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切实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合格的人民警察,就必须要高度重视警察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警察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警察院校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环境育人是指通过有目的地利用环境和有计划地建设环境及开发环境育人功能,并驾驭环境育人的活动。它泛指学生主观以外的客观条件,其中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
1、导向作用
校园文化活动蕴含着较深层的价值体系,这一体系是在长期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实践中凝结而成的。它为学生提供了行为的参照系,潜移默化地指导其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把个人行为引导到集体目标上来,因而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具有水滴石穿的力量。可以说,校园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规定了一种目标模式。
2、规范作用
在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建立与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并通过抓制度落实为青年学生创造一个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公平竞争、自我成才的良好环境。可以促使他们养成文明举止和良好行为习惯,自觉地将他律行为转为自律行为,提高学校学风建设的整体水平。
3、激励作用
校园中凸现出来的榜样是这个特定的文化区间内涌现出来的正面典型。他们集中地反映出学生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素质和生活行为方式。校园榜样真实贴近他们的生活,其激励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既是校园精神的生动体现,又是校园文化的形象教材。它所产生的“共生效应”和“魅力效应”,是推动校园文化全面发展的动力和能源。
4、凝聚作用
学校的文化氛围特别是良好的校风能激发学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形成强大的向心力。校风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能使每个学生都在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内在潜力。
5、调节作用
大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需要缓解与调适。“一张一弛方为文武之道”,校园文化活动展现的这一片天地可以让他们心理得到放松、心态得到调整,从而保持良好的心境。
二、当前警察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功能弱化, 功利性色彩日益浓厚。
随着社会竞争激烈及就业压力等方面的影响, 警察校园中浮躁、功利读书的色彩很重,很多同学在学某些课程时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要学,学了有什么用?”。所以常常出现挑课上,只选择专业有关的相关课程或者能够与公务员考试相关的课程,而对其他能够提高自身素质修养的课程选择放弃,并自认为可有可无。
2、校园文化导向缺乏,业余生活单调。
大部分同学业余时间大多在校园内度过, 而学校、班级、社团组织的活动有限,不能吸引大部分的学生参加, 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因此,不少学生业余生活单调,靠上网、睡觉消磨时间。沉溺于网络、无心学习的现象日益严重。
3、理想信念模糊,道德修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受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在警察院校中部分学生中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价值取向扭曲的问题。一些学生除与自己相关的事情外, 对他人、对很多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漠不关心, 社会责任感欠缺。
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压力日益显著。
当代警察院校学生自尊、自我意识强烈、 情感丰富但又不稳定。相对于单纯、平坦的成长经历, 进入大学后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矛盾、冲突和挫折。这时, 往往会感到难以承受压力, 产生压抑、冲动等负面心理, 甚至会出现极端的行为。
三、加强警察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对策
1、高屋建瓴,使警察院校文化建设紧跟时代脚步
警察院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必须与时俱进,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六项文化建设工作,即做好警察金盾网络文化建设、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师生文体娱乐文化建设、文明行为文化建设、传播媒体文化建设、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警察院校文化建设的内容必须以现代化的知识作铺垫, 符合战略机遇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大潮的要求。 文化建设既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又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切文明成果,无疑为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警察院校文化建设必须用现代化的知识作铺垫,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民卫士。
2、创新形式,使警察院校文化建设永葆活力
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是新时期警察院校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加强警察院校文化建设必须讲究形式的创新, 坚持常建常新。文化建设主体的双重性决定了教师既是教育者, 同时也是被教育者。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大对教师的培养, 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 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才可能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
文化建设具有意识形态性,决定了文化建设的形式必须创新,使校园文化向高层次、深层次发展。警察院校实行警务化管理,这种管理体制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应该把学生从被塑造的对象转变为校园文化的主体,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打破固定的模式,用新的载体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土壤,真正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3、转变观念,大胆进取,是警察院校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树立师生共同参与警察院校文化建设的观念。教师和学生是警察院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相互促进,才能使警察院校文化建设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全方位发展、全过程育人的机制。
