教师也必须拥有教师资格证。至此,无论是想去公办、民办学校,还是想在线上、线下教育培训机构做老师,教师资格证都成为硬性门槛。“教资热”在此后进一步升温,考证愈发成为一场“社会盛事”。
  只是每当看到考试和出分前后,社交网络平台中各种“求过求合格”“考了四次没过,第五次过了”“太多次了,想放弃了”的信息,以及价格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的收费培训课程、保过班,有些考过的人也会觉得有点“夸张”。
  丁周是安徽合肥的一名小学美术老师,回忆当年考教师资格证的经历,她也是每天在家练习对空气喊学生回答问题,“来,这道题由你来回答”“你回答的非常正确。”
  不过现在来看,她觉得不论笔试还是面试,都不算困难,只需要注意一些要点,再好好准备即可。“面试时羞耻什么的其实也无所谓,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丁周大学时所学的专业是环境艺术设计,学习内容包括花草的习性、室外环境心理、设计美学等等,并不属于师范类专业。她对于未来职业的规划也不是教师,而是设计师。
  只是和不少人一样,她也有着天天念叨“还是做老师好”的父母,以及陆陆续续都“拿到了教师资格证”的室友们。最终,丁周也报考了教师资格证,前后只花了50块钱左右买学习材料,复习后便顺利通过笔试、面试。   在她看来,“教资毕竟是通过性考试,不是选拔性考试,它只是基础门槛,所以不算太难。”
  而戚薇2014年考教资时只是因为,读研学校落实了,“生活很闲”,便抱着“不考白不考”的心理参加了教资考试,“简单看了下理论书就去笔试,面试的时候就自行发挥试讲了。”
  最后她顺利拿到了高中英语教师资格证,“过于简单,甚至记不清面试的时候问了什么。”
  戚薇提到,自己在研究生毕业后因为有了更好的选择,所以没有考虑成为教师。在她看来,如果未来的职业规划不是做老师,这个证书考起来确实没有什么用,“如果不当老师,只能吹牛用?”

更难的其实在“后面”


  事实上,对于真正有志长期从事教师职业的人,“真正难的应该不是教资考试,而是考编。”丁周说。
  通过教师编制考试后,属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比较稳定。回忆当年考编的经历,丁周形容,颇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感”。
  在她看来,“考编是要选拔真的有能力去学校给学生上课的老师,所以笔试、面试的专业性都会强很多。我们这里有些热门岗位甚至是几百个人选一个。”
  吴小然更是深有同感。由于大学时便在深圳实习,她很喜欢深圳年轻化、快节奏的氛围。临近毕业,吴小然希望能在深圳找到一份教师工作,她先是参加了当年深圳教师考试的校招,“深圳教育局发布通知后,我们就准备好材料,排队上交报名。真的太恐怖了,光报名时候排队就排到你想死。”
  由于竞争过于激烈,这一次吴小然没有考上。但她没有死心,随后又前往深圳参加了一次教师考试的社招,“深圳出通知后我就去报名,时间到了参加笔试,笔试之后资格审核,资格审核结束再面试。”
  社招竞争更加惨烈,“有些要求低的录取比例也是几十比一。”结果这次考试又一次失利,吴小然深感挫败,不得已从深圳转向中山,最后经过一番努力,在中山成功“考编上岸”。
  至于为什么非要考编,吴小然觉得,“学校各种不同的老师,编制、合同制和临聘,从工资到福利待遇都相差很多,比如某些城市有编制的老师到手1.2w,而合同制的就只有9k,临聘的可能还要低到6k。”
  差别还不仅是“待遇”上的,在社交网络中经常能看到临聘、代课老师们的吐槽,“似乎总是比别的老师差一些”。因为“还没上岸”,只能“继续努力。”

  成为老师之后才明白,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因为面对不同的学生,所以每堂课都是鲜活生动的,“我很喜欢这种和同学们一起生成一堂课的感觉。”

