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更是学生获取知识、开拓思维、培养能力的重要场所。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讲究效率,美术教学亦是如此。这里就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谈一些体会。
一、在情境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从从事中学美术教学工作来,美术教学研讨课也听了不少,但我总有这样一种感觉:越是低年级的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就越高,争取成功的愿望和表现的欲望也越强烈。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每当教师布置完作业,并强调“谁先按要求完成作业,谁的作品就可以贴在展示板上,并获得教师和同学们评奖的机会”时,你会发现全班学生会争先恐后地抓紧时间绘制作品,不管水平高还是水平低,第一个将作品贴在展示扳上的学生总是最得意的。这样的现象在高年级学生身上就很难看到了。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热烈的。反之,学习没有兴趣,学习将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课堂教学也就缺乏生气,变得机械沉闷。那么一名普通教师如何根据高中学生心理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实物展示
上剪纸课时,我会向学生展示收集到的一些精美剪纸作品,同时还会向学生展示快速剪剪纸的技能,这样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调动起来。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上第七课《古代陵墓雕塑》中,我选用视频文件调用了一段介绍秦始皇陵的录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
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罗杰斯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由此看来,美术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就得营造一个自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毫无拘束、宽松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创造性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有良好的愿望,充满乐观与具备耐心外,还要采取一些有助于营造宽松氛围的措施。比如,态度和蔼、可亲,能平易近人,语言幽默、风趣能感染人,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个性特点,不随意否定学生的言行,或者选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神话传说、画家的生平事迹以及精美图片来感染学生,以期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言传身教,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一直强调“在做中学”。就是说要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出真知。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会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出发点和归宿来指导学生。只习惯于将理论、拿范画给学生看,要求学生这样画那样画,而自己不动手示范的“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达到课堂学习目标。
如同游泳一样,在陆地上只讲这样游、那样游,说得条条是道,而不到水里去做给学生看,光凭一些道理让学生跳到水里,准会淹死。美术教学也同样如此,只“言谈”而不“身教”只是空谈。在教中国画时,我先作示范,从润笔、着色、用水、点墨、行笔让学生初步掌握工具的性能,作画的技巧。接着让学生自己作画,到反复尝试,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实施“言传身教”还应该要求教师注意以下几点:
1.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学生在完成美术作业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诸如构图、造型、比例、涂色等,教师一旦发现学生作画过程中出现问题,应及时向学生指出,并动手帮助学生修改画,讲清修改的意见。尤其是发现了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场给全体学生指出,讲评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且“身教”,示范给学生看。这样可以使学生都能得到及时地纠正,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问题。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习惯于“依葫芦画瓢”,这样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我认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对同一事物的感知认识是不同的,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和艺术表现,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2.直接交流,沟通感情
在“言传身教”的同时还要想方设法与学生取得感情上的沟通,经常修改作业是教师与学生取得直接交流沟通感情的好机会。在修改作业的过程中,发现优秀的作业,教师可给予充分地肯定,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将受到鼓舞。发现较差的作业,教师可给予耐心指正,哪怕是一句鼓励的话,一道信任的目光,都会使学生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四、要多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實践证明:学生的成功源于学生的信心,学生信心的形成往往源于教师的鼓励。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鼓励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每一幅习作,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力求达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
鼓励审美个性,即是鼓励学生不仅仅能学会欣赏艺术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2.鼓励主动观察,提高动手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是思维的先导。它又是视觉艺术最基本的活动,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起点。面对中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觉处在好奇心、好胜心强的阶段,在直观感受中让他们获得艺术美的享受,激发起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产生自己动手的愿望。教学彩画、中国画时,从初次作画到反复尝试,从润笔、着色、用水、点墨、行笔的体验中逐步掌握工具的性能,作画技巧,感受到成功,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3.鼓励艺术表现,激发艺术创造
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最高目标。长期的“照葫芦画瓢”不但破坏了学生感知认识,而且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展。因此,对学生的艺术创造想象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缺乏个性与活力。
我们作为教师,应该以十分喜悦的心理和宽容的胸怀,发现和抓住学生的睿智,鼓励学生,启发学生,调动更多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以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机智,创设心灵自由、信息饱满的教学境界,实现陶冶性情,提高能力,增强素质。
参考文献:
[1]美术大观.
[2]中国一绝.
[3]上海大观.
