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习作缺乏真情实感是作文教学长期而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孩子来说,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言说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因而,只有健康的人格才会有真实的表达。写出真情实感就是真诚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情感。这包括真实的内容,写的是学生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认识;真切的感受,写的是自己印象深刻的见闻,自己的所思所感,自己真实的情感状态;真诚的话语,用自己的语言说自己想说的话,做到词必己出。怎样才能使学生在习作中说真话,叙真情,抒真情呢?
一、拥抱生活,培养“有情人”
习作是来自心灵的“天籁之音”,习作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地与生活“对话”,拨响心灵的琴弦,点燃情感的火花。
1、体验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较差,由于经常独处,也容易造成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往。因此我们召开家长座谈会,要求父母要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经常和孩子沟通,达到情感交流零距离。同时让家长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让学生体验父母的辛劳。鼓励学生做家庭的小主人,培养自主能力。
2、留心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搜集较典型的写作材料,习作时就“有米可炊”了。如:一天下午,我走进教室时,发现同学们个个汗流浃背,有的拿着书本不停地煽风;有的不时地吐着舌头;有的“呼哧呼哧”地喘气;有的干脆脱了外衣……原来上一节是体育课,体育老师让他们玩接力赛。看到同学们的狼狈镜头,我暗自好笑,随即决定不上新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精彩的一幕,学生表现也前所未有的热情,很快进入了“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境地。
孩子人格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需要教师敏感地发现并充分利用生活中各种教育资源,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发现,去体验,把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在他们心中孕育出诗心、诗情。让孩子成为“有情人”,才能写出“有情文”。
二、呵护童心,流淌“有情文”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些美好的东西悄悄地消逝了。“无忌”的“童言”、说真话的勇气正是学生丢失的极为珍贵的品性。他们过早地开始了遮遮掩掩的生命,过早地学会了将现实生活打折使其变成“艺术生命”,而产生这种状况的根源则是目前颇不宽松的文化语境。
曾经看到报纸上登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平时作文基础很好并多次获奖的学生,由于在一篇题为《我的老师》的作文中如实地写了自己老师的真实相貌——“身体胖”、“单眼皮”而破天荒地得了个不及格,而凡是把教师写得大方的同学都得了高分。教师这样评判学生的作文就如同对着树上的一群小鸟开了一枪,小鸟纷纷飞逃,但逃逸的可能不仅仅是小鸟的形体,还有它们的精神。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讲真话的环境,而能否形成写真话、抒真情的氛围关键在于教师。
1、“班级日志”
我在教室里开辟了“班级日志”专栏,学生亲切地称之为“我班的实话实说”,学生可以随时把自己的“班级日志”粘贴于此。“班级日志”或署名或匿名,文章可长可短,内容其他学生看了以后,可以随时“跟帖”,或就该事发表看法,或对他人的习作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班级日志”是学生“光顾率”最高的地方。这种多重阅读与对话的形式,使作文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大大小激发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如:一位学生在“班级日志”中粘贴了一篇习作《妈妈,请还我压岁钱》,写春节刚过,自己的压岁钱就被妈妈“缴国库”。一石激起千层浪,几天以后,后面就“跟帖”无数——《谁动了我的压岁钱》、《压岁钱风波》、《特殊的压岁钱》……看着学生一篇篇真情流露、充满生命活力的习作,我不由得感慨:只有构建自由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从教师权威与审判的阴影中走出来,让学生的习作真正走向生命的对话,才能使作文焕发出自由的光彩,迸射出个性的光芒。
2、“话题论坛”
我还利用班队课组织“话题论坛”,每次选一个话题,让学生各抒己见,鼓励辩论。交流话题的产生,可以教师从学生的作文中捕捉来的,如“妈妈的唠叨”、“同学间的误会”等;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一些学生关心的社会热门话题,如“上网的利与弊”、“艰苦朴素,我们还需要吗”等;当然,更多的话题由学生自由选择。由于话题从学生中来,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参与对话的热情更高,对话的氛围更浓烈。学生说的有可能并不是最佳的答案,有可能不是社会的主流思潮,但不管是褒是贬,只要是孩子真心的感受,教师都不要随意加以否定,应尽量给予肯定并加引导。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认识世界,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不同的侧面观察、思考。
三、唤醒回忆,“情动而辞发”
写作是生命个体对生命历程的反映,所以习作反映的内容应当内化于学生生命才有意义。首先要引导学生积极回忆与之相关的、感兴趣的、亲身经历过的事,同时,还要唤醒蕴含在学生心中的情感。这种情感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内驱力,使学生在极为兴奋之余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不吐不快,正所谓“情动而辞发”。
有位老师在教学“围绕自己喜欢(讨厌)的事物(人、事、景、物)等写一篇作文”时,一上课不直接出示作文训练题目及要求,而在黑板上板书“情人眼里出西施”,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学生在一片惊诧与疑惑中开始窃窃私语,课堂上顿时有了深厚的探究气氛。接着就问学生是否明白这个句子的意思。他们有的说本义,有的说引申义,于是老师反诘:“因为喜欢,所以他的眼里就会出‘西施’,如果不喜欢呢?”学生齐声回答:“那会出‘东施’”。这时老师见学生情绪已被调动,赶紧过渡切入:“你们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出现‘西施’或‘东施’这类的事物?请说出来听听。”学生记忆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争先恐后地介绍,有最喜欢的小吃,有烦人的同桌,有可恶的卖菜人,有敬爱的老师,还有恼人的生活环境,可爱的小狗等等,课堂气氛热烈而活跃……