  真正的教师工作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并不是外界想象的“钱多、活少、假多”。吴小然告诉记者,各种活动加班,家长、学生的不理解,职称评定,都是很头疼的事情,“需要比较好的心理素质”。
  現如今,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编制考试还在吸引越来越多人的竞争和参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分会秘书长陈志文此前曾在采访中分析,“深圳、北京、上海等地一些中小学新招收的老师不少是名校、海归的硕士、博士,教师资格证考试吸引越来越多非师范毕业生,其实有助于提高教师行业水平,也迫使师范院校必须办出自己特色来。”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也提到,“教师资格是一个长期检验发展的过程,新教师会在入职5年左右出现分化,一部分非师范背景的教师会脱颖而出。”
  丁周在成为教师后,便会用以前学到的各种花草、设计知识带着孩子做手帐,有的孩子画风“狂野”,她却很是欣赏,还为此专门发了朋友圈,“非常独特”。
  而她考虑的问题也不单是怎么“完成工作”,还有更多“怎么教好”的问题,比如绘画上“要不要教孩子技法”,“我自己的美术学科,教学中比较困难的就是技法方面有没有定论?技法会影响孩子的创作,还是帮助孩子更好地创作?”
  丁周告诉记者,成为教师以前,她总认为老师就是拿着同一个课本去不同的教室讲同一节课,是很机械乏味的。成为老师之后才明白,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因为面对不同的学生,所以每堂课都是鲜活生动的,“我很喜欢这种和同学们一起生成一堂课的感觉。”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吴小然、丁周、戚薇为化名。)
其他文献
阿厉山德罗娃,1913年出生于莫斯科,上大学读的医科专业,毕业之后在部队做了一名女军医,与队伍中的福特·伊万诺夫相恋结婚。1933年,阿厉山德罗娃与丈夫和孩子来到中国,参与新疆的革命战斗。  很不幸,在小女儿拉丽莎刚刚足月时,丈夫在战场中牺牲。随后的生活中,阿厉山德罗娃受到中国军官的关心和照顾,并与中国人军人再次组建家庭。在战争面前,作为个体人的命运并不受自我操控,阿厉山德罗娃再次失去丈夫。  当
“不止你一个人会这样,这也算不上太大的缺陷,因为太长时间的目光接触的确会给双方带来压力。”  @省略号:我以前老喜欢和朋友玩眼神杀,就是互盯眼睛看谁坚持到最后,我一高度近视一群男同胞盯不过我,盯到他们浑身不自在认输为止。  @李停:感受到陌生人的視线我总会反过来盯着他看(我五官不正),一直看到他不好意思为止。今天坐地铁感受到视线后我反击,一直盯着他,感觉过了好久心想这人真有毅力,算了一歪头打算结束
听许多朋友说,现在过年,年味越来越淡了。为什么会缺乏年味?我们不必感叹世风日下,其实年味是靠每一个人、包括你我他营造出来的。  我们需要营造出什么样的年味呢?喜庆、吉祥、热闹、有传统之美,我觉得这便是我们要的年味。在我的家乡,过年前,家家户户都要洒扫门庭,叫做“扫除”;都要贴门神、春联、年画;都要在除夕这天祭拜天地、社神、祖先,这叫做“团年”。你看,年味不就出来了吗?  这套习俗至迟可以追溯到宋代
又到一年一度的高考季,年轻的学子在考场内挥汗如雨,然后还要在等待放榜的日子里度日如年。他们的家长,在这一段时间内也必将关注一件事情:孩子能考上什么大学。  今年是中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无数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可预见的未来,还有许多人期待着通过高考改写人生。每念及此,我便想起从前的科举考试。  彼时,也是有无数读书人的命运被科举改变。彼时,参加科考的士子们,需要面对的压力远大于今
就战争电影而言,《八佰》较好地完成了这个类型的电影,历来就肩负的两项最基本也最常见的类型使命:激发家国热情,并反对战争。  但凡以战争为背景的影视作品,都会带有这两个主旨。而《八佰》的好就在于,它避免了主旋律电影里惯常的脸谱和说教,而是用更润物细无声的群像细节和事件,来诱导观众的家国情怀,让观众在热泪盈眶时才反应过来:即便平素不承认,也无法摆脱身为同族人的血脉情怀。  这也是《八佰》的最成功的地方
有心人或许早已发现,今年夏天水果店里的“阳光玫瑰青提”有些“泛滥”了,价格一般在20-40元/斤,电商平台上甚至充斥着19.9元2斤、59.9元5斤的阳光玫瑰,主打价格低廉。  而不过就在几年前,“阳光玫瑰”这一品种还被称为“葡萄中的爱马仕”,以“贵”闻名。在日本,一串“阳光玫瑰”的售价曾高达500元,平均一颗10元,国内的价格也一度高达300元/斤。  2017年,一次偶然机会,李乐凯尝到了这种
老板娘电话响了  嘉桐街上,灯已灭尽了,整个长沙都浸在雨里。凌晨两点,国平家庭旅馆老板娘李涓的手机突然震动起来,屏幕上显示着一个租客的名字。  被惊醒的老板娘按下接听,湖南郴州的中年女人声音颤抖着,求李涓把行李送到医院,“我老公死了”,她和丈夫是旅馆的熟客。  李涓打开郴州夫妇租住的房间,物品上残存着男人的痕迹。暴雨夹裹在风里,拍得窗户直响,李涓后脑勺发紧。三两下打包好行李,李涓推醒熟睡中的姐姐,
将这种需要拿捏的气氛张弛有度地表现出来,还要熨帖生活的质地,是日剧最擅长的。  《四重奏》的爆红不出意料,似纯爱的画面,似悬疑的勾连,泛着机锋冷光的幽默,一句台词就能哽死你,随处埋伏反差和反转。以为是“大龄奇葩抱团取暖”的治愈故事,未免太低估坂元裕二的业务能力。第一集里,从KTV同步走出四个人,看似萍水相逢其实各怀款曲,内情掩映下的群戏就像雾里看花,越不真切,越耐人寻味。  作为坂元裕二的迷妹,我
马云喜欢读金庸。  在金庸的《笑傲江湖》中,风清扬是个绝世高手,仅仅在第十回短暂登场。令狐冲被罚面壁时,偶遇常年隐居在华山思过崖后洞的风清扬。风清扬见他不拘一格,便传授了“独孤九剑”,正是这门武功绝学,助令狐冲成为一代豪侠。  马云曾说,“风清扬是一个很好的老师”。老师——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共同点,他选择用“风清扬”作为自己在阿里巴巴的花名。  就像风清扬对令狐冲的教导改变了《笑傲江湖》的故事,
可以说,2019年是中国第六代导演集体交作业的一年。贾樟柯、娄烨、刁亦男、王小帅、王全安等几个导演集体亮相国际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甚至收获柏林电影节影帝、影后两座银熊奖。  中国电影经历了这样的高燃时刻之后,2020年注定是中国电影的小年。一方面是主要的中国导演缺少力度作品,另一方面则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谁也预想不到整个春季档会报废,影院会停业。2020年的中国电影工业,其曲折的未来,真是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