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慧·诗意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bin85281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斯涅克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诚然,语文教师要用生活之树、智慧之花,去繁荫学生成长的精神小屋,丰茂学生成才的人生花园。
  不是吗?雪飘一夜则梅香千里,北国疆土总有诗的旖旎。风墙树动则雏燕低语,苍穹营建的意境无边无际。教师应在生活化的语文教育中,携手学生把语文的璞玉之光,折叠成一首跳跃着韶华身影的格律诗。
  不言而喻,生活化语文教学,就是要激活学生立体思维,令其展现形象思维,形成逻辑思维,突出批判思维,倘若这样,学生的语文生活宝库即可铸成。
  我之于学科理念,竟有这样的肤浅认知:语文教师要做学子荡舟智慧之海的那一个擎天航标,引领他们奋楫扬帆,劈波斩浪,成功抵达理想的斑斓彼岸。语文教师启迪学生智慧,应似借来春天甘露,滋润学子的那座花园。
  引而申之,智慧化语文课堂,须唤醒学生潜能意识:或銜接阅读链,或打造写作力,或激励表现欲,唯有如此,学生的“知识储存仓”才会变成“学习动力箱”。
  聚焦于此,诗意化语文教学,应让学生碰撞思想的火花:或对话生活,或锻造品质,或培育人格,学教融融。
  是啊,学生拥抱生活、习得智慧、熏染诗意,教师漫步杏坛、遨游书海、亲吻诗苑——我想让语文教学课堂形成这样的格局。
  作者简介
  王典馥,四川省语文特级教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教授级中学正高级教师,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培养多名学生考入清华、复旦、人大等十大名校,学生上百篇优秀作文在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和获全国特等奖、一等奖。出版的20余部教学专著中6部被国家图书馆馆藏,发表的400余篇教研文章中70余篇收录于中国知网。
其他文献
我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走来,我从炮火雷鸣的硝烟中走来,我从碧波之上的红船中走来,我从每个青年人的心中走来——我,就是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  我千变万化,始终流淌于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当中。我,是五四运动中振臂高呼的群情激愤;我,是牢狱之中保守秘密的义薄云天;我,是战场上前仆后继的舍身取义;我,是灾害疫情面前的共克时艰。  萧伯纳这样形容我:“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我横贯古今
期刊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初秋总是温柔,日间把夏天留下,日落却带着秋风。我嗅到一段桂花香在秋风里氤氲,这香气仿佛可以漫过岁月的屏障,逸散到时光长河里去。  入秋后,童年的我经常和同伴们一起,爬上树去摘桂花。有一些女孩子不会爬树,便让她们的哥哥弟弟或是小伙伴把桂花扔下来,捡起来放进小筐里。如果有一个力气大的男孩子爬到了树顶,抓住树枝使劲摇,鹅黄色的桂花便会像小精灵似的从树上飞下,伴着爽朗的笑声
期刊
热爱你,我的祖国。  因为热爱,所以我要对您唱出心中的歌。  小时候,妈妈就对我讲,我们的祖国就像一只雄鸡,鸡冠一抖,撒下无数的玛瑙,那是黑龙江殷红的高粱;尾巴一摇,抖下无数的珍珠,那是吐鲁番甘甜的葡萄。祖国,你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风景秀美的三山五岳,你有孕育了华夏文明的长江、黄河,更有精卫一样勤劳、夸父一样勇敢的亿万优秀儿女。我就是您亿万子孙中的一分子啊,我对你的爱与生俱来,这爱,就流淌
