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引领:从概括到概括力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ing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括力是指以概括为主要形式,对文本归纳、提炼并通过语言进行言语表达的能力。在2011版课标中对概括力的训练目标体现出明确的序列化:从第一学段的“初步体验”到第二学段的“初步把握,初步感受”,再到第三学段的“初步领悟”等表述,呈现出逻辑递进的训练思路。然而,纵观当下的阅读教学,概括能力训练还是较少,即便有教师尝试,也常常费尽唇舌,学生也不得要领,使概括力的训练被不断边缘化,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整体化进程。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原型定向、原型建构、原型实践三个层面入手,通过专项训练让学生逐步领悟概括要领,最终实现融合与运用,形成概括力。
  一、原型定向:借助文本原型习得概括方法
  笔者选择《沉香救母》这一神话故事为原型,在三年级开展概括能力的专项训练。预设学习目标为:学会用寻找关键词、段意叠加等方法概括文章的大致内容;通过故事资料拓展,初步感受概括的特点。
  师:作者主要讲沉香做什么,为什么做。其实,用文中的两个关键词就可以说明白了。
  生:沉香救母心切,所以起早贪黑地习武练功,最终练就了一身本领。(师板书:救母心切 习武练功)
  师:真棒,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来概括故事的内容,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这样的方法提炼还有许多——
  师:反复阅读后,可以发现这个故事一共讲了两件事,那么谁能将他们连起来讲一讲?
  生:沉香得知母亲被困的真相后,救母心切,下决心营救母亲,即使腰酸背痛,他也坚持习武练功,练就了一身高强的武艺。
  师:瞧,把几件事按顺序连接起来也是一个概括的好办法。
  概括方法的恰当提炼与适时教学传授是概括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从上述的两个训练点不难看出,教师没有进行枯燥的理论讲解,而是在教学中因地制宜、自然无痕地实施策略教学,使之无痕地为学生所接受。
  二、原型建构:借助相关原型领悟概括模式
  语文课程是什么?王荣生如是说:“语文教学就是探讨那些共同的法则和共通的样式。”因此,当原型中的概括方法得以提炼后,教师需要协助学生将之巩固运用到类似文本的概括训练中,实现对该概括模式的领悟。
  师:沉香救母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出示《沉香救母》(二)],读一读,说说你的发现。
  生:把沉香救母心切的心情和行动写得更具体了。
  师:课文中的“救母心切”能从这篇文章中的哪些内容看出来呢?
  生:……
  师:是啊,同样的救母心切,不同的表达方法。谁能用上上节课学到的概括方法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一连串的追问,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在两个关联的文本中来回穿行、顾盼、对比、审视,进而发现共性,实现了概括策略的提炼和迁移,达成对概括策略的内省,内化概括策略。
  不同的文体,适用的概括方法是不同的。《沉香救母》的体裁是神话故事,提炼关键词概括段意、串联段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可行的方法。诸如《谈礼貌》这类议论文,概括点应为提炼文章中的观点与例证;《变色龙》这类说明文,提炼点应为概括变色龙的各种特点……总之,针对不同文体,我们需要提炼与之对应的适合的概括策略,最终建构出一个个策略群,为学生在同类文本的概括中提供思考的路径。
  三、原型实践:借助模式运用、内化概括能力
  概括方法的习得目标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不同文体时,能够灵活地选取策略群,甄选恰当的策略进行概括。完成了由文到法的方法建构之后,教师更应注重的是协助学生实现由法到文的运用。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学会了概括《沉香救母》一文的主要内容。能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概括的吗?
  生:用关键词来概括。
  生:把段意连起来概括。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篇文章《说勤奋》,能用上这些方法来概括一下主要内容么?
  生:我觉得这些方法在这里不好用,可《谈礼貌》那课的概括方法倒是很合适。
  师:你的眼光很犀利啊!结合他说的,大家能谈谈自己的发现吗?
