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与表达之间架起桥梁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q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很多语文老师为了提高课外阅读效率,更好地让阅读促进表达,纷纷利用阅读课时间共读课外书,探讨交流读书心得,并且布置每周摘抄好词好句。可是,这样的良苦用心却没能换来每个孩子吸收内化、为自己所用的结果。那是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同一本书对于不同的孩子,收获也是各不相同的。那么面对千差万别的孩子,到底如何有针对性地让阅读最大限度地促进写作,真正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呢?
  一、耐心等待,厚积薄发
  孩子的智力是有差异的,就如人的身高有高矮一样。聪明的孩子学什么都快,对于课外书的吸收就更不在话下了。我们要关注的恰恰就是那些普通孩子,那些缺乏原有经验,读课外书“同化”较慢的孩子。不能说读书对他(她)无用,就不让他(她)读了。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问题不仅在于阅读能避免某些学生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大量阅读促进了原有经验的积累,而随着原有经验的丰富,这类孩子就能更好地“同化”或“顺应”新的词汇。慢慢地,阅读的成效便会显现出来。所谓“读书越多,思考越清晰”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因为有了二年级写话的基础,三年级上学期,孩子们都能进行作文片段的练习了。可是有个孩子作文水平依然停留在一年级的写话阶段,他的母亲特别着急,找我帮他补课。我笑着告诉她:“你孩子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阅读。”孩子的母亲半信半疑,于是我推荐了几本课外读物,让她和孩子每天晚上都进行亲子共读。在学校里,每当午间阅读时,我也特别关注这个孩子,经常陪在他身边,要么给他读上一段,要么跟他交流书中的人物,或者指导他画下好词好句。虽然他的作文仍然不尽如人意,但我不急。孩子看我特别关注他,午间阅读时更投入了,再加上他母亲每晚的陪伴与付出,三年级下学期,这个孩子的作文终于有了起色。
  二、拓宽思路,容纳百川
  可以肯定,有些孩子就是偏向理性思维。这类孩子,你也不能说他们的心灵不丰腴,他们的脑袋瓜机灵着呢,只不过全被“十万个为什么”占领着。他们的心中装着的是物质,以及这些物质为什么会存在,或者为什么会改变,可以说他们具有成为科学家的潜质。但是,碰到写作文,让他们把一件事说具体,一样东西说形象,他们的语言就干巴巴的了。怎样让他们的思维在保持“物质”的同时又能更为“情感”?我们也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慢慢去“调和”。
  那么,怎么让他的世界装进情感呢?大家都知道,孩子都喜欢动植物,尤其是动物篇,一般在《十万个为什么》里接触得比较多,里面谈得更多的是动物的外貌及生活习性。当语文课堂上教到关于动物的文章,这个孩子会用科学术语把某种动物的生活习性讲得头头是道。现在,我要推荐他看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不仅让他了解动物的基本情况,更要让他明白动物之间的情感以及动物所具有的智慧,从而逐步把他从固定的思维模式中拽出来。《退役军犬黄狐》中的孤独而勇敢的军犬黄狐,《疯羊血顶儿》热爱母亲的血顶儿……动物世界精彩的、感人的故事在沈石溪的笔下应有尽有。我推荐他读了这几本动物小说之后,他竟然一发不可收,又自己找来很多沈石溪的书来读。我相信,他读得那么投入,肯定上路了——文学之路。当然,能够丰富他情感的书还有很多,我想,只要上路了,就不愁走不远。
  三、培植心灵,提升言语想象力
  潘新和教授说:“心灵的培植比文字技能的练习还要重要,我们应该不断丰富、充实自己,努力挖掘心灵的宝藏,破译自己的与他人的心灵奥秘,会欣赏美,做一个有梦的人,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舒展和言语创造的喜悦和情趣。”
  那么到底如何培植心灵呢?其实,我们平时的语文课就是培植孩子丰富心灵的主阵地。苏教版三下《赶海》一课,让孩子们不仅领略了大海的雄姿,更体现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龙虾”的那份赶海情趣。这份情趣使孩子们的心灵更加柔软,更加丰腴。《狼和鹿》一课,告诉我们大自然就是一张用生命编织的网,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植物都是网上的一个结,一根线。我们必须维护这生命之网,不能再重复狼与鹿的悲剧。同学们在热烈的课堂交流中,思维得以无限驰骋,他们的生命感、价值感得以唤醒。
  不仅在语文课上,作文课上我也经常玩一些花样。针对如今孩子们被成堆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星期天这个兴趣班,那个补习班接踵而来的现象,我试着让孩子们给“自由”写一封信,重在激发潜藏在孩子心底的那份期盼。有一个女孩这样写道:
  亲爱的“自由”:
  您好!
