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教堂

来源 :建筑与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jack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引言
   哥特,罗马风建筑的进一步发展, 起源于11世纪下半叶的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圣维特教堂全名为:圣维特、圣温塞斯拉斯和圣阿达尔贝特主教座堂。早期是一座罗马式圆形建筑,始建于925年,由波希米亚公爵瓦茨拉夫一世建成。在1060年扩建为罗曼式教堂,1344年查理四世下令在原教堂的基础上建造一座哥特式教堂,于20世纪初才修建完毕。该教堂建筑本身还受到文艺复兴风格和巴洛克风格的影响,可以说是捷克人的艺术结晶。
   2 哥特式教堂出现的时代背景
   10-12世纪的欧洲由一个个小的,闭关自守的封建领土组成,在这样的领土上,大型的公共建筑并不需要,教堂是当时质量最好的建筑。而以本笃会为教义的天主教会,否定现实生活,认为追求美是一种罪孽,教堂不事装饰。这些建筑的主要特征是永世不变,恪守传统,并希望用这样的闭关自守禁锢人民的思想以巩固其黑暗统治。教堂中只有圣坛装饰得华丽,在粗陋的教堂里,象征色彩缤纷的彼岸世界。
   时针转至12世纪末,西欧先进地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城市为摆脱封建领主统治而进行的解放战斗正如火如荼,同时中央王权也逐渐加强,同封建分裂状态进行斗争。削弱大封建筑主统治是城市和王权的共同利益,进过斗争有的城市获得独立,共同的利益使王室给了这些城市一定限度的自主权。人们在为城市独立自治的斗争中万众一心,以极高的热情踊跃捐款建造主教堂赞美自己的城市。以前被教士控制的主教堂开始被艺术家掌握,工匠们把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爱一点一滴地涔透到教堂建筑中去,否定着教堂对现实生活的否定。这些教堂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宗教建筑物,而是成为了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教堂于是被世俗化了,更多的市民文化开始渗透其中,连教会中的许多人也开始认为,世俗的、感性的美,在教堂中已经是必要的了。教堂从彼世逐渐转为现实,更多美丽的事物开始纷纷涌现。雕刻的装饰、彩色的玻璃、地面镶嵌的图案、矗立的钟塔等开始纷纷涌现。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华丽多彩的哥特式教堂诞生了。
   3 遥望这座哥特式教堂
   圣维特教堂是一座位于旧城区的东南角的哥特式教堂,也是布拉格城堡王室加冕与辞世后长眠之所。气势雄伟的外观,高耸入云的歌特式尖塔,与对岸城堡区的圆形高塔遥遥想望。
   穿过总统府区众多建筑的顶部,远远的就可以望见立于圣维特教堂两侧如士兵般守护教堂的飞扶壁,与被他紧紧捍卫的教堂高大的中厅。教堂的中厅内,承重的骨架券将拱顶的荷载集中至每间十字拱的四角,然后用独立的飞券在两侧凌空越过侧廊的上方,在中厅每间十字拱的起脚抵住它的侧推力。从墙体上部向外挑出的飞券,最终落脚在侧廊外侧一片片的横向墙垛上,使得侧廊的拱顶不必再负担中厅拱顶的侧推力,侧廊的高度因此大大降低。建筑师们就这样用尖拱技术,将支持物与被支持物的力学关系和构造,转化为自由向上的飞腾和独立超越的精神形象,他们用石头表达着对于追求自由的思想,他们所创造的建筑汇集了社会的一切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圣维特教堂由无数的尖塔、尖顶与飞浮雕组成,在主顶两侧有由各种石质的骨架券和精巧而精密的几何形飞扶壁堆砌而成的法国式哥特建筑。带着一种崇高而哀怨、激荡而悲凉的宗教情绪,它傲然的立于总统府建筑区的核心位置。这样的高塔不仅是结构的展示,更显示着城市的兴旺。它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使得隔着总统府建筑群内众多的建筑,还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4 走近这座哥特式的教堂