[4]有效课堂教学探索.
[5]教苑走笔.
一、在情境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从从事中学美术教学工作来,美术教学研讨课也听了不少,但我总有这样一种感觉:越是低年级的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就越高,争取成功的愿望和表现的欲望也越强烈。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每当教师布置完作业,并强调“谁先按要求完成作业,谁的作品就可以贴在展示板上,并获得教师和同学们评奖的机会”时,你会发现全班学生会争先恐后地抓紧时间绘制作品,不管水平高还是水平低,第一个将作品贴在展示扳上的学生总是最得意的。这样的现象在高年级学生身上就很难看到了。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热烈的。反之,学习没有兴趣,学习将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课堂教学也就缺乏生气,变得机械沉闷。那么一名普通教师如何根据高中学生心理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实物展示
上剪纸课时,我会向学生展示收集到的一些精美剪纸作品,同时还会向学生展示快速剪剪纸的技能,这样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调动起来。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上第七课《古代陵墓雕塑》中,我选用视频文件调用了一段介绍秦始皇陵的录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
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罗杰斯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由此看来,美术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就得营造一个自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毫无拘束、宽松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创造性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有良好的愿望,充满乐观与具备耐心外,还要采取一些有助于营造宽松氛围的措施。比如,态度和蔼、可亲,能平易近人,语言幽默、风趣能感染人,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个性特点,不随意否定学生的言行,或者选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神话传说、画家的生平事迹以及精美图片来感染学生,以期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言传身教,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一直强调“在做中学”。就是说要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出真知。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会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出发点和归宿来指导学生。只习惯于将理论、拿范画给学生看,要求学生这样画那样画,而自己不动手示范的“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达到课堂学习目标。
如同游泳一样,在陆地上只讲这样游、那样游,说得条条是道,而不到水里去做给学生看,光凭一些道理让学生跳到水里,准会淹死。美术教学也同样如此,只“言谈”而不“身教”只是空谈。在教中国画时,我先作示范,从润笔、着色、用水、点墨、行笔让学生初步掌握工具的性能,作画的技巧。接着让学生自己作画,到反复尝试,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实施“言传身教”还应该要求教师注意以下几点:
1.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学生在完成美术作业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诸如构图、造型、比例、涂色等,教师一旦发现学生作画过程中出现问题,应及时向学生指出,并动手帮助学生修改画,讲清修改的意见。尤其是发现了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场给全体学生指出,讲评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且“身教”,示范给学生看。这样可以使学生都能得到及时地纠正,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问题。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习惯于“依葫芦画瓢”,这样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我认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对同一事物的感知认识是不同的,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和艺术表现,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2.直接交流,沟通感情
在“言传身教”的同时还要想方设法与学生取得感情上的沟通,经常修改作业是教师与学生取得直接交流沟通感情的好机会。在修改作业的过程中,发现优秀的作业,教师可给予充分地肯定,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将受到鼓舞。发现较差的作业,教师可给予耐心指正,哪怕是一句鼓励的话,一道信任的目光,都会使学生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四、要多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實践证明:学生的成功源于学生的信心,学生信心的形成往往源于教师的鼓励。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鼓励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每一幅习作,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力求达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
鼓励审美个性,即是鼓励学生不仅仅能学会欣赏艺术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2.鼓励主动观察,提高动手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是思维的先导。它又是视觉艺术最基本的活动,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起点。面对中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觉处在好奇心、好胜心强的阶段,在直观感受中让他们获得艺术美的享受,激发起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产生自己动手的愿望。教学彩画、中国画时,从初次作画到反复尝试,从润笔、着色、用水、点墨、行笔的体验中逐步掌握工具的性能,作画技巧,感受到成功,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3.鼓励艺术表现,激发艺术创造
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最高目标。长期的“照葫芦画瓢”不但破坏了学生感知认识,而且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展。因此,对学生的艺术创造想象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缺乏个性与活力。
我们作为教师,应该以十分喜悦的心理和宽容的胸怀,发现和抓住学生的睿智,鼓励学生,启发学生,调动更多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以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机智,创设心灵自由、信息饱满的教学境界,实现陶冶性情,提高能力,增强素质。
参考文献:
[1]美术大观.
[2]中国一绝.
[3]上海大观.
[4]有效课堂教学探索.
[5]教苑走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