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抗震全记录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zheyy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30日清晨,雅安芦山,阴天,云层很厚。站在县城的东门大桥上,往桥东看是县汽车站,楼顶大钟定格在8时02分——时钟在“4·20”地震的瞬间停摆了。但时间没有停留,眨眼间,10个昼夜已经过去了,车站外重新排起长队,去成都的车刚走,去雅安的车还未进站,县城的交通枢纽看起来恢复了宁静。唯一特别的是,一支背上写着“中国救援”4个大字的红衣小分队从桥边走过,人们行注目礼,久久凝视红色背影,直至看不见。那是淳朴的、真切感激的目光。
  同一天清晨,北京中南海,晴天,风有点大。在一间办公室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忙碌程度,丝毫不亚于他在芦山震区的24小时。回京9天,抗震救灾仍是他手头最紧张的工作之一。四川省、地震局、气象局、卫生计生委、交通部、民政部……方方面面的信息涌向他的案头;安排灾区群众生活、防范次生灾害、修复基础设施、编制灾后重建规划……林林总总的决策又从他的案头传出去。
  一位地震一线记者做了粗略统计:地震发生10天来,李克强救灾的新闻最多只占10%;其余90%的救灾报道中,不见总理,只见百姓;没有重要指示,只有救援行动。“但人人都清楚,镜头外必须站着一位冷静统筹的总指挥,才会有这样一场高效、有序的大救援。”
  飞机上,他布置任务:救人第一
  让时间回到10天前。4月20日,8点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
  地动山摇,骤然打破周六的静谧安详。“整个中国一跃而起”,共和国总理迅速行动。上午,中南海一间会议室,国务院召开抗震救灾紧急会议,芦山震情的视频信号接入会场,来自各部门的灾情信息和救援动态不断汇总而至,一项项任务开始部署。
  13点10分,李克强的专机在北京东郊机场跑道上开始滑行。挤在后舱的记者打开随行人员名单,数了数上面的国务院各部委负责人,“很多,发改委主任、国土资源部部长、地震局局长、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几乎所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都到齐了。而且,总理还带了一批救援人员。由于人数太多,已经准备了第二架飞机,确保救援人员和专机一同到达。”
  此刻,在前舱,李克强打开了一张灾区地图,地图铺满了他面前的桌板:“现在我们救援是第一位,尽早赶到那儿,尽早在黄金时间把埋在废墟里的伤员救出来,这是关键。”从这一刻起,“救人”成了李克强心目中的核心词汇。
  13点15分,专机起飞。两个多小时的航程里,前舱的现场会一直在进行。有了紧急情况,李克强用专机上的专用电话指挥地面救灾人员。15点55分,专机降落在离雅安最近的邛崃机场,所有人员立即兵分两路——通往震中龙门乡的公路已经中断,为了尽快抵达受灾最重的震中查看实情,李克强果断决策,“撇下”大部队,只带少数随行人员,冒险搭乘一架货运直升机飞往龙门乡。16点37分,直升机到达龙门乡上空,李克强吩咐盘旋一周。他俯看下去,视线所及之处,木质房屋多已坍塌,形成一处处废墟;所幸,大部分砖石结构的房屋受损情况不严重。
  很快,直升机在芦山县中学的操场上降落,李克强敏捷地走出机舱。一名当地记者抬腕看了看表,距离地震发生仅仅8个多小时,“创下了最快速度抵达震中的纪录,也创下了领导人乘坐货运直升机救灾的纪录。”
  废墟中,他5次呼喊:有人吗
  李克强直奔芦山县人民医院,这里是震中最大的收治点。受伤的人太多,一些人就在医院外的空地上接受治疗,李克强蹲下身,仔细查看伤员情况。离开医院后,李克强前往灾情较重的双石镇和龙门乡。在一处垮塌的房屋前,他扯开嗓子,大声问:“有人吗?”
  山川破碎,天地寂静。
  他凝神听了片刻,再喊道:“有人吗?”
  寂静、倾听、呼唤……他重复了5次,听不到一丁点动静,方肯离去。
  他爬上另一处废墟,踩着碎石和瓦砾,担忧地问救援官兵:“这下面没有人了吧?”
  “没有人。”
  不放心地追问:“可以确认没有人了吗?”
  “可以确定。”
  他这才“罢休”:“你们现在的第一任务就是救援,到现场以后就听有没有喊声,有呼救的声音,就抓紧救援,一刻不能停。现在是黄金抢救期,你们抓紧干吧。谢谢你们!”
