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民俗学意识表达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le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珍宝,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文学艺术的一种独特起源。现当代文学中有很多作品中都体现了浓浓的民俗风情,这些作品中有其独特的文学审美价值,是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一种艺术创作和文学形态。文学的发展和民俗息息相关,本文主要分析了民俗和文学之间的关系以及民俗学意识在现当代文学中的渗透,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民俗学意识;表达
  【分类号】I206.7
  一、民俗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在文学界有很多关于文学起源的说法,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文学的发生与民俗产生是密不可分的。文学与民俗密不可分,它们是一种相依相存、互相融合的关系。学术界虽然观点不一,但无论秉持怎样的主张,文学界对民俗活动是文学起源的土壤这一点是十分认可的。从原始社会开始,我们的祖先就不断在创造,他们出于本能的对宇宙的畏惧、敬仰,也在历史车轮滚动中创造了丰富的鬼神文化,并由此出现了宗教活动,宗教活动是最基本的民俗活动和文学活动[1]。《周易》的出现,就是最早民俗与艺术交融的作品与载体。可以说原始初民的宗教活动其实就是一种文学活动。
  文学工作者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常常取材于各种民俗活动,并在其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创造出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因此几乎可以断言,民俗与文学是二者合一、相生相伴的。民俗作为文学的中介和渊源,可以说,文学和民俗是相互交融、渗透的,没有民俗这片土壤,文学也就得不到蓬勃的发展,反之,没有文学,民俗也很难得到继承和发扬。它们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依存。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的文化革命时代。20 世纪初正是科学的发展与现代工业的崛起之时,“自然”与“现代”“科学”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局面,这也促使文学创作者们将创作目标定位在民俗生活,将民俗艺术融入创作之中[2]。民俗作为民众的一种生活文化,它讲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文学创作者对民俗的肯定认可以及选取,极大地促进了民俗学的文学艺术创新、发扬,文学作品也通过民俗学展现了其艺术价值。
  二、民俗学意识在现当代文学中的渗透
  民俗作为一种集体文化,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除自然环境和文明发展之外,民俗不屈服于权威的人或者事物。因此几乎可以断言民俗是客观存在的,它具有绝对性和永存性。在某个群体中生活的所有人,都将接受到民俗活动、民俗文化的洗礼,并且但凡人,在自然环境中就必须遵守一定的民俗习惯和行为模式。尤其是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人们开始觉醒,在文学工作者的创作意识中也自觉渗透了民俗学艺术,正是因为民俗学艺术的渗透,文学作品才算真正融入底层,被广大读者所认可。沈从文、废名等京派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中所富有的民俗学艺术和内涵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作品中对于乡风民俗的描写,在有意挖掘民俗文化的同时,更对乡风民俗寄予深刻内涵。
  比如说沈从文先生在他的《边城》里面描绘了一幅幅诗情画意的画卷: 乡村的自然风光、淳朴的风土人情等等。青山绿水,小桥古塔,在我们看到民风民俗文化底蕴的同时,对比都市工业文明的喧嚣,从文学民俗学视角也看到了沈从文先生致力构建的精神家园以及深邃幽远而宁静淡泊的乡土意境。独特的民俗文化通过文学作品得以展示,同时独特的民俗学艺术和内涵也得以呈现。
  此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民族与民族、种族与种族之间的冲突,从表象来观察似乎只是生存于自然环境中一些偶然的生活事件的触碰导致的,而我们究其根本,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行为范式等因素影响的必然事件。[3]在我国现当代众多文学作品中,这种文化民俗冲突也是十分常见的。巴金先生创作的《家》《春》《秋》等,其内容不乏对中国传统的“宗族本位文化”和个性解放矛盾的描写。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
  (一) 文学作品的民俗文化背景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至今,涌现了不少文学思潮,但是不论是寻根文学思潮、乡土文学思潮,还是其他的文学主张,其本质都是对文学民俗化的追求、对生活深层文化背景的认可、对民俗乡风是文学作品的培育基础的认可。
  (二) 人物塑造中的民俗学艺术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民族集体文化,它体现了不同民族不同的心理性格特征,以及民族集体思维模式。因此现当代文学中但凡出现对人物的塑造,不可避免地要对人物进行民俗化定位。文学创作者只有对人物形象民俗化,才能更好地把握在历史角度上的人物特征,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和透析。比如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中的华小栓得了肺结核,当时社会环境、制度、医学条件导致华老栓愚昧地用人血馒头替儿子治病,通过对陋俗的描写,鲜明地刻画了旧中国民众的麻木心理和典型看客本质,反衬出时代背景下人物的悲惨与孤独。
  (三) 审美意境的民俗化构成
  优秀的民俗化作品,抓住了民俗的形、神特点,便达到了民俗艺术最佳的审美意境。审美意境的民俗化构成,首先是民俗环境和人的民俗化行为的和谐统一。鲁迅先生的《阿 Q 正传》就是很好的例子。阿 Q软弱无知、封建固执的性格是后天的环境所形成的,他的生活环境是偏僻愚昧、思想封建的未庄,阿 Q 无力从行动上改变贫穷困苦的命运,他在无望中创造了所谓的精神疗法。此外,对反抗的懵懂和无知也是阿Q 悲剧人物形象的必然结果。此外,就是通过描写民俗寄托情感的审美意境。莫言,中国首位也是唯一一位诺贝尔文学获奖者,他是中国当代文坛闪耀的巨星,他的很多作品民俗学色彩就十分浓厚,不仅蕴含着一种精神,而且还有一种无形的号召力量,那就是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所带来的思想的传承,可以说,民俗化也是一种文化意识,是一种民族的心理状态。
  结语:
  民俗学在文学中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文学创作者应该意识到民俗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性,将民俗学融入到现代文学创作中,并将其带到全世界,让世界人们都能够感受到中国民俗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黄永林. 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学科归属及地位的历史与现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4:100-106.
  [2]周水涛,江胜清. 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5:80-88.
  [3]王万顺. 民间立场的审美表达和多维呈现——中国现当代文学“民间文化理论”的基本构建[J]. 人文杂志,2012,03:103-109.
其他文献
【摘要】经典的阅读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水平的重要的实践活动以及学习方法,也是提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内涵、修养的重要方法。有效阅读可以让学生经历一次精神上的冲洗,并明白语文所带来的宝贵的财产。本文现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经典阅读的有效性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经典阅读 存在的问题 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得到了快速发展,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应
【摘要】从教高中英语十年,英语学困生一直是我十分关心的对象,根据《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在书面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我首先分析了高中英语学困生存在的问题,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三个方面提出提高高中英语学困生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英语 学困生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68-01  一、高中英语学困生写
介绍在压力机生产过程中采取的质量控制措施。由于对加工装配质量进行很好的控制,保证了现场安装时不出现大的质量问题。
通过实地采样,在室内分析研究了三峡库区两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紫色土在低磷浓度下的磷吸附等温曲线、动力学特性和热力学参数,比较了不同利用类型紫色土磷吸附特征的差别。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