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政治:一步一颤走钢丝(二)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tp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宦官:废立显威力
  宦官,又称阉人、中官、内侍、内监等,通称太监。作为皇权制度的衍生物,宦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被阉割失去性功能而专供帝王及其女眷役使的奴仆,照料帝王私生活、不离左右的常随。应该说,宦官地位低微,而其准入又极不人道,有悖上天好生之德,但因系天子所置又专为天子服务,于是就有了尊奉天命设置宦官的说辞,《易》曰:“天垂象,圣人则之。”宦者四星,在皇位之侧,故《周礼》置官,亦备其数。阍者守中门之禁,寺人掌女宫之戒。又云“王之正内者五人”。宦官之设被说得神乎其神,凸显的是君权神授。
  皇帝对包括外戚在内的朝臣心存戒备,对忠直之士较真认死理动辄引经据典进谏尤觉腻烦,就自然而然把目光投向常伴身旁、听话乖觉的阉宦。《汉书·佞幸传》谓:“中人无外党,精专可信任,遂委以政。”他们有的就是当年小王子如今小皇帝的玩伴;皇帝与嫔妃联系往往也要通过宦官;如果皇帝懒政,便把“朱批”大权假于宦官;皇家卫队亦交由宦官统领;武将外征,还要派宦官监军;创收,遣宦官做税监;传旨,令宦官宣读……于是乎,凭借皇家瑞气,卑微阴柔的阉宦成了高高在上、令人仰视的“中贵人”甚至“立皇帝”!于是乎,做宦官就成了某些不学无术之人跻身宦海的终南捷径:无需寒窗苦读,只要放弃大欲存焉的性福,即可能蹿红暴富。权钱诱惑,因而有人就情愿自宫入列。
  一旦自宫过热,争做阉宦的人太多,就会出现“无名白”:势去了,痛受了,人却入不了宫、做不了太监。这一称呼,最早源自唐朝。唐代内宦权势登峰造极,于是私自阉割一时成风,不由诏命而自宫者,称“私白”。明代宦官蹿红,“无名白”数量激增,以至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此,官家曾明令严禁自宫:“凡自宫者以不孝论。”万历《大明会典》中“禁自宫令”竟多达十五次。
  自宫的就不了业,自然遗憾莫名;而假阉宦却是宦官得当,性福照享,鱼与熊掌得兼。吕不韦串通秦太后,给嫪毐施行“诈腐”即假宫刑,拔其须眉貌似宦者,阳根完好无碍云雨之欢。嫪毐这个宦官当得风生水起:握权,事皆决于嫪毐;发财,嫪毐家僮数千人,诸客求宦为嫪毐舍人千余人;播种,与太后生子二,且图谋由假龙种继大位。后嫪毐诈腐案发,秦始皇处置如下:夷嫪毐三族;杀太后所生两子;迁太后出皇宫;免相国吕不韦职,迁蜀迫其自杀。
  先秦宦官,知名的寥寥无几,形象正面的,是勃貂、管苏、景监、缪贤;负面的则是则有竖刁乱齐,伊戾祸宋。
  赵高是秦朝著名宦官,他联手丞相李斯发动沙丘政变,伪造诏书,逼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而后架空皇帝,害死李斯,自任丞相,指鹿为马,谋逆逼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为帝。不久被子婴计杀,诛夷三族。不过,对赵高的宦官身份好像颇多疑问,理由之一是他有女儿(女婿阎乐即逼死二世的执行者)。娶妻于前,做宦官于后,有女儿也就不奇怪。汉代司马迁被处宫刑后,做了中书令,无疑是个宦官;然之前已有一女,嫁与后来做了丞相的杨敞。赵高之有女,当与太史公相若。关键在于,赵高的做派,整个是权宦式的,既阴且狠。
  身为阉人,宦官不必接受圣贤教育和严格的举荐或科考选拔,就可走近皇帝。少了经典桎梏,加之共同的生理缺陷、扭曲心态和生活环境,使其易认同,多结党;鲁迅在《坟·寡妇主义》中说:“中国历代的宦官,那冷酷险狠,都超出常人许多倍。”强烈的权欲、财欲,借助于特殊的上位,参与政治斗争,于是每见宦官专权这道特色的政治风景。其中尤以东汉、唐、明三朝为甚。
  东汉宦官屡屡得势,猖獗政坛,主要是其在皇帝与外戚、太后争权中,助皇帝获胜,因而备受宠信,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汉灵帝公开称“张常侍(张让)乃我公,赵常侍(赵忠)乃我母”,爹亲娘亲没有“公公”亲啊!
