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证候演变及用药规律.方法 基于590例T2DM患者3861诊次电子病历数据,提取患者就诊时间、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证候诊断、中药处方和中药剂量数据建立数据库,利用复杂网络社团发现算法和桑基图对早、中、晚期患者的证候演变特点及药物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 早期T2DM患者证候主要表现为热证和血瘀证,中期主要为热证、阴虚、气虚和血瘀证,而晚期病位主要在肾,主要证候表现为阳虚、血瘀以及气虚证.出现明显证候分期转化集中在前6诊次(平均76.37天);55%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分期未发生
【机 构】
: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100700;深圳市中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数据中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证候演变及用药规律.方法 基于590例T2DM患者3861诊次电子病历数据,提取患者就诊时间、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证候诊断、中药处方和中药剂量数据建立数据库,利用复杂网络社团发现算法和桑基图对早、中、晚期患者的证候演变特点及药物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 早期T2DM患者证候主要表现为热证和血瘀证,中期主要为热证、阴虚、气虚和血瘀证,而晚期病位主要在肾,主要证候表现为阳虚、血瘀以及气虚证.出现明显证候分期转化集中在前6诊次(平均76.37天);55%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分期未发生改变;发生证候分期转化的患者中,早、中期患者分别在平均38.85天、76.37天时证候转化率最高,为15.23%、7.09%.在不同证候分期下发生证候转化和未转化的7类患者中,首诊为早期的证候未转化患者群与证候转化患者群用药相似度较高,均以黄连(平均剂量分别为29 g和24 g,以下均为平均剂量)为核心中药,黄连与黄芩(12g)、大黄(8g)、干姜(9g)、半夏(12g)连接最紧密.证候转化患者新增以黄芪(26 g)为主药的中药社团.首诊为中期的证候未转化患者以黄连(26 g)为首要核心中药,各社团间的中药节点连接紧密.首诊为中期的证候转变患者用药与前者相比增加了水蛭(6g)、鸡血藤(24 g)、桂枝(15 g).首诊为晚期的证候未转变患者用药与早、中期患者用药差别很大,晚期患者以黄芪(39g)为首要核心中药,黄芪与桂枝(15g)、鸡血藤(25g)、水蛭(10g)、当归(14g)、白芍(16g)连接紧密.结论 T2DM的证候整体呈由实到虚的演变,早期证候以热证为主,中期证候以热证兼有气虚证或阴虚证为主,而晚期证候多为气、血、阴、阳、精虚证,血瘀证贯穿T2DM全程;血瘀可能是导致T2DM中期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的主要因素;病情稳定的患者用药中,早、中期患者以黄连的核心配伍用药为主,而晚期患者则以黄芪的核心配伍用药为主,活血化瘀类中药的使用比例随着病情加重逐渐增大.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大黄水煎液联合美托洛尔对冠心病心绞痛病人血管内皮糖萼(GCX)损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4月—2019年8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黄水煎液治疗,治疗周期为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GCX损伤标志物、血管调节因子、细胞黏附因子、血脂水平变化情况;利用测流暗影成像技术测定病人舌下GCX厚度变化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明显减
2020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增加了古代经典名方注册单独分类和人用经验评价证据,并建立了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临床试验“三结合”的审评证据体系.清肺排毒颗粒按照中药注册分类3.2类路径和“三结合”审评证据体系要求进行了具体实践,并于2021年3月2日获批上市.从行政文件、药品信息及概要,药学及药理毒理研究,临床研究三部分分析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新药申报特点,梳理“三结合”在申报资料中的具体体现,并对清肺排毒颗粒上市这一具体实践进行论述,旨在为古代经典名方中药新药研发提供可行策略和参考模式.
在不同历史时期,北京市实施了低收入农户增收和乡村振兴两个重大战略.“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在低收入农户增收工作中重点开展了“六个一批”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十四五”期间,乡村振兴成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因此,低收入农户增收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成为新的命题.通过对低收入农户增收和乡村振兴之间逻辑关系的深入剖析可以发现,经济增长观和综合发展观是二者的不同理论根基,而农民家庭生计资本的均衡发展和对环境抵御能力的增强是二者的共同核心所在.因此,立足生计资本框架,梳理并建立产业、生态、文化、人才和组织等方面的资源
目的 观察微波联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在山西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治疗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人1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9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微波联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面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8%,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9%,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面神经功能评分
总结李士懋教授从湿热论治中风的临证经验.认为中风多与各种因素导致的脾胃湿热内蕴有关,提出从脾胃湿热内蕴论治中风的观点.脾胃湿热内蕴为中风的常见始动因素,湿热内蕴、脉络阻滞、肝风内动为湿热中风的主要病机,并且脾胃湿热常贯穿于中风病程的始终.在辨证诊治中强调化痰、解表、补虚,临证选用“薛氏4号方”化裁治疗湿热中风效果显著.
目的 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微管连接蛋白、免疫炎性因子与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联合卡维地洛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舒张期平均能量损耗(EL-ave)等左室舒张功能指标,血清AngⅡ、微管连接蛋白水平、细胞间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