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新课程改革注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上出色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构建高效课堂呢?文章对此问题作了探讨。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高效课堂 构建
新课程改革注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高效课堂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完成教学目标的效率高、效果好,取得优良社会效益的课堂。思想品德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健康成长。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靠单纯的说教或者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是不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主动性的,也不能完成课堂教学任务。那么,如何打造思想品德课的高效课堂呢?
一、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课前预习
预习不止是把书本看看,还要思考一些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思想品德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提高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学内容要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展开。教师要在课前做足功课,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单》课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2.课堂学习
思想品德课堂应该是既活泼轻松又严谨高效的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环节中:时政播报、自主学习、课堂合作、反馈达标、课堂延伸等。在每一个课堂环节中,学生都应该成为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分享者。在学生学习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困难时,教师精辟的解释会让学生豁然开朗。
3.学习评价
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评价和其他学科有区别,既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更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教师要时刻关注的。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精心选取相关的新闻材料、歌曲、动画、视频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動中。例如:我在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课《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中的“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时,播放神九成功发射的视频,新颖的事件、震撼的画面,带领学生进入了探索新知的学习活动中。
三、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放下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架子,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点,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握住课堂教学的节奏,做到有张有弛;找寻到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方法;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注重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
四、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话题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现实生活话题,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学资源,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使学生从中感悟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思想品德课的价值。例如在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我让学生调查本村、本社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然后写出调查报告,在课堂上演讲。通过这些活动,很多同学养成了关心国内外大事、积极思考的好习惯,有一种主人翁的感觉。从而有更多的学生乐学这门课。
五、改变观念,关注教与学的过程
新课程要求学生全员、全程和全身心地参与教与学活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之中,对学习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具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其次,课堂上要善于换位思考,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例如:教学“实现理想的途径”时,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相关内容,然后告诉老师实现理想的步骤。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写,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以后在阅读教材时能够读中有思,思中有读。另外,在课堂上还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总之,在思想品德教学工作中,只要教师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就一定会让课堂变得高效,让学生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5.
[2]张刘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高效课堂 构建
新课程改革注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高效课堂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完成教学目标的效率高、效果好,取得优良社会效益的课堂。思想品德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健康成长。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靠单纯的说教或者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是不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主动性的,也不能完成课堂教学任务。那么,如何打造思想品德课的高效课堂呢?
一、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课前预习
预习不止是把书本看看,还要思考一些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思想品德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提高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学内容要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展开。教师要在课前做足功课,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单》课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2.课堂学习
思想品德课堂应该是既活泼轻松又严谨高效的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环节中:时政播报、自主学习、课堂合作、反馈达标、课堂延伸等。在每一个课堂环节中,学生都应该成为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分享者。在学生学习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困难时,教师精辟的解释会让学生豁然开朗。
3.学习评价
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评价和其他学科有区别,既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更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教师要时刻关注的。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精心选取相关的新闻材料、歌曲、动画、视频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動中。例如:我在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课《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中的“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时,播放神九成功发射的视频,新颖的事件、震撼的画面,带领学生进入了探索新知的学习活动中。
三、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放下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架子,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点,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握住课堂教学的节奏,做到有张有弛;找寻到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方法;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注重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
四、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话题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现实生活话题,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学资源,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使学生从中感悟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思想品德课的价值。例如在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我让学生调查本村、本社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然后写出调查报告,在课堂上演讲。通过这些活动,很多同学养成了关心国内外大事、积极思考的好习惯,有一种主人翁的感觉。从而有更多的学生乐学这门课。
五、改变观念,关注教与学的过程
新课程要求学生全员、全程和全身心地参与教与学活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之中,对学习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具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其次,课堂上要善于换位思考,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例如:教学“实现理想的途径”时,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相关内容,然后告诉老师实现理想的步骤。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写,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以后在阅读教材时能够读中有思,思中有读。另外,在课堂上还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总之,在思想品德教学工作中,只要教师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就一定会让课堂变得高效,让学生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5.
[2]张刘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