  而把持朝政的赵忠、张让竟危言耸听,说皇帝是不能登高望远的;登高则百姓离散!原来当时阉宦正竞修豪宅,阔拟皇家宫室,恐帝望见,故有此说。
  关于东汉宦官与外戚反复角力的概况,留待后面外戚部分合述。而宦官当政的结局则是,朝政全面溃败,激起黄巾造反,导致军阀混战,皇朝覆灭。当然也给宦官招来了报复性的屠杀: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袁绍引兵入宫捕杀赵忠等,令士兵见宦官就杀,共杀死老少宦官二千余人,至有累及无须男子者。
  宦官为害最烈的当数唐代。皇帝废立、甚至性命都在宦官掌握之中。宦官权力之所以大得如此吓人,主要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中央的军权。
  其实,唐初太宗对宦官限制较严,最高官阶及数额都有明文规定。后制度渐弛,玄宗朝宦官多而滥,仅四、五品者多达千人,授三品左(右)监门将军者大有人在,宦官开始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皇权也开始依赖宦官。先是,宦官高力士参与李隆基宫廷政变夺权立功,深受玄宗信任;李隆基在位既久,疏懒怠政,政事多交高力士代办。每四方进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官家常说:“只要力士在,我睡觉就踏实。”所以高力士就常住宫中。大臣谋求将相高位,得先通高力士关节。太子李亨呼为“兄”,诸王公主皆呼“翁”,驸马辈尊曰“■”,帝或不名而呼将军。高力士重权在握,官爵显赫: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内侍监、齐国公,食实封五百户。尽管手眼通天、权势炙手可热,高力士犹能谨慎从事。玄宗晚年最落寞的时候,高力士陪伴在侧;闻知太上皇去世消息,被流放南方的高力士北望号泣,呕血而死,可见对玄宗忠心不二。
  高力士为李皇帝而死一百多年后,又出了一个为唐王朝殉身的宦官张承业。他奉唐昭宗命使晋,为河东监军,执法严明,晋王李克用甚倚重。后辅幼主李存勖,军国大事均委之。晋、梁鏖战十余年,一切后方生产、军需保障,张承业之功为多。后来李存勖要称帝,始终忠于唐王朝的张承业苦苦劝谏,李存勖不听,张承业大哭不食而死。
  高力士之后,宦官李辅国走红,其权力益逞难遏态。李辅国因拥立肃宗有功,成了判元帅府司马。他节制百官,掌握政务,权力大过政府;他指挥禁军,有枪杆子保障话语权,自然特有威慑力。762年,李辅国拥立李豫,是为代宗。他对代宗说:“大家但居禁中,外事听老奴处分”。“尚父”公然叫板皇权,为皇权所不能忍,代宗决然夺其兵权,随后又利用宦官内部矛盾对李辅国实施了政治暗杀。   之后程元振、鱼朝恩次第登台。程元振同样专掌禁兵,官至骠骑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内侍监、封邠国公。而权宦鱼朝恩更加骄横,每奏事,代宗皆不得不应允,朝廷政事偶有不提前告他的,必狂叫:“天下事有不由我者也?”鱼朝恩粗通经义,自谓“才兼文武”,任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神策军观军容使,封郑国公。代宗用他旨在制约军头郭子仪,引起政府的强烈不满,经宰相元载、郭子仪力劝,770年代宗缢杀鱼朝恩。
  唐德宗遭逢朱泚、李怀光叛乱,更加不信任诸将,复置护军中尉,分别由宦官窦文场、霍仙鸣担任,统领神策、天威军,并设枢密使二员,亦由宦官出任,合称“四贵”。宦官掌军权制度化,实力派藩镇亦无力与之抗衡。于是他们为所欲为,随意废立皇帝,直至弑君。王守澄由监军而枢密使,进封骠骑大将军,右神策军中尉。以弑宪宗故,被文宗秘密赐酒毒死。王守澄死后,李训等发动“甘露之变”,企图一举歼灭宦官,结果仇士良等得胜,宦官势力更盛。由是宦官疯狂反扑,大肆屠杀,包括宰相王涯、舒元舆等在内万余人罹难。“自是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宦官气益盛,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皇权与政府一蹶不振矣。