   十分遗憾的是圣维特教堂正前方被捷克总统宫的建筑和院落所占用,无法看到正面的建筑全景。但却“因近得高”,站在教堂的脚下,教堂向上的动势更加强烈。尖塔高耸、垂直,据说有感于森林里参天大树,人们认为那些高高的尖塔与上帝更接近。扶壁、墙垣和塔都是越往上划分越细、越多装饰、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所有的券都是尖的,门上的山花,龛上的华盖、扶壁的脊,总之所有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都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着向上的冲劲。凌空的、装饰着无数垂直的线条和小尖塔扶飞券,腾越侧廊的屋顶,托住中厅,似乎要把教堂弹射出去,顺着它的指引好像就可以达到天堂。为了使这种升腾之势更加自在,教堂的外观力求最大可能的削弱重量感。飞券是如此的空灵,一切局部和细节都和总的创作意图相应,线脚截面小、凹凸大,栏杆、窗棂等的截面以一个尖角向前;大的墙垛上,都设置雕镂细巧的龛,上面戴一个尖尖的顶子。他们高高的矗立在满城低矮的房屋上空,赋予整个城市以升腾的动态。
   沿着教堂的外围,走到圣维特教堂的西面——这座哥特式教堂的正立。入口两侧是尖塔形造型的塔楼,高耸的尖塔把人的目光引向虚无飘渺的天空,使人忘却今生,幻想来世,它也被被教徒们认为是通往天堂的阶梯,是反映当时社会高昂宗教情结的最好建筑形象。入口正中间是哥特式教堂的又一典型元素——玫瑰窗。圆窗内所有的装饰图案都是玫瑰花瓣的样式,圆窗的周围的装饰花边、线脚也都是玫瑰花的样式。纷飞的花瓣,象征着教徒心中美好的天堂。大面的玻璃、细小的构建,使它具有极好了的透光性,阳光透过它,撒向了教堂的内部。在它的下方,是个哥特教堂又典型元素——透视门。三座门中只有中间一座仍留做出入口使用,而剩余左右则弱化为装饰门洞。中间一座有雕刻精美的中心柱,大门上部有类似于三角形的大门山花,分层雕刻了以圣经故事情景为题材的浮雕。两侧的门洞和上面的拱券都采用了多层次的退缩形式,使得每一层上都可以雕刻精美的图案。逐层向内凹入的带状装饰,不仅使得入口有极强烈的透视感,也使得这些开在沉重砖墙上的门洞,不致显得笨重。
   屋檐部分的墙面向外出挑着滴水兽,它们是由石材雕刻而成,内部多为中空,积水就从这些怪兽张大的口中喷出。为了可以积水被迅速排出,要求滴水口向外延伸的管道要略低于根部,滴水兽也因此呈现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种是整个兽身微向下倾,一种是滴水兽身体保持平直,而在凿制兽身内的水管时微向下倾,圣维特教堂则采用的是前一种方法。这些滴水兽作为哥特式建堂外部精彩的建筑小品,多被雕刻成动物或人物形象,但这些形象都被塑造的极为夸张。
   5 走进这座哥特式的教堂
   走入这座拉丁十字式的教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高大的中厅。采用了骨架券作为拱顶的承重构件,十字拱成了框架式,其余填充维护部分,缩小到了25-30cm左右,承重的墩子也相应的细小了许多。侧廊因不必再负担中厅拱顶的推力,从而高度大大降低,从起初的狭小走廊,发展至圣维特教堂时已完全取消。两侧侧廊的辅助意图从而更加明显,中厅的指向感更加强烈,指引着教堂内的教徒走向教堂尽端的神龛。这也体现了拉丁十字相较于与巴西利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侧廊与中厅高度的强烈对比。仰望拱顶,满是尖券星形肋骨拱,它们呈星状布局,更好的完成了屋顶的结构需要。
   中厅两侧是由起伏的尖形肋骨交叉拱与柱墩形成的束柱造型,拱券尖尖,骨架券从柱墩上散射出来,向上升腾。支柱与骨架券的界限十分微弱,仿佛是骨架券的向下延伸,又仿佛是骨架券下部的茎梗,垂直的统领着所有的部位。于是,看上去不像是拱顶覆盖着整个内部空间,支柱与骨架券也不似为这荷载而存在,倒像是它们都是自己从地下生长出来,枝干挺拔,向上发散,形成了强烈的向上的趋势,也因为起伏交错的尖形肋骨与柱墩之间这样完美的组合,形成了束柱的造型,使得中厅看上去比真实的还要高。这样的向上的动势与教堂整体向神龛的向前的动势,相互矛盾着,削弱了祭坛作为一是中心的地位,这种“向上的动势”与其说是体现了对于“天国”的向往,不如说是表现着工匠们对于精湛技艺的自豪,也用这世俗的手段无声抗议着宗教对于“彼世”的追捧,显示了工匠们对于现实幸福的渴望,他们要的不再仅仅是来世的天堂,也有着今生的欢乐。
