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共鸣、潜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情境教学,主要是以“美”为向导,以“思”为核心,以“动”为途径,以“境”为源泉。
情境创设得好,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氛围,调动起全身的感官去感知课文的内容,并从情感上受到一定的熏陶,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考虑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一、以“美”为向导,创设音画情境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求学之中的少年尤为如此。以“美”为向导,就是从美入手,要显现“美”的教学内容,要选择“美”的教学手段,要运用“美”的教学语言。传统的语文课堂注重知识的传递和积累,而对审美情趣及情感态度方面缺少应有的重视。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通过九年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这语文素养里包含了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所以,适当给学生一个审美平台,会激发出学生发自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完成较高层次的审美过程。
笔者在教学《五柳先生传》时,原本打算配乐配画面,然后教师解说,渲染一下气氛,再将学生引入对此文的学习中。但进了课堂,我灵机一动,临时把课堂导入的形式变换了一下,由学生自己来为音乐和画面配上解说词,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又比如在教学《背影》时给学生播放歌曲《天亮了》,并讲述其背后的感人故事,让音乐引发学生的共鸣,音乐和文学总是相通的,学生既能受到艺术的熏陶,又进一步理解了文章。
音画情境比较适用于审美情感方面比较丰富的文章及思想观念和态度方面作用明显的文章,学生可以在这样的情境中自然地受到熏陶,完成审美和情感的提高。
二、以“思”为核心,创设问题情境
长期以来的学习过程是由教师把被人“已知”、“已会”、“已有”的东西传授给学生。通常的做法是,在教师的训练下一步一步靠近现成的答案,或者学生干脆把教师的答案背下来,再就是按设定的模式反复操练,这样的接受性学习是需要的,但它产生的被动性和强制性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提倡学生质疑和思考的能力,在思考中明白事物的“所以然”比简单重复老师的“然”更重要,也就是所谓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这问题主要指富有启发性、思考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学生的探究活动始于问题,教师首先应将学习的内容设置在问题情境当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之产生疑问,进而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利用自然现象、生产实践、社会生活、学生经验、实验现象、案例分析、故事等来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策略中的情境创设,能使学生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设法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杨修之死》时,我问学生一个问题:“杨修之死是偶然还是必然?”学生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明白像杨修这样性格的人无论如何都难逃被处死的命运,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在教学课文《智取生辰纲》时,同学们开始按照这样的思路问:“杨志的失败是偶然还是必然?”这样两节课上过后,学生开始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人物形象时再不会孤立地就人物论人物,而是把人物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中去分析。
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及逻辑思维比较有效的途径之一。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质疑的能力得到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会得到增强。
三、以“动”为途径,创设互动情境
新课程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课堂上营造互动的情境,可以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氛围,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正达到深层次的交流。第一阶段,教师是设计者,根据学生特点、语言材料和教师自身等因素,设计活动的形式、语境和任务;学生也应参与设计,使课堂活动更能体现自主性。第二阶段,教师主要是组织者和辅导员,负责帮助和指导学生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也是参与者,与学生形成平等关系,创设轻松和真实的交际环境;学生主要是活动的参与者,但也应是组织者和辅导者。第三阶段,教师主要起促进学习的作用,诱发学生参与和学习的欲望,促使学习活动继续下去;学生应该是问题的发现者,他们积极想象、探究和创新,把活动推向更高层次。第四阶段,教师是评价者和观赏者,积极评估学生的活动,鼓励学生持续发展;学生不但是成果的呈现者和报告者,也是活动的评价者和观赏者。学生要逐渐适应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的模式。
四、以“境”为源泉,创设生活情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学习不能是一潭死水,而应该具有大海的浩瀚、天空的宽广。实行课程改革,要增强课程的资源意识。语文课程的资源是丰富的,这个“境”字就是指让语文学科有一个广阔的大环境。知识不是死的,而是活的。语文是工具学科,也是人文学科,不能简单地把语文和其他学科及生活割裂开来,而应该把语文放到生活的大舞台上,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创设情境中有意识地让知识与生活相连,会让学生消除对知识的陌生感,并对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产生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在课内外的学习与运用中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
在教学《斑羚飞渡》这一课时,我开头用蚂蚁在森林大火中的表现(抱成团向外面滚,牺牲最外面的蚂蚁来保全家族)来引起学生的思考:为什么蚂蚁要采用这样牺牲大部分生命的方法呢?有没有别的好方法呢?学生通过思考发现,在那样的状况中根本没有更好的方法,只能以惨烈的牺牲换取仅有的生存,然后引出要学的课文,斑羚在面临灾难的时候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说明动物具有一种集体的生命意识,从而让学生懂得了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蚂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斑羚也并不陌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比较容易进入课文的情境,对这两种动物也会产生深刻的思考,这样就容易达成文章的知识与情感的教学目标。
其实各种情境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很多时候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只要我们把握住以“美”为向导,以“思”为核心,以“动”为途径,以“境”为源泉的原则,就可以在课堂上灵活设置情境,利用情境,并且享受情境了。
情境教学有它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发展中,情境可以很好地补充学生所未涉及到的角落,同时,教师创设的富有感情色彩的情境能使学生容易产生情感的震撼,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习变成一种自在、愉快的情感交流活动,才能得到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