  仇士良擅权揽政二十余年,先后杀二王、一妃、四宰相,甚至可以当面指斥皇帝,唐文宗哀叹自己受家奴控制,还不如周赧王、汉献帝两个亡国之君。仇士良的事君固位秘诀是:“天子不可令闲暇,暇必观书,见儒臣,则又纳谏,智深虑远,减玩好,省游幸,吾属恩且薄而权轻矣。为诸君计,莫若殖财货,盛鹰马,日以球猎声色蛊其心,极侈靡,使悦不知息,则必斥经术,■外事,万机在我,恩泽权力欲焉往哉?”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要让天子沉溺于声色犬马,以玩为务,享乐至死!这番话与佞臣和士开之说齐武成帝趁年轻力恣意作乐,奸相蔡京劝宋徽宗及时行乐,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唐末权宦田今孜,僖宗呼为“阿父”,政事一以委之。令孜把持大权,恃宠横暴,侵凌皇帝。黄巢军入长安,令孜拥僖宗奔蜀,封晋国公。后为王建所杀。
  计中唐以后宦官自行扶立的皇帝有穆、文、武、宣、懿、僖、昭等七个;直接杀害的是宪宗、敬宗两个。宦官之祸,莫此为甚!
  同东汉宦官专权引来被诛杀一样,唐代的宦官之祸也引出903年朱温(假昭宗名义)对宦官毁灭性的大屠杀,共诛灭五千余人。
  以汉唐阉宦之祸为鉴,明初朱元璋对宦官的管束防范很严,规定“不许读书识字”,“不得兼外臣文武衙,不得御外臣冠服,官无过四品”。并镌铁牌置皇宫门:“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宦官干政之门被堵得很严。至成祖朝,“祖宗之法”已然淡忘,宦官始受重用。其实,端倪早见于洪武后期。朱元璋性多疑,戮功臣,忌下属,废丞相,大权独揽,把专制独裁推向极顶。皇权、相权一肩挑,严重超负荷,朱元璋颇感力不从心,对朝臣又极不信任,能帮他“减负”的惟有朝夕在侧的阉宦。朱皇帝认为宦官无家庭、无后嗣、无外党,“三无”之人可信,于是,就自觉不自觉地让宦官帮助处理一些政务;特务组织锦衣卫更是离不了宦官。正如黄宗羲所言:“有明之无善治,由高皇帝罢丞相始也。”“使宫奴有宰相之实者,则罢相之过也。”不是别人,而是朱元璋自己带头破坏了他立的“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规矩。似此实践和自己宣传的理论悖谬,言是而行非的现象,在后世的帝王那里不断被演绎着。
  朱棣之后,宦官的权力日增:奉诏出使,参与军务,巡视监军,干预经济,直至刺探臣民隐事。朱棣之孙明宣宗改太监不得识字的祖制,令设“内书堂”,教宦官读书识字,为其秉笔“批红”提供了文化基础。于是,随着皇帝的腐化,宦官人数剧增,权力骤升,宦祸滔滔矣。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你方唱罢我登场,把个大明王朝弄得日趋黯淡无光。
  小皇帝明英宗骄纵荒淫,不问政事,大权渐落宦官王振手。王振摘下朱元璋不准宦官干政的铁牌,此举最具象征意义:想当年,太祖铁牌高悬,令阉人望而生畏;看今朝,宦官随便摘下,铁规弃之如粪土。后来王振挟持英宗亲征瓦剌,兵败,英宗被俘,王振想逃跑,被明将杀死。明英宗复辟后,对他的“先生”王振犹念念不忘,备赐哀荣,祭葬,立祠“旌忠”。
  刘瑾,通文史,知古今,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其博取主子欢心的秘笈就是力行前辈仇士良的“享乐至死”说。朱厚照当太子时,刘瑾就常伴他“为长夜之游”,太子自然视为心腹;即帝位后,就让刘瑾典神机营,掌司礼监。司礼监太监有个特权:传达皇帝旨意,内阁辅臣亦得听从太监指挥。刘瑾大权在握,专擅朝政,时人称他为“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他排陷异己,广植党羽,肆意贪污,多行不义,被告发,凌迟处死。
  “天下只识汪太监”,说的是宦官汪直,瑶族人。汪直本系战俘,入宫侍奉万贵妃,升御马监太监。后以助万贵妃之功得到明宪宗宠信,领西厂兼司礼监掌印太监,擅弄权柄,遭朝臣反对,被撤职。后恢复西厂,仍由汪直总管。官家恩宠渐衰,令汪直监军、巡边,又调南京御马监任职。