期刊
【范文引路】  那声声的吆喝,仿佛来自天籁,竟使我常自梦里听闻。  从幼时起,散布于乡间的吆喝就声声不绝于耳,那吆喝或甜美、或粗犷,或悠长、或短促,或刚强、或柔和,有时似“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又“唱得红梅字字香”,竟不逊于通俗的、美声的以及民族的那些乐曲。  常听到的吆喝是收废品,多为拉架子车的小老头,和骑二八型加重自行車挂两个背篼的中年人。老头中气尚足,拉架子车在村里的土路上一步一挪,吆喝着:
期刊
他站在露天的屋顶上,披着满身星光,微笑着扯下一池云彩。他说:“我去过很多地方。”  一巷的繁花桂香挽不住群童欢快的步伐,一串的笑声挤进了通向屋顶的那扇小门,溅起了夜夜的月色皎洁。  他已坐在那里,面对着一排排小板凳,面对着一张张欣喜的面庞,微笑着说:“我去过很多地方。”接着,他一把扯过天边的虚幻。  屋顶上有大海,不再是黑夜,碧蓝的海水盈盈,裹着我们。我抓紧好友的手,心间敲着银铃。“看,是鲸!”蓝
期刊
闲来无事,我从书柜中翻出一本纸页泛黄的书来,嗅着书页散发出的气味,心中默念道;“好久不见,我的老友。”  不能再普通的《唐诗三百首》,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一本,心底却沉淀着它留给我的种种趣味。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是这本书给予我的第一首诗。正值春来,房内拉紧窗帘,白亮的灯光打在书面上,和煦的春风钻过窗缝,游过耳旁。奶奶戴着一副老花镜,手指着这首诗,她念一句,我念一句。小时候压根不识多少字,只
期刊
鹅湖山村,稻香醉人。  竹杖芒鞋,一袭白衣,弃官归隐的守素先生独自走到村中。一条窄小的田埂上,两边满是将熟的稻子,捧出茸茸的稻花,仰面对着天空摇头晃脑。一阵风过,饱满的稻花摇摇晃晃,如玉山之将倾。有些摇得厉害些,头又重些,便索性横卧在田埂上。守素先生深一脚浅一脚地从稻田中钻出来,抬头忽见那鹅湖山款款地静立在那里,似乎对着自己笑呢。  满袖稻香,游赏的兴意正浓,前面是几簇村落,柴扉虚掩,满地婆娑树影
期刊
估衣街的石板上踏过我童年的足迹,祖母的后花园里生长着我儿时的记忆……  万绿丛中寻乐  三五岁的小女孩总不愿被繁琐所打扰,闲暇之际,我最爱悄悄地潛入石板街,溜进祖母的花园里寻找自然的痕迹。  祖母的花园里生长着的花草并不名贵,但搭配有序,清新雅致。那时的我尤其喜欢拨开错落有致的绿叶,仔细寻找那些颜色鲜艳得可以挤下水来的花瓣,然后小心翼翼地摘下来,带回去夹在书页里。祖母那时坐在藤椅上,半眯着眼睛看着
期刊
窗外,日色渐沉。在书本里挣扎无数个回合后,我疲惫地靠着椅子休憩。不经意间,我瞥见墙上挂着的那把老木秤,眼前又浮现出太公清癯的身影——在秤砣与秤盘的“锱铢必较”中走过了一生的老人。太公脾气硬实,又是做秤的,大家都笑称他为“老秤砣”。  犹记得,儿时,我总盼着和太公一起做木秤。他有一个木制的工具箱,原木色的长方形箱子,里面装着刀、锯、斧头、量尺等各种宝贝。这些宝贝,可比我的陀螺和奥特曼有趣多了,因此我
期刊
如果说写作是一棵树,那么阅读便是树根下的土壤。  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滋养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能够行云流水般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青翠欲滴的水杉偏爱湿润厚软的松土,挺拔坚毅的胡杨偏好干燥黑硬的沃土,不同的树所偏爱的土壤不同。阅读也是如此,有些人喜爱蒋勋文字的优美如画,有些人则钟情于余秋雨语言的典雅厚重,不同的阅读喜好促成了每个人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只不过,阅读如果止步于喜好,那么写作便容易停留在狭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