  生:《说勤奋》与《沉香救母》是类型不同的文章,所以概括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我们应该根据课文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概括方法。
  与其传授,不如让学生自己发现。在上述的对话中,教师有意识地将议论文体呈现给学生,“误导”其用概括故事的策略去概括议论文,结果当然会南辕北辙。在这个刻意制造的碰撞中,学生通过内省,调动已有的概括经验以及敏锐的洞察力,从原型中寻找契合的文体,完成策略群的正确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文体的概括方法并非全无交叉,它要求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地将概括的策略有机地选择与整合,为具体的文章组合出最具效能的策略群,这也是形成概括力的一大难点,非朝夕之功。教师应拓展自己的教学视野,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打通概括力形成的通道,诸如,及时的学法总结、恰当的评价强化、具象的思维导图呈现法等,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概括策略的调控与整合,建构出相对独立又多元交叉的实践体系。
  当然,在概括力形成的过程中,也应关注文本选择的科学性。如,教师选定的文本原型应具有典型性,在每个学期,原型的选取须坚持少而精的原则,避免出现乱花迷人眼的散乱堆砌,阻碍了概括力形成的进程。
  通过原型文本的引领,实现从概括方法的习得到概括能力的形成,给学生从学文到得法的飞越提供了一条有益的发展思路。
其他文献
一、问题提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 中国古语亦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教授学生学会探究、懂得探究,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然而现实中,有些数学教师并不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式、探究式的教育,错误的课堂教学理念层出不穷。  【教学场景1】“填鸭式”教学  教
獨具匠心的细节设计,强劲有力的外部形态,以精湛的工业设计创作出的经典家具如雕塑艺术品一样充满魅力,令人着迷。
我有幸参加课外阅读推荐课的竞赛活动,通过自己甄别海选,决定立足孩子的实际,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向孩子们推荐儿童作家杨红樱“校园小说系列之一”的《五三班的坏小子》。课堂上呈现出的教学片段记忆犹新:  出示: 抬头望天跑的兔八哥突然摔了一跤,女生们都尖叫起来,男生们挥舞着拳头,拼命地大喊:“兔八哥,站起来!”  “兔八哥,站起来!”  兔八哥真的站起来了!  质疑:(1)兔八哥怎么了?爬起来了吗?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这无疑指明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要开放语文教学,让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运用语文知识,丰富语言积累,发展听、说、读、写等各项语
人类已进入高信息社会,我们正面临世界新科技的挑战,为培养21世纪的新型人才,探索培养全面发展的未来人才的新型教学结构,不仅要构建以现代知识为内容的现代教育体系,而且要利用先进的科技,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重要性,首先要了解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
小学体育教学要以兴趣作为动力,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目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合适的游戏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在实际教学中发挥良好的作用。我以为,游戏参与小学体育教学时要注意三大原则,即因人、因地、因时开展游戏。本文试对这三大原则进行探讨。  一、因材施教,让游戏合乎学生成长特点  体育课是小学生玩乐的好天地,对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他们的思维特点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如果仅凭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露珠的美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借助现代化媒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优势,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让他们入情入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多种说话练习,促使学生将课文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落实语文的工具性。  教材分析:  《小露珠》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池塘的水之所以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地涌来。阅读教学之所以充满生机,是因为有问题不断地生成,问题是阅读教学之“渠”的“源头活水”。在阅读教学中,以问题引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阅读,把阅读文本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觉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头脑中产生的疑问越多,他对课堂上和学习新教材过程中所讲的知识的兴趣就越高。在课堂上讲解新教材以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在生活中感受、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但在现实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忽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现象,教学方法等极易陷入空洞的说教,使思品课举步维艰。在目前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如何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让学生进行真实的生活体验,享受学习思品课的乐趣呢?我认为,教师应根据思品课的教育主题和教学内
一、背景分析  由于对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片面理解或受传统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影响,在计算教学中出现了两种较极端的做法,一种只注重计算结果和计算速度,一味强化算法演练,每天机械练习,忽视算理的推导,以练代想,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重算法、轻算理。另一种把过多的时间用在形式化的情境创设、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上,在理解算理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一味追求算法多样化,缺少对算法的提炼与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