  17点30分,李克强在龙门乡政府临时搭建的救援指挥部召开了第二次现场会。他刚刚摊开地图,就发生了一次余震,他镇定如常,抬头追问:“这样的余震大概属于几级?震后发生的次数是否频繁?”得知是4级后,他当即做出判断:“现在看来,第一位的是救人,但现场还有第二位的任务,就是保证这两天不要再发生因余震造成人员新的伤亡。军队和武警,今天晚上一定保证进村入户,挨家挨户排查一下,房子外面好像没有什么事,可能里面结构性破坏比较大。”
  不到一刻钟,李克强布置完抢险救灾工作,一秒钟都不耽搁,起身就走,嘴里念叨着:“去现场看看……”一名刚从宝盛乡回来的四川电视台记者连忙挤到他身边,宝盛乡通信中断,道路中断,成了“孤岛”。李克强马上问:“你去了宝盛?”
  “我到了宝盛玉溪村。再往前路就断了,车过不去,余震不断,滚石、滑坡不停地出现。我们看到有50多名官兵,分成若干个小组,在徒步往前面走。”
  又是一连串追问:“你亲眼看见他们的,是吗?什么时候?”
  “4点钟的时候。”
  “你们要向社会如实地报道,我们的队伍已经进去了。”李克强语速非常快,交代完记者,转头就交代身边的救援官兵:“你们把这个徒步的生命线让人守护住。你们的人绕路进去,里面的人能感觉到,他们不是被困着出不来了,能出得来,他们心里面就安定了。再一个就是空中通道。这条徒步的道,走人还可以,运食品药品或者其他物资困难一些,那么空中走,一定要把所谓的‘孤岛’变成‘活岛’。”
  震区之夜,他的帐篷灯光明亮
  夜幕降临,一顶简易的帐篷在芦山县郊外的坡地上搭建起来。   李克强一猫腰走进去,匆匆扒了两口吃的:“开会吧。”
  芦山县的供电还没有恢复,大家打开几支手电筒,就着微弱的光线,开始了第三次现场会。李克强提了6点要求,再次强调救人:“今晚,确保无一遗漏地进行排查、搜救,哪怕还有一个人活着埋在废墟里,也一定把他救出来。要抽调精干力量对伤员进行救治,重伤人员要及时对外转移,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还有,今晚9点前,电力部门要恢复供电。”
  会议结束后,听说有些临时安置点已经恢复供电,李克强马上要求去看看。21点左右,他到了芦山县中学,这里是一个较大的安置点,灯光亮了起来,许多人围坐在收音机边,听最新的抗震救灾消息。
  “收音机信号好不好?”李克强走进帐篷,问道。
  “还好。”
  “这是你们的帐篷?”
  “嗯,是的。”
  “晚上你们住这没问题?”
  “没问题。”
  “余震还是不断发生,家里面还不能回。条件差一点,但是安全第一。”
  “可以。”
  一群学生围拢过来,大声说:“我们很好,我们不怕,请总理放心。”
  李克强很是感动:“你们是希望和未来,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细心人留意到,从地震发生后,语速一直很快的李克强,在跟受灾的人们说话时,语速变慢了,声音变轻了,仿佛不忍心打扰劫后余生的、疲惫的人们。
  回到帐篷里,李克强度过了在震区的夜晚。半夜2点,有记者随手拍了一张照片发到微博上,整个互联网、整个中国为之动容——照片上,李克强的帐篷里还亮着灯光。人们无从探究总理在忙碌着什么,但这不灭的灯光和5个小时前县中学亮起来的灯光一样,点燃了废墟上的希望。光明在,希望就在。
  第二天清晨,6点多钟,李克强在帐篷里一张小桌上,就着咸菜,喝了一碗粥。“火速”吃完早餐后,不到7点,他走出帐篷。等候在外面的大批媒体记者一拥而上,当他们近距离看清楚李克强的脸时,一个词不约而同地涌上他们的脑海:辛劳。
  就在一个月前,他们还不吝笔墨地描绘过这位57岁的总理是何等年轻;现在,他们再度不厌其烦地描述他的辛劳:余震不断、一夜未眠、声音沙哑。
  宵衣旰食,莫过于此。
  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后,李克强乘车前往成都华西医院。此时,道路已经抢通。2个多小时后,李克强一行抵达华西医院,这是集中收治地震危重伤员最多的医院,他直奔重症监护室。
  岳安红,一名重伤女子,呜咽痛哭:“家里还有3个人压在里面。”李克强安慰她,“别总想以前,多想以后,你要相信救援人员会找到他们的。”
  杨尚明,一名重伤老人,忧心忡忡地看着李克强:“你是总理。”医生插话:“他老担心医疗费。”李克强握住他双手:“您安心养伤,医药费不用担心,政府会管您的。”
  张柯,8岁的小伤员,在地震中受到严重惊吓。李克强柔声开解他:“你还小,将来的路还长,这些医生叔叔、阿姨会把你治好的,不要害怕。”
