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才能实现有效的教学,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是众多教师们一直以来所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本文作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一谈。
[关键词]有效教学 课堂
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能让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的课堂教学。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如何才能实现有效的教学,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是我一直以来所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下面就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谈一谈。
一、创建符合自己教学的课堂模式是根本
在创建有效的课堂模式时,教师一定要正确认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减轻学生负担的关系。以高效率的教学,如“愉快教学”“成功教学”“创造教学”为突破口,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使其快乐地学,轻松地学,从而保证学生有效的学习。
首先,教者一定要在备课上下工夫,要做足“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有效准备。备课时教师不要从自身人手,而是要从学生活动的角度去备课。要重点思考这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准备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都是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要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不仅要考虑“我应该讲什么知识”还要考虑“我应该如何让他对这些知识有热情”。
其次,关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要充分灵活的掌握并运用有效教学策略,如,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建立积极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彼此接纳的、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使教学生动有趣,并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鼓励学生提出有深度、开放性的问题,并且鼓励学生相互回答等方法。同时还要树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当”的思想。不仅要注重确定一个既适合教材内容又适合学生情况的教学方法,还要善于用最少的时间创造出最大的教学效益。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树立“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结合教学内容和课堂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为重要的。对此教师要想将各种方法运用到位,一定要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生活环境、兴趣爱好……一次,我在进行四年级数学多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好了教案,可发现在课堂上学生反响不佳,学生听不懂。按理说教案设计合理,条理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出在什么地方?课后,我向学生了解了以前他们学习这方面知识的情况及老师的教法,问题就出在这里:原来,三年级那位老师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所采用的方法与现行的教学方法不同,影响了后继知识的学习。随后,我调整了教的策略,将以前学习的知识重新进行了巩固,然后用科学、规范的方法进行多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效果很好。可见老师在课堂上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要有创新,要有特色,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效益得到提升。
最后,关注学生学习。布鲁纳提出,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要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探索未知,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学习内容不是给予的,必须引导学生亲自发现它,并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保留一些使人兴奋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要求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结论和规律,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自主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在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记得将有效性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意识里。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是好动、好奇、好胜的。因此,能动手的一定让学生动手,如圓角分的学习、间的学习、长度单位的学习、各种几何图形学习、数学规律的发现等都可以给学生创造较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探索发现。学生的好胜心理更是提高效率的武器。例如,可经常在课堂上问学生:“这道题你们能用几种方法做出来,想挑战一下吗?看谁用的方法最多?下课前老师要调查一下,看谁的方法最多且有独创性。”学生的好胜心被激起来了,学习的积极性高了,效率自然也就提升了。
二、建立和谐有效的师生关系是进行课堂有效教学的保证
教学中交往与沟通永远都是教学的核心,英国教育家在1993年出版的《教学即沟通》一书中提出师生交往、沟通的方式影响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提倡一种健康的、富有创建性的,既能体现教师权威与纪律,又能体现平等与关爱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的交往被看作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关键因素,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间良好的关系。一个见到老师就吓得发抖的学生在课堂上能轻松学习么?一个不喜欢老师的学生在课堂可能积极的举手回答问题么?一个在内心深处抗拒学习的学生,你即使用再多的时间教他再多的知识,他也记不住。因此,作为教育者一定要明确。教学不是由教师决定而是取决于双方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容忍”不同,同时给予学生知识上和情感上的鼓励。要确立学生主体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主角,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学生这一中心来展开。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评判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也是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因此,教师要以无微不至的教学态度,热爱、尊重、关心学生,以情育情,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会产生强烈的探求知识的欲望,以及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的心理。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极大地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的信心,能很好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不断探索和研究有效的课堂教学,及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的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在教学中全面、健康和可持续的多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有效教学 课堂
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能让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的课堂教学。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如何才能实现有效的教学,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是我一直以来所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下面就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谈一谈。
一、创建符合自己教学的课堂模式是根本
在创建有效的课堂模式时,教师一定要正确认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减轻学生负担的关系。以高效率的教学,如“愉快教学”“成功教学”“创造教学”为突破口,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使其快乐地学,轻松地学,从而保证学生有效的学习。
首先,教者一定要在备课上下工夫,要做足“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有效准备。备课时教师不要从自身人手,而是要从学生活动的角度去备课。要重点思考这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准备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都是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要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不仅要考虑“我应该讲什么知识”还要考虑“我应该如何让他对这些知识有热情”。
其次,关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要充分灵活的掌握并运用有效教学策略,如,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建立积极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彼此接纳的、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使教学生动有趣,并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鼓励学生提出有深度、开放性的问题,并且鼓励学生相互回答等方法。同时还要树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当”的思想。不仅要注重确定一个既适合教材内容又适合学生情况的教学方法,还要善于用最少的时间创造出最大的教学效益。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树立“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结合教学内容和课堂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为重要的。对此教师要想将各种方法运用到位,一定要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生活环境、兴趣爱好……一次,我在进行四年级数学多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好了教案,可发现在课堂上学生反响不佳,学生听不懂。按理说教案设计合理,条理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出在什么地方?课后,我向学生了解了以前他们学习这方面知识的情况及老师的教法,问题就出在这里:原来,三年级那位老师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所采用的方法与现行的教学方法不同,影响了后继知识的学习。随后,我调整了教的策略,将以前学习的知识重新进行了巩固,然后用科学、规范的方法进行多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效果很好。可见老师在课堂上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要有创新,要有特色,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效益得到提升。
最后,关注学生学习。布鲁纳提出,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要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探索未知,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学习内容不是给予的,必须引导学生亲自发现它,并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保留一些使人兴奋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要求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结论和规律,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自主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在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记得将有效性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意识里。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是好动、好奇、好胜的。因此,能动手的一定让学生动手,如圓角分的学习、间的学习、长度单位的学习、各种几何图形学习、数学规律的发现等都可以给学生创造较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探索发现。学生的好胜心理更是提高效率的武器。例如,可经常在课堂上问学生:“这道题你们能用几种方法做出来,想挑战一下吗?看谁用的方法最多?下课前老师要调查一下,看谁的方法最多且有独创性。”学生的好胜心被激起来了,学习的积极性高了,效率自然也就提升了。
二、建立和谐有效的师生关系是进行课堂有效教学的保证
教学中交往与沟通永远都是教学的核心,英国教育家在1993年出版的《教学即沟通》一书中提出师生交往、沟通的方式影响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提倡一种健康的、富有创建性的,既能体现教师权威与纪律,又能体现平等与关爱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的交往被看作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关键因素,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间良好的关系。一个见到老师就吓得发抖的学生在课堂上能轻松学习么?一个不喜欢老师的学生在课堂可能积极的举手回答问题么?一个在内心深处抗拒学习的学生,你即使用再多的时间教他再多的知识,他也记不住。因此,作为教育者一定要明确。教学不是由教师决定而是取决于双方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容忍”不同,同时给予学生知识上和情感上的鼓励。要确立学生主体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主角,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学生这一中心来展开。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评判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也是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因此,教师要以无微不至的教学态度,热爱、尊重、关心学生,以情育情,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会产生强烈的探求知识的欲望,以及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的心理。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极大地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的信心,能很好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不断探索和研究有效的课堂教学,及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的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在教学中全面、健康和可持续的多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