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时代变迁的目击者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zhix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以说,2019年是中国第六代导演集体交作业的一年。贾樟柯、娄烨、刁亦男、王小帅、王全安等几个导演集体亮相国际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甚至收获柏林电影节影帝、影后两座银熊奖。
  中国电影经历了这样的高燃时刻之后,2020年注定是中国电影的小年。一方面是主要的中国导演缺少力度作品,另一方面则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谁也预想不到整个春季档会报废,影院会停业。2020年的中国电影工业,其曲折的未来,真是肉眼可见。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贾樟柯出现在2020年的柏林电影节上,更是显得难能可贵。而且,他认为自己是代表中国电影人出席的:“柏林我来过很多次了,当初的《小武》就是在柏林做了世界首映,从而获得世界成功的。柏林是我的福地。但是,今年我不是一个人来的,我代表着中国电影人还站着,没有被疫情打倒。”
  而柏林电影节也给足了这位中国电影人面子,甚至几个单元都是贾樟柯开启的:贾樟柯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开启了“Berlinale special gala”单元;“贾樟柯大师课”开启了柏林天才训练营的大师课第一讲;贾樟柯和霍猛的对谈又制造了“相遇”单元的爆满,《小武》修复版也上映了柏林电影节。
  如果论出席活动的频率,2020柏林电影节上风头最劲的亚洲电影人,不是获得最佳导演奖的洪尚秀,不是获得泰迪熊奖的蔡明亮,也不是获得最佳纪录片奖的潘礼德,而是贾樟柯。这也并不意外,就四个人的新闻发布会表现来说,贾樟柯是最能讲的,总会屡屡爆出“金句”,收获媒体的热捧;而且他所关注的内容,也总是切中社会现实,而不仅仅是艺术表达,所以他也最有媒体缘。
  而他这一才能,可能和他最初的文学青年身份有关。

小镇文学青年


  上世纪90年代初,在山西一个小县城上中学的贾樟柯,成绩平平。他在县城录像厅看过无数香港电影,但是,这些电影没有带给他投身电影业的冲动,反而有了混黑社会的冲动。庆幸的是,汾阳黑帮最终没有接纳贾樟柯;也值得庆幸的是,消磨了那么多学习的好时光,直接造成了贾樟柯后来的高考失败——还不止一次。没有大学可上,贾樟柯就去了太原的一家杂志社工作,主要是修改稿子。
  在这期间,他看到了电影《黄土地》,第一次直接感受到电影在讲述“我们的生活”——关于西北农村的本地人的生活。以往那些数不清的香港功夫电影,完全不能带来这种震撼,那些虚伪矫情的商业片也不会关注社会的底层。而真正的艺术,是直面当下,直面现实,直面真实的生活。
  来自山西汾阳小县城的文学青年,开始接触到中国先锋电影文化,也就是第五代作品时,已经滞后了10年,但这并不妨碍他终成一代大师。直到今天,贾樟柯和其他第六代导演们,都没有像第五代前辈一样,一个个最终走向“宫廷戏”。他们,依然在面对现实的生活,也在接地气地生活。
  看完《黃土地》的贾樟柯,第一次有了拍电影的梦。他得知有个北京电影学院,就去报考,导演系没考上,进了文学系——还是得好好当一个文学青年!
  文学青年的本行,自然是写作。贾樟柯一连写了3个剧本,就是后来被奉为经典的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都和他生活的县城汾阳有关,也都讲述了改革开放这种大变革下的小人物情感困境。
  他的处女作《小武》第一次走向国际,就是在1998年的柏林电影节上。在这里,贾樟柯看到了土耳其电影《小镇》,这是努里·比格·锡兰的早期作品。《小武》和《小镇》一起在“新生代单元”展映,一样是讲述家乡故事,一样呈现了封闭小镇的单调生活,一样有浓浓的故土情愫。锡兰和贾樟柯,也都在日后成名,不仅用电影表达故乡的生存经验,也反思着历史和社会。后来,贾樟柯回忆:“通过锡兰的电影,会发现我们还有一个故乡远在他乡。它也解答了我的疑惑:在资本主义的柏林,一定有人看懂了我的《小武》,他们在我的电影里,同样可以遭遇乡愁。”