  恕我冒昧,给您写了这封信。我是一个平凡的女孩,平凡得淹没在人群中就找不着的女孩,但因为深深地渴望着您,所以就不由自主地提笔了。
  记得去年,奥数竞赛过后,老师给我们放了一段时间的假,我本想约好友双休日到我家痛快地玩一玩,没想到妈妈却给我定了好几条规定,还让我先拉一会儿小提琴再作决定。唉……
  您知道吗?我多么希望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让我自由地翱翔。在别人眼里,我是个学习尖子,应该是父母的骄傲,可您不知道,我一回到家,就像回到了牢笼。“陈晨,你现在学习还过得去,可千万不能骄傲自满,快回书房看书……”妈妈又唠叨开了。您说我还能出半点差错吗?我能拥有自由吗?如果要说自由,学校里的老师、同学给予了我一点,让我感到天是那么蓝,世界是那么美,可快乐总是短暂的。就连双休日,我也要为“奥数”而奔波。
  “自由”啊,您给予过那么多人,唯独不肯在我身边驻足!您让很多身心疲惫的人卸去一身的烦恼,唯独不能让我小憩一会儿!
  “自由”,最近我们又要奥数竞赛了,希望您能让我在考试后痛快地玩一玩!
  祝您给更多的人带去快乐!
  您久违的朋友:陈晨
  2013年5月20日
  我把这封信在全班同学面前有感情地朗诵了一番,孩子们都啧啧称赞,我想即便他们暂时没想到这样的主题,心灵却欢歌了一回。不仅如此,我也经常布置“_____,我想对你说”的练笔作业(横线上可以填某人,也可以填某物),重在抒发他们内心的情感。或许,一开始是没话找话说,但说得多了,那就变成不得不说,从而让他们的内心变得生动而丰富。因为我相信:心灵,会在日积月累的跋涉中变得宽广。心灵丰腴了,再读课外书,那就不是对牛弹琴了,而是真正成为自己的需要。读书与写作的过程就会不断地积聚和释放言语生命能量,并且洋溢着蓬勃的言语生命力。
  总之,只有针对孩子的不同特点对症下药,先改变劣势,继而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其他文献
现今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注重对学生的评价,起到了导的作用。然而,纵观许多课堂,教师的评价单一、低效,没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事实上,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的理解、兴趣、情感都能起到关键作用。智慧的评价,将使课堂教学精彩迭起。  一、评价要导评结合——应导而生  评价,不是单纯地为了评价而评价。我们要明确评价的目的——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所以,在评的时候要给予一定的引导,让学生“知其
常常有人感叹:“数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模糊.朦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许这正是语文教学的艺术之美。
一、缘起  “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的大船、小船各有多少只?”这一例题,原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与替换”中的内容,新教材中,这一内容移至六年级下册“选择策略解决问题”这一单元中。这一例题属于“鸡兔同笼”的变型题,把它编入教材的目的,笔者认为这不是为了就题解题,当然也不是为了解决“鸡兔同笼”这一类型的问题,它真正的目的是渗透数
“这棵核桃树已经种了几十年了,不光让我发了核桃财,还被选为母树,现在全县种的核桃很多都是这个品种,大家都有脱贫的门路了!”2017年12月21日,在赫章县财神镇财神村元山坡组村民
国学立品,践行经典。学校经典诵读教学已有了较长的实践。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摒弃枯燥乏味的诵读、单调繁杂的背诵,找到让学生不厌其烦、积极投入、耐心持久地学习经典文化的兴趣点却不是一件易事。在清明节来临之际,作为班主任的我突发奇想:何不利用我们中国那些内涵丰富、饱含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将我们过传统佳节与学生学习经典文化的活动相结合,以此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经典的积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反省的过程。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要反省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中成功的原因,思考、解决所存在的问题的可能对策,以此改进教师的教,改善学生的学,促使自己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获得提高。这是一种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从反思的参与者来
每年这个时候,因为一台相机,一个人的春天和一个村庄的春天,就这样交织在一起。3月初的黔西县洪水镇,春寒料峭。记者沿着蜿蜒的河流行车至解放村,淡淡的雾霭轻抚着如黛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