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一个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过程,而历史教育最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传承人类文明,并为创造新的文明打下良好基础。初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青春期,思维、探究力、洞察力还在逐步发展阶段,思想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成熟。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将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熟记于心,通过挖掘教材,悉心引导,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等多种方式,将历史教育与培养文明人有机结合起来,为创建社会尽责。
在我国,尽管也强调中学历史课在中学教育中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综合文化素质的重要阵地,但在实际教学中,历史学科教学现状却处于尴尬境地。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学历史教学举步维艰?从目前来看,最主要的原因是出于功利主义的中考学科设置,不少毕业班学生放弃历史学习,这已经成为很多省市中学历史教学的常态。此外,传统教育观念对中学历史课赋予过高的目的,课程设置不尽科学合理,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编写与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自身发展需要相脱节导致其在中學生心目中难以引起足够重视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杜威说过,“历史教材的功能是通过对比较直接的和个人的生活的接触,提供前后的联系、背景和观点,来丰富和解放这种生活的接触,是人类联合生活的社会方面。这种联合生活连同它的实验、它的方法和手段、它的成功和失败,都不是在天空进行的,也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是在地球上发生的。”这也就是说,历史教材重在于为个人生活提供以往的社会背景和观点,着眼点在于指导个人的生活。如何使历史教材能发挥这一功能,避免学生为了考试功利、单纯盲目的记忆,是所有历史教材编写者孜孜不倦的使命。
同时,不得不提及一点---学科融合己成为一种趋势。这不仅是学科本身之间的紧密联系所要求,也是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人的教育目标所呼吁。“如果忽视历史研究和地理研究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那么历史就流于罗列历史年代,附加历史事件目录,表明“重要”字样;或者变成文字上的幻想---因为在纯粹文字上的历史中,自然环境只是舞台场景而己。”
1、图文结合。历史图片反映和捕捉了某一历史事件的典型细节。在表达方式上,如果把过去那种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的方式转向文字与图片相结合、图文并重,将使教师重新审视教材中的历史图片在教学中的地位,重新探究新课程标准下历史图片的合理使用。比如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在图片的使用量上多于其他版本教材,图片所占版量与文字不相上下,有历史文物图、历史人物像、历史重要事件图、历史古迹遗址图、历史想像图、历史地图、历史图表等多种类型。这种表达方式的转变更贴近学生心理发展和年龄认知特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历史图片不只是历史教材的一个辅助部分,而是历史教材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2、兴趣教学。兴趣是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内在动力。“为了让学生学好;必须使他好学。”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对教育问题提出见解至今仍被后人奉为真理。
对初中学生来说,面临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转变境遇,对初中课程处于摸索的适应阶段,学习负担较重,再加上升学的潜在压力,影响到他们对历史学习的投入。但他们所具有的好奇心,又使他们对于风云变幻的历史并非冷淡。因此,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人教实验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在以下几方面上做到了这一点:其一,课前设置了导入框,其内容或曰历史故事,或诗歌,或文物,或图画,引人入胜。其二,每课在展现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时,有机地运用文字、图画给学生以鲜明的形象,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想象而神入历史。其三,在历史地介绍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时,无论是人物活动的介绍,还是人物品行的臧否,均能注意到语言的准确、生动。
3、思维教学。历史学科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人文科,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逐步发展阶段,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中外历史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以及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和概貌,而且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领悟到历史的本质,从曲折多变的历史过程中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与自身生活联系起来。这就要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而且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不仅要有一定的学习量,而且要有一定的训练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否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投入,这不仅是衡量历史课堂教学优劣的一个标准,也是衡量历史教科书优劣的一个标准。
4、探究教学。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己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纲要》反映了教材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5、多学科结合。上文提及,多学科融合的教材编写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这里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教材为例说明这种趋势的优势。这套教材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导,以地理和历史科学为基础,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背景和支撑的新型的、综合教材。它在融合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人文地理和历史的核心概念、基本观点和技能方法的教育。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的设计思路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教材源于课堂,又不限于课堂,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用。把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结合起来,不仅能避免割裂学科本身的联系,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宠观地看问题、思考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综上,初中历史教材的编写若能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以及认知特色出发,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发展,结合多种表达方式,与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与此同时,大胆参照、借鉴、吸收教育发达、国民素质高的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教科学的编写指导思想,编写出受教师和学生欢迎、真正有利于指导学生长远发展的历史教材指日可待。