  今年在柏林,我和霍猛导演(他也是贾樟柯邀请到柏林的对谈嘉宾)交谈时,后者谈到贾樟柯电影最让他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是《任逍遥》中,韩三明跑过来送钱给王宏伟。这让霍猛想到了自己姑姑家的孩子,突然有了亲近感。乡土情义的共通、人物的真实,都会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情效应,这也正是现实主义艺术的力量。
  而这次,贾樟柯选择了霍猛作为对谈嘉宾也挺有意思。因为霍猛以农村题材电影《过昭关》成名,贾樟柯这次来柏林,带来的则是农村题材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大师课和媒体发布会都是以中国农村为主要议题。
  贾樟柯为什么这么和农村过不去呢?

一枚硬币的两个面


  《黄土地》展现了西北的乡土生活,黄黄的色调,没有植被覆盖的的荒凉、粗砺的生存底色,都给中国电影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这些影像也启蒙了贾樟柯:去用电影去表达真实的生活,表达人生活的环境。
  当今中国人的生存环境,似乎被割裂成了城市和农村。然而贾樟柯却觉得,“谈农村,实际上是在谈城市。”他以城市犯罪率举例:“当人离开乡村,离开故土,离开那种恒定的关系网,熟人社会的道德约束便开始瓦解;另外,再加上生存压力等因素,城市里的人,很容易变得在道德上无所顾忌……”
  中国最近30年的城市化运动,让至少几亿农民成为了城市居民,而许多90后、00后们,出生和成长都在城市,对农村往往一无所知。城市的诸多问题也是农村的遗留问题,可以说,农村和城市,就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   电影处理的,经常是遗忘的问题,所以,电影也有文献功能,能记录这个时代的变迁,让年青一代更全面、更系统地理解时代。这便是贾樟柯的新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另一重要意义。
  这部电影虽然也是黄色调,也是表达乡土,但注意力并不像《黄土地》一样放在奇观化的环境上,而是更深入地探索农村生活。贾樟柯的拍摄对象,也不像《黄土地》一样选择了解放军艺术家和本地的“无言的沉默者”这种外来观看者,而是让内部人看内部。他选择了山西的作家群体:贾平凹、余华和梁鸿。这三个人,也正好分别代表着上世纪 50、60、70年代。
  三代人,三十年,群像般展现时代的变化——“这是一部从乡村角度讲述70年代后中国的心灵史”—— 这部电影的野心也是肉眼可见的。
電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乡村场景。

  其实,自2006年的纪录片《东》(画家刘小东)、后来的《无用》(服装设计师马克)开始,贾樟柯便开始借助拍摄艺术家来思考现实。“因为艺术家是对现实很难敏感的人群,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思考,都能够帮助我去表达现实。”这样看来,无论是思考的持续性,还是工作方法的持续性,贾樟柯这20多年,几乎没有变化,初心不改。

一个全球性问题


  说到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仅仅有二十年的历史,而德国的城市化,早已超过百年,但德国社会对城市化及其后遗症的思考,却从未中断。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人之一,当属德国社会哲学家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 Simmel ,1858~1918),他的哲学名著《大都会与精神生活》,将城市人对自然被隔离之后所产生的精神焦虑,作为一个主要的研究点,从而开启了城市化带来的当代人精神问题的研究先河。
  在齐美尔看来,精神空虚,是一场普遍的当代人的精神疾病。
  在2020年的柏林电影节上,有一部德国电影,简直强烈地暗合着齐美尔哲学观。它的名字也有点奇葩,叫做《游仰泳的鱼》。这部电影中,父亲新交的年轻女友,搬到家里和父亲及其青春期的儿子同住。儿子一开始不接受,后来逐渐爱上她,最后,他又因爱情而毁灭。听上去像是路易·马勒的《烈火情人》的翻版——乱伦之爱,最后以儿子的毁灭而收场。