   站在中厅,向两侧望去,中厅两侧连通侧廊的部分全部使用两圆心的尖券和尖拱,它以尖形拱门代替了罗马式的半圆形拱门,建筑物重量及引伸力集中于石柱及拱壁上,它们减小了结构的侧推力,使得内部圆柱缩小,让更多的空间可以开满窗户,使得光线比更加充足的入射。作为支撑的墩柱也和尖拱一样采取了多层退缩的线脚装饰,避免给人以厚重之感。然而这些线脚却没有任何装饰,仅仅由垂直线条组成,筋骨嶙峋,几乎没有墙面,裸露着近似框架式的结构,使得雕刻、壁画之类无所附着,极其俊俏清冷,又一次的体现着教会对于物质世界的否定,宣扬“纯洁的”精神生活。
   侧廊墙面上色彩鲜丽的彩色玻璃就是布拉格著名画家穆哈的作品,这样的没有墙面的圣维特教堂,由高大的含有各种杂质的彩色玻璃窗,占满着支柱之间的整个面积,玻璃上镶嵌着一幅幅的图画,这些图画都以《新约》故事为内容,作为“不识字人”的圣经,给我们传递着上帝的旨意。阳光就这样透过五颜六色的玻璃入射进来,将阳光下的教堂渲染得五彩缤纷,光彩夺目,这明朗的教堂更像天堂。或者说,这阳光从天上射来,象征着“神启”进入信徒的心灵。这些彩色玻璃的窗棂揉合了哥特式和法国火焰式两种风格,窗户中部带有长长的中挺,虽然窗户中有许多的小拱和横向窗棂,但竖向的窗棂仍被强调出来以突出窗户的高度,窗户上部是极富于变化的曲线创造出的从交点分成三瓣或四瓣状的十字花,此类装饰图案在哥特式教堂中又被称为三叶饰和四叶饰,它们的组合象征着高高在上的、如花般的天堂。
   这样的教堂充满着庄严、神秘、和宁静、仿佛它可以隔绝这世间一切的纷争,也许这就是信徒们愿意在这里忏悔、赎罪的原因吧。一座建筑可以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的冲击,或是单纯结构抑或建筑工艺的赞叹,更多的是对于心灵的触动。这应该就是这座代表着12-15世纪欧洲最先进建筑水平的圣维特大教堂给21世纪建筑师带来的最大的启发吧。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我国建设市场的迅猛发展,市场化呼声越来越高,招投标制度的逐步完善,以及中国加入WTO等对我国工程建设市场提出了新要求,改革现行定额计价办法,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是市场体制对建筑市场的要求,它将逐步解决现计价与建设市场不相适应的因素,彻底铲除现行招投标工作中诸多弊端的根本途径之一。,本文从投标须知及附录、技术规范、图纸和工程量清单等方面对招标文件进行研究分析;对工程合同详细分析;清单工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居民用户远传水表数据监控系统实施居民24小时用水量测试。阐明了鞍山地区居民用水特征并根据测试结果提出并实践了居民小区漏失水量报警及量化城市漏失水量降低产销差的科学管理方法。  【关键词】鞍山;居民用水量;测试;应用    鞍山城市供水总量37万吨/日,供水人口168万,56万件用水户,居民用水量约占总用水量35%。2000年城区95%以上区域实现全日制供水,近年来随着城市生活水
期刊
【摘 要】火灾事故的发生,给很多家庭带来了严重创伤,造成了一定社会影响,也暴露出消防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群众消防安全素质不高,消防监督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还存在薄弱环节等诸多问题。做好火灾事故调查工作,不仅有利于研究火灾的规律和特点,为预防和扑救火灾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对依法查处火灾案件,促进消防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科学组织指挥火灾调查工作,进行有组织、有领导、有秩序地火灾现场勘
期刊
【摘 要】针对施工项目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的具体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探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框图编制常用方法,并通过对比发现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总结出一套更加全面细致、切实可行的新的编制方法。  【关键词】安全生产保证体系;框图;编制    1 概述  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生产的方方面面,必须动员和组织项目的全部力量,从项目管理的全局入手。施工项目与其他行业
期刊