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走出去吸取养分的观念。用先进的理论知识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当前要加强师生正确荣辱观的教育,坚持正面教育、正面引导, 用活生生的典型人物形象感染师生,吸取其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为警察院校的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增强发展的后劲。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警察院校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环境育人是指通过有目的地利用环境和有计划地建设环境及开发环境育人功能,并驾驭环境育人的活动。它泛指学生主观以外的客观条件,其中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
1、导向作用
校园文化活动蕴含着较深层的价值体系,这一体系是在长期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实践中凝结而成的。它为学生提供了行为的参照系,潜移默化地指导其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把个人行为引导到集体目标上来,因而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具有水滴石穿的力量。可以说,校园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规定了一种目标模式。
2、规范作用
在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建立与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并通过抓制度落实为青年学生创造一个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公平竞争、自我成才的良好环境。可以促使他们养成文明举止和良好行为习惯,自觉地将他律行为转为自律行为,提高学校学风建设的整体水平。
3、激励作用
校园中凸现出来的榜样是这个特定的文化区间内涌现出来的正面典型。他们集中地反映出学生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素质和生活行为方式。校园榜样真实贴近他们的生活,其激励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既是校园精神的生动体现,又是校园文化的形象教材。它所产生的“共生效应”和“魅力效应”,是推动校园文化全面发展的动力和能源。
4、凝聚作用
学校的文化氛围特别是良好的校风能激发学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形成强大的向心力。校风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能使每个学生都在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内在潜力。
5、调节作用
大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需要缓解与调适。“一张一弛方为文武之道”,校园文化活动展现的这一片天地可以让他们心理得到放松、心态得到调整,从而保持良好的心境。
二、当前警察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功能弱化, 功利性色彩日益浓厚。
随着社会竞争激烈及就业压力等方面的影响, 警察校园中浮躁、功利读书的色彩很重,很多同学在学某些课程时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要学,学了有什么用?”。所以常常出现挑课上,只选择专业有关的相关课程或者能够与公务员考试相关的课程,而对其他能够提高自身素质修养的课程选择放弃,并自认为可有可无。
2、校园文化导向缺乏,业余生活单调。
大部分同学业余时间大多在校园内度过, 而学校、班级、社团组织的活动有限,不能吸引大部分的学生参加, 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因此,不少学生业余生活单调,靠上网、睡觉消磨时间。沉溺于网络、无心学习的现象日益严重。
3、理想信念模糊,道德修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受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在警察院校中部分学生中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价值取向扭曲的问题。一些学生除与自己相关的事情外, 对他人、对很多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漠不关心, 社会责任感欠缺。
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压力日益显著。
当代警察院校学生自尊、自我意识强烈、 情感丰富但又不稳定。相对于单纯、平坦的成长经历, 进入大学后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矛盾、冲突和挫折。这时, 往往会感到难以承受压力, 产生压抑、冲动等负面心理, 甚至会出现极端的行为。
三、加强警察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对策
1、高屋建瓴,使警察院校文化建设紧跟时代脚步
警察院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必须与时俱进,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六项文化建设工作,即做好警察金盾网络文化建设、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师生文体娱乐文化建设、文明行为文化建设、传播媒体文化建设、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警察院校文化建设的内容必须以现代化的知识作铺垫, 符合战略机遇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大潮的要求。 文化建设既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又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切文明成果,无疑为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警察院校文化建设必须用现代化的知识作铺垫,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民卫士。
2、创新形式,使警察院校文化建设永葆活力
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是新时期警察院校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加强警察院校文化建设必须讲究形式的创新, 坚持常建常新。文化建设主体的双重性决定了教师既是教育者, 同时也是被教育者。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大对教师的培养, 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 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才可能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
文化建设具有意识形态性,决定了文化建设的形式必须创新,使校园文化向高层次、深层次发展。警察院校实行警务化管理,这种管理体制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应该把学生从被塑造的对象转变为校园文化的主体,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打破固定的模式,用新的载体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土壤,真正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3、转变观念,大胆进取,是警察院校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树立师生共同参与警察院校文化建设的观念。教师和学生是警察院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相互促进,才能使警察院校文化建设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全方位发展、全过程育人的机制。
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走出去吸取养分的观念。用先进的理论知识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当前要加强师生正确荣辱观的教育,坚持正面教育、正面引导, 用活生生的典型人物形象感染师生,吸取其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为警察院校的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增强发展的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