  离开华西医院时,已是中午,距离前一天专机起飞正好过了24小时。当人们还在猜测“李克强会在灾区待几天”时,一条出人意料又简明扼要的消息发布了——李克强总理在了解了灾区的实际情况,对救灾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后,今天下午乘飞机回到北京。
  “速去速回”、“干净利落”、“高效政府”……一时间,中外媒体纷纷评论。事实上,早在前一天晚上的“手电筒会议”中,李克强就提出了这个重要问题:抗震救灾的指挥机制。“要科学指挥,四川省委、省政府已经成立了指挥部,各方力量都由你们统一指挥。国务院有一个前指机制,各部委通过前指机制,都和你们省里的指挥部衔接。”
  在地震当天,就明确下一步工作由省级政府全面负责,明确“指挥部提要求,国务院给支持”,这份果断决策的魄力,引起中外媒体的关注。“此举与他所承诺的‘地方能管的要交给地方管理’的‘政府放权’相契合,是举大放小、举重若轻、善于为政的聪明人做法。”“此次救灾,清晰地向外界传达出他立足于建立高效、现代型的政府模式。”一家外媒如此评说。
  10天来,他人在北京,心在震区
  离开,绝不是抛开;撤出,绝不是退出。青衣江连着中南海,芦山与北京零距离。
  4月22日,中央气象台报告:地震灾区将有持续阴雨天气。李克强闻言,当天下午就去了国务院应急指挥厅,拨通了一线的电话:“气象预报说,灾区将连续有雨,而且目前还余震不断,你们要高度重视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和造成新的人员伤亡。雨后还可能升温,这样容易发生疫情,要强化卫生防疫工作,及早准备好相关物资和药品,确保大灾后无大疫。”
  4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在中南海召开。李克强一走进会议室,就提议全体起立,为芦山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和在抢险救灾中牺牲的同志默哀。会上,李克强提出了5点要求:一是72小时“黄金救援期”虽然已过去,但仍不能轻言放弃,要继续全力搜救,不留死角。二是保证受灾群众有安全住所、有饭吃、有干净水喝。三是防范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务必避免新的人员伤亡。四是修复电力、通信、供水等设施,恢复医疗机构、商业网点、学校等正常运转。五是科学编制灾后重建规划和方案,适时启动灾后重建工作。
  4月28日,李克强去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芦山县疫控中心工作站进行视频连线:“你们很辛苦!”他加重了语气,“所谓‘大灾之后有大疫’,决不可掉以轻心。”
  他的每一句叮嘱,都落实为灾区的一个个行动。
  ——李克强说:“丧失生命迹象的也要把遗体抬出来。”
  4月25日13点50分,芦山县太平镇钟灵村格早坪的大山深处,84名官兵用了120多个小时,手搬斧凿,冒着随时会被滚落的飞石削掉脑袋的危险,把护林员李安全的遗体从山里抬了出来,安葬到他妻子的墓边,并脱下军帽,鞠躬默哀。“值得吗?”记者轻声问。教导员彭勇凝望着墓地:“只要家属不提出来停止挖掘,我们就不放弃。”   ——李克强说:“按照‘5·12’汶川大地震时的政策,每人每天补助1斤粮食、10元钱,补助6个月。”
  4月26日,记者走访芦山县龙门乡青龙村下场口组安置点的一个帐篷,乐会珍抱着孙子说:“政府从23号就开始发东西啦!现在我们每个人一天领10块钱、1斤米,还有矿泉水和方便面。”乐会珍又想了想,“就是帐篷挤了点,一个帐篷住两户,最多的挤了十几口人。”
  ——李克强说:“希望防疫部门更加辛劳工作,防止由于集中安置发生疫情。”
  4月26日,记者在龙门乡转了一圈,卫生执法监督支队对20多个超过100人的大安置点进行了消毒、杀虫、灭蚊蝇。村里还有很多“散户”,队员们就每天背着喷雾器挨个儿上门消毒。队员罗磊负责的是青龙场村9个组的居民,转一圈要走约20公里,“几天下来,脚上磨出了好几个血泡”。
  调运油品4300多吨、活动板房1.1万平方米;调运8万顶帐篷、10万床棉被、1万张折叠床;一家家大医院的医生护士奔赴灾区,一辆辆“抢”字号专列向四川疾驰……从发改委到民政部,从卫生计生委到交通部,国务院各部委在行动。
  “我们要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有未来的希望。”李克强的话,回荡在芦山和北京,传遍了灾区和全国。