【摘 要】本文是作者结合广深沿江高速公路项目实施过程中多年的造价管理工作经验,对施工企业在工程施工阶段成本管理工作的要点、可能遇到的问题、形成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等作了简要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大型项目;施工阶段;成本控制    建设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包括项目的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使用阶段。实施阶段又包括设计前的准备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动用前准备阶段和保修期。而建设工程项目造价控制最重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城西小学新建工程设计实例,探讨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下,为学生们创造出一个合理舒适的教学活动空间。  【关键词】实例分析;城西小学;教学建筑     1 导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国家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投入也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教育是一个国家振兴的基石,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我
期刊
【摘 要】本文结合实际工程,分析了输水工程中钢管焊接质量控制的一系列操作措施,从焊接前焊接材料质量控制、焊接工艺评定及焊工资格能力核查,焊接过程焊接工艺控制、管道焊缝主要的质量缺陷及其产生的原因,焊接完成后焊缝质量的检验检测控制措施等方面阐述了在输水工程中钢管的焊接质量控制。  【关键词】钢管;焊接;输水工程;质量控制    1 工程概况  广州某引水工程使用引水管材主要有PCCP和钢管,其中钢
期刊
【摘 要】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省会和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肩负着带动全省、辐射中西部,推动中部崛起的重要使命。为加快郑州市发展,需对郑州市的区域发展条件进行分析。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诸多,本文主要从交通区位条件、资源条件、人口和劳动力条件、区域发展政策等着手对郑州市区域发展条件进行分析与评价。  【关键词】郑州市;区域;发展条件    郑州市为河南省省会,省域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位于河南省中部偏
期刊
【摘 要】本文系统的阐述了杨树细菌性烂皮病和溃疡病的病原、症状,同时比较详尽的介绍了其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这对做好目前的病虫害防治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杨树;细菌性溃疡病;杨树烂皮病;发病规律;防治    1 引言  杨树细菌性烂皮病和溃疡病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及东北地区,是我国北方城乡绿化杨树、用材林、防护林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同时在世界上也是有名的杨树枝干病害。其传染病菌
期刊
【摘 要】火电基本建设工程全过程成本管理是一项动态的系统工程,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分析预测、进行科学决策、科学地组织实施、精心管理、竣工后科学地分析总结,加强工程成本管理是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途径,从而能动地影响决策、设计、施工等各个阶段的全过程管理模式。  【关键词】火电;基本建设;成本管理    火电基本建设工程全过程成本管理是一项动态的系统工程,加强工程成本管理是降低成本、提高企
期刊