  乡土情义的共通、人物的真实,都会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情效应,这也正是现实主义艺术的力量。

  顺便说一下,当年《烈火情人》的男主角杰瑞米·艾恩斯,正是今年柏林电影节评委会主席,而女主角朱丽叶·比诺什,则是去年的柏林评委会主席。毫不夸张地说,在柏林电影节70年历史上,在评委会主席这个职位上,这两个人的颜值,曾造就一雌一雄两座巅峰。
  回到《游仰泳的鱼》。其实,父子间的难以沟通的疏离关系,才是这段不伦之爱的罪魁祸首。电影刚开始,父亲要摘下前妻(因病去世)的照片,迎接新女主人到来时,便遭到了儿子的强烈抵制。而平日里,父亲也总是忙于工作,甚至对女朋友的情感和性欲都难以满足。总之,这栋泳池豪宅里的几个人,似乎就仅仅是有着财产继承权的“熟悉的陌生人”——这也揭示着当代社会的家庭关系的疏离。
  这部电影的导演Eliza Petkova生于保加利亚,求学并长期工作于柏林,这已是她第二次入围柏林电影节的“新生代单元”,未来可期。
  在电影中,导演给出过不少空空荡荡的室内镜头,来表达“空”——人的精神空缺、家人的缺少沟通。尤其是在剧烈冲突之后,这一空场景的切入,带来了“侯孝贤时刻”的猛然一静、同时也是猛然一惊。但是,这种冷静的、功能主义设计的、单调刻板的、缺少人情味的、性冷淡风的家庭室内氛围,又不同于侯孝贤的情绪化场景。
  在我与Eliza的交流中,她屡屡谈及当代社会的“一次性消费风潮”: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被替代的,也是可以被丢掉的。所以,当代人的心理结构,也必然是空虚的。试想一下,连人都可以被替换,就像员工一样,那么,这也必然影响到家庭关系,让其变得冷漠。
  有意思的是,女主角——也就是海报上那个漂浮在游泳池上的人,本身是个精神出现过问题的人。她很善良,有爱,但却总是遗忘过去。这样只活在当下的人,是一个完美的、富有魅力的当代人样本,足以让一对父子都为她疯狂。遗忘,意味着不需为过去负责,所以她没有性的忌讳,和儿子、父亲、女保姆之间,都没有忌讳。
  说到这部电影的性感,并不像常规的德国电影,反而带着意大利、法国片那种浓烈的、粘稠的、直接的性场面。还有那些隐喻的视觉元素,都带着一种正统学院派里好学生的稳健风格。一打听,Eliza果然是柏林电影学院毕业的,而且还有着哲学学习的背景。
  我想导演一定受到过弗朗索瓦·欧容的影响。是的,关于游泳池的故事,谁能忽略《泳池情杀案》呢?欧容已经被写入了电影史,他2003年的这部《泳池情杀案》,更是成为教科书级别的学院派作品。我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泳池情杀案》,正是在去年的柏林电影节,官方为欧容办的大师回顾放映展上。而电影节到最后,评委会主席的朱丽叶·比诺什力排众议,将最佳导演银熊奖颁给了欧容。
  贾樟柯当初看《黄土地》时晚了十年,也不耽误成一代大师。但是,当代电影的信息更新,比以前快了很多——拜全球化所赐!电影的地域性已不再是个当代壁垒了。一个保加利亚导演,在德国学电影,拍出一部有南欧口味的电影,讨论一个全球城市生活的通病:当代人的精神空虚。这正是当代传媒、当代社会的产物。
  齐美尔也说过:“大城市是超越于一切个性的文明舞台。在大城市里,雄伟舒适的公寓建筑、学校的集体生活方式和明确的校服制度,都说明大城市充满着具体的无个性特点的思想。可以说,这种情况不能使个人保持自己的特点。一方面,个人的生活变得极为简单,个人的行动、兴趣、时间的度过以及意识都要由各方面来决定。可是另一方面,生活却越来越由无个性特点的内容和现象组成,而这些无个性特点的内容和现象要排斥本来有个性的色彩和特点,这就刚好使得这种必定能产生最大特点的个性丧失了。”   看看《游仰泳的鱼》中的家庭软装,都是清一色的功能主义设计,墙上唯一的照片也被父亲取了下来。家,缺少个性,缺少私人回忆,简直就是个样板房——还有什么比这个餐厅更能表达当代社会呢?
  如果说家的设计符合着,甚至制造着当代家庭的空虚,那么当人面对自然,面对有着童年记忆的度假小屋时,人的本性和爱才自然而然地复苏。于是,电影中,父子在度假小屋中达成了短暂的和解,他们甚至产生了更加包容的爱。电影最令人激动的时刻,是儿子几乎要对父亲说出那个秘密时,父亲宽慰他:“我能原谅你所有的错误。”
  这一刻,是人的高光时刻。那种俄狄浦斯般的悲剧,几乎是可以避免的。但是,随着他们回归城市,一切又变了。就像齐美尔说的:“现代人的生活……他们似乎被放到河面上托着,几乎不需要自己游泳。”
  看看,这个电影的海报,那个明亮纯净的游泳池上悬浮的女主角,不就是齐美尔那个复杂艰深的哲学观点的形象版本吗?
电影《游仰泳的鱼》剧照。