情境创设得好,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氛围,调动起全身的感官去感知课文的内容,并从情感上受到一定的熏陶,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考虑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一、以“美”为向导,创设音画情境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求学之中的少年尤为如此。以“美”为向导,就是从美入手,要显现“美”的教学内容,要选择“美”的教学手段,要运用“美”的教学语言。传统的语文课堂注重知识的传递和积累,而对审美情趣及情感态度方面缺少应有的重视。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通过九年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这语文素养里包含了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所以,适当给学生一个审美平台,会激发出学生发自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完成较高层次的审美过程。
笔者在教学《五柳先生传》时,原本打算配乐配画面,然后教师解说,渲染一下气氛,再将学生引入对此文的学习中。但进了课堂,我灵机一动,临时把课堂导入的形式变换了一下,由学生自己来为音乐和画面配上解说词,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又比如在教学《背影》时给学生播放歌曲《天亮了》,并讲述其背后的感人故事,让音乐引发学生的共鸣,音乐和文学总是相通的,学生既能受到艺术的熏陶,又进一步理解了文章。
音画情境比较适用于审美情感方面比较丰富的文章及思想观念和态度方面作用明显的文章,学生可以在这样的情境中自然地受到熏陶,完成审美和情感的提高。
二、以“思”为核心,创设问题情境
长期以来的学习过程是由教师把被人“已知”、“已会”、“已有”的东西传授给学生。通常的做法是,在教师的训练下一步一步靠近现成的答案,或者学生干脆把教师的答案背下来,再就是按设定的模式反复操练,这样的接受性学习是需要的,但它产生的被动性和强制性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提倡学生质疑和思考的能力,在思考中明白事物的“所以然”比简单重复老师的“然”更重要,也就是所谓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这问题主要指富有启发性、思考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学生的探究活动始于问题,教师首先应将学习的内容设置在问题情境当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之产生疑问,进而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利用自然现象、生产实践、社会生活、学生经验、实验现象、案例分析、故事等来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策略中的情境创设,能使学生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设法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杨修之死》时,我问学生一个问题:“杨修之死是偶然还是必然?”学生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明白像杨修这样性格的人无论如何都难逃被处死的命运,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在教学课文《智取生辰纲》时,同学们开始按照这样的思路问:“杨志的失败是偶然还是必然?”这样两节课上过后,学生开始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人物形象时再不会孤立地就人物论人物,而是把人物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中去分析。
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及逻辑思维比较有效的途径之一。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质疑的能力得到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会得到增强。
三、以“动”为途径,创设互动情境
新课程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课堂上营造互动的情境,可以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氛围,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正达到深层次的交流。第一阶段,教师是设计者,根据学生特点、语言材料和教师自身等因素,设计活动的形式、语境和任务;学生也应参与设计,使课堂活动更能体现自主性。第二阶段,教师主要是组织者和辅导员,负责帮助和指导学生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也是参与者,与学生形成平等关系,创设轻松和真实的交际环境;学生主要是活动的参与者,但也应是组织者和辅导者。第三阶段,教师主要起促进学习的作用,诱发学生参与和学习的欲望,促使学习活动继续下去;学生应该是问题的发现者,他们积极想象、探究和创新,把活动推向更高层次。第四阶段,教师是评价者和观赏者,积极评估学生的活动,鼓励学生持续发展;学生不但是成果的呈现者和报告者,也是活动的评价者和观赏者。学生要逐渐适应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的模式。
四、以“境”为源泉,创设生活情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学习不能是一潭死水,而应该具有大海的浩瀚、天空的宽广。实行课程改革,要增强课程的资源意识。语文课程的资源是丰富的,这个“境”字就是指让语文学科有一个广阔的大环境。知识不是死的,而是活的。语文是工具学科,也是人文学科,不能简单地把语文和其他学科及生活割裂开来,而应该把语文放到生活的大舞台上,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创设情境中有意识地让知识与生活相连,会让学生消除对知识的陌生感,并对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产生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在课内外的学习与运用中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
在教学《斑羚飞渡》这一课时,我开头用蚂蚁在森林大火中的表现(抱成团向外面滚,牺牲最外面的蚂蚁来保全家族)来引起学生的思考:为什么蚂蚁要采用这样牺牲大部分生命的方法呢?有没有别的好方法呢?学生通过思考发现,在那样的状况中根本没有更好的方法,只能以惨烈的牺牲换取仅有的生存,然后引出要学的课文,斑羚在面临灾难的时候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说明动物具有一种集体的生命意识,从而让学生懂得了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蚂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斑羚也并不陌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比较容易进入课文的情境,对这两种动物也会产生深刻的思考,这样就容易达成文章的知识与情感的教学目标。
其实各种情境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很多时候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只要我们把握住以“美”为向导,以“思”为核心,以“动”为途径,以“境”为源泉的原则,就可以在课堂上灵活设置情境,利用情境,并且享受情境了。
情境教学有它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发展中,情境可以很好地补充学生所未涉及到的角落,同时,教师创设的富有感情色彩的情境能使学生容易产生情感的震撼,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习变成一种自在、愉快的情感交流活动,才能得到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