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地开展情感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 情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与完善的个性。语文课本的篇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无不富于人文精神。它们不仅是文章的范本,也是立身的范本。在语文教学中,挖掘和体会课文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情感教育。
一、語文教学中情感教学的作用
语文承担着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这两个基本任务。由于课文内部逻辑结构与情感结构的并存和相互渗透,语文教学本身就担负着情感培育的任务。中学生的情感生活是十分丰富的,而且正处在急剧变化发展的阶段。利用语文教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看看我们高中的语文教材,那些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深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这些作品教学中,语文教师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语文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潜在力量,也可以说是语文教学过程积极化和最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感教学的氛围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以情感教育为基础,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中,教师要走近学生,多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情感沟通,多接触,多了解,作为益友走进学生的生活;课堂中,教师要注意用亲切的目光、婉转的声调、优美的语言引导、调动和鼓舞学生,使他们感到环境的轻松、愉快,老师的和蔼可亲,从而使老师作为良师走进学生的心灵。
所谓“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互相尊重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教学中,教师还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意味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各环节的设计和展开要围绕学生,不能做自我陶醉的演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要求;要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难度的问题因人而异。只有教师的爱心为学生所感受,学生心灵的琴弦才会被教师所拨动。“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自然会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三、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真情真性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悟人物的真情。读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作者那种“生死两茫茫”的凄凉和沉痛、“不思量,自难忘”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以及“无处话凄凉”的孤寂清冷无不深深触动我们的心灵,真挚朴素又沉痛感人。使人觉得“小轩窗,正梳妆”这种幸福生活的美好与短暂,更让人联想到自己家庭生活、亲情的可贵。再如,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人子之思、逝者之痛,对长者的怀念、对爱妻的追忆,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它把人间的真情写到了极致。读李密的《陈情表》,无法不为之动容!“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作者早已把自己生命与祖母生命融合一体了。亲情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它常始于相依为命,而终于倾力报恩。读着这些文字,很自然地就引导学生去关心自己身边的亲人,知道珍惜亲情,感恩父母。要拥有时懂得珍惜,不要等失去了才知道可贵。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悟人物的真性。学习《指南录后序》,胸中激荡着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英雄气概!这是一曲丹心报国的慷慨悲歌!“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他是一位倔强执著的爱国贤臣。他“隐忍以行”,奋力突围。为了爱国的最高目标,他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冲破重重封锁,万死不辞。他坚守浓烈的爱国情怀,坚强无畏。他的爱国不做作,喜怒哀乐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一个真实的爱国者形象。这个形象也唤起我们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不是口号,而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自觉行为。学习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了解作者蒙受的奇耻大辱,以及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和愤懑,他受刑后忍辱苟活就是为了写一部彪炳千秋的《史记》。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迁宁愿受辱也要死得“重于泰山”的坚忍和伟大。在文本学习中,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不朽形象,也启迪、教育着我们学生要学会坚守,懂得坚强。
像这样优秀的作品,在我们语文教学文本中不胜枚举。教师就应抓住优美的文章,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到自然之美中去感悟生活之美、于深情真爱中体悟情感之美、在人生之美中追求乐观坚强,让他们享受自然、感悟真情、思考人生。作为教师,要把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语文教学中贯彻情感教育,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人文之光自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我认为真正体现语文素质教育的就是以情感教育唤醒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灵性,挖掘学生情感的潜质,使学生在领略中国语言魅力、陶冶情操的同时,感情也得到升华。正像德国著名学者斯布朗格说的“教育就是唤醒”。情感教育,这一双语文教育中的“隐形翅膀”,足以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绚丽多姿,展翅翱翔!
参考文献
1、《中外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
2、《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07年5月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 情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与完善的个性。语文课本的篇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无不富于人文精神。它们不仅是文章的范本,也是立身的范本。在语文教学中,挖掘和体会课文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情感教育。
一、語文教学中情感教学的作用
语文承担着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这两个基本任务。由于课文内部逻辑结构与情感结构的并存和相互渗透,语文教学本身就担负着情感培育的任务。中学生的情感生活是十分丰富的,而且正处在急剧变化发展的阶段。利用语文教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看看我们高中的语文教材,那些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深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这些作品教学中,语文教师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语文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潜在力量,也可以说是语文教学过程积极化和最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感教学的氛围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以情感教育为基础,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中,教师要走近学生,多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情感沟通,多接触,多了解,作为益友走进学生的生活;课堂中,教师要注意用亲切的目光、婉转的声调、优美的语言引导、调动和鼓舞学生,使他们感到环境的轻松、愉快,老师的和蔼可亲,从而使老师作为良师走进学生的心灵。
所谓“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互相尊重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教学中,教师还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意味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各环节的设计和展开要围绕学生,不能做自我陶醉的演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要求;要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难度的问题因人而异。只有教师的爱心为学生所感受,学生心灵的琴弦才会被教师所拨动。“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自然会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三、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真情真性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悟人物的真情。读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作者那种“生死两茫茫”的凄凉和沉痛、“不思量,自难忘”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以及“无处话凄凉”的孤寂清冷无不深深触动我们的心灵,真挚朴素又沉痛感人。使人觉得“小轩窗,正梳妆”这种幸福生活的美好与短暂,更让人联想到自己家庭生活、亲情的可贵。再如,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人子之思、逝者之痛,对长者的怀念、对爱妻的追忆,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它把人间的真情写到了极致。读李密的《陈情表》,无法不为之动容!“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作者早已把自己生命与祖母生命融合一体了。亲情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它常始于相依为命,而终于倾力报恩。读着这些文字,很自然地就引导学生去关心自己身边的亲人,知道珍惜亲情,感恩父母。要拥有时懂得珍惜,不要等失去了才知道可贵。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悟人物的真性。学习《指南录后序》,胸中激荡着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英雄气概!这是一曲丹心报国的慷慨悲歌!“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他是一位倔强执著的爱国贤臣。他“隐忍以行”,奋力突围。为了爱国的最高目标,他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冲破重重封锁,万死不辞。他坚守浓烈的爱国情怀,坚强无畏。他的爱国不做作,喜怒哀乐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一个真实的爱国者形象。这个形象也唤起我们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不是口号,而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自觉行为。学习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了解作者蒙受的奇耻大辱,以及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和愤懑,他受刑后忍辱苟活就是为了写一部彪炳千秋的《史记》。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迁宁愿受辱也要死得“重于泰山”的坚忍和伟大。在文本学习中,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不朽形象,也启迪、教育着我们学生要学会坚守,懂得坚强。
像这样优秀的作品,在我们语文教学文本中不胜枚举。教师就应抓住优美的文章,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到自然之美中去感悟生活之美、于深情真爱中体悟情感之美、在人生之美中追求乐观坚强,让他们享受自然、感悟真情、思考人生。作为教师,要把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语文教学中贯彻情感教育,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人文之光自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我认为真正体现语文素质教育的就是以情感教育唤醒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灵性,挖掘学生情感的潜质,使学生在领略中国语言魅力、陶冶情操的同时,感情也得到升华。正像德国著名学者斯布朗格说的“教育就是唤醒”。情感教育,这一双语文教育中的“隐形翅膀”,足以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绚丽多姿,展翅翱翔!
参考文献
1、《中外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
2、《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0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