戏曲和暴力


  说完德国的新生代导演,也看看柏林电影节上的中国新生代导演——霍猛。
  说起为什么选择霍猛作为对谈嘉宾时,贾樟柯提到了平遥电影节选中的《过昭关》,让他看到“年青一代的中国电影人在思考历史,思考自己家庭的来龙去脉。”
  《过昭关》讲了这么一个故事:爷爷自感时日无多,就骑上摩托三轮车带着孙子,从周口的农村一路到三门峡,看望自己的一个老朋友。这既是个农村题材,又是个公路片。爷孙两人与一路遇到的角色,产生了各种故事。爷爷的设定,基本上是个智慧老人,他一路帮助他人,也照顾孙子的种種要求。而爷爷的智慧人物弧光,也是在这次旅行中完成的。电影结尾处,爷爷见到儿子,说了一句中国式家长的道歉:“你小时候,我不应该经常打你。”儿子听了反倒不好意思起来,说:“这么多年了,提这个干嘛?”
  晚上,孙子要爷爷唱歌,爷爷说不会,只会唱戏,就唱了个《过昭关》。后来他见到其他老人,谈起自己这代人的经历,就像伍子胥过昭关,过了昭关还有山海关,还有......关关难过。原来,几十年前,爷爷被打成右派,在三门峡的农场改造,有了这些老朋友。如今,老朋友们一个个去世了。爷爷回想自己的一生,历史性的灾难,在他身上频频发生,可谓是关关难过。
  电影的另一个巧妙之处,是用传统戏曲“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少年头”的故事,来隐喻一代人所经历的沉重历史和重重困难。无独有偶,贾樟柯在电影《天注定》中,也曾有这样的设定:当走投无路的男主角遭遇各种暴力,有冤无处诉时,他看到了“林冲夜奔”的戏曲段落:“俺林冲,一时忿怒,拔剑杀死……且往梁山去着!”
  戏曲和电影,两种媒介的对接,传统故事和现实困境的重合,不仅隐喻着“一个人一直在逃跑,现代人遭遇的危机和古代人是一样的。”由此,还给电影带来一种史诗感。让人不禁想到中国千百年来关于社会公正的问题。
作家余华,《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剧照。
作家梁鸿,《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剧照。