在我国,尽管也强调中学历史课在中学教育中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综合文化素质的重要阵地,但在实际教学中,历史学科教学现状却处于尴尬境地。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学历史教学举步维艰?从目前来看,最主要的原因是出于功利主义的中考学科设置,不少毕业班学生放弃历史学习,这已经成为很多省市中学历史教学的常态。此外,传统教育观念对中学历史课赋予过高的目的,课程设置不尽科学合理,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编写与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自身发展需要相脱节导致其在中學生心目中难以引起足够重视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杜威说过,“历史教材的功能是通过对比较直接的和个人的生活的接触,提供前后的联系、背景和观点,来丰富和解放这种生活的接触,是人类联合生活的社会方面。这种联合生活连同它的实验、它的方法和手段、它的成功和失败,都不是在天空进行的,也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是在地球上发生的。”这也就是说,历史教材重在于为个人生活提供以往的社会背景和观点,着眼点在于指导个人的生活。如何使历史教材能发挥这一功能,避免学生为了考试功利、单纯盲目的记忆,是所有历史教材编写者孜孜不倦的使命。
同时,不得不提及一点---学科融合己成为一种趋势。这不仅是学科本身之间的紧密联系所要求,也是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人的教育目标所呼吁。“如果忽视历史研究和地理研究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那么历史就流于罗列历史年代,附加历史事件目录,表明“重要”字样;或者变成文字上的幻想---因为在纯粹文字上的历史中,自然环境只是舞台场景而己。”
1、图文结合。历史图片反映和捕捉了某一历史事件的典型细节。在表达方式上,如果把过去那种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的方式转向文字与图片相结合、图文并重,将使教师重新审视教材中的历史图片在教学中的地位,重新探究新课程标准下历史图片的合理使用。比如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在图片的使用量上多于其他版本教材,图片所占版量与文字不相上下,有历史文物图、历史人物像、历史重要事件图、历史古迹遗址图、历史想像图、历史地图、历史图表等多种类型。这种表达方式的转变更贴近学生心理发展和年龄认知特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历史图片不只是历史教材的一个辅助部分,而是历史教材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2、兴趣教学。兴趣是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内在动力。“为了让学生学好;必须使他好学。”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对教育问题提出见解至今仍被后人奉为真理。
对初中学生来说,面临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转变境遇,对初中课程处于摸索的适应阶段,学习负担较重,再加上升学的潜在压力,影响到他们对历史学习的投入。但他们所具有的好奇心,又使他们对于风云变幻的历史并非冷淡。因此,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人教实验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在以下几方面上做到了这一点:其一,课前设置了导入框,其内容或曰历史故事,或诗歌,或文物,或图画,引人入胜。其二,每课在展现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时,有机地运用文字、图画给学生以鲜明的形象,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想象而神入历史。其三,在历史地介绍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时,无论是人物活动的介绍,还是人物品行的臧否,均能注意到语言的准确、生动。
3、思维教学。历史学科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人文科,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逐步发展阶段,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中外历史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以及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和概貌,而且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领悟到历史的本质,从曲折多变的历史过程中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与自身生活联系起来。这就要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而且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不仅要有一定的学习量,而且要有一定的训练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否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投入,这不仅是衡量历史课堂教学优劣的一个标准,也是衡量历史教科书优劣的一个标准。
4、探究教学。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己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纲要》反映了教材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5、多学科结合。上文提及,多学科融合的教材编写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这里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教材为例说明这种趋势的优势。这套教材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导,以地理和历史科学为基础,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背景和支撑的新型的、综合教材。它在融合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人文地理和历史的核心概念、基本观点和技能方法的教育。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的设计思路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教材源于课堂,又不限于课堂,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用。把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结合起来,不仅能避免割裂学科本身的联系,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宠观地看问题、思考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综上,初中历史教材的编写若能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以及认知特色出发,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发展,结合多种表达方式,与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与此同时,大胆参照、借鉴、吸收教育发达、国民素质高的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教科学的编写指导思想,编写出受教师和学生欢迎、真正有利于指导学生长远发展的历史教材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