  阉宦权势烫手,慢道庸常钻营之徒,就是有身份的官僚也得巴结讨好之。有改革家之称的张居正,因为与大太监冯保拉上关系,才取得两宫太后支持,坐上相位的,有史为证:“居正固有才,其所以得委任专国柄者,由保为之左右也。”
  冯保,读过书有文化素养,万历元年任神宗顾命大臣、司礼监掌印、提督东厂兼掌御马监。他对小皇帝的玩兴束缚甚严,与首辅张居正结成政治同盟,共同推进“万历新政”,史书评价谓“保亦时引大体”。看来,冯保还是一个比较正面的大太监,虽然他也很贪。
  云南税监杨荣,长期恣行威福,激起人民暴动,烧税厂,杀税官。杨荣残杀平民数千,进而还要逮捕六卫官,致激起更大的群体反抗,云南指挥贺世勋带领冤民万余人,焚烧官署,杀死杨荣并其党二百余人。奴死主悲,神宗闻知杨荣被杀,数日不进食。
  明朝后期,社会矛盾全面激化,皇朝若大厦将倾,明熹宗又重用阉宦魏忠贤。魏珰只手遮天,称“九千岁”,各地为造生祠,肆虐七年,宦祸达于极巅,明王朝的丧钟实际已经敲响。   至于崇祯内侍高起潜,以知兵称,却怯不敢战,惟割死人首以冒功。这样一个只会拿死人头去冒功的阉宦,面对李自成攻京师,临阵脱逃,以至降清,一点也不奇怪。
  明朝宦官专权,固然有像武宗疯玩,神宗二十多年不上朝等因素,但皇帝怠惰的根源,也和朝臣无能大有关系。成化七年,彭时、万安在内阁,一再奏请宪宗召对,及见面,他们却只会磕头喊万岁,无“对”可献,人讥为“万岁阁老”。大学士刘健、李东阳等奏疏宦官罪行,遭武宗反驳:“天下事岂专是内官坏了?文官十人中仅有三四好人耳,坏事者十常六七。”朱厚照是在袒护阉宦,但其所言也不无道理。
  汉、唐、明外,其他朝代也有宦官乱政祸国。北魏宗爱,太武帝时任中常侍,罗织罪名致太子拓跋晃忧愤死。太武帝悼念太子,宗爱惧,就径弑太武帝。尚书左仆射兰延等欲拥太武帝三子拓跋翰即位。宗爱诱杀兰延等,并将拓跋翰杀死,而立太武帝幼子拓跋余为帝。拓跋余授宗爱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师、都督中外诸军事,兼中秘书,封冯翊王。宗爱权侔人主,朝廷内外都畏惧他。很快他又杀死拓跋余。宗爱弑君二,杀皇子一,逼死太子,堪称杀手。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诛宗爱,夷三族。
  “北宋六贼”是制造和诱发社会危机的罪魁祸首,他们伙同宋徽宗葬送了北宋王朝。“六贼”中居然有三个宦官。童贯,性巧媚,投徽宗雅好,专为搜括书画奇巧;助蔡京为相,沆瀣一气,互为表里,蔡京荐其为西北监军,领枢密院事,掌兵二十年,权倾内外。时称蔡京为“公相”,童贯为“媪相”。梁师成,喜欢附庸风雅,自我吹嘘出自于苏轼之门,宣称以翰墨为己任。外表愚讷谦卑,官至太尉。御书号令皆出其手,因伪造圣旨,权势日盛,蔡京父子亦谄附之,时称“隐相”。李彦,为大内总管,强力收括民田地,致百姓破产乞丐于市者众,先后杖死良民千余人,结怨于西北,激起人民群体反抗。宋钦宗即位,三权宦先后被处死。
  金朝宦官梁珫,性便佞,善迎合,特见宠信,累官近侍局使。金废帝完颜亮欲伐宋,梁珫因极言宋刘贵妃绝色倾国。此言正合帝意,大喜,命备衾褥之新洁者俟得刘贵妃用之。有完颜亮这等混账主子,就必然有梁珫这样的无耻奴才。
  综观阉宦形象,多为负面。正面的除张承业、冯保,知名度很高的有改进造纸术的蔡伦,率船队下西洋的郑和,他们事迹广传,毋庸赘述。再补说一个怀恩,侍明宪、孝二帝,成化时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他性耿直,识义理,通典故,能进谏;又廉洁不贪,威信很高。怀恩有胆识,不迷信怪异。成化末,万贵妃谋废太子,怀恩力争,被宪宗斥逐凤阳守孝陵。孝宗即位,怀恩回京仍掌司礼监,力劝皇帝驱逐无耻阁老万安。怀恩逝后,明孝宗特批建显忠祠,旌其功德。朱祐樘能保住太子位,怀恩诚功不可没;而最该感激的救命恩人当是小宦官张敏。身为门监,张敏冒着性命危险,将婴儿朱祐樘密藏,呵护哺养,使其躲过九死迎来一生。及其册立为皇太子之时,张敏却吞金自杀。张敏,一位恪守良知的宦官,其名不应被遗忘。