  5年前,他奔忙在汶川大地震灾区
  中国是一个大国,大国总理必定日理万机。
  中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大国,大国总理必然经受考验。
  “我们经历过大灾难,有应对灾难的经验,有比较完善的应急机制。”4月20日,震后第一时间,李克强说出了这句“有底气”的话,迅速稳定了人心。不错,就在酝酿了芦山地震的同一个地震带上,5年前,李克强还参与指挥了惊心动魄的“5·12”汶川大地震救援工作。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李克强出任副总理未满2个月,他临危受命,挑起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的担子。48小时内,他在北京多次主持召开会议,协调救援保障工作。
  2008年5月18日,李克强飞抵绵阳机场。3天里,他马不停蹄地走遍绵阳、什邡、北川、汶川、都江堰等重灾区。地震已过去一周,最急切的搜救工作已告一段落,从李克强所到之处,能清晰地看出他关注的重点——驱车前往平通镇林家坝村山体滑坡现场和防疫一线;徒步半个多小时,走进几乎被夷为平地的北川县城,给路遇的受灾人群送上食品、水和口罩,看望在帐篷里复课的小学生;沿着严重损毁的崎岖山路进入汶川县,查看紫坪铺水库和岷江边岸的塌岸、泥石流情况。
  正是5年前的经验,铸就了李克强在芦山地震中的冷静自信。外媒勾勒了一幅生动的“李克强抗震画像”:“突发事件的处理,最能看出领袖的素质与能力。李克强以个人的平实作风,用大家都能理解的朴实语言和自然表情,展现了果断、自信、沉稳、有力和坚定。由此,也让中国人在灾难面前变得更成熟。哭声少了,指责少了,慌乱少了,绝望少了,人们以一种大国国民的自信和有序投入救灾中。”
  当李克强在芦山以咸菜白粥当早餐时,网友称他“米粥总理”,发自内心地希望他“吃得好点”,“起码也要有个鸡蛋”。这一幕如此熟悉——5年前,2008年6月8日,李克强到达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甘肃文县考察重建,午餐是一碗方便面和一杯茶。那一回,网友们称他“方便面副总理”。把米粥、方便面当主餐,这对李克强已是救灾行程中的惯例。“没有必要唱赞歌,也没有必要人为拔高,仅从其年龄与从事的重体力、重脑力救灾指挥工作来看,这已经是一种艰苦生活标准的下限。救灾现场并不仅仅有米粥、方便面,还有罐头午餐肉、袋装牛奶和饮料,他可以拿出10分钟来吃点好的,但那样他就丧失了10分钟的指挥救援时间。用餐时间之节省,至少折射了其救灾第一、人命第一的情怀。”一位媒体人士这样评论道。
  灾难,砥砺的不止是情怀,更是信心。
  恩格斯说:“每一次历史的灾难都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的。”《左传》云:“多难兴邦。”
  5年来,从汶川到芦山,中国的应急力全面提高,中国的行动力迅速提升,中国的凝聚力空前强大,中国的生长力有目共睹——坍塌的废墟上,已传来琅琅书声,已升起袅袅炊烟。
  1922年4月,英国诗人艾略特在经历了一战灾难后,面对龟裂的土地,写下悲伤的诗句:“四月是最残忍的季节。”2013年4月,中国网友在李克强离开地震灾区后,写下希望的诗句:“四月是最美丽的季节,雅安,不久的将来,你的世界,依然春暖花开。”
其他文献
张西平:听了这个报告很受启发,因为它坚持了一种理想主义的思考路线。我的问题是这样的,在马克思左翼思想中有两个人物和你的问题有一定的关系,不知道你怎么看?一个是对一九一七年革命唯一提出反对意见的卢森堡,她是反对国家主义形式的马克思主义的,她写了最重要的《俄国革命》,但是这个思想被湮灭掉了,直到今天苏联社会主义垮台以后,人们才又重新想起了它。我不知道她对国家社会主义的批评和你的想法是否有关系。第二个人
一    一个生长在现代的人要写一篇耶稣传,当他读了《新约》里四篇关于耶稣一生言行的报告以后,总不免是有所踌躇的。不错,这四篇报告——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是很好的史料,作者(编辑者)是耶稣的及门弟子或二传弟子,是“从开始就亲眼看见这些事的人”,是“从头至尾考查过的”(《路加》1·2,1·3)。四篇合起来约十六万字,在耶稣死后四十到八十年间成稿。还不容易想出古代有什么人有这样翔