  其实,这也一直是中国武侠小说和电影的内在精神。这和千百年来中国民间所诉求的“明君清官侠客梦”有关,人们总是渴望“明君”、“清官”来主持公道,如果希望落空,便需要侠客,用暴力来解决社会的不公问题。看看中国古往今来有多少小说和电影,故事都是奸臣当道,社会正义缺失时,侠客们挺身而出扶危救难的。
  分析得再残忍一点,这是老百姓和文人的一种幻想。可以说,这种“明君清官侠客梦”和好莱坞的“梦工厂”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用来治愈观众在社会现实中的创伤,去满足观众的心理欲望。
  《天注定》最初的考虑,就是拍武侠片——贾樟柯高中时代的电影积累终于派上用场了!恭喜一下!但是,《天注定》显然不是那种“尽皆癫狂”的香港类型功夫武侠,也不是胡金铨式的“文人武侠”和“政治武侠”,甚至也不是当代武侠。《天注定》里的现实主义底色,让它仍然属于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范畴,而它的黑色讽刺,还有多段式叙事结构,又让它有了更多的复杂性——无论是在艺术表达方式,还是在人性复杂性的挖掘上。
  另外,贾樟柯毫不隐讳已故香港导演胡金铨对他的影响,看看《天注定》的英文片名:“A Touch of Sin”,和胡金铨的经典名作《侠女“A Touch of Zen》只有一词之差,赤裸裸的致敬,不是吗?巧的是,两部作品都是在戛纳获得过认可——《天注定》拿下戛纳最佳编剧奖,《侠女》在1975年拿下戛纳技术大奖。
  当然,贾樟柯对传统的致敬,不是简单地使用隐喻和媒介语言,也不仅仅是武侠精神的借鉴,还包括电影叙事的结构,比如中国传统的折子戏。贾樟柯举《水浒传》为例:书中有几回,是以宋江为主角来叙事;然后他偶遇另一个角色(比如说武松),两人一番交集之后,叙事重心便逐渐偏移到另一个角色身上;当宋江和他告别,作者的叙述就不再是跟随宋江走,而是跟另一个角色走了;接下来的剧情又是这般,再次引入新角色,再次转移叙事重心。最后,全书成了一部群像式史诗。贾樟柯甚至重新分析了老电影《野猪林》,这正是折子戏一般的水浒故事,而且是第四代导演陈怀皑(陈凯歌的父亲)的作品。   贾樟柯将《天注定》也拍成了当代现实主义暴力史诗,其中多线索,多角色的叙事,令人惊叹。不同于《水浒传》的是,《天注定》的角色们在路上相遇,但是没有太多交集。比如王宝强和姜武,仅仅是公路上骑着摩托车擦肩而过。随后两个人各走各路,也都极为暴力地进行着各自的犯罪,而不是帮助他人、行侠仗义。
  这种剧本的处理方式,在电影史上并不多见。所以最终,戛纳电影节给予《天注定》最佳剧本奖。由此可以总结,《天注定》在叙事结构上,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折子戏手法;在精神内核上,充满对底层关怀的现实主义;还要加上胡金铨式的武侠精神——对公平正义、社会道德的追问。

中国人的情义


  我个人认为,2006年的《三峡好人》是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高峰。此后长时间里,贾樟柯和诸多的第六代导演们,都没能再次超越《三峡好人》的艺术力量。而贾樟柯的个人荣誉,也在《三峡好人》所带来的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加持下,达到高峰。
  到了2013年的《天注定》,我终于看到贾樟柯有了新的突破。他从传统中获得资源,整合了自己长期研究和关注的中国底层现实。到了2019年的《江湖儿女》,他那种大跨度的故事,多角色多线索的叙事,媒介本身的重新整合等一系列方法,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电影开始,几个不同画幅、不同媒介、不同画质的电影片段,串起了历史,还有后面的监控录像,都为电影媒介本身增加着多义性。当然,电影最令人动容之处,还是江湖情义。
  在柏林,贾樟柯屡次谈到山西人“经常沉默”、“有话也不说完”、“看破不说破”、“心照不宣的默契”。这种语言模式,有它的魅力,也“表达出特殊的情义、情感。”
  人情世故,总在语言中蕴含着。城市的和农村的,方言和普通话,都有着不同的系统,不仅仅是表达的差异,也有着思维模式、尊重方式的不同。前面我们总是谈农村变成了城市,不仅指生活方式,也包含着语言的改变。语言是我们生存环境的一部分。所以,贾樟柯总是坚持用方言拍电影,拍出接地气的生活。