  清朝对太监的管理一直异常严格。开国之初,顺治帝即颁布上谕,对太监作出了“六不许”的严厉限制,并将上谕铸成铁牌置交泰殿门前,以示警戒。因为执行严格,故有清一代无宦官之祸。就连老佛爷的红人“小安子”安德海,蹦跶太狂,忘乎所以,照样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拿下灭了。
  讲述宦官之祸,不能不说司马光的专论——《资治通鉴》二百六十三卷的“臣光曰”。议论剀切精辟,文辞流畅雅洁,堪称史论佳作。
  司马光认为,宦官所以能为国家患,是因为人主长期与之亲狎,而宦者又善迎合,甘言辞,于是大政潜移于宦者而不自知,如饮醇酒,嗜其味而忘其醉也。权柄旁移则国家必定危乱。接着,文章胪列比较了汉、唐宦官之祸,指出唐世所以更烈,在于宦官握兵权。文章列举从寺人披到张承业等宦官,说明此群体并非没有贤才,关键在于人主如何控制使用。你不授权,他就不敢专横跋扈!宦祸,根子在人主。那种对宦官不察善恶、除尽杀绝的做法,实不可取。汉、唐末,宦官诛杀了,国家也随着灭亡了。司马光不愧为史家大手笔,一则“臣光曰”便把问题说透了,令人叹服。
  司马温公是写历史,自然可以直书而无所顾忌。唐进士刘蕡在殿试策对中痛陈宦官乱国殃民之祸,力请诛灭,澄清政治,那就是政治话题,果不其然“被敏感”了。主考官见而嗟叹,但畏惧阉宦不敢取。士人读其词,至感激流涕;谏官御史公论其直。状元李郃喟叹:“刘蕡下第,我辈登科,实厚颜矣!”并请把官职让给刘蕡,不许。令狐楚、牛僧孺亦曾征召为幕僚从事,授秘书郎,以师礼待之。然终因宦官诬害,贬为柳州司户参军,客死异乡。五十年后,唐昭宗追封刘蕡为右谏议大夫,谥文节,封昌平侯,寻访其子孙授以官职。
  “宦官专权所发生之源,莫不在专制政体,专制政体者,实数千年来破国亡家之总根源也”。梁启超一语中的,道出了宦祸的制度根源。
  (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知堂,不用说了,是周作人的堂名、别号,他曾撰有极短小而又低徊委曲之至的《知堂说》明其志。乐静堂是俞平伯的父亲俞陛云(字阶青)的堂号,其址即北京东城老君堂七十九号宅,1919年买下入住的,知堂的学生俞平伯1924年入住,此宅北面三间屋即俞平伯的所谓“古槐书屋”,它的名气超过了乐静堂,但俗语说有父不显子,以乐静堂名之为宜。春在堂,当然说的是苏州医马科巷四十三号曲园里面春在堂主人、俞平伯的曾祖父俞樾先生
《陶澍全集》的主编陈蒲清教授在其所著的《陶澍传》中,曾依照恩格斯评价意大利诗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说法,说“陶澍是中国古代的最后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同时又是中国近代的最初一位政治家”〔1〕。这与我在其前说“陶澍应是开启中国近代史的杰出政治家”〔2〕,几乎所见略同,只是我更注重的是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和陶澍对于开启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作用。  陈先生特别赞赏魏源在《
一  《永乐大典》是一部大型类书,汇集了明永乐年间之前的图书七八千种。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就有修纂一部新类书之议,因故未能施行。朱元璋的四子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变”,夺得其侄建文帝朱允炆的帝位,改元永乐。为彰显文治聿兴,笼络人心,消弥朝野私议,永乐元年(1403),心患世讥惭德的明成祖朱棣下令解缙等人编纂一部大型类书,“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
文学界有个笑话,说诗歌写不好可以写小说,小说写不好可以写散文,散文写不好可以去搞理论,理论搞不好可以去搞批评,批评也搞不了那就基本废了。  六年前看到这个笑话时我不由莞尔,感觉很幽默。以我的观察,批评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不仅作家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他们的关注和肯定,读者也越来越期待和信赖他们的眼光和判断;而相对应的,诗歌却正在走向边缘,越来越多的人对当下诗歌表示不屑。然在真正优秀的诗歌面前,评论