劳瑞·西格尔(Lore Segal)是一位住在纽约的犹太小说家和翻译家。因为我去听过她开的写作讨论课,一来二去,成了朋友。  劳瑞大约快有六十岁,其人其文皆美。她一头蓬蓬勃勃的卷发象一把风中的伞,常穿一条宽松的黑色天鹅绒长裤,上面偶有沾附的白纸屑飘然而落,诗意盎然。又足登半旧平底软皮鞋,佩以棉麻布衫及金玉首饰,风韵绰约,优雅而随意。坐在她面前,我脑海里会浮出格楚德·司坦因夫人的形象,幽暗的欧洲客厅
实现德国统一的名将毛奇曾说过,德军的胜利当归功于学校教育和师生:“非吾侪之功,实彼等之力。”之所以如此立论,当然是因为看到了教育的意义。这很不容易,对于一个凯歌而还的军事领袖,他并未受过曾国藩的熏陶,就能够“功则归人”,这不能不承认也是德国教育成功的一个标志。再进一步追问则不得不归因于德国那代“大人物”的“远见卓识”。确实,德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及其在现代世界长时段的领袖群伦,与政治精英、知识精英乃至
一、Sorge,Besorgen,    Fuersorge在《存在与时间》里,人的行为举止分成三个方面:和形形色色的事物打交道,和他人打交道,别用Besorgen,Fuersorge,Sorge来标识。Sorge一词具有忧虑担心和操持置办两重主要的含义。Besorgen也有忧虑担心和操持置办两重主要的含义,只不过Sorge更突出忧虑而Beorgen更突出置办,因为后者主要具动词性而且有个及物的词
《知堂杂诗抄》中有《儿童杂事诗》七十二首,分为三卷,其甲编之十三咏“端午”云:“端午须当吃五黄,批把石首得新尝。黄瓜好配黄梅子,更有雄黄烧酒香。”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一九九○年九月新出钱理群著《周作人传》第一章第二节引此诗,在第二句第四字后面加括弧,注“榴”字,似以“首”字为“榴”字之误。在引诗之前,《传》中还作了一段对端午节日绍兴民俗的描写,当说到“吃五黄的习惯”时,在“五黄”后面也加了一个括
前年是作曲家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诞生一百五十周年,去年是他逝世一百周年,世界各地都会有纪念活动及大量的音乐会,掀起新一波“马勒热”。在香港,香港管弦乐团在艾度·迪华特指挥下演奏马勒的第六交响曲,我的一群“马勒仔”朋友(他们还组织了一个香港马勒乐友协会)个个欣然赴会,有人还连续听两场。在台湾,“国家交响乐团”的新任指挥吕绍嘉上任之作就是马勒第五,该团到广州演奏此曲时
“精神家园何妨共建”谈话录之二    李:转入市场经济以后,人们的生存方式更多样化了。过去几十万知识青年大部分只能有上山下乡一条路,只有少数人留城或参军。而现在的年轻人可以有多种选择,不仅在职业上可以有多种选择,在兴趣爱好、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可以有多种选择。  王:生活本身变得多样化了,价值系统变得多样化了。现在社会上有些很有意思的说法:红道——从政、做官、当领导,当然这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人们也都
约瑟夫·德·迈斯特是十八世纪法国重要的保守主义思想家,后人编有十四卷《迈斯特全集》。他对法国大革命持严肃的批判态度,被誉为法国的伯克。迈斯特既善于进行理论思考,也是个实践者——外交官和高级司法官员贯穿其职业生涯。近些年来,国外学界对迈斯特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在国内,迈斯特仅仅因为“施密特热”才进入人们的视野:他是施密特在《政治神学》等著作中援引的重要思想资源。值得庆幸的是,施展博士二零一二年的新书(
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力主中国政府延续积极干预主义的施政传统,通过合理的产业政策,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升级。一时间,经济学武林刀光剑影,关于国家与市场关系的永恒激辩又有了新的戏码。  这样的激辩并非中国学术界的独有场景,而是一个全球性的学术现象。事实上,经济学(尤其是公共选择学派)的主流学者,大多把政府干预视为经济发展的阻碍力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思在多部论著中指出,国家的创立和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