  艺术家是对现实很敏感的人群,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思考,都能够帮助我去表达现实。

  而小人物的情义,在第六代导演尤其是贾樟柯的电影中,一直占有独特的位置。在时代沧桑巨变的大背景下,贾樟柯的小人物都挣扎在情义不再、情感难以寄托的纠结中。这种精神空虚,也完全可以用齐美尔的“大都市的精神生活”来解释,只是,齐美尔把研究目光锁定在都市人群身上,而贾樟柯關注的,则是那个正在变成城市的城镇,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城镇在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语言方式,以及一切的生存环境,都发生着巨大变化。这些小人物的不适应感,肉眼可见。其中,最令人难受痛苦的,便是人情世故的今非昔比,情感的迷茫和空虚。
  所以,《小武》、《任逍遥》、《站台》、《三峡好人》……这些电影的角色们,都在经历这个特殊时期的情感挣扎,也深刻反映着这个时代的变迁。
  有个年轻学生问贾樟柯,为什么他的电影总喜欢用男性角色主导?贾樟柯笑着回答:“我自己是男性,对男性的虚伪和脆弱更加熟悉一些吧!”
  这个回答却让我发现了他的变化。记得十几年前,在北京见到他时,正是《三峡好人》大红大紫的时候。他的电影中的男性,比如《三峡好人》中的韩三明,是很正面的形象,兼有坚韧、善良、宽容和爱。但是到了《江湖儿女》中,男性,虽然有着黑社会的威风,但在骨子里却是怯弱的。
  廖凡饰演的主角出狱之后,承受不了自己地位的下降,也承受不了对女朋友的亏欠和歉疚,选择了逃避。反而是女性角色更有担当,维系着江湖道义。女朋友为廖凡坐了五年牢,出狱之后,经历了“高峡出平湖”一般的社会大变革,昔日的生活全都不在了,爱人不在了,江湖朋友的情义也不在了,她必须重建生活。
  贾樟柯的江湖,目击了一个随着城市化运动而逝去的人际关系,是一个逝去的时代,是变迁中的“中国往事”,也是一片怀旧和乡愁。
  有意思的是,我看到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晒出他的2019年电影片单上,18部电影中,有《江湖儿女》。不妨猜测一下:难道他也借着电影,在怀美国的旧?
其他文献
10年,我们从未忘记汶川大地震,从未忘记那场灾难带来的创伤。  2008年,震后一周,南都周刊出版了汶川地震特刊《救》。海量信息中,我们梳理编制了最全面的救援手册,人心恐慌中,我们说出“活着是一种偶然,从5月12日开始,我们的生存都是劫后余生”。  2008年底,震后半年,南都周刊推出封面报道《重返北川》,记录半年如半生,我们看到北川的苦,我们看到北川的希望,我们在记录中接受教诲,爱不能忘,苦难也
阿厉山德罗娃,1913年出生于莫斯科,上大学读的医科专业,毕业之后在部队做了一名女军医,与队伍中的福特·伊万诺夫相恋结婚。1933年,阿厉山德罗娃与丈夫和孩子来到中国,参与新疆的革命战斗。  很不幸,在小女儿拉丽莎刚刚足月时,丈夫在战场中牺牲。随后的生活中,阿厉山德罗娃受到中国军官的关心和照顾,并与中国人军人再次组建家庭。在战争面前,作为个体人的命运并不受自我操控,阿厉山德罗娃再次失去丈夫。  当
“不止你一个人会这样,这也算不上太大的缺陷,因为太长时间的目光接触的确会给双方带来压力。”  @省略号:我以前老喜欢和朋友玩眼神杀,就是互盯眼睛看谁坚持到最后,我一高度近视一群男同胞盯不过我,盯到他们浑身不自在认输为止。  @李停:感受到陌生人的視线我总会反过来盯着他看(我五官不正),一直看到他不好意思为止。今天坐地铁感受到视线后我反击,一直盯着他,感觉过了好久心想这人真有毅力,算了一歪头打算结束