一  整个《三国演义》都给读者提供了一幅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乱世景观。先是宦官“十常侍”“朋比为奸”,“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四方百姓,裹黄巾从张角反者四五十万”,“官军望风而靡”。黄巾起义被联合起来的官军镇压后,接着就是大将军何进欲尽杀宦官,反被宦官所杀;袁绍尽杀宦官“十常侍”后,又有外地军阀董卓引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肆意弄权、“秽乱宫禁”,“残害生灵”,几乎无恶不
一  这是一部传记,这是一部诗人的传记,这是一位被人称为“玫瑰诗人”的传记。  作者裴高才多年来对“玫瑰诗人”彭邦桢先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之后,以敏锐的观察、求实的探索、引人入胜的文笔追踪诗人一路走过的诗的足迹,在时间与空间里,使我更全面也更深刻认识了诗人彭邦桢先生。  大凡诗人,也许有其不平凡之处,但他们和平凡人一样,有血有肉,也有七情六欲,自然也有自己的弱点、苦恼,自然也少不了时代留下的印记。 
1978年恢复高考后,我给学生讲授《现代文选》课。教材中选了一篇鲁迅先生的文章《忆刘半农君》。不想,讲课中碰到了一个典故,使我颇费踌躇。之后,为了寻绎它的出处,竟然花去了我近三十年的时光。直到最近才算有了眉目。  鲁迅先生在《忆刘半农君》中说:“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  其中,“红袖添香夜读书”一句,意思倒也明白,因为
湖南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策源地,是毛泽东思想的最初发源地,也是人民军队的摇篮。湖南党史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九十周年之际,湖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经中共湖南省委批准、中共党史研究室审定、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湖南简史》(以下简称《简史》),简要地介绍了党在湖南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成就和经验,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帮助全省党员干
议会制、总统制是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两种主要形式。议会制又称内阁制,包括“立宪君主制”和“议会共和制”。议会制下,国家元首是象征性和礼仪性的,不具实际权力。立宪君主制下的君主是终身和世袭的,议会共和制下的国家元首则是由议会选举产生并有一定的任期限制。议会制把控制和责任集中于议会,奉行“议会主权”原则,议会拥有立法、监督行政部门、决定财政预算,以及选择或改换内阁的权力。理论上讲,法院无权撤销国会的法律
一  北国大寒时节已过,肃杀隆冬。交织着光亮和阴影的黎明,星空高远,残月如痕。思绪牵着南国清秋,应友人“代江山做主,吐属幽怀”之邀,我登机飞往浙东。正午登陆萧山国际机场,干燥的万里晴空远去,温润的一帘烟雨相迎。一份亲切,恰似记忆深处那一袭温柔。自知己非刘郎,何来那一袭不可谢却的温柔?  顽固的思维习性,硬要把这份亲切和这袭温柔归功于南国特有的清雅湿润的空气,或者玄虚一点,归功为经历忧伤流亡路之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