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典名著是优秀的文学积淀,是优质的精神食粮,是人类社会基本价值的携带者。一部著作之所以能流传下来,必有其特殊价值。名著中的审美意义、价值判断均可对中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读两三本名著"的要求,就是希望我们语文教师对名著阅读的意义有足够的认识,让名著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产生学生共鸣的作用。
“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着。”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7—9一年级(初中阶段)学生提出的明确要求。相应地,在近年的中考语文考试中,也出现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名着试题。
同学们都喜欢阅读名着,也都想在中考语文中拿下名着试题得分,但由于平时没有掌握阅读名着的正确方法,因此不少同学的得分并不理想。那么,什么才是正确阅读名着的方法呢?
根据各地中考名着题的不同设计,笔者总结出如下方法:
一、平时多多积累名言警旬,用的时候才能如鱼得水
名着中都有不少名言警句,记住这些名言警句,不仅利于解答试题,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着《安娜?卡列尼娜》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又如我国四大名着中每一章回的回目,均用对偶句的形式列出,提纲挈领地概括出每一回的内容,记住它们,就记住了章节的主要内容。还有一些名着对人物有高度概括的评语,也应注意积累,如“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就是《红楼梦》中评论王熙凤在贾府悲惨下场的诗句。
二、理清故事情节,复述培养多种能力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同学们之所以爱读名着,就是因为那里面的故事情节生动有味,吸引人的眼球。由于不少名着都是长篇巨制,故事情节复杂多变,再加作者创作手法的不同,所以只有理清故事情节,才能把握全篇。如长篇小说《水浒传》,总的故事情节是写以一百零八将为首的英雄好汉们是如何被残酷的社会现实逼上梁山走造反这条路的,但在每一回里,又根据各自情况的不同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九年級《语文》上册人选的《智取生辰纲》,就是节选该书的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里的“智取”就是故事的主要情节。根据中考名着题的特点,还需要同学们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故事情节。
无论是为加深对故事的理解进行的复述,还是为了“考试”而进行的复述练习,教师都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体裁、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复述方式,可以口头复述,可以书面复述;可以复述给教师听,复述给学生听,也可以复述给自己听。
学生在复述过程中可以联想文章中的标题、图片、段首句、段尾句,或者高频词汇把整个文章串起来。再复述过程中,学生还要注意给自己限定时间,尽量把要复述的内容在规定时间内复述完,经常这样锻炼,既有速度又有效率。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大胆写,从而在复述的过程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完善自己,提高学习效率。
三、分析人物性格,是故事再现的关键
名着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我们为什么能够区分出他们呢?因为每一人物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特征。一部《三国演义》,光主要人物就有一百多位,但一说到足智多谋为蜀汉鞠躬尽瘁的军师,我们就知道此人是诸葛亮;一提及“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权臣,我们就知道是曹操。人物性格不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就不尽相同。《水浒传》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红楼梦》中刘姥姥“见笑”大观园,都是人物的性格使然。
另外,有的文学名着还就人物的性格配有相应的外号,最好也能记住,这对分析人物性格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如“黑旋风”是《水浒传》中李逵的外号,由此可以看出他“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性格特点;“凤辣子”是《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绰号,由此可以看出他性格泼辣的特点。
四、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在阅读名着之前,对作者的有关情况应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状况等),这将有助于你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如阅读《红楼梦》,应对曹雪芹的身世有所了解;阅读《聊斋志异》,你要了解蒲松龄的身世遭际;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要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
平经历。有的同学在答名着题时,连作者都想不起来,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这些都是对作者生平经历不甚了解的缘故。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读两三本名著"的要求,就是希望我们语文教师对名著阅读的意义有足够的认识,让名著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产生学生共鸣的作用。
“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着。”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7—9一年级(初中阶段)学生提出的明确要求。相应地,在近年的中考语文考试中,也出现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名着试题。
同学们都喜欢阅读名着,也都想在中考语文中拿下名着试题得分,但由于平时没有掌握阅读名着的正确方法,因此不少同学的得分并不理想。那么,什么才是正确阅读名着的方法呢?
根据各地中考名着题的不同设计,笔者总结出如下方法:
一、平时多多积累名言警旬,用的时候才能如鱼得水
名着中都有不少名言警句,记住这些名言警句,不仅利于解答试题,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着《安娜?卡列尼娜》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又如我国四大名着中每一章回的回目,均用对偶句的形式列出,提纲挈领地概括出每一回的内容,记住它们,就记住了章节的主要内容。还有一些名着对人物有高度概括的评语,也应注意积累,如“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就是《红楼梦》中评论王熙凤在贾府悲惨下场的诗句。
二、理清故事情节,复述培养多种能力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同学们之所以爱读名着,就是因为那里面的故事情节生动有味,吸引人的眼球。由于不少名着都是长篇巨制,故事情节复杂多变,再加作者创作手法的不同,所以只有理清故事情节,才能把握全篇。如长篇小说《水浒传》,总的故事情节是写以一百零八将为首的英雄好汉们是如何被残酷的社会现实逼上梁山走造反这条路的,但在每一回里,又根据各自情况的不同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九年級《语文》上册人选的《智取生辰纲》,就是节选该书的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里的“智取”就是故事的主要情节。根据中考名着题的特点,还需要同学们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故事情节。
无论是为加深对故事的理解进行的复述,还是为了“考试”而进行的复述练习,教师都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体裁、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复述方式,可以口头复述,可以书面复述;可以复述给教师听,复述给学生听,也可以复述给自己听。
学生在复述过程中可以联想文章中的标题、图片、段首句、段尾句,或者高频词汇把整个文章串起来。再复述过程中,学生还要注意给自己限定时间,尽量把要复述的内容在规定时间内复述完,经常这样锻炼,既有速度又有效率。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大胆写,从而在复述的过程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完善自己,提高学习效率。
三、分析人物性格,是故事再现的关键
名着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我们为什么能够区分出他们呢?因为每一人物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特征。一部《三国演义》,光主要人物就有一百多位,但一说到足智多谋为蜀汉鞠躬尽瘁的军师,我们就知道此人是诸葛亮;一提及“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权臣,我们就知道是曹操。人物性格不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就不尽相同。《水浒传》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红楼梦》中刘姥姥“见笑”大观园,都是人物的性格使然。
另外,有的文学名着还就人物的性格配有相应的外号,最好也能记住,这对分析人物性格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如“黑旋风”是《水浒传》中李逵的外号,由此可以看出他“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性格特点;“凤辣子”是《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绰号,由此可以看出他性格泼辣的特点。
四、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在阅读名着之前,对作者的有关情况应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状况等),这将有助于你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如阅读《红楼梦》,应对曹雪芹的身世有所了解;阅读《聊斋志异》,你要了解蒲松龄的身世遭际;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要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
平经历。有的同学在答名着题时,连作者都想不起来,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这些都是对作者生平经历不甚了解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