我们要让每个孩子在人文关怀的阳光照耀下,在自由、宽容、亲切的氛围中放飞童心,做到写作时“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只听凭此时些的思潮自由奔放,从脑中流到指上,从指上落到笔尖。微笑也好,深秋也好。洒洒落落,自自然然的画到纸上。”(冰心语)
一、拥抱生活,培养“有情人”
习作是来自心灵的“天籁之音”,习作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地与生活“对话”,拨响心灵的琴弦,点燃情感的火花。
1、体验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较差,由于经常独处,也容易造成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往。因此我们召开家长座谈会,要求父母要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经常和孩子沟通,达到情感交流零距离。同时让家长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让学生体验父母的辛劳。鼓励学生做家庭的小主人,培养自主能力。
2、留心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搜集较典型的写作材料,习作时就“有米可炊”了。如:一天下午,我走进教室时,发现同学们个个汗流浃背,有的拿着书本不停地煽风;有的不时地吐着舌头;有的“呼哧呼哧”地喘气;有的干脆脱了外衣……原来上一节是体育课,体育老师让他们玩接力赛。看到同学们的狼狈镜头,我暗自好笑,随即决定不上新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精彩的一幕,学生表现也前所未有的热情,很快进入了“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境地。
孩子人格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需要教师敏感地发现并充分利用生活中各种教育资源,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发现,去体验,把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在他们心中孕育出诗心、诗情。让孩子成为“有情人”,才能写出“有情文”。
二、呵护童心,流淌“有情文”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些美好的东西悄悄地消逝了。“无忌”的“童言”、说真话的勇气正是学生丢失的极为珍贵的品性。他们过早地开始了遮遮掩掩的生命,过早地学会了将现实生活打折使其变成“艺术生命”,而产生这种状况的根源则是目前颇不宽松的文化语境。
曾经看到报纸上登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平时作文基础很好并多次获奖的学生,由于在一篇题为《我的老师》的作文中如实地写了自己老师的真实相貌——“身体胖”、“单眼皮”而破天荒地得了个不及格,而凡是把教师写得大方的同学都得了高分。教师这样评判学生的作文就如同对着树上的一群小鸟开了一枪,小鸟纷纷飞逃,但逃逸的可能不仅仅是小鸟的形体,还有它们的精神。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讲真话的环境,而能否形成写真话、抒真情的氛围关键在于教师。
1、“班级日志”
我在教室里开辟了“班级日志”专栏,学生亲切地称之为“我班的实话实说”,学生可以随时把自己的“班级日志”粘贴于此。“班级日志”或署名或匿名,文章可长可短,内容其他学生看了以后,可以随时“跟帖”,或就该事发表看法,或对他人的习作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班级日志”是学生“光顾率”最高的地方。这种多重阅读与对话的形式,使作文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大大小激发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如:一位学生在“班级日志”中粘贴了一篇习作《妈妈,请还我压岁钱》,写春节刚过,自己的压岁钱就被妈妈“缴国库”。一石激起千层浪,几天以后,后面就“跟帖”无数——《谁动了我的压岁钱》、《压岁钱风波》、《特殊的压岁钱》……看着学生一篇篇真情流露、充满生命活力的习作,我不由得感慨:只有构建自由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从教师权威与审判的阴影中走出来,让学生的习作真正走向生命的对话,才能使作文焕发出自由的光彩,迸射出个性的光芒。
2、“话题论坛”
我还利用班队课组织“话题论坛”,每次选一个话题,让学生各抒己见,鼓励辩论。交流话题的产生,可以教师从学生的作文中捕捉来的,如“妈妈的唠叨”、“同学间的误会”等;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一些学生关心的社会热门话题,如“上网的利与弊”、“艰苦朴素,我们还需要吗”等;当然,更多的话题由学生自由选择。由于话题从学生中来,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参与对话的热情更高,对话的氛围更浓烈。学生说的有可能并不是最佳的答案,有可能不是社会的主流思潮,但不管是褒是贬,只要是孩子真心的感受,教师都不要随意加以否定,应尽量给予肯定并加引导。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认识世界,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不同的侧面观察、思考。
三、唤醒回忆,“情动而辞发”
写作是生命个体对生命历程的反映,所以习作反映的内容应当内化于学生生命才有意义。首先要引导学生积极回忆与之相关的、感兴趣的、亲身经历过的事,同时,还要唤醒蕴含在学生心中的情感。这种情感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内驱力,使学生在极为兴奋之余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不吐不快,正所谓“情动而辞发”。
有位老师在教学“围绕自己喜欢(讨厌)的事物(人、事、景、物)等写一篇作文”时,一上课不直接出示作文训练题目及要求,而在黑板上板书“情人眼里出西施”,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学生在一片惊诧与疑惑中开始窃窃私语,课堂上顿时有了深厚的探究气氛。接着就问学生是否明白这个句子的意思。他们有的说本义,有的说引申义,于是老师反诘:“因为喜欢,所以他的眼里就会出‘西施’,如果不喜欢呢?”学生齐声回答:“那会出‘东施’”。这时老师见学生情绪已被调动,赶紧过渡切入:“你们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出现‘西施’或‘东施’这类的事物?请说出来听听。”学生记忆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争先恐后地介绍,有最喜欢的小吃,有烦人的同桌,有可恶的卖菜人,有敬爱的老师,还有恼人的生活环境,可爱的小狗等等,课堂气氛热烈而活跃……
我们要让每个孩子在人文关怀的阳光照耀下,在自由、宽容、亲切的氛围中放飞童心,做到写作时“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只听凭此时些的思潮自由奔放,从脑中流到指上,从指上落到笔尖。微笑也好,深秋也好。洒洒落落,自自然然的画到纸上。”(冰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