听许多朋友说,现在过年,年味越来越淡了。为什么会缺乏年味?我们不必感叹世风日下,其实年味是靠每一个人、包括你我他营造出来的。  我们需要营造出什么样的年味呢?喜庆、吉祥、热闹、有传统之美,我觉得这便是我们要的年味。在我的家乡,过年前,家家户户都要洒扫门庭,叫做“扫除”;都要贴门神、春联、年画;都要在除夕这天祭拜天地、社神、祖先,这叫做“团年”。你看,年味不就出来了吗?  这套习俗至迟可以追溯到宋代
又到一年一度的高考季,年轻的学子在考场内挥汗如雨,然后还要在等待放榜的日子里度日如年。他们的家长,在这一段时间内也必将关注一件事情:孩子能考上什么大学。  今年是中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无数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可预见的未来,还有许多人期待着通过高考改写人生。每念及此,我便想起从前的科举考试。  彼时,也是有无数读书人的命运被科举改变。彼时,参加科考的士子们,需要面对的压力远大于今
就战争电影而言,《八佰》较好地完成了这个类型的电影,历来就肩负的两项最基本也最常见的类型使命:激发家国热情,并反对战争。  但凡以战争为背景的影视作品,都会带有这两个主旨。而《八佰》的好就在于,它避免了主旋律电影里惯常的脸谱和说教,而是用更润物细无声的群像细节和事件,来诱导观众的家国情怀,让观众在热泪盈眶时才反应过来:即便平素不承认,也无法摆脱身为同族人的血脉情怀。  这也是《八佰》的最成功的地方
有心人或许早已发现,今年夏天水果店里的“阳光玫瑰青提”有些“泛滥”了,价格一般在20-40元/斤,电商平台上甚至充斥着19.9元2斤、59.9元5斤的阳光玫瑰,主打价格低廉。  而不过就在几年前,“阳光玫瑰”这一品种还被称为“葡萄中的爱马仕”,以“贵”闻名。在日本,一串“阳光玫瑰”的售价曾高达500元,平均一颗10元,国内的价格也一度高达300元/斤。  2017年,一次偶然机会,李乐凯尝到了这种
老板娘电话响了  嘉桐街上,灯已灭尽了,整个长沙都浸在雨里。凌晨两点,国平家庭旅馆老板娘李涓的手机突然震动起来,屏幕上显示着一个租客的名字。  被惊醒的老板娘按下接听,湖南郴州的中年女人声音颤抖着,求李涓把行李送到医院,“我老公死了”,她和丈夫是旅馆的熟客。  李涓打开郴州夫妇租住的房间,物品上残存着男人的痕迹。暴雨夹裹在风里,拍得窗户直响,李涓后脑勺发紧。三两下打包好行李,李涓推醒熟睡中的姐姐,
将这种需要拿捏的气氛张弛有度地表现出来,还要熨帖生活的质地,是日剧最擅长的。  《四重奏》的爆红不出意料,似纯爱的画面,似悬疑的勾连,泛着机锋冷光的幽默,一句台词就能哽死你,随处埋伏反差和反转。以为是“大龄奇葩抱团取暖”的治愈故事,未免太低估坂元裕二的业务能力。第一集里,从KTV同步走出四个人,看似萍水相逢其实各怀款曲,内情掩映下的群戏就像雾里看花,越不真切,越耐人寻味。  作为坂元裕二的迷妹,我
马云喜欢读金庸。  在金庸的《笑傲江湖》中,风清扬是个绝世高手,仅仅在第十回短暂登场。令狐冲被罚面壁时,偶遇常年隐居在华山思过崖后洞的风清扬。风清扬见他不拘一格,便传授了“独孤九剑”,正是这门武功绝学,助令狐冲成为一代豪侠。  马云曾说,“风清扬是一个很好的老师”。老师——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共同点,他选择用“风清扬”作为自己在阿里巴巴的花名。  就像风清扬对令狐冲的教导改变了《笑傲江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